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段村鎮(zhèn)北常堡小學 趙明海
以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正改變著人們的生產與生活、工作與學習方式。信息技術教學使傳統(tǒng)的一枝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書的枯燥乏味的課堂教學走向生動活潑的屏幕教學,真正向創(chuàng)新型教育教學發(fā)展。運用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可以激發(fā)學生興趣,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它能變靜為動,變復雜為簡單,變難懂為易懂,以直觀形象緊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真正的課程整合,是把各種技術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課程中,超越不同知識體系而以關注共同要素的方式安排學習的課程開發(fā)活動。教師利用電腦對圖形、數字、動畫乃至聲音、背景等教學需要進行綜合處理,使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學生能利用計算機提取資料、交互反饋、進行自學,讓數學中的學習能力、探索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學生個性潛能發(fā)展的方向。
新課程標準提出“數學要貼進生活”“數學問題生活化”。我們可以利用信息資源豐富、時效性強的特點,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內容有機整合,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引入時代活水,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整合了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數學學習內容,豐富學生學習時的情感體驗,創(chuàng)設了主動學習的情境。例如,在教學《圖形的變化》一章時,可用電腦中的幾何畫板制作以四分之一圓形的圓心為中心點、順時針旋轉180度的動畫過程,讓學生觀察這一過程以及這樣旋轉而形成的圖形,從中理解圖形的旋轉過程。還可以讓學生觀察利用幾何畫板將一個單獨紋樣平移和旋轉而得到一個美麗圖案的過程,從而形象地幫助學生形成立體空間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的整合并不意味著排斥傳統(tǒng)的數學學習方式。相反,整合學習方法的目的正是對傳統(tǒng)學習方法的一種傳承和創(chuàng)新。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整合意味著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結合使用信息技術,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這種整合是在現代教育思想指導下,在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和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結合起來,有機統(tǒng)一的在一個時空平臺上,借以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的整合,是對教與學方式的轉變。例如,教學《圓的認識》一課,在練習中有這樣一道題:說一說為什么車輪要做成圓的?車軸應裝在哪里?我讓學生分組討論,學生很難說清其中的道理。這里,我又說:如果做成三角形的、正方形的、橢圓形的車輪行嗎?當人坐在這幾種形狀的車輪的汽車里,將會是一種怎樣的情形呢?在學生欲說不明、欲罷不能的時候,多媒體先展示了三組畫面,學生看到人分別坐在裝著三角形、正方形、橢圓形的車輪的汽車里,上下顛波的情形時,緊接著又出現了第四組畫面,人坐在裝在圓形的車輪的汽車里,又平又穩(wěn)。為了更好地揭示問題的實質,最后屏幕上出現四輛汽車同時開動的畫面,以及車輪進行留下了車軸的行動軌跡分別是:折線、波浪線和直線 。幾組不同畫面的對比,使學生清楚地明白了車軸裝在何處的道理,提高了課堂效率。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提出問題是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善于思考、敢于創(chuàng)新的一種手段,而不是最終目的。解決問題是一個發(fā)現、探索的過程,也是學生親身感受問題、尋找解題策略,實現再創(chuàng)造以及體驗數學價值的過程。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將所要學習的知識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創(chuàng)設虛擬化場景,使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化、形象化,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生活中充滿數學。引導學生在體驗中理解事物的本質、掌握數學規(guī)律。
例如,在講解“圓的面積”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圓面積計算的方法這一重點,我先在電腦上畫好一個圓,接著把這個圓分割成相等的兩部分共16份,然后通過動畫把這兩部分交錯拼好,這樣就可以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反復演示幾遍,讓學生自己感覺并最后體會到這個近似的長方形面積與原來的圓的面積是完全相等的。再問學生還發(fā)現了什么?這個近似的長方形的長、寬與圓的什么有關?從而導出求圓的面積公式。使得這課的重難點輕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培養(yǎng)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利用計算機進行課堂演示,可以使抽象深奧的數學知識以簡單明了、直觀的形式出現,縮短了客觀事物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更好地幫助學生思考知識間的聯系,促進新的認知結構的形成。同時,在這里也應注意,計算機的演示只能是幫助學生思考,而不能代替學生的思考,教師應當恰當的給予提示,結合計算機的演示幫助學生完成思考過程,形成對概念的理解。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會起到很好的效果這樣讓學生自己觀察,獨立思考,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數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并非強調所有的數學內容都適合計算機輔助教學,它只可巧用,不能濫用。就如《數學課程標準》所指出的,我們不提倡用計算機上的模擬實驗來代替學生能夠從事的實踐活動;我們不提倡利用計算機演示來代替學生的直觀想象,來代替學生對數學規(guī)律的探索。數學的課程改革只有巧借現代信息技術的優(yōu)異性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機整合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從而達到優(yōu)化數學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