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陽河北省武安市陽邑鎮(zhèn)陽邑東街學校
運用多媒體技術導入新課
劉向陽
河北省武安市陽邑鎮(zhèn)陽邑東街學校
多媒體、網絡等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比傳統(tǒng)語文閱讀教學的教學模式具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在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環(huán)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可以超越時空限制,在教學過程中能為學生建立了一個立體式的課文情境,動態(tài)的教學環(huán)境,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隨著科學的進步與時代的發(fā)展,多媒體技術在教學的應用已被大部分教師認可。
運用多媒體技術導入新課,能通過情景畫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發(fā)小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使他們產生學習的動機。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小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對感興趣的事物總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尤為重要。多媒體手段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讓學生產生積極情緒。
如:在小學語文二年級的《回聲》一課的教學中,上課伊始我先播放《山谷靜悄悄》,歌中唱到:“……山谷里靜悄悄,誰在把鼓敲?地質隊叔叔的小鐵錘,敲得山谷叮咚--叮咚,叮咚--叮咚,叮咚--叮咚。”在歌聲中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后設疑:“同學們知道山谷為什么會產生叮咚--叮咚,叮咚--叮咚的現象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回聲方面的知識?!?/p>
這樣,教師巧妙的運用多媒體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奏好了這堂課的“序曲”。這對于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整節(jié)課的順利進行敲響了動人心弦的第一錘。利用多媒體網絡的豐富資源和綜合效應,創(chuàng)設集聲像、音效于一體的適宜情境易如反掌,學生如身臨其境,探究的興趣很快被激起,激活。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讓學生更好地感受課文中所描寫的形象。教學中,讓學生在視、聽、思中豐富感性知識,產生再造想象,入境動情,形象地感知,理智地思索,動情地描繪,使學生的審美情感得到升華。
如教學《秦始皇兵馬俑》描寫兵馬俑神態(tài)的一段,我先引導學生通過反復品味,領悟作者把兵馬俑寫“活”的精妙之處,再讓學生有目的地欣賞各種兵馬俑的錄像,讓學生不由自主地發(fā)出贊嘆,并提醒學生注意那各種各樣的神態(tài)姿勢,看誰記得多。然后讓學生回憶畫面,發(fā)揮想象,用“有的……也許(可能、似乎)……”句式說說還有哪些神態(tài)(或姿態(tài))的兵馬俑,這樣,學生通過感知、思索、描繪、再現,就會由衷地贊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聯(lián)系課文最后一段,使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得到升華。求異暢想,促進升華。
情感對人的認識和行動起著刺激的作用。多媒體技術無疑為創(chuàng)設情景,陶冶學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視聽效果。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學生的感情變化,不失時機地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優(yōu)勢,激發(fā)和陶冶學生的情感,使之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以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如在兒童詩《春姑娘》的教學中,為了激發(fā)學生童真的心,讓他們領悟春姑娘美麗.勤勞的品格以及勞動創(chuàng)造美這一深刻內涵,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在“導語”設計中,選用生機盎然的畫面為背景,配以卡通形象的春姑娘。并以《春天在哪里》這首兒童歌曲為主旋律,從而將學生迅速帶入一個富有動感的童話世界中,為進一步了解這首兒童詩的意蘊美打下基礎。所以借助于多媒體,可以為學生提供大量形象化.直觀化的感性材料,這是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不能比擬的,這里既有和諧的圖案美,又有高雅的音樂美,動靜結合,加強了語文教學對學生美感的熏陶。
如在講《草船借箭》這一課,當學到“草船借箭的經過”這一部分時,我放了一段錄像:畫面上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兒擺開;然后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吶喊……放完錄像,我問學生:“同學們看完錄像后有什么疑問嗎?”學生紛紛舉手回答:“諸葛亮為什么選了大霧漫天的時候去取箭呢?”,“諸葛亮為什么下令把船一字兒擺開呢?這有什么妙用呢?”,“諸葛亮為什么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吶喊呢?他們不怕曹操的兵出來反攻嗎?”……我充分肯定了學生的疑問,又鼓勵其他同學來解答這些疑問,通過由學生質疑,再由學生解疑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拓展他們的思維。啟迪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自主探究。
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還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進行學法的遷移,通過發(fā)散學生思維,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使學生大大增加聽和看的機會;用文字、圖像、聲音的巧妙結合,可以大大增加課堂信息量,實現課內外的溝通,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在課堂中的教學時間是有限的,為使課堂教學受到更好的效果,讓學生的認識得到延伸,升華,課外延伸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讓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新思維,把語文課堂上沒有盡興的“節(jié)目”延伸到課外完成。一些來不及實施的實踐活動也可以放到課外,實施綜合性學習。
在《大熊貓的故鄉(xiāng)》一課,作者是想通過文本來喚起大家對國寶和對環(huán)境資源的保護意識。我設計了這樣的課外活動:讓學生自主選擇:(1)繼續(xù)利用網絡查找大熊貓的信息,舉行“大熊貓知多少”的知識宣傳活動,(2)寫一封保護大熊貓的倡議書,(3)畫一幅展現大熊貓風采的圖畫,(4)創(chuàng)作或填寫保護大熊貓的歌曲,其中的一項作業(yè)。結果,學生盡情地展示了自己的探究成果……這樣的延伸,拓展了探究的空間,放飛了學生的思想,展示了學生的個性,也發(fā)展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