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樓樓
六尺巷引發(fā)的思考
◎張樓樓
中紀委書記王岐山造訪安徽桐城六尺巷,引起社會各界關注,帶來無盡思索和啟示,大家紛紛把“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段詩句作為議論熱點。身為軍人,也應由此思考做人、做事、做官之理。
清朝康熙年間,安徽桐城張英在朝任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老家桐城的老宅與吳家相鄰,兩家為宅間一塊空地打起官司,縣官因兩家皆是名門望族不敢了斷。張家人寫信給張英,要求張英出面干涉此事,張英收到信后,回信就是上述那段詩句。張家收到張英回信后主動禮讓三尺,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于是形成了六尺的巷子。兩家的禮讓傳為佳話,張家不仗勢欺人的做法更是被廣為傳頌。
“六尺巷”傳遞的是一種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正能量。軍營是所大學校,更是一片磨礪人、鍛造人的熱土。黨員干部就應成為弘揚傳統(tǒng)、傳承美德的“風向標”與“代言人”。
做人謙讓、以德服人,方能彰顯人格魅力,樹起“不令而行”的個人威信?!傲呦铩惫适轮?,張英授意家人禮讓三尺,使與之爭鋒的吳家備受感動,也退后三尺,這正是謙讓做人的人格效應。身在軍營,一些人在立功受獎、評先評優(yōu)、晉職晉銜等利益面前,“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不堪者則“惡意詆毀”、打“小報告”,這樣做或許得到了利益,但失去的是人格,丟掉的是威信。孟子說“以德服人、心悅誠服”,可見德是立威立信之本。帶兵人人格魅力和品德修為是個人威信的基礎,應注重小事修行、小事積德,在錘煉品質(zhì)、弘揚美德中不斷完善自我,提高威信。
處事為公、言傳身教,方能提升育人效能,樹起“上行下效”的良好風氣。張英回信一封,化解了鄰里矛盾,用自己寬以待人、低調(diào)處事的實際舉措感染教育了家人鄰里,傳承了良好民風、家風。有人說“教育子女的本質(zhì)是父母的自我修行”,其實部隊教育的本質(zhì)也是黨員干部的自我修行。作為軍隊的黨員干部,在建連育人和帶兵打仗的過程中,當用“軍隊好干部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用“行勝于言”的箴言啟示自我,注重行為引導,形成上行下效的良好氛圍。上行下效有熏陶人和引領人的積極效應,比起關起門來抓教育有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只要黨員干部以身作則,嚴于律己,嚴格管理約束“自己人”和“身邊人”,部隊風氣建設就會不斷向好,取得實效。
為官清廉、一身正氣,方能永葆黨員本色,樹起“一呼百應”的領導形象。張英一封家書讓地的故事,彰顯其清正為官、一身正氣,也是他彪炳史冊、名垂千古的重要原因。因為正氣可以純潔心靈,使人格更崇高;正氣可以感染部屬,使人心更加凝聚?!肮?,廉生威”。黨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祿,戰(zhàn)天斗地、忘我工作成為大家學習的楷模,激勵后人忠心耿耿、為黨為民犧牲奉獻。作為軍隊黨員干部,在事業(yè)與家庭、小家與大家、小我與大我面前,只有心系官兵、身先士卒、以身作則,才能兩袖清風、秉公用權、擔當重任,也才能在官兵中有“一呼百應”的領導效應。如果不講原則、貪圖私利、損公肥私,必然失信于人,自毀形象,丟掉的是向心力和凝聚力。
【作者系96319部隊某分隊教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