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醫(yī) 傳 承
蔣健教授應用導滯通腑法辨治腸腑腹部病證經(jīng)驗※
崔晨耿琦陳文文王巍峰吳雨李敬偉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yī)院,上海201203)
【關鍵詞】氣臌;癥瘕;關格;便秘;中醫(yī)療法;名醫(yī)經(jīng)驗;蔣健
doi:10.3969/j.issn.1002-2619.2015.02.001
【中圖分類號】R256;R273.05;R256.53;R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619(2015)02-0165-04
作者簡介:崔晨(1988—),女,博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中醫(yī)藥防治消化系統(tǒng)疾病。
收稿日期:(2013-11-25)
※ 項目來源:“十二五”重大新藥創(chuàng)制《創(chuàng)新藥物研究開發(fā)技術平臺建設》(編號:2012ZX09303009-001)
導滯通腑法主要針對腸腑積滯的病機而設,通過消除積滯,通利大便,調(diào)暢腸腑氣機。金代醫(yī)學家張子和指出“陳莝去而腸胃潔,癥瘕盡而榮衛(wèi)昌”,“病在下者,皆可下而去之”。導滯通腑法代表方有木香檳榔丸、枳實導滯丸、四磨湯、五磨飲子等,主治食積證或痢疾,證見脘腹脹滿疼痛,大便秘結或里急后重,赤白痢疾,舌苔黃膩,脈沉有力。
蔣健系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yī)院內(nèi)科主任醫(yī)師,教授,世界中醫(yī)藥學會聯(lián)合會消化病專業(yè)委員會副會長,對于脾胃病的中醫(yī)藥治療學驗俱豐。蔣教授臨床應用導滯通腑法治療腸腑腹部病證,收效甚佳,總結如下。
1案例介紹
1.1氣臌例1殷某,女,40歲。2008-08-19初診。每于餐后15 min左右,臍下腹?jié)u脹大,向上發(fā)展,腹部終如圓鼓,腹皮繃急,輒需寬帶,腹部但痞脹而無疼痛,幾乎每日均有此現(xiàn)象。此疾已7個月有余。同時,大便秘結,3~4 d 一行,便后鼓腹可漸消并恢復如常,胃納可,舌淡紅,苔薄,脈細弦。西醫(yī)診斷:功能性便秘。中醫(yī)診斷:氣臌。證屬腸腑積滯型。治宜導滯通腑。處方:木香15 g,檳榔15 g,青皮12 g,陳皮12 g,枳實15 g,厚樸12 g,三棱12 g,莪術12 g,生大黃(后下)15 g,路路通12 g,神曲12 g,麥芽15 g。日1劑,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7劑。2008-09-09二診,患者大便次數(shù)增多,最多可每日行3次?;颊咴V服至第5劑,餐后再無腹大如鼓出現(xiàn),亦無痞滿,諸癥頓瘥?;颊咚熳孕型K?周,停藥期間亦無復發(fā),無腹大腹脹,大便2 d 一行,舌脈同上。初診方去生大黃,加大腹皮15 g,再予7劑以資鞏固。后隨訪氣臌再無發(fā)作。
按:本例屬氣臌,緣于腸道積滯阻塞氣機,無形之氣無從宣泄,漸積漸多,終成有形之鼓腹。治療原則類同聚證,故以木香檳榔丸加減,理氣消脹,導滯通便,消食助運。
1.2積聚例2支某,女,78歲。2006-01-10初診。腹部疼痛3個月余,加重1周,腹部時有條索狀物隆起,時聚時散,大便干結,心下及右脅下可及痞塊。舌偏紅,苔薄黃,脈細弦。有血吸蟲性肝病史數(shù)十年,3年前確診為肝硬化,脾大。B超檢查示少量腹水。西醫(yī)診斷:肝硬化。中醫(yī)診斷:積聚。證屬氣滯濕阻型。治宜行氣導滯,利尿逐水。處方:木香15 g,檳榔15 g,枳實15 g,厚樸15 g,萊菔子15 g,路路通12 g,青皮12 g,陳皮12 g,香附12 g,三棱12 g,莪術12 g,制大黃10 g,牽牛子15 g,陳葫蘆瓢(先煎代水)80 g。日1劑,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服7劑。2006-03-14二診,患者腹痛止,腹部再無條索狀物聚起,大便通暢,小便增多。B超復查顯示腹水已消失,守方10劑,以固前效。
按:本例屬積聚,并顯示出鼓脹之端倪(B超示少量腹水),但以聚證為主。故重在理氣消脹,導滯通便,同時加用大劑量陳葫蘆瓢利水以治微顯之鼓脹,所謂宏觀辨證與微觀辨病治療相結合,病證兼治,收效頗豐。
1.3關格例3陳某,女,86歲。2006-05-16初診。主訴:便秘十余年,近3周幾近便閉(無大便),腹脹難忍,完全靠蘆薈粉及開塞露通便,亦能排出少量糞便,仍時有不通。年邁體弱,貧血貌,脘部至腹部膨隆,時有腹痛,腹部壓痛(+),無嘔吐,患者毫無食欲。舌淡紅,苔薄,脈濡。腹部X線攝片示:腹部部分腸管積氣擴張,可見多發(fā)大小不一液平。西醫(yī)診斷:小腸梗阻。中醫(yī)診斷:關格。證屬腸腑積滯型。治宜攻補兼施,行氣導滯。處方:木香30 g,檳榔30 g,枳實15 g,生大黃(后下)5 g,三棱12 g,莪術12 g,牽牛子30 g,萊菔子30 g,路路通12 g,火麻仁30 g,青皮12 g,陳皮12 g,枳殼12 g,黃芪30 g,當歸30 g,桑椹子30 g。日1劑,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服7劑。若第2 d大便仍不通,則日2劑,分4次服。患者服藥1劑后,即矢氣多而大便通,之后保持每日大便通暢。服藥第3 d予腹部X線攝片示:未見明顯寬大液平及擴張腸腔,無腸梗阻跡象。
按:關格病情重,發(fā)作快,預后險,故處方較為峻猛。起用古方香檳湯(由超大劑量木香、檳榔2味藥組成),木香、檳榔為主藥?;颊吣晔乱迅?,體虛面色欠華,祛邪同時應養(yǎng)護正氣,故輕用大黃,寧以萊菔子、路路通、火麻仁助攻下之不足;再以當歸補血湯加桑椹子補養(yǎng)血,滋陰潤腸通便。全方充分考慮到老年腸梗阻的生理病理特點,攻補兼施,祛邪扶正。同時囑患者根據(jù)藥后反應調(diào)整服藥量,靈活施治。藥后腸道隔絕打通,積滯得下,痞滿脹痛盡除,腹部X線攝片復查腸梗阻跡象消失。其效反勝于蘆薈粉、開塞露單純通便。
1.4便秘例4王某,女,51歲。2007-10-30初診。便秘,約7 d一行,中脘痞脹,伴口酸,噯氣,背部麻木3~4年,舌質(zhì)淡紅,苔白膩,脈細弦。西醫(yī)診斷:功能性便秘。中醫(yī)診斷:便秘。證屬痰食積滯型。治宜消食導滯化痰。處方:枳實15 g,生大黃(后下)5 g,木香12 g,檳榔15 g,青皮12 g,陳皮12 g,黃連3 g,莪術12 g,牽牛子15 g,香附15 g,萊菔子15 g,瓜蔞皮30 g,枳殼12 g,佛手6 g,厚樸12 g。日1劑,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服7劑。2007-11-07二診,患者大便日通,口酸止,中脘痞脹減半,背部麻木時間明顯縮短。
按:本例從舌苔白膩、背部麻木來看,有痰濕阻絡跡象,木香檳榔丸和枳實消痞丸在導滯通便的同時,亦有化痰祛濕作用,故藥后背麻也同時得以減輕。
2辨識體會
2.1氣臌不屬于鼓脹蔣教授指出,鼓脹有水蠱、蠱脹、膨脝、蜘蛛蠱、單腹蠱等多種名稱,其病機主要由于肝、脾、腎三臟受病,導致氣、血、水瘀積腹內(nèi)。但是,單純氣滯所致的氣臌并非鼓脹,而是屬于胃腸氣機郁滯,相當于現(xiàn)代的胃腸功能紊亂。氣臌作為病證名,最早見于《雜病源流犀燭·腫脹源流》,指氣機郁滯所致的腹部鼓脹,中空無物,外皮繃急,叩之有聲,腹中無水。其與腹水鼓脹的區(qū)別正如葛洪《肘后備急方·治卒大腹水病方》所說“唯腹大,動搖水聲,皮膚黑,名曰水蠱”。明確指出鼓脹的特征首先是“動搖水聲”,其次包括胸腹部脈絡暴露、蟹爪紋路、小便難及面黃肌瘦等,而氣臌則無這些臨床表現(xiàn)。明朝醫(yī)生李梃在《醫(yī)學入門·鼓脹》中指出“凡脹初起是氣,久則成水”。但是,不能因為鼓脹的初期多有氣機郁滯,便將單純氣臌也納入鼓脹的范疇,只要腹中無水,便不能稱其為鼓脹。李中梓在《醫(yī)宗必讀·水腫脹滿》將此區(qū)分得很清楚:在病名有鼓脹與蠱脹之殊,鼓脹者,中空無物,腹繃急,多屬于氣也。蠱脹者,中實有物,腹形充大,非蟲即血也。他所說的鼓脹即是單純的氣臌,與腹水鼓脹是不同的病證。由于古代關于鼓脹有不同的病名命名,本病因氣、血、水為患,有人將鼓脹分為氣鼓、血鼓、水鼓、蟲鼓,遂致混亂。蔣教授明確指出,其中單純氣滯所致的氣鼓,不屬于鼓脹。例1即屬單純氣滯所致的氣臌,即使病已長達6個月以上,也不可能發(fā)生“初起是氣,久則成水”的鼓脹。只是,腸胃氣滯一般只會引起脘腹痞滿,似例1引起腹大如鼓需寬衣解帶者,實屬少見。
2.2借助現(xiàn)代醫(yī)學檢查手段為中醫(yī)診治疾病服務蔣教授曾指出“鼓脹??膳c積證并見,因積屬有形,結塊固定不移,痛有定處,病在血分,是為臟病;積證遷延不愈,可發(fā)展演變至鼓脹”。但一般而言,鼓脹少與聚證并見,因聚屬無形,包塊聚散無常,痛無定處,病在氣分,是為腑病。借助現(xiàn)代醫(yī)學檢查手段,發(fā)現(xiàn)鼓脹與聚證可以并存。當有微量腹水時,不可能顯示出腹大如鼓,致使傳統(tǒng)中醫(yī)四診手段無法辨識為“鼓脹”,從而影響治療方法的選擇。利用B超檢查可以發(fā)現(xiàn)少量腹水,對確定病名診斷、治療原則、選方用藥有很大的參考價值,有利于提高中醫(yī)臨床療效。中醫(yī)參考實驗室檢查結果進行微觀辨證,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影響中醫(yī)的診斷及治療。辨病治療與辨證治療相結合,有助于提高中醫(yī)的臨床療效。這是中醫(yī)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需要。例2主要表現(xiàn)為積證和聚證,正是借助B超檢查出有少量腹水,在治療積聚的同時,針對鼓脹施以相應的利水治療(陳葫蘆瓢),病證皆效。
2.3視腸梗阻為關格蔣教授指出,按照當今教科書上的說法,關格是指由于脾腎陰陽衰憊,氣化不利,濁邪內(nèi)蘊而致小便不通與嘔吐并見的病證,多見于水腫、癃閉、淋證等病晚期。這種說法是為了更好地對應現(xiàn)代醫(yī)學慢性腎功能不全。關格有3種含義:一是指脈象,指人迎與寸口脈俱盛極,系陰陽決離的危象(《靈樞·脈度》)。二是指病理名,陰陽均偏盛(與教科書所說正相反),不能相互營運的嚴重病理狀態(tài)。三是指病證名,病證名又有3種說法:第1種如上述教科書所言;第2種指嘔吐而漸見大小便不通者(《醫(yī)醇滕義》);第3種指大小便都不通。其中大便不通名內(nèi)關,小便不通名外格(《諸病源候論·大便病諸候》)。還有一種病名曰“走哺”,指嘔吐伴有大小便不利為主癥的一類疾病。當今教科書依據(jù)《醫(yī)階辨證·關格》“走哺,由下大便不通,濁氣上沖,而飲食不得入;關格,由上下陰陽之氣倒置,上不得入,下不得出”之說,遂認為關格與走哺不同,需鑒別診斷。
我們比較贊同《醫(yī)貫》對關格的定義:關者不得出也,格者不得入也。這個說法不僅可以指癥狀,也可以指病機,也比較適用于解釋關格脈象與關格病理的特征。簡潔明了,要言不繁。單純嘔吐而無大小便不通者謂“嘔吐”,單純小便不通而無嘔吐和大便不通者謂“癃閉”,單純大便不通而無嘔吐和小便不通者謂“便秘”。凡嘔吐而兼小便不通、或嘔吐而兼大便不通、或嘔吐而兼大小便俱不通、或大小便不通,并均有內(nèi)在病機聯(lián)系者,皆可謂之“關格”。據(jù)此觀點,則“走哺”亦屬“關格”的表現(xiàn)之一。
關格實際還可以更廣泛地包括幽門梗阻及腸梗阻一類的疾病。腸梗阻如在高位梗阻,嘔吐與便閉同時并見,這便是典型的“關格”。但在腸梗阻的某個階段可以僅有便閉而無嘔吐,如不根據(jù)腸梗阻的病機特點將之看成“關格”,則只能將其作為一般的“便秘”看待,不僅會影響對疾病預后的判斷,也會影響到用藥治療。
正因為蔣教授將例3腸梗阻作為“關格”看待,故一方面處方較為峻猛,另一方面及時復查腹部X線攝片以判斷療效及預后。若不將腸梗阻作為“關格”而僅僅作為“便秘”看待,恐耽誤診治。
3常用導滯通腑類古方
導滯通腑類方劑,除了木香檳榔丸、枳實導滯丸、四磨湯、五磨飲子等常用方劑外,蔣教授尚喜用并推崇以下古方。
3.1香檳散(《普濟方》)藥物組成:木香、檳榔、黑牽牛、青皮、商陸。面糊為丸,如小豆大。功效:理氣導滯,消脹逐水。主治小兒疳食氣,腹大氣粗,水腫,并治氣滯胃痛、嘔吐、腹痛、大便秘結。
3.2神仙一塊氣(《萬病回春》)藥物組成:青皮、陳皮、三棱、莪術、香附、神曲、麥芽、白丑(頭末)、檳榔、蘿卜子、郁金、黃連、枳實、皂角、百草霜。功效:理氣除滿。諸氣食積及噎膈痞滿,胸脅刺痛、癥瘕、疝氣并皆治之。
3.3指迷七氣湯(《全生指迷方》)藥物組成:青皮、陳皮、桔梗、京三棱、蓬莪術、辣桂、益智仁、香附子、甘草、半夏(制)(一方有藿香、肉桂)。銼細,每服三錢,清水一盞,加生姜四片,大棗一枚,煎至七分,不拘時服。功效:治七情相干,氣道壅滯,攻沖作痛。七情相干,氣道壅滯,致成六聚,狀如癥瘕,隨氣上下,發(fā)作有時,心腹痛,攻刺腰脅,上氣窒塞,喘咳滿悶,小腹脹,大小便不利,或復泄瀉,淋瀝無度。
3.4消痞神丸(《回生集》)藥物組成:香附、枳實、陳皮、麥芽、半夏、厚樸、蒼術、神曲、山楂、烏藥、白術、木香、當歸、沉香、砂仁。老米和為丸。梧桐子大。食遠服二錢,五分。白滾湯下。功效:理氣消痞。主治食積壅滯,脘腹痞滿,脹悶不舒。
3.5沉香化滯丸(《增補萬病回春》)藥物組成:沉香五錢,莪術(醋炒)、炒香附、陳皮、木香、砂仁、藿香、炒麥芽、炒神曲、炙甘草。為細末,酒糊為丸,綠豆大。每服50丸,空腹開水送下。功效:消積滯,化痰飲,去惡氣,解酒積。主治中滿嘔噦惡心。
3.6破郁丹(《龔廷賢醫(yī)學全書》)藥物組成:香附、梔子仁、黃連、檳榔、枳實、莪術、青皮、瓜蔞仁、蘇子。上共為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功效:飲食失宜,胸膈鼓脹,噯氣吞酸。主治婦人噯氣,胸緊,連噯十余聲不盡,噯出氣,心頭略寬,不噯即緊。
3.7沉香丸(《古今醫(yī)鑒》)藥物組成:沉香、牙皂、廣木香、檳榔。功效:理氣消脹,利水消腫。主治鼓脹、積滯。
3.8千金不換內(nèi)消丸(《濟陽綱目》)藥物組成:蒼術、枳殼、青皮、三棱、莪術、香附、大茴香、干漆、藿香、陳皮、砂仁、厚樸、破故紙、豬牙皂角、黑牽牛、草果、百草霜。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功效:理氣化濕,導滯除滿。專治積聚,氣蠱,胸膈鼓脹,肚腹飽滿,心肋緊束及小兒飲食停滯飽滿等證。
3.9木香分氣丸(《御藥院方》)藥物組成:木香、檳榔、青皮(湯浸,去白)、陳皮(湯浸,去白、瓤)、姜黃、延胡索、京三棱(濕紙裹炮,香為度,捶碎)、蓬莪術(炮制)、干生姜、當歸(切,炒)、白術、赤茯苓(去皮)、肉豆蔻各等分。為細末,白面糊為丸,如小豆大,每服30~40丸,食后生姜湯送下,日進3服。功效:寬胸消脹。主治脾胃不和,心腹脹滿,兩脅鼓脹,胸膈注悶,痰嗽喘息,惡心干嘔,咽喉不利,飲食不化。
以上方劑可廣泛用于治療消化不良、細菌性痢疾[1]、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腸易激綜合征、腸功能紊亂、習慣性便秘、抗生素相關性腸炎[2]、不完全性腸梗阻等器質(zhì)性及功能性疾病。也可用于危重癥患者胃腸功能障礙等腸道功能的糾正[3-4]。這類藥物大多具有解除胃腸道痙攣、抑菌抗炎或調(diào)整腸道菌群、減輕全身炎癥反應、保護胃腸道黏膜屏障、免疫調(diào)節(jié)、調(diào)節(jié)自主神經(jīng)功能、抑制應激反應損害、抗?jié)兗版?zhèn)定、鎮(zhèn)痛等中樞抑制作用[3-5]。
現(xiàn)代醫(yī)學在許多全身性及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的研究中,正在逐漸認識到導滯通腑法除導滯通腑的局部性作用以外,尚具有全身性的更為廣泛的重要作用[6]。
(指導老師:蔣健)
參考文獻
[1]孫浩.木香檳榔丸在兒科臨床如何運用? [J].中醫(yī)雜志,2007,48(1):87.
[2]李丹,任愛民,王紅,等.中藥復方通腑顆粒對抗生素相關性腸炎大鼠腸黏膜微生態(tài)屏障損傷的保護作用[J].首都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33(3):315-321.
[3]賴躍進.中藥直腸滴注通腑瀉下在危急重癥救治中的應用[J].天津中醫(yī)藥,2005,22(5):387.
[4]侯杰,郭應軍,王國軍,等.合理應用大黃及其復方開啟危重患者腸道功能的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急救雜志,2006,13(3):185-186.
[5]謝曉華,周文高,程宇星.通腑瀉熱灌腸劑對急腹癥膿毒癥患者炎性介質(zhì)的影響[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6,15(4):358-359.
[6]蔡樺楊,羅翌.通腑法治療急性腦血管病并發(fā)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探討[J].四川中醫(yī),2008,26(8):24-26.
(本文編輯:習沙)
·信息·
12項傳統(tǒng)醫(yī)藥列入第四批國家非遺名單
日前,國務院批準文化部確定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和擴展項目名錄,其中12項為傳統(tǒng)醫(yī)藥,包括2項新入選項,10項擴展項。
傳統(tǒng)醫(yī)藥有2項新入選項,分別是哈薩克族醫(yī)藥,包括布拉吾藥浴熏蒸療法、臥塔什正骨術、凍傷療法;布依族醫(yī)藥的益肝草制作技藝。
傳統(tǒng)醫(yī)藥擴展項有10項,涉及中醫(yī)診療法、中藥炮制技藝、中醫(yī)傳統(tǒng)制劑方法、中醫(yī)針灸療法、中醫(yī)正骨療法以及5項民族醫(yī)藥技藝。中醫(yī)診療法方面,涉及清華池傳統(tǒng)修腳術、中醫(yī)絡病診療方法等14種療法;中藥炮制技藝方面,有人參炮制技藝、武義壽仙谷中藥炮制技藝等3種;中醫(yī)傳統(tǒng)制劑方法,包括安宮牛黃丸制作技藝、京萬紅軟膏組方與制作技藝等15種;針灸方面,包括楊繼洲針灸;中醫(yī)正骨療法方面,包括海城蘇氏正骨、上海石氏傷科療法、新泰孟氏正骨療法等。5項民族醫(yī)藥技藝分別為:藏醫(yī)藥的山南藏醫(yī)藥浴法、藏醫(yī)放血療法,蒙醫(yī)藥的科爾沁蒙醫(yī)藥浴療法,回族醫(yī)藥的陳氏回族醫(yī)技十法,彝醫(yī)藥的撥云錠制作技藝,維吾爾醫(yī)藥的沙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