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石黑一雄《群山淡景》中的族裔身份建構

        2015-03-20 01:41:16
        外國語文 2015年3期
        關鍵詞:幸子黑一雄族裔

        魏 文

        (北京林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北京 401331)

        石黑一雄是近年來英國文壇出現的一顆耀眼的明星,他與拉什迪、奈保爾一起并稱為英國移民文學“三杰”。1982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群山淡景》(A Pale View of Hills)一問世便立刻受到讀者的歡迎,同時也受到學術界的普遍認同。石黑一雄憑借此書獲得英國皇家文學協會的溫尼弗雷德·霍爾比紀念獎。從表面上看,該作品情節(jié)十分簡單:20世紀80年代初,旅居于英國的日裔中年婦女悅子聽聞自己的大女兒慶子在公寓上吊自殺。而與此同時,悅子的小女兒尼基從倫敦來看望她。面對此情此景,悅子回憶起了移民英國前在日本長崎的生活。小說的敘事以尼基的五日來訪為框架,不斷穿插主人公悅子對20世紀40年代末自己在長崎生活的回憶。小說看似語言平實、情節(jié)簡單,然而其非線性的敘事結構卻是打破常規(guī)、別具一格;故事情節(jié)貌似簡單實則含混不清,充斥著多種可能性。這些復雜性引起了學者從心理分析、敘事學、女性主義乃至社會和歷史背景等多個角度對作品進行分析和解讀。但上述的解讀忽略了或至少并未充分關注小說主人公悅子以及作者石黑一雄的少數族裔移民身份。作為后殖民文學以及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議題,身份認同問題為解讀《群山淡景》這部關于日裔移民的作品提供了新的視角。斯圖亞特·霍爾指出,身份絕非是一種已完成的、固定不變的、由文化實踐所再現的實體,而是一種始終處于動態(tài)的、進行中的、通過話語實踐所實施的建構(2000:215)。在此視域之下,《群山淡景》是石黑一雄對自己族裔身份的言說和建構。

        1.后現代族裔身份認同

        身份認同是20世紀中后期新近興起的與后現代相關的文化研究課題。伊格爾頓認為,“實際上,后現代文化典型地包括了身份政治和對去中心主體的膜拜……比藝術作品更重要的是作為身份的文化的生活形式”(Eagleton,2000:76)。20世紀后半葉以來,受女性主義、后殖民主義等思潮的影響,身份認同問題又和性別、種族、階級、邊緣政治等問題交織接合,變得越發(fā)復雜和多元化。簡而言之,后現代族裔身份認同有如下三大特點。

        首先,族裔身份認同的后現代性體現在其去中心化和反本質主義趨勢。20世紀西方哲學主體觀點早已背離諸如笛卡爾的“純思”自我、康德的“先驗”自我等本質主義立場。因此,身份認同過程也不再被認為是對某個固定不變的自我的追溯或再現?;魻栔赋?,“身份并不像我們所認為的那樣透明或毫無問題。也許,我們不要把身份看作是已完成的、然后由新的文化實踐加以再現的事實”(2000:208)。也就是說,某種超驗的、超越了歷史社會語境的身份認同根本就不存在。

        其次,族裔身份認同是一個動態(tài)而不是靜止的過程。身份認同問題在當代日益凸顯,和當代社會的特殊性密不可分。隨著德里達對邏各斯中心的解構,西方哲學的總體性和宏大敘事進而消解。一時間,“碎片化”、“多元化”、“流動性與矛盾性”等理論詞匯成為各派理論家的寵兒。晚期現代或后現代社會因此具備如下共同特征:非連續(xù)、分裂、斷裂、錯位(陶家俊,2006:4)。因此,后現代身份認同問題呈現出動態(tài)特點。身份認同的研究由此不可避免地從靜態(tài)的追溯過去,轉向動態(tài)地立足現在、回顧過去并指向未來?;魻栒J為:

        文化身份既是‘存在’又是‘變化’的問題。它屬于過去也同樣屬于未來。它不是已經存在的、超越時間、地點、歷史和文化的東西……身份絕非根植于對過去的純粹的‘恢復’,過去仍等著發(fā)現,而當發(fā)現時,就將永久地固定了我們的自我感;過去的敘事以不同方式規(guī)定了我們的位置,我們也以不同方式在過去的敘事中給自身規(guī)定了位置,身份就是我們給這些不同方式起的名字。(2000:211)

        也就是說,身份認同的動態(tài)性體現在它是一種建構,并且是一種在進行中的建構。文化身份絕非是一種固定且超驗的本質,“它總是由記憶、幻想、敘事和神話建構的”(霍爾,2000:212)。從此種意義上講,文化身份是一個“存在”的問題,更是一個“變化”的問題;它和“過去”有關,但屬于“現在和未來”;它有起源、有歷史,但它和歷史一樣,都是在不斷地演變和向前推進。

        再次,后現代族裔身份認同實質上是一種話語實踐。首先,現代西方哲學早已顛覆了啟蒙思想的本質主義主體觀?,F代主體只不過是被權力話語規(guī)訓的“馴順的肉體”(Foucault,1991:138)。換言之,主體乃是話語的產物,而話語背后又體現著權力。因此,主體的身份認同實質上是權力的話語實踐產物。身份認同是一種通過表意的話語實踐來進行的建構過程。這也體現了身份認同研究的“語言/話語轉向”(周憲,2006:9)。正因為身份具有語言的特性,而語言又是一種表意和象征的符號,因此民族文化身份是一種“想象的共同體”,一種特殊的文化人造物(安德森,2011:6)。

        2.《群山淡景》中的族裔身份建構

        出版于1982年的《群山淡景》是石黑一雄的處女作,同時也是一部“構思精妙、早熟的作品”(Shaffer,1998:12)。小說的精妙之處不僅在于其看似內斂平靜、實則充滿張力的敘事語言,以及其表面上波瀾不驚、實則暗藏玄機的敘事情節(jié),而且還體現在作品對移民群體的族裔身份認同這一主題的探討之上。通過對本質主義式民族偏見的批判,對關于“東方的他者”民族神話的顛覆,以及對一個“非真實的”日本意象的建構,石黑一雄展現了一個動態(tài)的、通過話語實踐而不斷建構的后現代族裔身份。

        2.1 對族裔偏見的批判

        小說對本質主義身份認同模式造成的族裔偏見進行了批判。西方傳統(tǒng)哲學將身份認同建基于本質主義的謬見之上,認為“存在一種固有的、普世性的人類本質或特征”(Abrams&Harpham,2009:146),而身份認同則是對此固定不變的自我的追溯或再現。此種身份認同模式把文化身份視為某個民族或族裔群體的“歷史經驗和共有的文化符碼,這種歷史經驗和文化符碼給作為‘一個民族’的我們提供了在實際歷史變化莫測的分化和沉浮之下的一個穩(wěn)定的、不變的和連續(xù)的指涉和意義框架”(霍爾,2000:209)。也就是說,本質主義的身份認同模式認為某一特定民族或族裔群體的所有個體由于有相同的“歷史經驗和文化符碼”,因此他們都共享一些超驗的、獨立于具體歷史語境之外的本質特征,并且這些特征體現于所有擁有該民族或族裔標簽的個體之上。小說《群山淡景》的第一人稱敘事者悅子,一位旅居英國的中年日裔婦女,對上述換喻式邏輯進行了諷刺和批判。

        開篇伊始,當悅子得知自己的女兒慶子在公寓上吊自殺后,在報紙上也讀到了相關報道。當地媒體故意將“慶子”這個日本人的名字和“自殺”這一事件并置。對此感到極為不滿的悅子以諷刺的方式揭示了該報道的動機:“英國人很喜歡自己的這個想法:他們認為我們的民族有著自殺的天性,似乎更多的解釋都是不必要的;這就是他們所報道的——她是日本人,所以她在自己的房間上吊自殺了”(Ishiguro,1990:11)。也就是說,在當地媒體看來:日本人有自殺的天性;“慶子”是日本人;因此她自殺了。這個三段論邏輯的背后隱藏著前文提到的那種身份認同思維模式。這種觀點認為慶子作為一個日本人的民族身份是一個在過去就被決定的、穩(wěn)定連續(xù)的實質,它超然于社會歷史語境之外,成為一種歷史的沉淀。而“自殺”的傾向則是這種實質的組成部分,它是所有被貼上“日本人”標簽的個體所共享的特征。英國文化研究學者霍爾指出,這種“共享的”自我身份僅具有一種“想象的一致性”,其真實性值得懷疑(霍爾,2000:212)。而另一方面,如果真如英國媒體所言,“日本人的身份”就是慶子自殺的唯一原因的話,那么作為文化“他者”的慶子就沒有必要被英國主流社會的“自我”所了解。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亞洲或遠東的他者總是被一種絕對化的話語所表征,這使得這個他者成了一個完全無法理解、令人恐懼抑或讓人著迷的奇觀”(Chow,1993:33)。在小說中,不僅是英國媒體,就連慶子的繼父、英國人謝林漢姆也將慶子視作一個不可理解的文化他者。他偏執(zhí)地認為,“慶子天性就是一個難以相處的人,因此我們對她無可奈何”(Ishiguro,1990:94)。在他看來,既然這個日本女兒天性如此孤僻乖戾,那就沒有必要給予她應有的關愛和照顧,其結果便是慶子在家庭里遭受孤立。同理,在代表主流文化的大眾媒體看來,慶子自殺的“唯一”原因就是她的日本血統(tǒng),那么社會就沒有必要把她的行為作為一種有代表性的現象來進行反思。

        對于上述偏見,主人公悅子堅決予以反擊。關于媒體對自己女兒自殺的種族主義歸因,她極具反諷意味地說道:“英國人很喜歡自己的這個想法。”(Ishiguro,1990:11)顯然,這種“日本人具有自殺的天性”的族裔偏見只不過是那些趾高氣揚的英國人自大而無知的想法。而對于丈夫的偏見,悅子也一針見血地指出其深層原因:“他(謝林漢姆)暗示慶子是從她父親那里繼承到了這種品性……次郎應該為此負責,而不是我們”(Ishiguro,1990:94)。與謝林漢姆的文過飾非、逃避責任不同,悅子承擔起了自己的責任。悅子對于女兒的過世深感內疚,她試圖通過回憶往事來探究慶子悲劇的內在成因。因此“對于悅子來講,慶子是她理解自己的母親角色的關鍵。作為一個母親,……[悅子卻變成了]她女兒的不幸和死亡的肇因。為了試圖理解女兒的死因以及自己作為母親的角色,悅子對自己的過去進行審視”(Forsythe,2005:101)。除此之外,作者石黑一雄本人對這種僵化的族裔偏見也進行了批判性思考。1989年,在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的對話中,石黑一雄就談到了因切腹自殺而廣受西方關注的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石黑一雄說,“三島在英國十分有名,這多半要取決于他辭世的方式……問題是三島在西方的形象并沒有幫助人們形成一個關于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民的理性的理解……許多人似乎把三島看作是一個日本人的典型”(Shaffer&Wong,2008:56)??梢妼τ谌找嶙迦旱钠娫谏鐣髁魉枷胫袠I(yè)已扎根。或許在很多英國人看來,日本人就是有著自殺天性的民族,即便他們對真實的日本一無所知。這正如薩義德所言,東方是被表述、被編碼、被東方化了的東方(2011:85-86)。對此“東方主義”觀念,石黑一雄和小說中的悅子一樣,果斷予以回擊:“在西方,他[三島]被用來強化一些固有的負面成見。”(Shaffer& Wong,2008:56)

        2.2 對民族神話的顛覆

        小說在反擊族裔偏見的同時,還以獨特的敘事結構顛覆了關于日本的民族神話。民族神話是指“我們?yōu)榱藢⒁粋€社會與另一個社會區(qū)分開,特別是將本族與異族區(qū)分開來,而創(chuàng)造的虛構故事”(Sim,2010:75)。這些虛構的民族神話通常是關于文化他者的概括性描述,雖然并不具有普遍真實性,但卻作為不斷流通的社會話語,“在歷史中沉淀下來”(Sim,2010:75)。最終這些神話在不斷重復中被建構為真理。處于西方社會凝視之下的東方女性通常呈現的是一個柔弱無助、逆來順受的家庭主婦形象。在小說《群山淡景》中,悅子的小女兒、在英國出生長大的尼基對母親的理解正暗合西方社會對日本女性的解讀。在尼基眼里,母親悅子和所有的日本女性一樣,都是屈從于丈夫、為家庭無私奉獻、自我犧牲的家庭主婦。母親是一場不幸婚姻的受害者,處于無奈才最終選擇移民英國。因此尼基不止一次地安慰母親,和謝林漢姆結婚并移居英國是正確的選擇(Ishiguro,1990:176)。尼基甚至希望讓自己的朋友為母親寫一首詩(Ishiguro,1990:90)。尼基對母親的認識完全符合一個根深蒂固的西方幻象:絕望而弱小的東方女性等待來自西方的騎士的解救;而其父親、英國人謝林漢姆則扮演了將悅子從不幸婚姻的深淵中解救出來的勇士的角色。

        然而,小說獨特的敘事結構卻悄然逆轉了“西方男性作為欲望主體,東方女性作為幻想客體”這一關系,顛覆了關于日本女性的民族神話。挑戰(zhàn)這一東方主義幻想的是出現在悅子回憶敘事中的另一位母親幸子,一位叛逆、獨立、勇敢的女性。根據悅子的回憶,生活貧困的幸子拒絕叔叔和堂姐的收容和資助,獨自帶著女兒真理子住在河邊的一處破敗的木屋中(Ishiguro,1990:12);作為單親母親,她常常成為其他婦女閑言碎語的對象,但她卻對此毫不在乎(Ishiguro,1990:13);為了生存,出身大戶人家的她不辭辛勞在拉面店打工(Ishiguro,1990:37)。除此之外,幸子頗具雄心,用盡一切辦法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標。她和美國大兵弗蘭克交往,希望以此為跳板,最終達成心愿,移民美國(87)。悅子對幸子的描述使得一個獨立自主、甚至是為了達成目的不擇手段的女性形象躍然紙上。然而,如果我們以為作為敘事者的悅子和被講述的角色幸子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的話,那么我們就低估了石黑一雄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

        作為第一人稱敘事者的悅子講述了自己和前夫次郎的婚姻生活,但并未提及自己是如何認識現任丈夫謝林漢姆以及又是如何離開故土移居英國的。然而讀者會發(fā)現,悅子和幸子這兩位女性之間存在諸多可疑的平行之處:兩人均有一段不幸的婚姻以及一個性情孤僻的女兒;幸子希冀美國大兵弗蘭克將自己帶到美國,而悅子最終和現任丈夫結婚并移民英國。作為敘事者的悅子似乎在暗示所謂的“幸子”其實就是自己。而在接近小說結尾的一處場景中,敘事者對人稱代詞毫無邏輯的切換更加突出了關于幸子這一人物真實性的疑點。當時悅子試圖勸說幸子的女兒真理子跟隨母親移民去美國,但她最后一句話中的主語人稱代詞從“你們”變換成“我們”:“如果你不喜歡那里的話,我們可以隨時回來。”(Ishiguro,1990:173)稱謂的轉變讓人感覺悅子并不是在對別人的女兒講話,而是在向自己的女兒慶子做出承諾:如果你不喜歡那里(英國),我們可以隨時回來。從小說開篇的介紹讀者得知,正是由于無法融入異國的生活,慶子最終選擇了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有學者認為,幸子是悅子內心創(chuàng)傷的“投射”,通過把自己的內疚投射到幸子身上,悅子“試圖通過尋找借口來避免受到責備和自我懲罰”(Shaffer,1998:24)。也有評論者指出,正如石黑一雄其他作品里的敘事者一樣,悅子“通過講述別人的故事來講述自己”(Walkowitz,2001:1068)。因此,幸子的故事填補了悅子關于自己的敘事中的空白,還原了被省略的信息,并揭示了被敘事者刻意隱藏的秘密。從這個角度來看,上述幸子堅強獨立、敢于挑戰(zhàn)傳統(tǒng)道德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敘事者悅子本人的所作所為。悅子的女兒尼基把母親解讀為一個溫柔順從的“典型”東方女性的形象,而作為敘事者的悅子平靜、內斂的敘事語言風格也似乎印證并且強化了這個東方主義的想象。然而小說卻以獨特的敘事結構質疑了這一民族神話。悅子的雄心抱負體現于幸子對命運的不屈抗爭之中。與此同時,在這兩位女性難分彼此的故事之中,西方男性(悅子的英國丈夫謝林漢姆以及幸子的美國男友弗蘭克)不再扮演拯救者的角色,而是淪為女性為達成目標所使用的工具。被西方所凝視的客體(東方女性)逆轉成為能動的主體,而欲望的主體(西方男性)則被徹底顛覆。

        2.3 對“日本”意象的建構

        除了回擊本質主義的族裔偏見以及挑戰(zhàn)關于文化他者的民族神話,《群山淡景》還通過情節(jié)的互文特點消解了“日本”的真實性,從而建構了一個“非真實的”日本的意象。在悅子對日本長崎生活的敘事中出現了大量真實地點的日文名字,再加上敘事者對日常生活細節(jié)的全景式描述,作為讀者的我們很容易產生誤解,認為石黑一雄所寫的是一部關于他的故鄉(xiāng)——日本長崎的現實主義作品。但如果剝開這些“日本元素”的外殼,我們會發(fā)現長崎故事中幸子、真理子母女的情節(jié)和經典西方文本的互文性關系。幸子不顧一切地希望和自己的情人、美國水兵弗蘭克去美國定居生活,為此目標不惜犧牲女兒真理子的幸福。幸子對弗蘭克一片癡情,但悅子的敘述表明弗蘭克只不過是騙取女人芳心的無恥之徒。有學者指出,長崎故事中幸子、真理子母女的情節(jié)和意大利音樂家普契尼的歌劇《蝴蝶夫人》形成了互文關系(Sim,2010:34);此敘事結構也同喬伊斯的《都柏林人》中的《伊芙琳》有十分類似之處(Shaffer,1998:18-19)。學者劉易斯對該情節(jié)的互文性研究更加透徹。他認為此部分是對《蝴蝶夫人》的回應,同時對普契尼的作品進行了系譜考察,發(fā)現《蝴蝶夫人》的故事可以更早追溯到19世紀中葉,西方剛剛開始較大規(guī)模地接觸日本之時。這個西方經典歌劇“展現了一個完全虛構的日本……滿足了西方對一個異域的、純審美化的遠東意象的需求”(Lewis,2000:22-23)。

        與《蝴蝶夫人》的互文關系揭示了小說對日本社會歷史再現的虛構性,消解了小說現實主義的權威性。這種互文性使得小說“在其核心的相似性上不斷以反諷的方式指涉差異性……挑戰(zhàn)了任何天真的現實主義再現觀”(Hutcheon,2000:214-215)。如果說《蝴蝶夫人》中所建構的“日本”是一個為了滿足西方幻想而被虛構出來的產物,那么作者對《群山淡景》在敘事情節(jié)上與上述文本的互文關系的刻意凸顯則表明,雖然小說采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對日本社會的生活細節(jié)進行全景式描寫,但此“日本”依然是虛構之物,“是一個錯位的日本,一個對根本不存在之物的重建”(Lewis,2000:23)。事實上,石黑一雄本人也十分反感自己的作品被理解為一種向西方讀者介紹真實的日本社會的社會學資料。他曾極具諷刺性地回應某些評論:“如果我寫了一部類似于卡夫卡的《審判》一樣的作品,他們一定會說,日本的司法制度真奇怪啊。”(Shaffer& Wong,2008:97)

        霍爾認為身份認同是通過話語實踐進行的動態(tài)的建構。在分析加勒比人建構身份的文化話語實踐時,他引入了德里達的語言延異觀。他指出,意義總是被延宕,并不存在一個終極的意義,但這種能指和所指的“嬉戲”過程并不會抹除其他意義的“蹤跡”。因此意義雖永不完結,卻連續(xù)不斷地包容在這個動態(tài)過程中附加的其他意義。因此,在加勒比人的身份中,存在著三個“在場”:被永遠延宕的、但卻留下蹤跡的非洲的在場,無休止地言說著的歐洲的在場,以及作為前兩者不斷交匯的場所的新美洲的在場。而當下的各種加勒比的黑人電影、音樂、文本等話語實踐便是按上述方式對加勒比人文化身份的言說和建構(霍爾,2000:215-222)。這一概念也可用于理解《群山淡景》。小說里的“日本”并不是對某一孤立存在的世界的再現,這個“日本”本身就是一個由符號組成的世界。這些指意符號又在一個更大的文本網絡中作為能指而指向新的所指——其他互文性的文本。在能指與所指不斷轉化、永不停歇的“嬉戲”過程中,我們能夠看到和“日本”相關的意義的“蹤跡”,但卻并不存在一個終極意義上的“日本”。由此可以認為,小說中的“日本”是一個永遠缺場的在場,一個始終被“延宕”的意義。正如作者本人所言,書中的日本僅僅是一個“想象中的日本”,一個“我與之有著強烈情感紐帶的國家”,但實際上僅“存在于我想象之中……再也無法回去”(Shaffer&Wong,2008:53)。此外,這種話語實踐的意義還在于它使得身份成了一個永遠在被言說、被建構的過程,而不是一種僵化不變的實體。在此視角下,我們不難理解作者所說的“我不是一個很‘英國’的英國人,我也不是一個很‘日本’的日本人”(Shaffer&Wong,2008:58)。于這并不代表他沒有自己的文化身份,只不過他的身份永遠處于建構過程中,而其作品便是他言說自我身份的實踐過程。

        3.結語

        霍爾以自己的加勒比移民經歷為出發(fā)點,闡述了一種動態(tài)的、以話語實踐為基礎的族裔身份模式。他認為這種族裔身份使得旅居英國的牙買加非洲人成為一個新的族群,但這里的“族群”不是指那些“只能通過不惜一切代價回歸某一神圣家園才能夠獲得身份的族群”,而是“通過改造和差異不斷生產和再生產以更新自身身份”的族群(霍爾,2000:221-222)。反觀石黑一雄這位移民作家,他也總是在公開場合回避自己的族裔身份,稱自己既不是英國人,又不是日本人,而是一個“國際作家”?;蛟S他所追求的正是這種通過“不斷生產和再生產”而得以更新的、不斷被建構的族裔文化身份。從此種意義上講,作為處女作的《群山淡景》也是作者言說和建構自己身份的開端。

        [1]Abrams,M.H.& G.Harpham.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9.

        [2]Chow,Ray.Writing Diaspora:Tactics of Intervention in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3.

        [3] Eagleton,Terry.The Idea of Culture[M].Malden:Blackwell Publishing,2000.

        [4]Forsythe,Ruth.Cultural displacement and the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in Kazuo Ishiguro’sA Pale View of Hills[J].West Virginia University Philological Papers,2005,52:99-108.

        [5]Foucault,Michel.Discipline and Punish:The Birth of The Prison[M].Alan Sheridan.London.trans:Penguin Books,1991.

        [6] Hutcheon,Linda.A Poetics of Postmodernism:History,Theory,Fiction[M].New York:Routledge,2000.

        [7]Ishiguro,Kazuo.A Pale View of Hills[M].New York:Vintage International,1990.

        [8]Lewis,Barry.Kazuo Ishiguro:Contemporary World Writers[M].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0.

        [9]Shaffer,Brian W.Understanding Kazuo Ishiguro[M].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1998.

        [10]Shaffer,Brian W.& F.Cynthia Wong.Conversations with Kazuo Ishiguro[M].Jackson: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2008.

        [11]Sim,Wai-chew.Kazuo Ishiguro[M].New York:Routledge,2010.

        [12] Walkowitz,Rebecca.Ishguro’s Floating World [J].English Literary History,2001,68(4):1049-1076.

        [13]愛德華·薩義德.東方學[M].王宇根,譯.北京:三聯書店,2011.

        [14]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M].吳叡人,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1.

        [15]斯圖亞特·霍爾.文化身份和族裔散居[G]//羅鋼等.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2000.

        [16]陶家俊.現代性與后殖民批判[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6(5):3-8.

        [17]周憲.文學與認同[J].文學評論.2006(6):5-13.

        猜你喜歡
        幸子黑一雄族裔
        石黑一雄《莫失莫忘》中的斯德哥爾摩綜合征情結
        不能成為朋友的理由
        不能成為朋友的理由
        “英國多族裔未來”理念:緣起、困境及其理論啟示
        族裔性的空間建構:《拉羅斯》的敘事策略
        石黑一雄的諾貝爾獲獎演說(下)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寫作
        藝術評論(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認與逃的辯證法——石黑一雄小說中的內心世界
        藝術評論(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溫柔咖啡
        故事會(2015年24期)2015-12-23 05:19:08
        祖籍國與離散族裔的關系:比較與理論的視角
        東南亞研究(2015年4期)2015-02-27 08:31:32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伦理| 亚洲一区极品美女写真在线看| 风流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综合色就爱涩涩涩综合婷婷| 日韩av高清无码| 色综合中文综合网| 2021久久最新国产精品| 日本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杨幂在线观看性色| 午夜免费观看日韩一级片| 亚洲亚洲人成综合丝袜图片| 人妻少妇av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第一页| 白嫩少妇高潮喷水av| 成 人 免 费 黄 色| 国产人碰人摸人爱视频| 国产内射视频在线播放| 在线视频精品少白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野外拍在线| 国产精品入口蜜桃人妻| 91麻豆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干出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aⅴ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电影| 狠狠爱婷婷网五月天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999小说| 久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百度网盘 | 一区二区三区婷婷中文字幕| 午夜大片在线播放观看| 肥老熟妇伦子伦456视频|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欧美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浪潮| 欧美三级超在线视频| 亚洲av一二三四五区在线| 成年性生交大片免费看|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网站| 一个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播放| 小草手机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