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琳琳
(長春師范大學數(shù)學學院,吉林長春130032)
偽滿時期教育受兩種勢力主導與制約,一是日本侵略勢力,一是溥儀復辟勢力。這兩種因素有一致性,也有矛盾性,于是就有所謂的偽滿建國精神,有教育及文化上竭力推行的“滿日不可分”“一心一德”等奴化思想。又因為長期侵略對東北地區(qū)所造成的全方位戕害以及其時教育主導思想的虛偽與畸形,偽滿洲國甫一出現(xiàn),其基礎教育便陷入了虛張聲勢又無力自拔的情形,其表現(xiàn)是農村教育基礎落后、邊遠省縣教育環(huán)境惡劣與教師人才匱乏等三大困境。日本及偽滿當局做了一些或掩人耳目或虛有其表的努力,不過收效甚微。其行徑包括鼓吹推行社會教育、實業(yè)教育,別有針對地進行教師培養(yǎng)培訓等,但因其本質是侵略與復辟,故所孳生的奴化、弱化民智、守舊反動思想,必然造成基礎教育的極度落后,這對東北后來的發(fā)展影響很大。
偽滿基礎教育不平衡性矛盾突出,除新京(今長春)、奉天(今沈陽)等少數(shù)中心城市因刻意經營,其設置及師資略微具備以外,廣大的農村教育幾乎倒退至蒙昧狀態(tài)。1936年3月,文教部專門教育科長陳叔達在《我國文教的現(xiàn)狀》中回顧道:“省立縣立的多半設在省城或縣城,比較的完備,區(qū)立村立的差不多都是單級組織,設備也不完全。本部現(xiàn)在一面研究設立主題的統(tǒng)制,使地方教育經費合理化,學校內容才能夠改善,教職員生活才能夠安定?!盵1]可見,在當局者眼中,農村教育的失衡與落后已無法諱言。
靜庵是一名偽滿職員,但還未泯盡國人良知。1937年5月,他在《新青年》撰文指出,偽滿的根本在于農業(yè)、農村,在于農村的初等教育,而偽滿農村初等教育的境況更是嚴峻至極。“據文教部最近之調查,全國小學校為一萬二千八百九十六校,教員為二萬四千二百九十六人,以平均之比例視之,每校之教員僅有二名弱,據此足以察知初等教育規(guī)模之小,即亦證教育工作尚需要更加一層努力,又全國兒童就學率僅達學齡兒童十分之一,則其十分之九皆失學。然則吾人之試一觀測此一萬二千八百余之初級小學校分配量,誠有都市與農村不均之病,此中固有人口比例及學校之需求種種條件,城市方面比較有利之使然,但農村方面初等教育之學校亦過于貧乏,無論其設備計劃分布諸點,似均有改善之地步,蓋在農村中之兒童,以實際之統(tǒng)計,其倍數(shù)超過二十,徒以農村中缺乏則城市相較有利之條件而加以放置之,在新興帝國掃除文盲普及教育中,想必有以改善之也?!盵2]國力、資源有限,對農村基礎教育的配置又極度失衡,這當然無法解決嚴重的學齡兒童失學問題,無法改變或緩解農村的落后狀況。當然這屬于偽滿傀儡存在與生俱來的韁繩,因為侵略者的用意與其時東北的教育發(fā)展、社會發(fā)達在實質上是貌合神離、南轅北轍的。
針對農村的教育困境,偽滿當局也推行了一些形式化、程式化的補救措施。如各地開展的民眾教育計劃即是對學校教育的補充,但因為不能打破先城市后農村的固有格局,自然對緩解困境意義不大。1936年1月發(fā)布的《巴彥縣民眾教育三年計劃》透露一個細節(jié):“沿各鎮(zhèn)設立簡單圖書館,擬于康德五年(第三年)沿各鎮(zhèn)設立簡單圖書館,將城區(qū)民眾教育館已閱過昨日之新聞圖書等按分寄各鎮(zhèn),俾民眾隨意瀏覽,久之社會文化、民眾生活自向上矣?!盵3]連新聞圖書的配置農村都要使用城市用過的舊品,可想在偽滿政權下重點發(fā)展農村教育、優(yōu)先發(fā)展農村教育、有效發(fā)展農村教育、改變農村極度落后局面只能是一個夢。
為了深度控制東北,偽滿數(shù)番調整行政區(qū)劃,這種所謂的省制改革主要考慮軍事、政治因素,毫不顧及教育文化的均衡、帶動與發(fā)展。1934年12月偽滿將奉、吉、黑、熱四省分化為吉林、龍江、黑河、三江、濱江、間島、安東、奉天、錦州、熱河等十省,并成立蒙政部,成立興安西省、南省、東省、北省。后來又分出通化省、牡丹江省。對于有些省份而言,幾乎全然沒有教育基礎。偽安東省1935年10月18日頒布的《安東省公署訓令》載:“安東省原為舊奉天省之東邊道,夙以交通不便,荒藩未開,文化落后見說,事變以后,地方不靖,天災流行,農產歉收,民生困苦,學校教育尚在急待恢復,社會教育更為一般所忽視。至住民方面,多半由山東或朝鮮移來,蒙昧無識,惟知孜孜于藉田致富,對于推行新政諸多障礙,此后倘欲安定民心,善導思想,分隔農匪,勸感莠民,以及圖得保甲制度確立,期建國精神之認識,則振興民眾教育實為當務之急,目前具體辦法在趕速成立社會教育委員會及設置民眾教育館二項?!盵4]教育環(huán)境一窮二白,幾乎民智未開,這對于基礎教育的推行都是極大的困難。而“教育經費不足,教員心思渙散”[5],更可見出當時教育發(fā)展狀況的惡劣。
為此,一些新劃定的省縣頒行了強制教育訓令。如1936年2月21日頒布的《黑河省遜河縣公署訓令》指出:“本縣開辟較晚,民知簡陋,對于教育利益多未充分明了,致使兒童失學,言之殊為可慨,茲為謀教育普及,擬由本年開始實行強迫教育,今后無論男女學童,凡年滿七歲以上者,均須入學讀書,以期增進民智,而圖國家強盛。倘有藉詞托諉,或抗不遵行者,定于嚴重處罰,決不稍事寬待處分?!盵6]勉強推行強迫教育,可見偽滿時期部分邊遠省縣教育的窘困與迫切。
如上述靜庵文中所言,“以平均之比例視之,每校之教員僅有二名弱?!边@還是城鄉(xiāng)混合的平均數(shù)據,若僅就農村教育而言,其教師缺口更大,這也是偽滿當局早期即實行師范教育制度的原因?!瓣P于教員的養(yǎng)成,從康德元年八月二十日敕令公布師范教育令后,師范教育的方針已經確定了,高等師范學校和師范學校統(tǒng)歸國家設立,積極養(yǎng)成國民師表的人物。現(xiàn)在養(yǎng)成初倡教員的省縣立師范學校、初級師范學校、師范講習科共計一百零一校,其中師范學校三十七校,初級師范學校十五校,師范講習科四十九校,對于這些師范教育機關的統(tǒng)制、整理以及學科目的規(guī)定本部已在著著進行之中。養(yǎng)成中等教員的高等師范學校亦已于康德元年九月在吉林開校了,現(xiàn)在高等師范學校在學學生二百三十二人,本年新招學生一百十九人,共計三百五十一人,各年級按照主習的學科目各分七班,努力養(yǎng)成實踐躬行的中等學校教員。”[7]
這種措施的效果如何呢?至少在偽滿前期,教師人才匱乏的狀況并無多大改善,尤其是邊遠地區(qū)。如1936年3月30日偽龍江省克山縣公署呈文《克山縣立臨時教員養(yǎng)成所簡章》講明:(養(yǎng)成所)宗旨:為救濟本地教育人材缺乏,以培養(yǎng)村立小學教員為宗旨,系臨時教育機關。(地點設在)克山縣城廣鎮(zhèn)街暫附設在仁里小學校內?!?招生人數(shù)、年限及對象)一級50學生,一年畢業(yè)。初級中學畢業(yè)及有同等學力,經試驗合格者?!?畢業(yè)就業(yè))各學科修了之后,舉行兩個月實習。……畢業(yè)成績及格者,用為村立小學或官私立小學校教職員。[8]地方不得不辦教員培養(yǎng)培訓,這顯示了教師人才的嚴重不足,然而,與文教部的教師培養(yǎng)標準比起來,縣級招收的對象起點、學制、人數(shù)都可看出基層教師人才缺口之大與無奈。
為應對以上困境,偽滿各級機構除了在教師培養(yǎng)培訓方面做出一些努力之外,還積極推行社會教育及實業(yè)教育,強調教育的實用性,并積極鼓吹類似的教育成果。如1937年第三期《新青年》曾公布有沈陽縣農村青年訓練所的培訓宗旨、訓練及實習內容:“宗旨:精神教育,排斥空談形式,授以農業(yè)知識,專導勤勞主義,努力涵養(yǎng)奉職與社會犧牲的精神,養(yǎng)成獻身于農民文化建設之精神?!柧?重實際而排斥空論,授以農業(yè)知識,注重勤勞主義,及精神鍛煉,務使能身先農民,作鄉(xiāng)村之指導為目的,職員分擔事務,服裝起居勞作飲食等,皆與學生同,一年一期,無寒暑假?!瓕嵙?在柳條湖、孤家子兩所,共十二天,由教師指導,學生自行耕種。飼養(yǎng)馬三,巴克下種豬二十六,將小豬分發(fā)各村公所,改良品種,普及適當養(yǎng)護法。來克仕種雞十八,兔八,蜂九箱,飲食商店理發(fā)沐浴以及一切校舍豬舍雞舍均由學生擔任勞作及管理?!盵9]這種社會教育性質的培訓看似立竿見影,卻包含著弱化教育、愚化教育的禍心。1941年民生部專門教育科長呂俊福在介紹留日情況時,言明同等學力的偽滿洲國學生考取日本學校的艱難,更透露出“一心一德”的“日滿”雙方在教育過程中程度、效果、水平的巨大差距?!翱档滤哪暾J可試驗實施以來,因為國內的中等教育與日本不同,考入日本之專門高等學校及大學預科,頗感困難,入學后學習狀況亦不佳,于是由康德七年起規(guī)定由國內國民高等學校卒業(yè),欲留日本者,須考入留學預備校,經一年準備教育,才準許留學。”[10]綜上可見偽滿教育的落后與日本侵略者的別有用心。另外,關于偽滿時期教師培養(yǎng)培訓的特殊性可參拙文《偽滿洲國初期教師在職培養(yǎng)述評》,茲不贅。
當然,我們在批判偽滿教育,認清日滿教育體系愚化、奴化東北民眾的同時,也可發(fā)現(xiàn)一些可資參考的細節(jié)。如1936年5月偽鐵嶺縣頒行《縣區(qū)村私立學校為厲行學校職教員精神作興之件》,對農村學校教師提出師德及教學工作要求,第三條講“課內外之活動要師生一致,以實現(xiàn)師生共同生活之境地。”提倡師生一致,實為對教師以身示范的提倡;第六條講“組織教法研究會,以期教學之改進向上?!笨梢妼虒W工作的重視,對教學研究慣成章法。[11]
偽熱河省公署訓令第三七0號頒行《中小學教學管理上應注意事項》更為全面,對教師的信念、精神、訓育作了明確要求,如提倡教師應認識到“教育為神圣事業(yè)之信念”,應具備“忍苦耐勞”“忠勇奉公”“探求學理”之精神,都是可取的。再如教學方面,講“注重客體研究,勿專施主體注入。應施勞作教育,俾養(yǎng)成躬踐實行之人材。當注重實體示范物教學,少施抽象之講述。于小學校注重反復練習,使其所學深刻印于腦海之中,且易于復現(xiàn),隨時隨地可以應用于實際,于中等學校注重自身研究,期達教育最高之目的創(chuàng)造文化。施行相當教學方法,務以最少時間而收最大效果。制定課程進步表,以為進行之標準,而免教材積累與不足。順應本能,利用興味,以增進學生知識。注重健康教育,以養(yǎng)成健全有為之國民?!盵12]以上種種,甚至放在今天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也不嫌落后。至于后來《熱河公署訓令》第四七號教學字第四一四號指出教學進度開展的隨意性,并對教材內容、進度作出具體要求,都對今日的教育教學工作不乏參考價值,但在研究偽滿教育的過程中,深刻認識其矛盾性、復雜性及侵略本質是個必要的前提。
[1]陳叔達.我國文教的現(xiàn)狀[J].文教月報,1936(9):49.
[2]靜庵.農村教育實施之具體方案[J].新青年,1937(6):10.
[3]偽巴彥縣民眾教育三年計劃[J].文教月報,1936(10):10.
[4]偽安東省公署訓令 安省教禮字第八四號[J].文教月報,1935(4):6.
[5]偽安東省公署訓令 省教學字第一八號[J].文教月報,1936(9):34.
[6]偽黑河省遜河縣公署訓令[J].文教月報1936(10):86.
[7]陳叔達.我國文教的現(xiàn)狀[J].文教月報,1936(9):49.
[8]偽龍江省公署呈文 教字第一九0號[J].文教月報,1936(9):49.
[9]沈陽縣農村青年訓練所之介紹[J].新青年,1937(3):25.
[10]向全國學生公開的報告 介紹給希望留日的學生[J].新滿洲,1941(8):84.
[11]偽鐵嶺縣教學發(fā) 第四五二號[J].文教月報,1936(12):55.
[12]偽熱河省公署訓令 第三七0號教學字第二四二號[J].文教月報,1936(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