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瓅苑
十字軍東征對東西方的影響
王瓅苑
十字軍東征是在羅馬天主教教皇的準許下,由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對地中海東岸國家發(fā)動的持續(xù)了近兩百年的一系列宗教性戰(zhàn)爭。由于羅馬天主教圣城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徒手中,十字軍東征大多是針對伊斯蘭教國家的,主要的目的是從伊斯蘭教國家手中奪回耶路撒冷。十字軍東征對阿拉伯國家和歐洲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十字軍東征后,歐洲興起了文藝復興運動,逐步走上了資產階級革命的道路,而阿拉伯國家則日漸沒落,不復往日的輝煌。
十字軍;東征;影響
公元7世紀,先知穆罕默德創(chuàng)建了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國家迅速傳播,到他逝世時,一個以伊斯蘭教為共同信仰的、政教合一的、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出現于阿拉伯半島,之后阿拉伯人在“圣戰(zhàn)”旗幟下對外擴張,占領西亞、北非、中亞和南亞次大陸西北部以及伊比利亞半島的廣大領土,形成龐大的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封建軍事大帝國。
耶路撒冷是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共同的圣地,7世紀后歸入阿拉伯帝國,阿拉伯人對異教徒比較寬容,朝圣者可以自由進出圣城。11世紀中葉,信奉伊斯蘭教的塞爾特突厥人崛起,威脅到拜占庭,拜占庭皇帝不得不向羅馬教皇和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求援。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的克勒芒宗教大會上號召組織十字軍,從異教徒手中奪回圣地耶路撒冷。十字軍東征由此展開。
十字軍東征共發(fā)動了九次,持續(xù)近兩百年,動員總人數達兩百多萬人。其中僅第一次東征取得了勝利,其他幾次均以失敗告終,十字軍東征主要的攻擊對象是穆斯林,但是使大量的猶太人遭到迫害和屠殺。十字軍東征雖然以捍衛(wèi)宗教、解放圣地為口號,但實際上是以政治、社會和經濟目的為主。
21世紀末,西歐的社會生產力已經有長足的發(fā)展,手工業(yè)從農業(yè)中分離出來,城市崛起,封建主渴望向外攫取土地和財富,擴充政治、經濟勢力;“長子繼承制”使許多不是長子的貴族騎士不能繼承遺產,只能靠劫掠發(fā)財;威尼斯、熱那亞、比薩的商人,企圖從阿拉伯人手中奪取地中海東部的貿易港口和市場;封建主的剝削壓迫和長年的饑荒使大量農民走投無路,渴望擺脫饑餓和封建枷鎖,被教會蒙蔽,也走上東征的道路。
十字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在地中海沿岸所占地區(qū)建立了若干封建國家,各個參與群體的經濟目的都不同程度得到了滿足。
長久以來,東西方的貿易被阿拉伯商人所壟斷,然而十字軍東征后,阿拉伯人逐漸被趕出地中海東岸的島嶼,威尼斯、熱那亞等地的商人控制了歐亞之間的貿易往來,貿易的發(fā)展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西歐的封建制度逐漸松動,社會變革醞釀發(fā)生。
東征刺激了歐洲由傳統農業(yè)走上商業(yè)繁榮的道路,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促進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西歐逐漸由封建社會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而阿拉伯帝國則在十字軍東征前就受到塞爾柱突厥人的騷擾,內部的教派和其他勢力頻頻起義,十字軍的數次東征盡管大都被阿拉伯人粉碎,但是連年征戰(zhàn)也帶來了巨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使得阿拉伯混亂的政局雪上加霜,最終在13世紀被蒙古大軍鐵蹄所滅。
十字軍東征時正是西歐政治格局發(fā)生轉變的時期,隨著封建制度的確立,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逐漸深化。但是,東征讓這些農民看到了希望,他們加入東征隊伍,燒殺搶掠,其中一部分人積累了財富,獲得了社會地位。隨著商業(yè)和貿易的發(fā)展,資產階級逐漸興起,社會的支柱產業(yè)從農業(yè)手工業(yè)向商業(yè)傾斜,一些貿易城市成了地區(qū)的經濟政治中心。
十字軍東征由教皇發(fā)起,體現了教權對王權的控制力和影響力,在天主教鼎盛時期,西歐的政治格局很大程度上與教會密不可分。然而十字軍東征的失敗使得教會的威信嚴重受損,教權逐漸退出了西歐的政治舞臺。
十字軍主要以西歐各王國聯盟的形式組建,這種締結聯盟的方式,在西歐的政治體制中得到了長久的延續(xù),現今的歐盟即是這種政治文化的體現。
十字軍東征同樣改變了地中海地區(qū)的政治格局。第四次東征攻陷了拜占庭帝國,使之陷入了分裂和衰落,意大利地區(qū)的城市共和國開始主宰地中海地區(qū),威尼斯壟斷這個區(qū)域的貿易長達半個世紀。而阿拉伯地區(qū)因為遭受侵略,陷入了長時間的蕭條,政局動蕩,再也沒能重現帝國往日的輝煌。
阿拉伯國家歷來奉行比較開明的文化政策,對異教徒較為寬容,盡管異教徒需要繳納更多的人頭稅,但是可以保持原有信仰,享有財產權,甚至可以在國家的高級機構中任職。許多在歐洲沒有機會繼承土地的人,在東征后選擇留在阿拉伯,為文化的傳播做出了貢獻,一些人在貿易中,將許多科學成就帶回歐洲,包括阿拉伯數字、代數、航海羅盤、火藥和棉紙等等,很多新的詞匯隨著東征被帶入歐洲的語言中,例如cotton(綿)、muslin(平紋細布)、divan(沙發(fā)床)和bazaar(市場)等。
阿拉伯人在整理、翻譯和改編古典著作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9世紀初,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fā)為給伊斯蘭神學尋找“理論支持”,竭力鼓勵并組織對希臘古典哲學的大規(guī)模翻譯活動,“智慧之城”巴格達擁有一大批專門的翻譯人才。據說,翻譯的稿酬以與譯著重量相等的黃金來支付。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歐幾里得、托勒密、蓋倫、希波克拉底等希臘人、印度人和波斯人的哲學、科學和醫(yī)學名著的譯本經整理、注釋之后,相繼問世。而經歷了漫長黑暗的神權統治的中世紀,古希臘的經典在歐洲大都已經失傳。正是十字軍東征,使歐洲人通過阿拉伯文的譯本才得以了解先人的思想,后來許多學者要求恢復古希臘和羅馬的文化和藝術,文藝復興運動由此興起。
十字軍東征使得歐洲人具有了面向世界的眼光,十字軍東征一定程度上激發(fā)了歐洲人的探索精神,為地理大發(fā)現奠定了基礎。
十字軍東征是由教皇發(fā)動的,體現了教會統治世界的野心。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后,西歐四分五裂,天主教成為凝聚各個地區(qū)和王國的力量。教會在幫助王國復興王權的過程中逐漸擴大勢力,以至于教皇的具有宗教目的的一次復興運動,被王權演變成了十字軍東征這一侵略行為。教會從東征中獲得了大量利益,形成了自己的軍事團體,然而也正是十字軍東征,導致了教會逐漸走向衰敗。
十字軍的強盜行徑,充分暴露了羅馬教廷宗教的欺騙性和虛假性。十字軍東征的最終失敗,使教會的影響力逐漸喪失,出現了許多反教會的異端教派,動搖了教會統治的基礎,中世紀教皇統治的時代逐漸結束。
十字軍東征是東西方第一次直接的對話,然而歐洲人慘無人道的劫掠行徑給阿拉伯人造成了心理重創(chuàng),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阿拉伯人敵對西方的根源。這種影響是深遠的,許多伊斯蘭激進組織與西方敵對的情緒,或與這一記憶相關。
十字軍東征盡管大都被阿拉伯人挫敗,但是戰(zhàn)爭的打擊和殘暴的殺戮使得阿拉伯民族開始“閉關自守,變得過度敏感,處處防人,容忍度差,這種保守的態(tài)度隨著現代世界的演變更趨嚴重。穆斯林自覺是被排除在現代世界之外的,而且越來越是這樣”(阿敏·馬洛夫《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軍東征》275頁)。
十字軍東征以歐洲人的失敗告終,但是東征后的歐洲卻走出了黑暗時代,迎來了文藝復興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曙光;而阿拉伯國家則在戰(zhàn)爭的打擊下日漸衰落,愈加封閉和保守。十字軍東征造成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仇視情緒一直延伸至今,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釋西方與阿拉伯世界矛盾的淵源。
[1]吳云貴.阿拉伯、伊斯蘭與西方:復雜多變的關系史[J].戰(zhàn)略與管理,2002(1):38-46.
[2]楊群章.埃及人民反十字軍的斗爭[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0(2):84-94.
[3]張倩紅.解讀阿拉伯人的內心創(chuàng)傷——評《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軍東征》[J].世界歷史,2006(3):143-145.
[4]朱錫強.論十字軍東侵的宗教根源[J].徐州師范學院學報,1993(4):91-95.
[5]郭應德.十字軍東侵——讀阿拉伯史札記之二[J].阿拉伯世界,1984(1):84-90.
責任編輯:丁金榮
K09
A
1671-6531(2015)02-0013-02
王瓅苑/上海外國語大學在讀碩士(上海2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