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虹六盤水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系
學生間競爭的功能
易 虹
六盤水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系
學生之間的競爭本質(zhì)是爭取有限教育資源的所有權。學生間競爭能激發(fā)活力、保證效率,但卻存在不能全面照顧所有學生發(fā)展的風險。因此,必須看到學生間競爭一方面具有激勵、反饋、評價等正向功能,另一方面也有著不可忽視的負向功能,如競爭的互斥性和人的異化、競爭的片面性和教育不公、競爭的封閉性和整體低效與競爭的功利性和漠視過程。
學生間競爭;功能
競爭的實質(zhì)是獲取稀缺性的資源。學校中學生間的競爭是為了獲取稀缺性的教育資源,比如獎勵、靠前的排名、教師的表揚等,這些是學生渴望但又并非人人都能擁有的稀缺性教育資源。競爭在激發(fā)活力、保證效率等方面具有積極的正向功能。但在另一方面,競爭存在不能全面照顧學生發(fā)展的負向功能。因此,我們必須從效率和學生發(fā)展兩個方面的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中把握學生之間的競爭。
1.激勵。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說:只有當你被追逐的時候你才最迅速。毫無疑問,學生間競爭最突出的功能在于其激勵作用。在學生間的競爭中,學生對教育資源的需求和教育資源的稀缺性的聯(lián)合能夠激勵學生保持高水平努力以實現(xiàn)目標。而競爭勝利帶來的稀缺物對自己的滿足又會強化競爭的激勵作用。競爭讓學生保持高水平的表現(xiàn),從而實現(xiàn)高效率的教學。
具體來說,競爭的激勵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競爭的激發(fā)作用,競爭的優(yōu)勝劣汰是一種激發(fā)學習的外部動力;二是競爭具有定向作用,競爭可能產(chǎn)生的結果為學生提供努力的目標,使學生明確努力方向;三是競爭具有保持作用,競爭過程中你爭我趕的狀態(tài)和教育資源的稀缺性隨時提醒學生保持努力。
2.反饋。
學生間競爭的反饋功能體現(xiàn)在競爭過程及結果能為教育中的多方參與者提供反饋信息。學生得到個人信息的反饋,教師得到“教”和“學”的反饋,家長獲得孩子在校表現(xiàn)的反饋,社會得到關于整體教育水平的反饋。通過競爭,教育各方都能快速有效獲得其著力搜尋的信息,使得教育信息的流通高速有效。
競爭對學生個人的反饋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首先,學生在競爭過程中為了不落后他人而進行信息收集,獲得其他同學的相關信息,并通過和他人的比較改進學習策略。其次,競爭的結果能幫助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狀態(tài)和程度有一個較為客觀的認識。同時,競爭有助于學生澄清其自我價值。因為競爭創(chuàng)造的成功體驗有助于提高自我效能感,學生可能因此建立起與競爭內(nèi)容有關的自信,進而提高對學習和學校生活的自信。但是失敗的學生可能從挫折中得到激勵,也可能從此懷疑自己的能力,在相關競爭中自暴自棄。因此,信息的反饋必須有教師的引導,這樣才能避免成功學生的盲目自大和失敗學生的消極歸因。
3.評價。
競爭具有評價作用,競爭過程中學生的表現(xiàn)和最終的競爭結果都為評價學生提供信息,這種評價又直接決定教育資源的配置。
依據(jù)競爭情況進行評價并據(jù)此將稀缺性教育資源分配給學生是一種相對高效、公平的方式。因為競爭結果可以直接作為一種評價,并即時產(chǎn)生與之匹配的資源配置方案。同時這種方式直接取決于競爭情況特別是競爭的客觀結果,從而有效剔除主觀因素對評價和資源分配的干擾。對學生而言,“無論學生在競爭中獲勝還是落敗,教育競爭對每一個學生都有奇特而顯著的‘證明’作用,證明他們應得的?!保?]這種證明讓學生對自己獲得的評價和教育資源的類型及數(shù)量心服口服。
依據(jù)競爭情況進行評價和資源分配,即符合參與競爭的學生的心理預期,又為社會、學校、教師提供了一種簡捷、高效的教育資源分配方法。
1.競爭的互斥性和人的異化。
競爭必然導致成功和失敗,而成功和失敗是相互排斥的,于是競爭也天然具有互斥性。這種互斥性本身是中性的,這也是競爭實現(xiàn)效率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互斥性,由于競爭的勝利為少數(shù)人占有,競爭可能出現(xiàn)異化。
羅素說:“人們常說的生存競爭,實際上是追求成功的競爭。他們在競爭中感到可怕的,不是第二天早晨起來是否吃到早餐,而是他們將不能戰(zhàn)勝自己的對手?!保?]學生間競爭的異化是指學生的競爭不是為了獲得稀缺性教育資源,不是為了自我發(fā)展,不是為了獲得自我認同,而僅是為了獲得競爭勝利帶來的居高臨下的優(yōu)越感。因此他們不僅投入競爭、依賴競爭甚至制造無謂的競爭。
除此之外,“這種帶有擴張性、侵略性、宰制性特征的主體性的張揚,不僅導致了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你爭我奪和相互敵視,而且導致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張對峙?!保?]人的異化也由此產(chǎn)生。競爭失敗的學生可能會陷入對失敗的焦慮和恐懼中,產(chǎn)生自卑心理,以為自己永遠只能落于人后。同時,“假如他擊敗了別的孩子而遙遙領先,而他的不幸不見得少于屈居人后而萬念俱灰者。在這兩種情況下,他都會變得只對自我感興趣。他的目標將不是奉獻和給予,而只是奪取能供自己享用之物?!?/p>
2.競爭的封閉性和整體低效。
一方面競爭可能會促使學生為了獲勝而加強聯(lián)合,但是這種聯(lián)合時刻受到競爭互斥性的沖擊。另一種可能的情況是,學生之間因競爭而相互疏離。為了擴大勝率,學生會傾向于獨占資源和信息,各自以自我為中心進行活動。這種自我中心實際上是畫地為牢,學生將自己和他人隔離開來,只關注自己,相互之間缺少溝通和交流,經(jīng)驗共享更無從談起。學生之間不是一個集體中的伙伴關系,而是互為潛在利益威脅者。除此之外,過度激烈的競爭和扭曲的好勝心還會引發(fā)破壞現(xiàn)象:學生不著力提高自己的絕對競爭力,而是通過破壞行為降低其他學生勝率來增加自己的相對競爭力。具體表現(xiàn)為學生故意破壞競爭秩序,比如傳播虛假消息,制造干擾影響其他學生學習。
杜威說“效率的主要成分(這是效率的唯一保證):明智的同情心或善意”。競爭的封閉性使得學生之間的“同情心”和“善意”變得脆弱,當學生之間因為競爭而針鋒相對,整體的教學效率不會因為競爭的激勵功能提高,反而會降低。
3.競爭的功利性和漠視過程。
通過考試取得領先的成績,取得優(yōu)勢排名,進入重點大學,獲得體面的職業(yè),是許多教師、家長和學生對學校教育的最大愿望。學生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結果的競爭,社會、教師、家長、學生的焦點都在競爭的結果上,對競爭過程卻不甚關心,即使關注競爭過程,也僅僅局限于直接影響競爭的結果因素。例如,在考試競爭中,過程中的關心往往局限于學生的學習時間和強度,作業(yè)的正確率,而對于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使用什么哪些方法和工具,是否發(fā)揮了創(chuàng)造性卻沒有興趣。這種功利性競爭否定了過程的價值,使所有人的目光都匯聚于結果,學校變成一個冷漠、緊張的競技場。教師關心的不再是學生,而是勝者,學生之間不再相互關心,因為他們的“利益”相互沖突,師生間關系緊張以及學生之間人際交往障礙也由此產(chǎn)生。美國教育家內(nèi)爾·諾丁斯直言現(xiàn)在的學校里缺少關心。過度強調(diào)結果的競爭可能是罪魁禍首之一。
我們應該全面看待競爭的功能,不能放任競爭文化在校園中自由滲透,必須對學生間競爭加以控制和引導。學生間競爭應該形成一種積極的力量,既能激發(fā)活力保證效率,又能促進全體學生的發(fā)展。
[1]西蒙·馬金森.教育市場論[M].金楠、高瑩,譯.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97.
[2]伯特蘭·羅素.幸福之路[M].曹榮湘,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9.
[3]金忠明.教育十大基本問題[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