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從天鵝的“隱”到樓閣的“顯”——論馬君武詩歌翻譯中的改寫

        2015-03-20 01:05:49胡冬林
        滁州學院學報 2015年6期
        關鍵詞:詩學詩歌文化

        胡冬林

        從天鵝的“隱”到樓閣的“顯”
        ——論馬君武詩歌翻譯中的改寫

        胡冬林

        用改寫理論分析馬君武《哀希臘歌》和《米麗容歌》兩個譯本,表明馬氏詩歌翻譯中信息的“隱”與“顯”,是其分別基于個人的政治意識和目的語詩學規(guī)范對原作進行的有意改寫。因此,研究特定歷史時期的翻譯文本,需探究譯本生成時影響翻譯的各種相關因素。

        馬君武;改寫;意識形態(tài);詩學

        馬君武(1881—1940)不僅是杰出的資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學者和詩人,還是一位著名的翻譯家,其譯介涉及英、法、德語言、涵蓋文學、政治、經濟和自然科學。在文學翻譯方面,馬君武以詩歌翻譯最為著名。在中國近代詩歌翻譯史上馬君武與蘇曼殊齊名[1],馬君武翻譯的詩歌與蘇曼殊和胡適翻譯的詩歌被譽為“中國近代譯詩三式”。

        馬君武翻譯詩歌注重“達”輕“信”[2],形式自由、用詞通俗。其翻譯的詩歌,感情真摯,或高亢雄渾,或凄楚哀婉,或蒼涼悲壯。通過譯介詩歌,馬君武或標榜愛國、鼓吹民主,或觸發(fā)感慨、表達情感。為了實現(xiàn)這樣的譯介目的,馬君武常基于其譯介時的個人政治意識和目的語文化語境中的詩學,有意對原作進行增減方面的變通,而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詩學規(guī)范)正是改寫理論中影響翻譯的兩個重要因素。但在現(xiàn)有運用改寫理論論述馬君武詩歌翻譯的研究中,論者往往只闡述意識形態(tài)對其翻譯的影響,而忽略了詩學的作用。本文擬以馬譯《哀希臘歌》和《米麗容歌》為例,論述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兩個因素對其詩歌翻譯的影響。

        一、改寫理論視閾下的翻譯

        改寫理論屬于文化研究派翻譯理論,由美籍比利時裔翻譯理論家安德烈·勒菲弗爾(Andre Lefevere)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中葉提出,該理論源于勒菲弗爾早期的研究,與多元系統(tǒng)理論以及翻譯研究的操控派有著緊密的關聯(lián)[3-4]。在其著作《翻譯,改寫以及對文學名聲的制控》中,勒菲弗爾對改寫理論進一步闡發(fā)。改寫理論首先是一種文學理論,但它對翻譯研究尤其是翻譯文學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改寫的動機源于意識形態(tài)或詩學的作用,目的是為了使改寫過的文本符合改寫時的主流或其中的某一主流意識和詩學潮流、在一定程度上對原文本進行的改編或操控的行為,翻譯是最明顯的改寫類型[5]。

        對于意識形態(tài),有著諸多的定義,但沒有一個統(tǒng)一得標準。但本文有必要厘清勒菲弗爾對于意識形態(tài)的定義。最初,勒氏在自己的論述里把意識形態(tài)簡單地定義為“世界觀”[6],然后又定義為“社會應當(被允許)是什么的主流觀念”[5]。后來勒氏受美國文化批評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遜(Fredric Jamesson)的影響,將意識形態(tài)補充表述為“特定的社會在特定的時期由觀點和態(tài)度(交互)所構成的文化網,通過它,讀者和譯者可以接近文本[5-7]。應當說,勒氏對于意識形態(tài)的定義的外延已經逐步縮小,不過依然寬泛。意識形態(tài)不僅僅限于政治的范疇,但通常與特定文化語境中的政治有密切聯(lián)系而突出表現(xiàn)為政治意識。詩學也具有多重含義,改寫理論中的詩學又稱詩學規(guī)范,指文學系統(tǒng)內大多數(shù)人對“文學應當(被允許)是什么的主流觀念”[5],即文學系統(tǒng)內大多數(shù)人認為詩學是什么的共同看法。勒氏的詩學基于廣義詩學發(fā)展而來,被其用于翻譯研究。除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之外,專業(yè)人士(批評家、教師或譯者本人)和贊助人(機構或個人)是改寫理論中的另外兩個重要概念,分別處于文學系統(tǒng)內部和文學系統(tǒng)外部,有著各自的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

        改寫理論更多關注文本之外的因素,注重目標文本的描述而不是原文本的分析,既考查影響翻譯的各種要素,又重視翻譯研究和其他學科(如歷史文化、政治意識)的聯(lián)系。改寫理論為研究特殊歷史時期生成的譯本提供理論依據。

        二、馬君武詩歌翻譯中的改寫

        (一)信息的隱

        馬君武在青年時期,接受康梁維新改良思想,到日本留學后不久,離開維新陣營加入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從事革命,成為一名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意識的資產階級革命者。在1900年的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中,清政府雖然遭受到慘痛的失敗,但仍舊延續(xù)著封建專制統(tǒng)治,中國的普通民眾依舊不能享有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權利。馬君武在留日時期(1901-1906)閱讀了大量的西方自然、社會、政治方面的著作[8],認識到中國急需這些著作中所蘊含的進步政治思想意識。其中,自由意識最為明顯。為向國內介紹傳播自由意識,馬君武不僅翻譯《法蘭西今世史》、《斯賓塞女權篇》和《自由原理》等社會、政治著作,還翻譯同樣具有自由意識的詩歌。

        為充分宣揚自由意識,馬君武在翻譯中省略了源語中不利于個人翻譯動機的部分信息。以馬君武譯拜倫《哀希臘歌》(the Isles of Greece)的第六節(jié)為例,原文與馬譯對比如下:

        Place me on Sunium’s marbled steep,

        Where nothing,save the waves and I,

        May hear our mutual murmurs sweep;

        There,swan-like,let me sing and die:

        A land of slaves shall ne’er be mine—

        Dash down you cup of Samian Wine?。═he IslesofGreece)

        置身蘇靈之高山,四周但見綠波環(huán)。

        波聲哭聲兩不止,一曲歌終從此死。

        吁嗟乎!奴隸之國非所庸,一擲碎汝沙明鐘。[9]

        通常情況下,詩歌以最少的字表達盡可能多的內容和情感,因此,詩歌中的每個字都承載豐富的信息。因此,譯者翻譯詩歌時,往往會仔細權衡每個字。應當說,原作中天鵝是重要信息源之一,在這節(jié)詩中,拜倫呈現(xiàn)出一只天鵝垂死前絕唱的意象。但馬君武翻譯《哀希臘歌》第六節(jié)的時候,卻省略了其中的“swan-like”,天鵝的意象蕩然無存。原因何在?這需要從改寫理論的視角回答這一問題。

        改寫理論不受限于文本,而是注重探究文本之外影響翻譯的各種要素,如歷史文化、政治意識等。天鵝垂死前絕唱的意象在東西文化中的寓意存在差異,聯(lián)系到馬君武借翻譯這首詩宣揚自由意識的政治意圖,這種文化差異理應是探究省略swan-like的依據。

        在西方文化中,常有天鵝死前哀鳴的描述。拜倫生性叛逆,反抗專制,來到希臘后一直以各種方式支持并直接參與希臘反抗土耳其統(tǒng)治的斗爭。這里,垂死的天鵝象征著希臘愛國者,拜倫借天鵝死前歌唱的意象,歌頌了希臘革命者不惜犧牲生命也要為國家自由和民族獨立而戰(zhàn)斗到死的決心和意志。翻譯時的意識形態(tài)可能是譯者本人認同的,也可能為文學系統(tǒng)外部的贊助人強加于譯者的[5]。但對于青年時期就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意識的馬君武而言,翻譯這首詩的政治意識并非由于贊助人的壓力,而完全出于一位舊民主主義革命者愛國激情的宣泄。但不可否認,馬氏原本出于主觀政治動機而翻譯的這首詩,客觀上也順應了當時具有愛國情懷的普通贊助人——讀者的民意。馬君武于1905年翻譯《哀希臘歌》,當時,中國已經淪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而且,馬君武、章太炎、秦力山等視滿清為外族,認為自明亡于清之后中國便處于亡國狀態(tài)[10],中華民族正面臨擺脫半殖民半封建統(tǒng)治、贏得獨立自由的重任,因此,有必要通過譯介這首詩歌喚起廣大民眾的民族危機意識。所以,拜倫《哀希臘歌》中的政治蘊意正好契合了馬君武的愛國意識。

        然而在漢文化的語境中,快要死的天鵝并沒有它在西方文化語境中所蘊含的意思。所以中國的讀者無法領會到原作借天鵝來表達革命者臨死也要戰(zhàn)斗的精神。如果“天鵝”的意象被直接移植到目的語中,很可能給譯作的受眾即當時的中國普通讀者在內容的理解上造成困惑。在這種情況下,就產生了改寫理論中常有的涉及源語和目的語“文化萬象(Universe of discourse)”的問題。對此,譯者會傾向于根據意識形態(tài)來尋求解決方案。因為雖然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規(guī)范都屬于影響翻譯的因素,但對于翻譯中難以解決的問題,譯者通常根據意識形態(tài)來選擇翻譯策略。勒菲弗爾對此專有論述。意識形態(tài)決定了譯者即將采用的基本(翻譯)策略,因此也決定了與源語中的“文化萬象”(原作的作者所熟悉的世界中的事物,概念,風俗)和源語本身相關的問題的解決辦法[5]。

        最終,馬君武省略“swan-like”,從而有意隱去了“天鵝”的意象,為的是更加明確表達他翻譯這首詩的政治意圖——喚起中國同胞的反抗和戰(zhàn)斗意識,推翻帝國主義半殖民統(tǒng)治和滿清專制奴役以獲得民族獨立和自由。依據這一政治意圖,馬君武把“There,swan-like,let me sing and die”翻譯為“一曲歌終從此死”。結果,原作希臘革命者的戰(zhàn)斗形象在目的語中得以保留,卻全然不見臨死絕唱的天鵝意象,但馬君武借譯介這首詩抒發(fā)愛國主義戰(zhàn)斗精神的意圖得以最大程度的呈現(xiàn)。翻譯過程中,文化萬象問題的解決策略受到意識形態(tài)影響在本例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

        馬君武在這首譯詩中還對原作的其他多處信息做了類似的隱沒處理,如第九節(jié)中的“bold Bacchana”,十二節(jié)中的“chain bind,十四節(jié)的“broad shield”,十五節(jié)中的“breasts”等。這種并不完全受制于原文的字句、有意隱去有悖于意識形態(tài)的信息的譯介方式,是馬君武偏倚于國家利益所做的有意的政治誤讀。因為通過《哀希臘歌》可以看出,“馬君武的翻譯更多地是反映主體文化自身的需求,是以國家話語為出發(fā)點與目的的符號建構”[11],借助加工處理過的譯作譯的《哀希臘歌》,表達當時中國社會對民族獨立自由的政治訴求。換言之,馬君武有意地在當時中國的社會文化語境中最大程度地凸顯了文本的社會功能。

        (二)信息的顯

        馬君武譯詩,所選原文本幾乎都為名家之作,不過其翻譯詩歌也有不以宣揚政治意識為目的,而是通過翻譯,向國內介紹這些名家,同時傳遞原作所蘊含的非政治性情感。如歌德的《米麗容歌》的思鄉(xiāng)之情,《阿明臨海岸哭女詩》的悲戚之情,雨果的《重展舊時戀書》的愛戀之情,以及席勒《威廉退爾》和托爾斯泰《綠城歌客》中所譯歌詞蘊含的歡愉之情。

        馬君武亦本詩人,感情豐富。梁啟超稱之為“好哲學而多情者也”(轉引自馬祖毅)[12]。陳子展稱近人譯詩三式中李思純偏愛蘇式,而自己卻獨愛馬式,尤其是馬譯《重展舊時戀書》,“誦之令人蕩氣回腸,不能自已也”[13]。胡懷琛亦稱馬氏譯歌德《阿明臨海岸哭女詩》九章,“蒼涼悲壯,使讀者泫然泣下”(轉引自陳??担?4]。即便是帶有明顯政治意圖的譯詩《哀希臘歌》也是“詩句有情感與活力”[2]??梢?,馬君武翻譯的詩歌,的確情感充沛。

        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自己的上述譯介目的,馬君武也在譯作中增添原作中所沒有的信息。例如將一些具有異域特色的概念依據中國特色的狀況加以呈現(xiàn),使得異域的情景原狀中國化。馬譯歌德的《米麗容》(Aus Wilhelm Meister)便是一例。

        Kennst du das Haus?Auf S?ulen ruht sein Dach.

        Es gl?nzt der Saal,es schimmert das Gemach,

        Und Marmorbilder stehn und sehn mich an:

        Was hat man dir,du armes Kind,getan?

        Kennst du es wohl?

        Dahin!dahin

        M?cht ich mit dir,o mein Beschützer,ziehn.(Mrignou)

        君識此,是何家?

        下?lián)伍褐祥苎馈?/p>

        石像識人如欲語,

        樓閣交錯光影斜,

        君其識此家?

        歸歟,歸歟!

        愿與君,歸此家。[9]

        《米麗容歌》今又譯作《迷娘曲》,全詩共三節(jié)。馬君武大概譯于1903-1905年,正值其留學日本期間。米娘為一意大利貴族的私生女,被拐賣到德國,后被威廉·麥斯特贖出。本詩可以看作是米娘吟出的一首思鄉(xiāng)曲。詩歌的第一節(jié)描繪米娘的祖國意大利美麗的自然風光;第二節(jié)描寫米娘幼年生活之地的羅馬式建筑以及所遭受的苦難;第三節(jié)描寫了險峻的歸鄉(xiāng)之路,藉此對比烘托米娘的思鄉(xiāng)之情。引文為原作的第二節(jié),對比發(fā)現(xiàn),譯作中突顯了源語中沒有的信息“樓閣”。“Auf S?ulen ruht sein Dach”原意是“高大的圓柱撐起屋頂”,“Es gl?nzt der Saal,es schimmert das Gemach”的意思是“輝煌的大廳和光亮的房間”。僅僅通過這兩行詩句,歌德便呈現(xiàn)了許多建筑景物,如“S?ulen(圓柱)”“Dach(屋頂)”、“gl?nzt der Saal(輝煌的大廳)”和“schimmert das Gemach(明亮的房間)”。其中,高大的圓柱和高聳的屋頂屬于典型的羅馬式建筑風格,這些建筑通常包含著氣勢宏偉的大廳和輝煌明亮的房間。所有這些典型建筑和景物,構成米糧幼年的生活情景,旨在表明米娘睹物而生思鄉(xiāng)之情。但一百年前中外交流很少,中國普通讀者對意大利羅馬式的建筑及景物的風格并不了解,也就說,源語中的景物在目的語詩學環(huán)境里產生概念空缺而難以形成等同于源于的語義場。結果,這些景物在中國讀者的腦海里無法產生等原作所呈現(xiàn)的相同意象,原作所呈現(xiàn)的米糧幼年的生活場景自然也就無法被中國讀者所領會。這樣,如何翻譯源語中具有但目的語中空缺的概念便成了一個問題。解決這一問題時,譯者經常采用的策略是:依據目的語詩學規(guī)范對原作進行改寫,以譯本讀者所熟悉的情景原狀來替代源語中陌生的景物。

        情景原狀是詩學組成要素之一,影響著翻譯策略,進而決定目標文本的具體形式[5]。情景原狀與某一時期目的語文化系統(tǒng)中典型的社會狀況相關,因此,目標文本所呈現(xiàn)的情景原狀易于為目的語文化系統(tǒng)中的受眾熟悉而接受?!白g者對于原作的不同態(tài)度產生不同的譯介策略”[5],而譯者的態(tài)度自然與譯介的目的緊密相關。上文論及,馬君武譯詩,亦有不以政治訴求為目的,而以傳遞原作非政治性情感為意圖的,通過譯介《米麗容歌》,馬君武意在傳達米糧真切的思鄉(xiāng)之情。基于這一目的,并依據目標語境的情景原狀,馬君武把“圓柱”和“屋頂”分別翻譯為中國讀者非常熟悉的“楹柱”和“檐牙”,而把“大廳”和“隔間”融合,譯成中國傳統(tǒng)住所里常見的“閣樓”。這樣,便形成了典型的中國特色的語義場,羅馬式建筑成了典型的漢式建筑,意大利的情境變成了中國的情境,譯作的讀者感受到米娘幼年的生活的環(huán)境似曾相識,米娘也儼然成了一位中國女子。這種處理,無論是身處文學系統(tǒng)之內的專業(yè)人士讀者還是身處文學系統(tǒng)之外的贊助人讀者都易于接受。

        對于原作第一節(jié)中Laub,馬氏的處理則更為直接。德語laub意為“樹葉”,然而馬君武直接用“園亭”替換,一個是植物的一部分,一個是建筑,完全是兩個不同類別。

        實際上,馬君武上述翻譯不以語義對等為目的,而是以語用為要旨來實現(xiàn)原作的文本功能,即傳達原作主人翁對祖國的深深思情念,并使得譯本的讀者產生共鳴。所以,譯作中“樓閣”兀顯也好,譯作中“園亭”與原作中“樹葉”不屬于同一類別也罷,原作的景物在譯作中是否顯現(xiàn)或者是不是同一類別已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原作的語用功能在譯作中得以再現(xiàn)。廖七一在解讀歷史語境和文學翻譯的關系時曾說:“外國文學的翻譯與解讀實際上是外國文學的中國化與本土化”[15],由于《米麗容歌》漢譯的讀者長期置身于中國文化系統(tǒng)的詩學規(guī)范的氛圍中,馬君武有意以中國特色的景物替代陌生的異域景物,創(chuàng)設了一個常見于傳統(tǒng)的漢式建筑中的情境,以期待譯本讀者能感同身受,最大程度地體會米娘對故鄉(xiāng)深深的眷念之情,體現(xiàn)了譯者基于譯入語文化系統(tǒng)詩學的另一要素——情景原狀,來處理目的語和源語之間文化差異的問題。此外,還可以合理地想象,以中國化的情景替換異域情景,又何嘗不是去國已久、正在留學的馬君武寄托對祖國思戀之情的含蓄表達呢?

        三、結語

        譯本研究不可忽視語言層面的因素,但又不能僅僅囿于語言層面的探討。譯本研究因當置身于該譯本產生時的文化語境之下,從語言層面上升到在歷史和文化層面來探究影響翻譯的各種因素[16]。對于特殊歷史時期產生的譯本,其研究更應綜合考慮譯本生成時目的語境中的各種文化因素如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和的影響。因為,特殊歷史時期“翻譯只不過是用來傳遞某些意識形態(tài)或詩學標準的手段”[17],譯者經常為了一定的翻譯意圖、依據意識形態(tài)或詩學規(guī)范,有目的地對原作進行或增或減的改寫,馬君武在詩歌翻譯中所采用的改寫策略既有意識形態(tài)的作用,也有詩學規(guī)范的影響,這不僅體現(xiàn)在他翻譯的《哀希臘歌》和《米麗容歌》中,還體現(xiàn)在他的《縫衣歌》、《阿明臨海岸哭女詩》等其他譯詩中,《哀希臘歌》和《米麗容歌》只是其中的兩列,原作部分信息的“隱”與“顯”正是這種有意增、減的具體表現(xiàn)。

        [注 釋]

        ① 除上述三家譯本外,拜倫的這首詩后來又有多種譯本,僅建國前,較為著名的還有胡懷?。?923)、栁無忌(1924)和王獨清(1925)的譯本。梁啟超曾于1902年以元曲式節(jié)譯其中的一、三兩節(jié)。

        ② 孫藝鳳曾提到,僅在社會學范疇內 Malcolm Hamilton曾列舉過二十七種有關意識形態(tài)的定義,并指出既然所有關于意識形態(tài)的定義復雜存有爭議,那么列舉所有關于意思形態(tài)的定義也是毫無意義的。參見孫藝鳳:跨文化語境下的意識形態(tài)——兼論翻譯的功能與作用[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6):110。

        ③ 蒙興燦梳理了詩學在中國傳統(tǒng)學術語境下四個層面的意義,并把中國詩學和西方詩學做了比較,指出西方詩學與中國詩學內涵不盡相同,西方詩學的外延更為寬泛,屬于廣義詩學。詩學在西方被廣泛應用于比較文學、比較詩學、文藝理論及美學研究領域。參見蒙興燦:五四前后英詩漢譯的社會文化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180-184。

        ④ “文化萬象”在勒菲弗爾的原文中為“universe of discourse”,譚載喜表述為“話語世界”,而許鈞則引用表述為“文化萬象”。根據勒菲弗爾原文以及括號內“事物,概念,風俗”等對“universe of discourse”的解釋,“文化萬象”更為貼切。因為“事物,概念,風俗”等涉及文化系統(tǒng)中的具體方方面面,而“話語世界”只是一個整體。參見譚載喜《翻譯研究詞典》2005第201頁和許鈞《翻譯論》2014年第152頁。

        [1]郭延禮.中國近代翻譯文學概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252.

        [2]柳無忌.“蘇曼殊與拜倫‘哀希臘’詩——兼論各家中文譯本”[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1985(1):19,23.

        [3]何紹斌.“作為文學‘改寫’形式的翻譯——Andre Lefevere翻譯思想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5):67-69.

        [4]Munday,Jerem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M].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00:128.

        [5]Lefevere,Andre.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a.7-9,14,16,14,41,41,26,91.

        [6]Hermans,Theo.Translation in Systems:Descriptive and System-Oriented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 For-

        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126.

        [7]Lefevere,Andre.“Translation Practise(s)and the Circulation of Cultural Capital:Some Aeneids in English”,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C].Bassnett,Susan &Lefevere,Andre.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48.

        [8]歐正仁.馬君武傳[M].南寧:廣西政協(xié)文史資料研究會,1982:12,34-42.

        [9]馬君武.哀希臘歌,莫世祥編《馬君武集》[C].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445,432.

        [10]曾德珪.馬君武文選[M].桂林:廣西師范學院出版社,1999:7.

        [11]廖七一.哀希臘的譯介與符號化 [J].外國語,2010(1):74.

        [12]馬祖毅.中國翻譯史(上)[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776.

        [13]陳子展.中國近代文學之變遷;最近三十年中國文學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70.

        [14]陳福康.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192.

        [15]廖七一.翻譯研究:從文本/語境到文化構建[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268.

        [16]胡冬林,張德讓.論馬君武對《縫衣歌》的改寫[J].皖西學院學報,2007(6):115.

        [17]王宏志.重釋“信達雅”:二十世紀中國翻譯研究[M].上海:

        東方出版中心,1999:44.

        I207.25

        A

        1673-1794(2015)06-0097-05

        胡冬林,蕪湖職業(yè)技術學院應用外語學院講師,碩士(安徽 蕪湖241000)。

        2015-09-11

        責任編輯:李應青

        猜你喜歡
        詩學詩歌文化
        任何流沙都是水土(詩學隨筆)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3:56
        詩歌不除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背詩學寫話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新”“舊”互鑒,詩歌才能復蘇并繁榮
        中華詩詞(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4
        誰遠誰近?
        詩歌島·八面來風
        椰城(2018年2期)2018-01-26 08:25:54
        第四屆揚子江詩學獎
        揚子江詩刊(2017年1期)2017-01-17 06:25:11
        兩種翻譯詩學觀的異與似
        外語學刊(2012年6期)2012-01-19 13:46:54
        中文字幕有码在线人妻| 亚洲аv天堂无码| 鸭子tv国产在线永久播放| 老太脱裤让老头玩ⅹxxxx| 1234.com麻豆性爰爱影| 精品少妇后入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三区乱码专区| 曰韩无码无遮挡a级毛片| 曰本女人牲交全视频免费播放 | 欧美情侣性视频| 无码高潮少妇毛多水多水免费| 熟女乱乱熟女乱乱亚洲| 激情亚洲不卡一区二区| 乱人伦中文视频在线| 欧美bbw极品另类| 亚洲AⅤ无码国精品中文字慕| 美女视频永久黄网站免费观看国产| 国产一品二品三区在线观看| 日本熟妇色xxxxx日本妇| 久久久久99精品国产片| 亚洲蜜芽在线精品一区| 青青草手机在线观看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伦精品免编号公布| 亚洲日本三级|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 极品美女调教喷水网站| 亚洲欧美综合精品成人网站|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播放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不卡在线| 女同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在线天堂www中文| 久久久久久久性潮| 国产粉嫩嫩00在线正在播放| 99国产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人妻少妇av无码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av|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浪人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影院| 在线免费观看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