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淼飛
(新疆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新疆烏魯木齊 830054)
對我國當代教育目的價值取向的分析與思考
于淼飛
(新疆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新疆烏魯木齊 830054)
“教育目的”是教育學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教育活動的方向性的指導與最終歸宿.而對于教育目的最終指向是“社會”還是“人”,其中就滲透了個人對于“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主要有“個人本位論”的教育價值取向與“社會本位論”的教育價值取向.本文從哲學層面分析了教育目的與價值取向的內涵,并對我國歷史上存在的社會本位教育目的觀、個人本位教育目的觀以及中間形式的教育目的觀進行了梳理與反思.在此基礎上,筆者認為,依據當前我國的國情、“人”的發(fā)展要求以及教育的規(guī)律,我們應該確立培養(yǎng)“人”的教育目的價值取向.
教育目的;價值取向;個人本位論;社會本位論
“教育目的”是教育學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是教育這種實踐活動的基點與最終的歸宿.任何的活動都會有最終要達到或者期望要達到的效果,對于教育活動而言就是指教育目的.歷來對于教育目的的爭論不斷,看法各異,而對于教育目的的最終指向也有不同,這也符合教育理論的多元性特點.基于這種情況,我們很難說哪一種教育目的的說法是正確的,我們只能說哪一種更合情合理或者是更符合實際情況.
且不說國外的教育目的如何,只我國從古到今教育目的就發(fā)現有很多種,教育目的的價值指向更是紛繁復雜.當前我國的教育也面臨著新的考驗與問題,對于我國教育目的價值取向的梳理與反思就顯得很重要,理論上的合理與正確才能更好的指導實踐.
1.1 教育目的的內涵
根據《辭海》的解釋,目的是人對某種對象的需要在觀念上的反映.人在行動前對行動結果所做的與預期效果的預設.由此引申,教育目的就是指教育者預先設定并追求的狀態(tài).它是受教育者要努力達到的應然狀態(tài),是一種基于教育現實的理想追求與設想.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通過教育影響使受教育者得到發(fā)展.受教育者得到發(fā)展這一事實便是受教育的結果,而這個結果可以被視為教育目的的實然狀態(tài).不過,我們并不能將教育結果簡單地等同于教育目的,二者之間具有很大的差別.其原因就在于,人們在按照預期所設的教育目的進行教學時,總會由于各種各樣的客觀條件、主觀因素等實際情況所限制,必然導致教育結果與教育目的間存在很大的差異.而這種教育結果與教育目的之間的差異也就是教育目的的實然狀態(tài)與應然狀態(tài)間的差異,往往人們所達到的實然狀態(tài)并不與應然狀態(tài)相一致,或者低于預期結果,或者超過預期效果.
1.2 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的內涵
價值取向是指人們根據自身需要而對事物所做出的評價與判斷.教育目的的確立往往帶著某種價值取向的痕跡,價值取向又可以算是一個價值判斷與價值傾向的系統(tǒng),它對整個活動的發(fā)展軌跡和前進方向起著調控、制約作用.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從事教育活動的主體依據自身的需要對教育價值做出選擇時所持有的一種傾向①.因此,可以說教育目的制約并指導著整個教育過程的發(fā)展,而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就調控、制約著教育目的乃至整個人類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方向與趨勢.
縱觀歷史,橫看中西,人們習慣上將教育目的分為以“個人本位”為價值取向的教育目的、以“社會本位”為價值取向的教育目的以及試圖平衡兩種價值取向的中間派教育目的.個人本位論者認為,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是從人本身出發(fā),通過人自身,為了人的一種實踐活動,其最終目的在于使人之為人的本性及人的一切能力與潛力得到最完善的發(fā)展,強調的是個人的價值,主張先有人的發(fā)展,而后有社會的發(fā)展.社會本位的教育目的觀傾向于從社會的需要來認定教育的目的,認為社會價值高于個人價值,強調個人利益服從社會利益,先有社會的發(fā)展,再有個人的發(fā)展,人是社會的產物.教育就是要把人培養(yǎng)成社會需要的、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促進社會進步的人,即人是服務于社會,人的培養(yǎng)也應該滿足社會的需要.在社會本位的教育目的觀和個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觀之間,還存在著中間形式,這種目的觀試圖平衡社會與個人之間的關系,認為教育的目的既要能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又要能促進人自身的全面發(fā)展.
教育在各個時代的目的是各不同的,但是無論怎樣表述與確定,它都是與特定的歷史與階級相一致的,都反映了一定的時代背景和階級的呼聲,都是某些階級的價值取向與偏好.我國現代的教育目的代表的是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反映的也是人民大眾的根本利益.
2.1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教育目的
跨入改革開放以后,我們黨根據不同時期的發(fā)展要求,對我國的教育目的也驚醒了相應的調整,有代表性的表述如下:
1982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規(guī)定:“國家培養(yǎng)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fā)展.”這是我國新時期的教育目的.
1983年,鄧小平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將“三個面向”寫入教育方針:“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90年代之下世紀初葉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大規(guī)模地準備新的能夠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各級各類合格人才.”“所有這些人才,都應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和社會主義事業(yè),具有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而艱苦奮斗的獻身精神,都應該有不斷追求新知,具有事實求實、獨立思考、勇于創(chuàng)造的科學精神.”這一目的強調了人才培養(yǎng)的社會價值,反映了新時期我國經濟建設對人才的需要.
198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guī)定:“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努力提高教育質量,使兒童、少年仔品德、智力、體制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為提高全民族素質,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奠定基礎.”這里特別提出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的素質.
199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guī)定:“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yǎng)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目前我國表述最規(guī)范的教育目的,但是教育目的的基本前提是“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突出的是教育的社會功能.
1987年黨的十三大指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必須堅持把發(fā)展教育事業(yè)放在突出的戰(zhàn)略地位”,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再次指出:“我們必須把教育擺在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地位,這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根本大計”.這都說明我國現在都非常重視教育的強國功能,也就是教育的社會功能.
我們不難看出,新時期我國的教育目的雖然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思想,但是,教育目的卻明確規(guī)定了與體現了社會主義性質和方向,指出了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基本要求.培養(yǎng)什么規(guī)格的人?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人;有文化的人;勞動者和建設者.教育目的的最終落腳點依然是教育為社會為國家培養(yǎng)建設者與勞動者.
總之,教育在我國歷史上的作用可歸結為,在古代是教育治國,在近代是教育救國,在現代是教育強國.總而言之,教育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服務于社會,服務于國家,無論是教育以“明人倫”,還是為了“強國”,都體現的是教育社會取向的目的.
現在,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面對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將教育的最終目的回歸于人本身,還原教育的本真.黨的十八大全面指出,以人為本是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要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保障人民各項權益,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教育工作也不例外.現如今的教育目的要兼顧社會的需要和個體的發(fā)展,并且只有個體的全面完善的發(fā)展才能促進社會的全面發(fā)展與進步.最后,借用生命教育派的觀點,生命是教育的根本,教育離開了生命就不成為教育.人之所以為人,就在于人有生命,具有自主能動性,能夠探尋生命的意義,提升個體的,實現個體生命的價值,而教育正是幫助人實現這一目的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要從個體自身出發(fā),充分考慮個體特性,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不要使教育扼殺個體的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而是能夠提升個體的幸福指數與生命質量,以此來實現個體的價值,通過提升個體的生命質量與價值,可以使個體養(yǎng)成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而后個體又會不斷地權衡自我與社會的關系,追求有價值有意義的生活和人生,努力探求和實現自我的價值,進而通過最高道德與最低道德的權衡以此實現達到服務社會的目的.
注釋:
①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89.
〔1〕[英]懷特.再論教育目的[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2〕王坤慶.教育哲學——一種哲學價值論視角的研究[M].華中師大出版社,2006.
〔3〕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4〕毛禮銳,等.中國教育通史(一)[M].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第2章,第2節(jié).1993(2).
〔5〕劉沖.關于教育目的的理性思考——兼論當代中國的教育目的取向[J].教育評論.
〔6〕楊甜甜.從生命教育的視角解讀教育目的[J].專業(yè)研究,2006.
〔7〕馮建軍.走向生命關懷的教育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4 (5).
〔8〕于桂霞.中國近現代教育思想的演進及啟示[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5,26(3).
〔9〕孫宏安.中國古代教育的特點[J].2006.
〔10〕聯(lián)合國教科文委.學會生存[R].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11〕李耕夫.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倫理化傾向對古代科技發(fā)展的影響[J].中州學刊,1993(2).
〔12〕戴繼威.《學記》在中國古代教育理論上的成就[J].
〔13〕朱維錚.中國經學與中國文化[J].復旦學報,1956(2).
G640
A
1673-260X(2015)05-02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