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銘?zhàn)?/p>
儒家思想,任俠精神
——儒俠張季鸞
李銘?zhàn)?/p>
張季鸞既嚴明又平和,既堅持了士大夫積極入世、剛正不阿的人格操守,有保持了俠士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藝術化的心靈境界的人格理想,把兩者融為一體,在國難當頭之時,以筆為戈,為國為民做出了貢獻,堪稱一代儒俠。
儒俠;張季鸞;任俠精神
[作 者]李銘?zhàn)?,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張季鸞,名熾章,祖籍陜西榆林。是我國近代新聞事業(yè)的奠基人,著名的報刊政論家和愛國人士。張季鸞早年師從關學大儒劉古愚,深受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滋潤,形成了其特有的文人辦報氣質,持之以橫,成就了新記《大公報》的輝煌傳奇。張季鸞從事報刊事業(yè)凡30年,主要集中在新記《大公報》時期,其新聞思想包括三個層面,即“四不”的辦報總方針、“文人論證”的時間路徑和“報恩主義”的價值取向。張季鸞恪守報人本分,矢志不移地追求獨立的報人事業(yè),本質上是中國傳統(tǒng)原動力驅動的結果,是傳統(tǒng)士子精神的一種寄托。
作為中國典型文人關學余脈的張季鸞,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其的影響不可忽略,特別是時代環(huán)境對張季鸞的影響同樣不可忽視。日本教育家深大曾說過,“早期獲得的信息會像血肉一樣長在腦內,長期發(fā)揮作用”。因此,從這些角度入手來研究張季鸞,這為我們更加深層次地認知、了解張季鸞這個歷史人物有著十分重要的基礎意義。
(一)以儒為本的政治理念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著名橫渠四句。儒家關學思想家始終以積極心態(tài)和入世情懷對待社會、對待生活。在個人、集體、社會中,始終維護國家、集體的優(yōu)先性。關學派的基本特點是“學貴以有用”,即“經世致用”,比較注重實際觀察、研究及與國計民生相關的的實際問題。
張季鸞青年時留學日本,創(chuàng)辦《夏聲》雜志,倡言革命;任總統(tǒng)府秘書,執(zhí)筆起草孫中山就職宣言,在造共和;創(chuàng)辦北京《民立報》,名列北京新聞界的“民初三杰”;披露袁世凱“善后大借款”內幕,點燃討袁“二次革命”的導火線;任《大公報》主筆,繼續(xù)發(fā)揚文人議政的報風,以匡扶時世為己任,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憂患意識貫穿到言論中。
(二)信守節(jié)操的獨立精神
儒學十分注重“崇禮貴德”的守身思想。儒學學者大都富有高尚的氣節(jié)和德操,往往心存濟世之志,但不茍安于世,不與權貴同流合污,“既有濟世之大略,又多淡泊之情懷,不為權貴所脅,更無奴顏媚骨 ”。
張季鸞在任新記《大公報》主筆的15年中,不依附任何政治勢力,自命為“自由知識分子”。于1926年9月1日,親撰社評《本社同仁之志趣》,明確提出“不黨、不賣、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針,并且忠實地堅守了這一莊嚴信念。同時張季鸞也深知,要實現(xiàn)“四不”理想,保持自由報人的獨立性、純潔性,就必須“不求權,不求財,并且不求名”。他坦言作為職業(yè)報人“不求權不求財”容易,“不求名卻不容易”??墒恰耙粋€報人若只求賣虛名,得喝彩,有時要犯嚴重錯誤,甚至貽害國家”?!巴`了報人應盡之責?!彼?,他在接辦《大公報》之初,決定寫評論不署名。
(三)儒風為體的社評創(chuàng)作
張季鸞從小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熏陶,文章風格頗具中國的文采飛揚、細膩翔實與邏輯嚴密、清晰簡潔?!皬埣钧[撰寫的社評……樸實犀利,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他不作無謂的指責和謾罵,而是提出意見和建議?!睆埣钧[非常注重社評寫作過程中的寫作視角,強調在社評的寫作過程中,跳出事件本身,才能寫出一篇真正客觀、讓人理服的文章?!胺哺鶕F(xiàn)狀,無論如何看不透的問題,應該學學孫行者,跳到半空中向下鳥瞰,也許會看清楚,弄明白的?!?/p>
(一)“重交尚義”的俠士情懷
唐人李德裕作《豪俠論》云:夫俠者,蓋非常人也。雖然以諾許人,必以節(jié)義為本。義非俠不立,俠非義不成,難兼之矣。俠客講究的“義”與儒家的義不盡相同,接近于墨家的兼愛,常常是無條件的。
張季鸞本人頗具秦人質直尚義之風,“不以雄名疏野賤,唯將直所斬王侯”。1927年4月29日,張季鸞寫出社評《黨禍》,抨擊蔣介石荼毒青年,為國家之罪人;12月1日,他又寫出社評《蔣介石之人生觀》,亦莊亦諧駁斥了蔣介石談婚姻的無知及誤導社會的謬誤。張季鸞以一個報人的清醒和敏銳,把大義和政治投機分開來,以一介布衣的身份,把批判的鋒芒指向國民軍總司令蔣介石,表現(xiàn)出了俠士的凜凜風骨。其后,雖然蔣介石對張季鸞器重禮讓,交往過從甚密,但始終追求公平正義的俠義情懷的張季鸞,處處以國家利益為重。在中原大戰(zhàn)時,報道始終保持獨立。
(二)“崇勇尚武”的人格追求
韓非子在《五蠹》中說道:“儒以文犯法,俠以武犯禁。”俠首先與“武”聯(lián)系起來,那么尚武精神又有哪些內涵呢?一是勇敢無畏的精神,章太炎說,“發(fā)憤自戕,誠屬無畏。然天下必多此輩,而后臨事不懼”;二是具有堅強意志,所謂堅強意志,首先是無畏的精神。梁啟超說,“天下無往非難境,惟有膽力者無難境;天下無往非畏途,惟有膽力者無畏途”;三是要有堅忍的精神"所謂堅忍也就是要有毅力,既要全力以赴,又要不計成敗。梁啟超說,“凡人所志所事愈大者,則其結果愈大,而其成就亦愈遲。故真有毅力者,惟懷久遠之希望,而不計目前之成敗”。
“九一八事變”時,張季鸞反應敏銳,積極組織報道,他在全國是最早提出“挽救國難之道”,嚴厲斥責不抵抗主義,表現(xiàn)出了凜凜俠士本色。1931年9月21日,張季鸞再次發(fā)表社評《救災救國》,系統(tǒng)地闡述了“挽救國難之道”,一句話就是要為御辱而忍辱,為雪恥而明恥。10月,張季鸞又在《大公報》上發(fā)表社評《明恥教戰(zhàn)》,主張“喚起其知恥之概念,較之青年之軍事訓練,尤為迫切之需要……蓋能知新舊國家恥辱之癥結,洞察夫今昔比彼長我短之所在,即可立雪恥之大志,定應敵之方策”。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大公報社全力鼓吹抗戰(zhàn),激勵民心士氣,被稱為“戰(zhàn)時精神長城”。1941年8、9月間,張季鸞病重。在他逝世前19天,即8月18日,接替他主持大公報筆政的王蕓生曾到張居住的重慶郊區(qū)一間別墅去看望他。當日,正值日寇飛機對重慶日夜進行“疲勞轟炸”,張對王說:“我們應該想個說法打擊敵人?!蓖跽f:“敵機來了毫無抵抗,我們怎么可以用空言慰國人打擊敵人呢?”說到此處,張忽然擁被而起,興奮地說:“今天就寫文章,題目叫《我們在割稻子》??箲?zhàn)到今天,割稻子是我們的第一等大事。有了糧食,就能戰(zhàn)斗。”就這樣,由張季鸞構思策劃,王蕓生執(zhí)筆,產生了這篇極大地鼓舞了抗日軍民斗志的社論。
(三)“冀知報恩”的價值追求
在中國古游俠的行為觀念中,很重知己之遇,所謂“士為知己者死”是一條很重要的行為準則。和古俠士意識不同的是,張季鸞對冀知報恩的價值追求已由個人之間的知己之遇和輕生報恩上升到了國家和民族之間,將其報恩仇轉化為“報國恩”或“報君恩”。正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張季鸞在《歸鄉(xiāng)記》中說,“我的人生觀,很迂淺的。簡言之,可稱為報恩主義,報親恩,報一切恩!……親恩應報,國恩更不可忘。全社會皆對我有恩,都應該報。現(xiàn)在中國民族的共同祖先,正需要我們報恩報國,免教萬代子孫作奴隸!人們若常常這樣想著,似乎易于避免墮落,這是我的思想。”“九一八”事變后,國難當頭,他則當仁不讓以“國士”自居,確定“明恥教戰(zhàn)”的宣傳方針;整個“西安事變”進程中,共寫下十一篇社評,特別是《給西安軍界的公開信》,在東北軍將士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可以說抵得上十萬雄獅;值全民抗戰(zhàn)之際,他把《大公報》“完全貢獻給國家,聽其統(tǒng)治使用”,以筆為戈,激勵民心士氣,被稱為“戰(zhàn)時精神長城”;他本人還為國民政府起草了重要的文稿,參與國家重大的外交謀劃、國際宣傳和對日秘密談判,成為高級智囊。
蘇軾的朋友、詩僧參寥在《東坡先生挽詞》中寫道:“峨冠正笏立談叢,凜凜群驚國士風。卻戴葛巾從仗履,直將和氣接兒童。”正是從兩方面歸納了儒俠的人格魅力。張季鸞既嚴明又平和,既堅持了士大夫積極入世、剛正不阿的人格操守,有保持了俠士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藝術化的心靈境界的人格理想,兩者融為一體,在國難當頭之時,以筆為戈,為國為民做出了貢獻,堪稱一代儒俠。
[1]李滿星.張季鸞與民國社會[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1.
[2]方光華.關學及其著述[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3.
[3]陳平原.當年游俠人——現(xiàn)代中國的文人與學者[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6.
[4]劉帥池.儒俠文化——儒學文化與俠文化的結合[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1):151-152.
[5]譚澤明.試析張季鸞報刊思想的傳統(tǒng)原動力歸屬[J].廣西大學學報,2013(9):120-124.
[6]李廷華.“關學”余脈:于右任、張季鸞和吳宓[J].書屋,2003(1):63-67.
[7]唐蘭慧.章太炎《訄書·儒俠》思想評析[J].合肥學院學報,2009(11):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