蔡 戀,陳盈羽
(重慶師范大學,重慶 401331)
試論認知風格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關系
蔡 戀,陳盈羽
(重慶師范大學,重慶 401331)
認知風格是指人們受知覺環(huán)境刺激而在加工信息方式上的個體差異。認知風格對創(chuàng)造性思維有顯著影響,對二者關系的研究還有廣闊的空間。
認知風格;創(chuàng)造性思維;變通性;場獨立性;場依存性
認知風格又稱認知方式,是在感知、記憶、思維和問題解決過程中個體習慣化的方式。認知風格的研究經歷了一個長久的過程,并還將繼續(xù)發(fā)展下去。Herman Awitkin在19世紀40年代進行了空間定向和垂直知覺的經典實驗,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場獨立性—場依存性”認知風格結構模型[1]。隨后,斯滕伯格提出認知風格研究的3種傾向:信息加工傾向、人格傾向和活動傾向[2]。Witkin的“場獨立性—場依存性”模型[3]在認知風格研究中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Kagan提出“深思—沖動”的認知風格維度[4];Guilford提出“聚合—發(fā)散”認知風格維度[5];Kirton提出“適應—創(chuàng)新”認知風格維度[6],等等。認知風格結構模型的發(fā)展大致經歷三個階段:(1)20世紀70年代以前認知風格結構模型的發(fā)現增值期;(2)20世紀80年代認知風格研究的停滯與理論綜合期;(3)20世紀90年代認知風格的成熟與認知風格結構模型的定型期[7]。
認知風格的內涵可籠統地表述為人們加工信息時表現出的個別差異。認知風格的差異可分為:(1)場獨立性和場依存性;(2)聽覺型、視覺型、觸覺型和動覺型;(3)沖動型和沉思型[8]。對認知風格的大量研究產生了不同的認知風格維度,不同維度的認知風格對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形成又產生著顯著影響。
創(chuàng)造力又稱創(chuàng)造性,是個體在一定社會背景下產生的新穎且有價值的觀點或產品的能力。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創(chuàng)造力的具體表現,其核心是發(fā)散思維,其能夠使個體基于固定誘惑物而產生不同的反應。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一種復雜的認知功能思維,它會受到認知風格的影響。因此,探討認知風格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關系越來越受到有關學者的重視。
2.1 認知風格中的適應性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
認知風格中的適應性能夠使個體通過信息量性的積累逐漸形成獨創(chuàng)性、流暢性和靈活性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Kirton提出“適應—創(chuàng)新”雙極連續(xù)的認知方式,并開發(fā)出Kriton Adaption—Innovation Inventory(KAI)量表衡量個體認知風格:適應者和創(chuàng)新者位于相反的兩個極端,任何個人的認知風格可能處于這兩個極端的任何一點上。適應者對于結構和一致性高度關注,偏好采用被廣泛接受的模式來解決問題或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造者更傾向于挑戰(zhàn)現有的規(guī)則,以創(chuàng)造出獨一無二的解決方法。適應性的個體解決問題時,習慣以常規(guī)思維得出最具有普遍性的方法;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個體會重組眼前的或記憶系統的信息,產生大量獨創(chuàng)的解決方式。然而,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基于信息量性的積累產生的一種新穎和獨創(chuàng)的認知風格,任何一種創(chuàng)造性思維并不是割裂于適應性而單獨存在的。認知風格中的適應性是一種量化標準,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基于適應性的質化飛躍,兩者共同完善個體的認知風格。
2.2 場獨立性、場依存性對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作用
場獨立、場依存性是被最廣泛定義的認知風格維度。對場獨立、場依存性的研究,棒框測驗,斜屋斜椅測驗等表明:個體在知覺過程中,不同被試的認知風格受背景因素的影響不同[9]。
場獨立傾向于利用內在參照標準對信息進行加工,場依存則一般較少獨立性,對外部環(huán)境依賴性很大[10]。鑲嵌圖形測試是測量場獨立和場依存認知風格最常用的方式,測試結果表明:場依存性被試很難知覺出被鑲嵌的簡單圖形,然而,場獨立性被試在測試中有著很好的表現。兩者對于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形成產生不同的作用。
場獨立、場依存性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關系還表現在信息提取上的差異。場依存性個體善于意識性提取,而場獨立性個體善于自動提取[11]。例如:向個體分別呈現石子、沙和水泥三種實物及共同呈現三種實物。共同呈現時,場依存性個體只傾向于將三種實物混合形成建筑上的混泥土;分別呈現時,三種實物會在場獨立性個體的頭腦中形成不同的效用,如石子可以鋪路、按摩穴位等。因此,場獨立、場依存性個體在提取信息上的差異對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形成產生不同的影響。
2.3 問題共性意識的認知風格對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作用
問題共性意識是認知風格的一個子維度,對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形成產生重要作用。如:讓被試學習一個分散兵力攻克堡壘的軍事問題[12],然后讓他們解決輻射腫瘤問題。被試知道問題的共性與否會影響遷移的產生,最終影響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形成。
許多發(fā)明也是源于問題共性。例如:蜻蜓通過翅膀振動可產生局部不穩(wěn)定氣流,并利用氣流產生的渦流來使自己上升??茖W家據此結構基礎研制成功了直升飛機,然而,飛機飛行時會折斷機翼引起失事。于是人們效仿蜻蜓在飛機的兩翼加上平衡重錘,解決了這個棘手的問題。因此,意識到兩事物間的共性能夠促進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形成[13]。
2.4 認知風格與創(chuàng)造性之間在腦機制層面的關系
基于腦機制的認知風格與創(chuàng)造性關系的探討尚無深入的研究。隨著腦電技術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腦機制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頓悟就是個體通過對情境全局的知覺,使得一個觀念由被壓抑的狀態(tài)跨過“意識閾”的分界線,形成有意識的狀態(tài)[14]。Qiu J等采用fMRI技術考查了被試在頓悟性的解決漢字字謎問題時的大腦活動發(fā)現,頓悟條件下腦激活顯著增加的區(qū)域有左側額下/中回、枕葉下回和小腦。左側額下/中回與形成新異聯系和打破心理定勢有關,枕葉下回和小腦與對字謎的再審視和注意的重置有關[15]。
對場獨立、場依存性的神經機制研究表明,內側前額葉在功能和結構上與創(chuàng)造性有著密切相關[16]。額葉區(qū)域和后葉頂葉與創(chuàng)造性認知有關。Bechtereva等人對言語創(chuàng)造性進行研究發(fā)現,言語創(chuàng)造力僅與左側顳頂聯合區(qū)有關。Howard-Jones,Blakemore,Samuel,Summers和Claxton通過研究表明:創(chuàng)造性故事的產生主要與增強的雙側額葉和降低的右側頂下小葉的激活有關??傊瑑葌阮~葉和頂葉后部區(qū)域既是“場獨立—場依存”的關鍵腦區(qū),也是創(chuàng)造性的關鍵腦機制作用節(jié)點。
對于認知風格與創(chuàng)造性的關系仍然有一些問題值得探討:首先,怎樣完善認知風格才能最大化地形成創(chuàng)造性思維?個體加工信息時可以平衡認知風格的比例。如:場依存性個體提高自主提取信息的能力,促進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其次,如何使問題共性意識最大化促進創(chuàng)造性思維?問題共性意識是建立在信息量的基礎上,形成創(chuàng)造性思維質的變化,共性意識促進創(chuàng)造性思維。最后,深入探討認知風格與創(chuàng)造性在腦機制層面的關系,對與大腦不同區(qū)域相關的認知風格進行更全面的探究。如:灰質是個體認知風格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中介,那么,關于認知風格與創(chuàng)造性,大腦的其他部位又各自有何分工?
[1]Grigorenko EL,Sternberg RJ.Thinking style[M]. New York:New York Plenum Press,1995.
[2]Sternberg RG.,Grigorenko EL.Are cognitive styles still in styl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7(7):700-712.
[3]Witkin HA,Moore CA,et al.Field-dependent and field-independent cognitive style and their educational implication[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77(1):1-64.
[4]Kagan J,Messer SB.A reply to “Some misgiving about the Matching familiar Figure Test as a measure of reflection impulisivity”[J].Development psychology,1975(11):417-418.
[5]張春興.現代心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Isaksen SG,Lauer KJ.An Exam Initi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Type and Cognitive Style [J].Creative Research Journal,2003(15):212-236.
[7]李浩然,劉海燕.認知風格結構模型的發(fā)展[J].心理學動態(tài),1999,8(3):43-47.
[8]孫廣治.認知風格的差異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1):96-97.
[9]孫廣治.認知風格的差異研究[A].朱智賢.心理學大詞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10]朱智賢.心理學大詞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11]李力紅,趙秋玲,張德臣.外顯,內隱記憶與場依存——場獨立認知風格關系的實驗研究[J].心理科學,2002,25(5):614-615.
[12]楊衛(wèi)星,王學匠,張梅玲.對共性問題的不同意識水平與推理能力對遷移的影響[J].心理學報,2001,24 (3):282-286.
[13]http://wenda.tianya.cn/question/31aaa4bb4a641d08
[14]楊衛(wèi)星,王學臣,張梅玲.不同認知風格學生的問題共性意識水平對解題遷移的影響[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0(2):17-20.
[15]劉春雷,王敏,張慶林.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腦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09,17(1):107-109.
[16]郝鑫.認知風格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關系[D].重慶:西南大學,2014.
責任編輯 閆桂萍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ve Styles and Creative Thinking
CAI Lian,CHEN Yingyu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1331,China)
Cognitive styles are people’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way of processing information,when they stimulated by the per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And cognitive styles will exert a profound influence to the creative thinking.A further research can be done to investigate their relations.
cognitive styles;creative thinking;flexibility;field dependence;field independence
G633
A
1674-5787(2015)02-0116-03
10.13887/j.cnki.jccee.2015(2).31
2015-01-02
蔡戀(1990—),女,重慶師范大學教科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
陳盈羽(1990—),女,重慶師范大學教科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