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單位:224001鹽城市江蘇省鹽城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
王琦:女,本科,副主任護師
1例重癥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護理
王琦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86
甲型H1N1流感是由一種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病毒屬于正黏病毒科,基因中包含有豬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種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人群對甲型H1N1流感病毒普遍易感且傳染性強。通常表現為流感樣癥狀,包括發(fā)熱、咽痛、流涕、鼻塞、咳嗽、咯痰、頭痛、全身酸痛、乏力,可發(fā)生肺炎等并發(fā)癥。少數病例病情進展迅速,并出現呼吸衰竭、多臟器功能不全或衰竭,導致死亡。我院曾收治1例重癥甲型H1N1流感患者,經過積極治療和護理,24 d后治愈出院?,F報道如下。
1病例介紹
患者女,63歲,初中文化,退休人員,主因反復頭暈伴咳嗽咳痰2周余于2014年1月29日擬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肺部感染”收住我院神經內科,2月4日出現呼吸急促,血氧飽和度下降經氣管插管后而轉入重癥醫(yī)學科。入科后給予心電監(jiān)測、機械通氣、抗病毒、抗感染等處理。當天下午甲型H1N1流感核酸檢測為陽性,診斷為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ARDS,遵醫(yī)囑給予隔離、俯臥位通氣等治療,9 d后成功脫機拔管,14 d后甲型H1N1流感核酸檢測陰性解除隔離,24 d后治愈出院。
2護理
2.1維持氧合
2.1.1氧療及護理
2.1.1.1機械通氣的護理患者剛入科時氧分壓48 mmHg、氧合指數僅為80 mmHg,因此,針對該患者的ARDS,及時給予機械通氣。通氣選擇PCV模式、壓力10 cmH2O、氧濃度65%,根據血氣分析結果和監(jiān)測到的潮氣量、分鐘通氣量、氣道峰壓等及時調整呼吸機參數,維持患者血氧飽和度在90%~96%?;颊哐躏柡投瘸掷m(xù)低于90%,PEEP第1天由8 cmH2O逐漸增加到20 cmH2O,目的是高條件的PEEP減少呼吸功耗,減少滲出,利于水腫和炎癥的消退[1]。機械通氣期間逐漸降低呼吸機條件,9 d后,氧濃度降至40%,PEEP降至8 cmH2O,氧分壓72 mmHg,氧合指數180 mmHg,成功脫機拔管。拔除氣管插管后指導患者腹式呼吸,吹水封瓶等呼吸功能鍛煉。
2.1.1.2氣道管理該患者血氧飽和度影響因素較多,脫開呼吸機吸痰后可見明顯下降,為了防止痰液噴濺對醫(yī)護人員的污染、吸痰時患者肺容量的損失、減少PEEP的泄露,防止已復張的肺泡又迅速塌陷而加重肺損傷,實施了密閉式無菌吸痰并在操作時戴防護面罩,在準確評估的情況下按需吸痰,并做好吸痰前后的充分氧合,減少氣管黏膜損傷,提升患者舒適度[2],該患者血氧飽和度未因為吸痰操作而下降。患者在病程初期氣道內見白色黏痰,給予主動濕化形式,濕化程度為4,鹽酸氨溴索每次60 mg,每日3次霧化吸入,取得良好的濕化效果,人工氣道內壁均勻附著小水珠,痰液性狀為少量白色痰,均可一次吸凈。
2.1.1.3VAP的預防機械通氣過程中護理人員嚴格執(zhí)行手衛(wèi)生、30°半臥位與俯臥位交替、每4 h氣囊測壓維持在30 cmH2O、持續(xù)聲門下吸引、每6 h使用洗必泰口腔護理、鼻飼過程中每6 h監(jiān)測1次胃內殘留量、按需更換呼吸機回路、評估有無脫機指征等預防VAP的措施,持續(xù)聲門下吸引2 d后患者聲門下吸引出現血性分泌物,給予聲門下吸引單獨裝置后好轉,患者在機械通氣期間未發(fā)生新的感染。
2.1.2俯臥位的護理患者在機械通氣早期,氧合指數僅為80~100 mmHg,入科后第2天實施了俯臥位通氣,ARDS患者早期采取俯臥位通氣能夠改善肺氧合功能,糾正低氧血癥,保護重要器官功能,降低呼吸機相關性肺損傷的發(fā)生率,其優(yōu)越性已得到證實[3]。俯臥位后患者血氧飽和度由90%升至95%,氧合指數為120 mmHg。每日在患者生命體征相對穩(wěn)定、沒有躁動的情況下翻轉患者的體位。俯臥位前為防止誤吸停止腸內營養(yǎng)0.5~1 h并回抽,確保胃內無殘留。在轉換體位后,立即檢查各管道有無扭曲、受壓和折疊,特別要保證人工氣道的通暢,還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俯臥位時為患者額頭、下巴、肩胛等骨隆突處給予減壓貼,減輕受壓處皮膚壓力。該患者每日俯臥位約6~8 h,俯臥位后氧合功能改善,5 d后停止俯臥位,在這期間無誤吸、意外拔管、皮膚損傷發(fā)生。
2.2密切注意生命體征維持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過高的PEEP能造成氣壓傷和容積傷,影響血流動力學,降低心排出量和氧輸送[4],患者在機械通氣早期使用了20 cmH2O的高PEEP,維持48 h后逐漸降低,在這期間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特別是心率、血壓的變化。當收縮壓低于90 mmHg,心率高于每分120次醫(yī)師目標值時,及時匯報醫(yī)師給以處理。該患者在機械通氣期間收縮壓在105~132 mmHg,心率在每分62~98次。
2.3消毒隔離和防護措施根據甲型H1N1流感的傳播途
徑,在實施標準預防的基礎上,采取飛沫隔離與接觸隔離[1]?;颊叽_診后入住負壓隔離病房,隔離病室的內外門不能同時開放,而且必須隨時保持關閉。醫(yī)護人員在接觸患者前需先在緩沖間穿戴防護用品后進入病室。緩沖間內放置有相應的防護用品和手消毒液,張貼穿脫防護用品的流程,指引進入隔離區(qū)的人員嚴格按區(qū)域及順序正確穿脫防護服、手套、N95口罩,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衛(wèi)生與防護,吸痰時加戴護目鏡。用于患者診治的醫(yī)療用具專人專用,每日2次使用含氯消毒劑對物體表面及地面等進行擦拭消毒。患者的醫(yī)療廢物使用雙層黃色垃圾袋密封,并有感染性醫(yī)療廢物標識。14 d后甲型H1N1流感核酸檢測陰性解除隔離,實施標準預防。在整個治療護理過程中醫(yī)護人員無感染發(fā)生。
2.4鎮(zhèn)靜鎮(zhèn)痛藥物使用的護理患者使用右美托咪定聯合丙泊酚或芬太尼持續(xù)靜脈泵入。ARDS患者為了降低氧耗、保證肺保護性通氣的實施、改善人機同步性、減輕呼吸機相關性肺損傷,國內外學者均推薦使用鎮(zhèn)靜鎮(zhèn)痛療法[5]。使用鎮(zhèn)痛鎮(zhèn)靜藥物期間給予RASS評分評估鎮(zhèn)靜深度,機械通氣早期因患者嗆咳明顯,人機對抗,調整給藥速度以RASS達到-3分作為鎮(zhèn)靜目標,2 d后病情改善,調整鎮(zhèn)靜目標為RASS 0~-2分。9 d后停用鎮(zhèn)靜藥物。在鎮(zhèn)靜鎮(zhèn)痛期間取得良好鎮(zhèn)靜效果。
2.5早期腸內營養(yǎng)患者入科后第2天停止胃腸減壓,聽診腸鳴音為每分3次,予腸內營養(yǎng)乳劑 500 ml以50 ml/h的速度胃管內泵入。目前在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后盡早開始腸內營養(yǎng),已得到危重病醫(yī)學界的廣泛共識[6],在腸內營養(yǎng)過程中每日監(jiān)測腸道功能,每班聽診腸鳴音,觀察腹部體征,每6 h抽吸胃殘留量,嚴格控制營養(yǎng)液的濃度、給入的時間、溫度和泵速,做好腹部保暖,俯臥位前停止腸內營養(yǎng)0.5~1 h確保胃內無殘留后予俯臥位,無腹脹、腹瀉、誤吸等并發(fā)癥發(fā)生。后逐漸增加喂養(yǎng)量,3 d后腸內營養(yǎng)乳劑達30 kcal/(kg·d)。腸內營養(yǎng)期間每日腸內營養(yǎng)液能足量泵入,8 d后拔除胃管,經口進食。
2.6早期運動的護理早期運動療法,能增強患者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提高患者的活動能力,增強疾病治療的信心[7]。該患者意識障礙時,每2 h翻身1次,每日給予四肢被動運動3次,每次10~15 min;意識清醒后,除翻身外,鼓勵患者床上端坐位20 min,每日3次,另輔以主動抗阻運動。逐步過渡到坐于床沿、床邊站立、坐輪椅,拔除人工氣道后鼓勵室內行走。運動前做好充分的準備: 選擇合適的運動時機,我們一般選擇在上午執(zhí)行治療前、下午午睡后,這段時間患者精神狀態(tài)較好,能夠進行運動療法。運動前延長各種導線,保證患者的活動度,暫停腸內營養(yǎng),防止誤吸。在嚴密監(jiān)護下進行運動,嚴格遵守循序漸進和安全管理的原則?;颊呷肟?4 d后首次下床活動時,一度血氧飽和度降至87%,即暫停活動、提高吸氧濃度后緩解,以后下床活動時提高吸氧流量1~2 L/min,無異常發(fā)生?;颊呓涍^有效運動,出院時四肢活動正常,肌肉無萎縮。
2.7心理護理患者是一名退休人員,家境較好,平時養(yǎng)尊處優(yōu),當處于隔離病區(qū)特殊環(huán)境,面對全身防護的醫(yī)護人員,加上本身病情較重,表現得比較緊張、焦慮、甚至是恐懼。因此,我們特別關注了患者的心理變化,多與患者溝通,采用手勢、交流卡進行溝通交流,以消除患者的緊張不安的情緒;及時傳遞其女兒所送物品、信件和問候,讓其女兒在隔離病室外通過玻璃窗給患者鼓勵,幫助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信心。但在拔管后2~3 d內,為避免呼吸功能的抑制而停用鎮(zhèn)靜、鎮(zhèn)痛藥,雖加強了患者的心理支持,多溝通、交流,但因處于隔離病房中,床旁無家屬陪護,患者夜間有效睡眠僅為2~3 h,且易醒。解除隔離后允許家屬每日陪護1~2 h,減輕患者孤獨感、恐懼感,夜間睡眠才好轉。
3小結
甲型H1N1流感雖是一種傳染性強且人群普遍易感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醫(yī)務人員只要嚴格執(zhí)行消毒隔離,做好科學防護,落實人工氣道的固定、氣道濕化、氧合指數、SPO2等指標的監(jiān)測、VAP的預防等一系列措施,可以幫助患者康復并避免的交叉感染。
參考文獻
[1]吳忠艷,李紅梅,和愛英.ICU甲型H1N1重癥肺炎患者的護理對策[J].當代護士(??瓢?,2012(5):109-110.
[2]邢霞,皮紅英,畢娜,等.氣管切開患者適時吸痰的護理研究進展[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28):3465-3467.
[3]韓惠芳,徐宇紅,岳靜燕,等.俯臥位不同翻身時間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機械通氣患者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10):923-925.
[4]李曉峰,尤偉艷,朱桂云,等.利用壓力-容積曲線呼氣支最大曲率拐點選擇PEEP對ARDS患者氧合及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中國急救醫(yī)學,2012,32(7):586-588.
[5]楊毅.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鎮(zhèn)痛和鎮(zhèn)靜策略[J].中華內科雜志,2013,52(4):293-294.
[6]謝民民.危重癥病人早期腸內營養(yǎng)耐受性分析[J].腸外與腸內營養(yǎng),2011,18(3):148-150,153.
[7]張圓圓,馮潔惠,韓英,等.早期運動療法在ICU機械通氣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8):34-36.
收稿日期:(2014-07-23)
(本文編輯馮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