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營利性高等教育組織的多視角研究
李成明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 北京海淀100084)
摘要:營利性高等教育組織自20世紀末產(chǎn)生以來,各界人士就對這一新生事物的看法褒貶不一。對美國營利性高等教育組織的探討,需要從其發(fā)展、存在的爭論與既有研究三個方面入手,分別從“市場的、哲學的、政治的、經(jīng)濟的、質量的、宏觀的、微觀的”等視角詮釋作為新高等教育組織形式之邊界的營利性大學,為我國營利性教育組織的管理與發(fā)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營利性;高等教育組織;市場邏輯;教育市場需求
[中圖分類號]G649.3/.7[文獻標志碼]A
收稿日期:2014-11-10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一般項目“江蘇高校本科人才培養(yǎng)體制改革研究”(2014SJB726)
作者簡介:郭雷振(1986-),男,山西臨汾人,鹽城師范學院講師,博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DOI: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15.01.020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美國出現(xiàn)了一些專門從事“營利教育產(chǎn)業(yè)(For-profit Education Industry)”的投資公司,比較知名的如梅里爾林奇公司(Merrill Lynch Co.)、教育風險投資公司(EduVentures LLC)、知識宇宙公司(Knowledge Universe)、阿波羅集團公司(Apollo Groups,Inc)、教育管理公司(Education Management Corporation)等。這些營利性教育組織與機構在某種程度上突破了傳統(tǒng)高等教育的辦學領域,并開始與之相競爭?!昂翢o疑問,營利性高等教育已經(jīng)成為一個重要的全球現(xiàn)象,而且它還會繼續(xù)擴張。高等教育體系應加以調整,以適應這一趨勢。”[1]56然而長期以來,人們對營利性高等教育的批評與指責,引發(fā)了對高等教育價值、使命等根本性問題的討論。營利性高等教育為什么會在20世紀末崛起?營利性高等教育究竟意味著什么?它使傳統(tǒng)大學的公共性面臨怎樣的挑戰(zhàn)?本文從多個視角研究美國營利性高等教育的發(fā)展、爭論以及學者的研究重點等問題,由此進一步詮釋了營利性高等教育組織與傳統(tǒng)大學既同質又異質的身份特征,并為我國營利性教育組織的管理與發(fā)展提供可資參考的建議與借鑒。
一、營利性高等教育組織的發(fā)展:市場視角、哲學視角與政治視角
美國學者詹姆斯(E James)認為教育市場需求分為差異性需求和過度性需求兩種。差異性需求是指消費者(學生或家長)依據(jù)自己的個性需求與興趣,選擇具有稀缺性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過度性需求是指傳統(tǒng)大學不能滿足社會全體的教育需求,市場需求大于供給,表現(xiàn)為入學名額有限、教育機會供不應求。傳統(tǒng)非營利性大學不能滿足這兩種需求,在教育市場發(fā)展充分且政策環(huán)境較寬松的地方,就會有投資驅動的私人資本涌入該領域來填補非營利性學校留下的市場空間。營利性高等教育組織的萌芽與發(fā)展就成為教育市場過度性需求與差異性需求的現(xiàn)實選擇[2]。市場力量迫使營利性教育如雨后春筍般發(fā)展,哪里有人需要,哪里就有營利性教育[3]。美國成人學習的巨大需求與傳統(tǒng)大學的高費用推動了營利性大學的產(chǎn)生,這一市場需求與營利性高等教育組織理解市場、相信市場,并快速適應市場的靈活性特征相結合,成為推動營利性高等教育蓬勃發(fā)展的動力因素[4]?,F(xiàn)代社會越來越多的工作崗位需要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方可勝任,人才市場的過度需求逐漸增大,然而,傳統(tǒng)的非營利性高等學校不能完全滿足市場的這種過度需求,為營利性高等教育留下廣闊的市場空間。市場的過度需求與個體的差異需求是導致營利性高等教育產(chǎn)生、存在和發(fā)展繁榮的根本因素,這一需求被商人敏銳捕捉住,在利潤動機的內部驅動力影響下,以市場邏輯運營的新型高等教育組織開始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非營利高等學校,并在實際辦學過程中尋求自我存在的合法依據(jù)與政治身份認同。
長期以來,人們之所以對營利性高等教育組織褒貶不一,爭論不斷,究其原因,主要是看人們持認識論觀點還是持政治論觀點來評論營利性高等教育組織這一現(xiàn)象。認識論哲學認為高等教育是研究深奧知識的學術機構,追求精神知識價值。政治論哲學強調高等教育應該為國家社會服務,通過高等教育的入學機會均等實現(xiàn)社會的公平。如果沒有政治論哲學,高等教育就無法滿足社會的需要,國家發(fā)展就失去了發(fā)動機。如果沒有認識論哲學,大學就無法成為區(qū)分善惡、區(qū)別真理和謬誤的偉大仲裁者,成為樹立知識標準和思想標準的精神陣地,成為“社會良心”的代言人[5]。從認識論和政治論兩種哲學觀來看,營利性高等教育組織既不為國家的政治目標做出努力,也不獻身于對無涉價值的真理進行探索,是沒有存在理由的。然而,每一次新高等教育組織形式的出現(xiàn),其背后都有著支持它們存在的哲學依據(jù)。多元化的哲學依據(jù)成為高等教育發(fā)展的現(xiàn)實選擇,資本論哲學認為高等教育在創(chuàng)造文化財富時,也直接創(chuàng)造著經(jīng)濟價值。對于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而言,建立在單一的高等教育哲學上也是難以想象的[6]。作為新的高等教育組織形式,營利性高等教育組織的哲學基礎究竟是什么呢?從大學功能、國家政策與制度、滿足社會需求及服務社會功能上看,營利性高等教育組織傾向政治論的哲學基礎;從營利性大學的辦學價值理念與營利行為看,營利性高等教育組織傾向于投資收益的經(jīng)濟論哲學。因此,營利性高等教育組織的哲學基礎是政治論和經(jīng)濟論哲學基礎的綜合體。
在新自由主義指引下,美國采取了市場化、私有化放松管制等政策,在這些政策背景下,營利性教育組織獲得了認可,并且在此領域快速發(fā)展,高等教育的性質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公共產(chǎn)品觀念不斷地削弱,私人產(chǎn)品觀念持續(xù)增強,政府、大學以及市場三者之間的關系發(fā)生了顯著變化,營利性高等教育組織正在贏得一種新的身份認同:一種既與傳統(tǒng)大學相同的,又不同于傳統(tǒng)大學的邏輯[1]2。在美國,1996年教育部重新修訂《高等教育法》,對高等教育機構給予新的解釋,對公立學校、私立非營利性學校和營利性學校進行了界定。營利性大學必須開設準學士學位或準學士學位以上課程,課程授課時間在300學時以上,學校開辦兩年以上并和教育部簽署相關協(xié)議。1996年前,美國教育部把高等教育機構限定為那些教育部承認的認證機構評估認可的學校,這一規(guī)定將大多數(shù)營利性學校拒之門外[7]。對營利性教育機構與非營利性教育機構分類進行管理,并且提供法律保障,這清楚地表明,營利性大學需獲得教育部所要求達到的標準,這樣有利于在教育領域獲得一定的地位。
二、營利性高等教育組織的爭論:經(jīng)濟視角與質量視角
圍繞著高等教育是否應由營利性教育組織提供而產(chǎn)生了激烈的爭議??傮w看來,美國學者對營利性教育組織的態(tài)度分為三類:
(一)持全面肯定態(tài)度,認為市場邏輯的利潤動機與人才培養(yǎng)的高質量成正相關
“營利性大學,不需要隱藏追求利潤的動機,它們對使用財務資源負有責任,對追求利潤的動機不需要什么借口。如果高等教育沒有什么利潤可賺,這些機構也不會首先考慮進軍這一產(chǎn)業(yè)?!盵8]87營利是股東模式企業(yè)不可避免的動機,對于營利性大學,利潤動機被詮釋為一種影響整個機構的要點法則。營利性大學營利的一個原因是它們把收費標準定位在能贏利的基礎上,同時在學生市場這一水平上又具有競爭性,能夠被學生接受。這類學者的主要觀點認為營利性教育與高水平的教育質量相關,獲得利潤的兩個最重要因素是教學質量和教學服務,至今還沒有聽說哪個營利性教育組織不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服務卻能生存下來[8]16。營利與非營利教育組織的效率水平是基本一樣的,成本也差不多,然而非營利教育組織比營利性教育組織的費用昂貴。營利性教育組織比非營利性教育組織提供的社會環(huán)境好,非營利教育組織比營利教育組織提供更好的教學質量和服務,因此,非營利教育組織與營利性教育組織的區(qū)別在于質量與效率[9]。
(二)持認可態(tài)度,但是擔心教育質量,認為利潤動機可能會降低教育質量
持這類觀點的學者認為市場運營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積極作用,教育市場由“學生興趣和雇主需求”兩大需求組成。學生尋求一定的學術課程種類,雇主尋找一定教育背景的畢業(yè)生。由于市場過度需求,傳統(tǒng)非營利高等學校不能完全滿足這種需求,在適宜的制度和市場環(huán)境中,營利性高等教育組織聰明地把自己定位在這兩種需求之間,試圖滿足這兩種需求,來占有因教育市場過度需求產(chǎn)生的市場空間。然而,面對投資者追求利潤的貪婪與不受約束性,學者們則擔心這種不受約束的利潤動機會降低教育質量。道格拉斯(Douglass J)在《美國營利性高等教育增長與巴西效應》一文中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這種營利模式在下個世紀會怎么樣?目前美國政府為了提高群眾的受教育程度,創(chuàng)造性地運營營利性教育模式來提升民族的勞動力。但是國家與州政府擔心,營利性教育機構的營利模式、低學位的完成度、學位的低質量、高學費、高負債以及畢業(yè)生的低就業(yè)率等問題?;蛟S這種大規(guī)模的不受約束的營利教育機構增長就意味著營利性行業(yè)的結束。盡管有著這種擔心,但是我的預測是營利性行業(yè)在長期內趨于增長趨勢,不僅僅是因為社會需求、高等教育的多樣性,還有公立教育的缺陷?!盵10]
(三)持完全否定態(tài)度,認為營利是低質量的誘發(fā)性罪因
持此類觀點的學者認為有兩個主要原因:其一,毫無節(jié)制的推銷。在學生報考決定過程中,由于信息不對稱或招生人員無意中沒有根據(jù)準確信息引導學生,有時可能會誤導學生,使消費者無法短期判斷其質量優(yōu)劣,營利性教育組織很可能利用這些不對稱信息欺騙消費者,以次充好,謀取最大化利潤。其二,追求利潤的動機也有弊端——即貪婪,是不加抑制地追求越來越多利潤的欲望與行為,當這種追求利潤的動機不被限制時,就會毫無遮攔地侵犯作為教育宗旨的人才培養(yǎng)質量價值觀。威廉姆(William B)從歷史以及當代的角度考察了營利性行業(yè)誘發(fā)罪因的行為本質,分析指出營利性教育行業(yè)市場結構與政府政策在促進犯罪方面起到關鍵作用,不管有多強硬的規(guī)定,這些行為很可能繼續(xù)進行[11]。菲利普.阿特巴赫認為“這些新型院校往往是企業(yè)化的”——它們利用“市場需求”,宣傳它們的“產(chǎn)品”,基本上按私人企業(yè)的方式運作。這類營利性院校大多數(shù)不符合規(guī)定,質量參差不齊,突出的問題是如何測評這類院校的質量和效益,以及如何確保學生獲得關于這些院校的可靠信息。營利性高等教育有責任向公眾提供有關課程質量、學位和證書的有用性和他們辦學的其他細節(jié)的信息。但是在通常情況下,營利性院校的實踐一般基于“貨物出門,概不退還”原則,只有購買者(學生)自己當心[1]66。
三、營利性高等教育組織的研究:宏觀視角與微觀視角
從宏觀視角看,國外學者對于營利性教育組織的研究起步較早。首先,經(jīng)典理論研究成果豐富,逐漸成為研究營利性教育組織問題的理論基礎,如市場化、市場競爭、三次產(chǎn)業(yè)、人力資本、知識經(jīng)濟等方面的理論;而體制灰色地帶及第三條道路理論認為“市場也有缺陷,主要是質量監(jiān)控問題”,第一次論述了市場經(jīng)營與教育質量的關系。其次,把營利性高等教育組織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宏觀上介紹營利性教育組織的概況。例如,阿波羅教育公司創(chuàng)始人約翰·G·斯柏林(John G. Sperlin)和羅伯特·沃倫·塔克(Robert W Tucker)于1997年所寫的For-profitHigherEducation:DevelopingaWorld-ClassWorkforce一書中,既討論了美國成人參加營利性大學的學術和經(jīng)濟優(yōu)勢,也探討了營利性大學在美國所受到的限制和聯(lián)邦政府該如何創(chuàng)建高等教育組織的發(fā)展環(huán)境[12]。約翰·G·斯柏林在2000年推出著作RebelwithaCause:TheEntrepreneurwhoCreatedtheUniversityofPhoenixHoboken講述了作者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其中涉及阿波羅教育公司的創(chuàng)立過程[13]。本杰明·赫伯·約翰遜森(Benjamin Heber Johnson)等人著的系列論文集StealThisUniversity:TheRiseoftheCorporationUniversityandanAcademic講述了大學公司化的問題,其中也討論了商業(yè)模式與學術質量的關系[14]。
從微觀視角看,國外學者往往聚焦某個具體問題深入闡釋,如研究營利性高等教育組織的動力因素、發(fā)展歷史、組織特征、運營特征、辦學模式、利潤特征以及營利性教育質量等方面。例如,在形成與運營特征的研究方面,威爾達斯凱(Wildavsky B)研究了營利行業(yè)的具體特征以及在經(jīng)濟發(fā)展中的全球趨勢,營利性教育組織鎖定了大批量的非精英學習者,為他們提供實用性和以就業(yè)為導向的課程。營利性教育機構的快速增長,某種程度上,是因為運用應用技術方面遠遠強大于他的競爭對手——傳統(tǒng)教育。營利性教育組織的新形式迎合了學習者的需求,網(wǎng)絡技術的廣泛應用既滿足國內又伸向跨境教育,由美國簡單輸出到世界各地,充分彰顯了營利性教育組織的市場活力特征[15]。道格拉斯(Douglass J)在“美國營利性高等教育增長與巴西效應”的研究中,把當今美國的經(jīng)驗稱之為“巴西效應”,傳統(tǒng)公立大學不能滿足劇增的市場過度需求,政府就允許營利機構填補市場空缺,逐漸形成巨大的、某種程度上起主導作用的營利性教育提供商,這種模式輸出到許多發(fā)展中國家,比如巴西(50%的學生進入營利性大學學習),還有韓國、波蘭等國家[10]。
總之,營利性高等教育組織的崛起作為一個歷史現(xiàn)象與現(xiàn)實存在,雖然不如傳統(tǒng)大學歷史悠久、受人矚目,但是這些后起之秀以它商業(yè)與學術相結合的經(jīng)營方式,面對巨大的市場需求與投資收益,力求實現(xiàn)營利與學術的雙重辦學目標,達到大學與學生的互利雙贏。作為學術組織,大學在本質上是一種非營利組織,不以生產(chǎn)商品、提供商業(yè)服務和營利為宗旨,主要提供社會性、公益性、公共性的服務,追求如何更好地提供這些服務。然而營利性大學的營利行為與市場運營模式是對傳統(tǒng)高等教育領域的公益性價值、辦學模式的新挑戰(zhàn)。營利性高等教育組織的崛起是一個重要的全球現(xiàn)象,并且它還會呈現(xiàn)出繼續(xù)擴張的趨勢。筆者通過“市場視角、哲學視角和政治視角”研究了營利性教育組織的發(fā)展圖景:市場需求導致了營利性高等教育組織產(chǎn)生、發(fā)展與繁榮,政治經(jīng)濟論為營利性高等教育組織合法存在提供哲學依據(jù),最終,政府、大學以及市場三者之間的關系發(fā)生了顯著性的變化,營利性高等教育組織獲得了一種與以往既同質又異質的新的政治身份認同。針對各界人士對營利性高等教育組織的爭論,筆者透過“經(jīng)濟視角和質量視角”梳理學者們對營利性高等教育組織的三種觀點:支持營利性教育觀(與高質量相關),認可營利性教育觀(但是對質量的擔心),以及否定營利性教育觀(低質量的誘發(fā)罪因)。最后,用“宏觀與微觀的視角”梳理了國內外關于營利性高等教育組織的研究主題,為今后研究營利性教育組織問題確定了微觀位置[16]。
四、啟示與借鑒
在我國, 從20世紀90年代營利性教育組織與機構的產(chǎn)生開始,便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應與爭論,有支持者,也有反對者,我國政府沒有明確的政策文件,營利性教育組織一直處于比較尷尬的地位。直到“積極探索營利性和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分類管理”的政策被寫進《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并把營利性教育組織管理納入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的試點,營利性教育組織的地位最終獲得認同。從長遠、健康的角度出發(fā),立足國情,拓寬國際視野,借鑒美國發(fā)展營利性高等教育組織的基本經(jīng)驗非常必要。
首先,對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啟示。高等教育產(chǎn)業(yè)中有兩個明顯的機構質量和機構誠信的監(jiān)護人,其中一個是認證過程。認證就是檢驗真正意義上的大學教育目標是否已經(jīng)達到。美國高等教育認證委員會主席朱迪斯伊頓指出,地方認證是“美國評價學校質量的最古老、最常用的方式之一”[17]。美國專業(yè)性認證機構成員包括職業(yè)實踐者、有經(jīng)驗和有成就的教師以及其他院校的管理者。專業(yè)機構的認證標準包括“學生、專業(yè)教育目標、專業(yè)成就與評價、職業(yè)化要求、教師、教學設備、學校支持和財政資源、專業(yè)標準等”[18]。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要加強對認證的監(jiān)管,這是保障營利性教育組織教育質量的有效舉措。
我國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倡導“高利潤、高教育質量”營利性教育組織的產(chǎn)生,這是值得追求的最佳狀態(tài)。市場邏輯中的利潤動機與教育質量能夠成功的兩個基本因素“教學質量與教學服務水平”相結合,既是盈利的兩個重要因素,也是人才培養(yǎng)質量保障的重要因素。幫助營利性教育組織樹立既重視人才培養(yǎng)質量又辦學營利的觀念,營利要以提高教育質量與教育服務質量為基礎和前提。
其次,對營利性實體辦學機構的啟示。美國營利性高等教育組織在教育市場中定位時采用的基本策略是“理解市場,適應市場,并且有效地滿足市場”,而不是試圖改變市場。美國營利性高等教育組織的策略重點是找到對市場有效反應的途徑,而不是提供別處沒有的教育產(chǎn)品。關注學生興趣與雇主的需求,找出雇主所需要的學術背景,然后將這種要求轉變到所開設的課程中去,這類課程強調知識應用和技能培養(yǎng)。我國實體營利性教育機構需要開設與傳統(tǒng)大學課程相互補充的課程,這些課程要符合市場需求,以實踐為導向,具有職業(yè)性的顯著特點,為我國教育發(fā)展做出新的貢獻。
營利性教育機構要正確處理好追求利潤與人才培養(yǎng)的關系,追求利潤本身不是什么壞事,追求利潤的動機也不見得就和社會利益不一致。兩者關系在整體上是辯證統(tǒng)一和對立矛盾的,營利性教育機構的投資人需要克服的是追求利潤動機的弊端,也就是貪婪,即不加抑制地追求越來越多利潤的欲望與行為。如果毫無節(jié)制地追求利潤的最大化,過度追求資產(chǎn)值的最大回報,就會與作為教育宗旨的人才培養(yǎng)成為尖銳的對立矛盾,會轉向利潤的另一個極端。只有當兩者關系在微觀層次上,如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服務兩個關聯(lián)因素上利益一致,雖然在具體問題上有時候會表現(xiàn)為結構性矛盾,也可能這種矛盾具有時序性,但最終兩者會在動態(tài)中達到一種平衡性,即兩者關系的辯證統(tǒng)一與融合性。因此,當追求利潤和人才培養(yǎng)處于最佳關系狀態(tài)時,營利性教育機構的經(jīng)營狀況也就處于良性循環(huán)狀態(tài)。
參考文獻:
[1]菲利普·G·阿特巴赫. 高等教育變革的國際趨勢[M].蔣凱, 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
[2]王偉. 營利性教育機構:理論邏輯與市場現(xiàn)實[J].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2):10-12.
[3]JAMES C, Richard V. For-Profit Education in the USA[G]// A Primer. Joshua C. Hall Doing More with Less Making Colleges Work. New York: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2010:978-1007.
[4]ANN I M. Globaliz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For-Profit Higher Education[J]. Higher Education, 2004. 48(1): 131-150.
[5]徐小洲,王晨. 西方高等教育認識論的哲學基礎[J]. 教育研究,2001(8):69-72.
[6]楊紅霞. 營利性高等學校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37-38.
[7]李麗潔. 美國營利性大學組織特征分析[J]. 教育發(fā)展研究,2009(4):38-41.
[8]理查德·魯克. 高等教育公司:營利性大學的崛起[M].于培文, 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9]ANNE E P. Efficiency, Quality, and Social Externalities in the Provision of Day Care: Comparisons of Nonprofit and For-Profit Firms[J]. Productivity Issues in Services at the Micro Level, 1993(6):161-178.
[10]DOUGLASS J. The Rise of the For-Profit Sector in US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Brazilian Effect[J].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12(2):28-34.
[11]WILLIAM B.Fraud in For-Profit Higher Education[J].Social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2012(10):120-122.
[12]SPERLIN J, Robert W Tucker, For-profit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ing a World-Class Workforce[M]. Edison: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7:1.
[13]JOHN G. Rebel with a Cause: The Entrepreneur who Created the University of Phoenix [M]. Hoboken:John Wiley&Sons Inc,2000:1.
[14]BENJAMIN H J, Patrick K, Kevin M. Steal This University: The Rise of the Corporation University and an Academic[M]. London:Routledge, 2003:1.
[15]WILDAVSKY, B. For-profits on the move[J]. Continuing Higher Education Review, 2011(4):13-16.
[16]蔣凱.全球化時代的高等教育:市場的挑戰(zhàn)[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99.
[17]JUDITH E. Core Academic Values, Quality, and Regional Accreditation: the Challenge of Distance Learning[J]. CHEA Monography Series,2000(1):43-68.
[18]王建成. 美國高等教育認證制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86-87.
(責任編輯楊慷慨)
Multiple Perspective Research on the Profit-making Higher
Education Organization in the U.S.A
LI Chengm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Haidian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Profit-making higher education organization aroused controversy since its birth at the end of 21st century. The paper focused on the three aspects of development, controversy and research theme with the six perspectives, such as marketable, philosophical, political, economical, quality, macroscopic and micro perspectives, to further explore the profit-making university as boundary of new higher education organizat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thinking on development of profit-making higher education organization.
Key words:profit-making; higher education organization; logic of market; market demand of education
引用格式:郭雷振.美國高校本科專業(yè)修習制度及其啟示[J].重慶高教研究,2015(1):106-111.
Citation format:GUO Leizhen. American Undergraduate Study Policy System and Its Enlightenment[J].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15(1):106-111.
■ 比較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