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花蕾(湖南科技學院 圖書館,湖南 永州 425199)
從《陽華巖銘》看元結對湘南摩崖石刻景觀的締造之功
李花蕾
(湖南科技學院 圖書館,湖南 永州 425199)
元結在湘南地區(qū)締造了大批摩崖石刻景觀,陽華巖是其中之一。《陽華巖銘》創(chuàng)作于公元766年,由元結撰文,瞿令問書刻,形式精美,歷代金石文獻都有著錄?!蛾柸A巖銘》石刻迄今保存完好,具有文物、考古、文獻、書法、游覽等多方面的價值。
湘南;摩崖石刻;元結;陽華巖銘;瞿令問
位于湖南省西南部的永州地區(qū),擁有數(shù)量眾多的摩崖石刻景觀。對這些景觀探本溯源,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絕大部分的源頭都指向同一個人——唐人元結。元結在湖南前后生活將近十年,開創(chuàng)了陽華巖、朝陽巖、浯溪等多處石刻群,對于湘南地區(qū)摩崖石刻景觀有不可磨滅的締造之功。
元結(719-772),字次山,號漫叟、聱叟、漫郎,河南魯山人。由顏真卿撰書,現(xiàn)存河南省魯山縣第一高級中學老 校區(qū)的《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經(jīng)略使元君表墓碑銘并序》,是對元結生平的綜述。其中有一段關于元結在道州施行“古人之政”的議論,記載當時道州“為西原賊所陷,人十無一,戶才滿千”,元結到任兩年間,“歸者萬余家,賊亦懷畏,自此不敢來犯。既受代百姓詣闕,請立生祠,仍乞再留”。道州即今湖南省永州市道縣,元結于公元763年出任道州刺史,“自任道州刺史以后至其終老之前大約十年,溯游湘水上下,往來道州、九疑山、江華、零陵、祁陽諸地,多在今永州市境內(nèi)”[1]。元結為官廉潔方正,關心百姓疾苦。在道州任職期間,他曾兩次上書,請求減賦免役,“民樂其教,至立石頌德”(《新唐書·元結傳》)。這個時期的元結,文學造詣已然爐火純青,在體察民情與徜徉山水之間,先后創(chuàng)作了《舂陵行》、《賦退示官吏》、《右溪記》等不朽名作。同時,元結以刻石明志的方式,在所經(jīng)之處留下了大量摩崖石刻遺跡,陽華巖石刻就是其中一例。
陽華巖位于湖南省永州市江華縣沱江鎮(zhèn)竹園寨村回山腳下,清道光《永州府志》稱“江華復嶺重崗,地遠而險,其山之秀異者,自古稱陽華巖”。陽華巖屬石灰石巖,外巖自東向西傾斜,如同一道天然走廊。巖洞敞開向南,一股清泉自山巖內(nèi)部涌出,沿石壁西流。洞壁平整,是得天獨厚的刻石場所。陽華巖有唐至清代題刻40余方,迄今可清晰辨認的有 38方,皆為陰刻,其中以《陽華巖銘》最負盛名。《陽華巖銘》成于唐永泰二年(766),由元結撰文,瞿令問書,是陽華巖石刻的開山之作。石刻全幅寬 290厘米,高75厘米,包括題名、序文、銘文、年款在內(nèi)共404字,分為44行。前9行題名及序文共90字,作隸書;中間33行銘文96字,模仿曹魏《三體石經(jīng)》體例,每一字都以先大篆、次小篆、再隸書的方式書刻,因此共有288字;最后2行年月款16字,作篆書?!蛾柸A巖銘》這種獨特的三體書刻方式,在整個湖南地區(qū)都屬少見。全文如下:
《陽華巖銘(有序)》
刺史元結
道州江華縣東南六七里,有回山。南面峻秀,下有大巖。巖當陽端,故以“陽華”命之。吾游處山林,幾三十年,所見泉石,如陽華殊異而可家者,未也,故作銘稱之??h大夫瞿令問,藝兼篆籀,俾依石經(jīng),刻之巖下。銘曰:
九疑萬峰,不如陽華。陽華巉巉,其下可家。洞開為巖,巖當陽端。巖高氣清,洞深泉寒。陽華旋回,岑巔如辟。淆塍松竹,輝映水石。尤宜逸民,亦宜退士。吾欲投節(jié),窮老于此。懼人譏我,以官矯時。名節(jié)彰顯,丑如此為。於戲陽華,將去思來。前步卻望,踟躕徘徊。
大唐永泰二年歲次丙午五月十一日刻。
銘文共24句,文風洗練。前12句主要描景,通過洞、巖、泉、松竹、水石等角度,將陽華巖風景一一展現(xiàn)。后12句主要感懷,從中不難看出元結很羨慕逸民退士的歸隱生活。面對陽華巖美景,元結有心“窮老于此”,卻又怕被人誤解為“以官矯時”,而元結本人也羞于靠這個顯名,最終只好無奈地“前步卻望,踟躕徘徊”。元結另有一首與陽華巖有關的五言詩《招陶別駕家陽華作》,該詩作于同年,前6句為“海內(nèi)厭兵革,騷騷十二年。陽華洞中人,似不知亂焉。誰能家此地,終老可自全”。將該詩與《陽華巖銘》一起解讀,可印證元結的歸隱心態(tài)。
陽華巖構造獨特,為石刻提供了天然保護,從而使《陽華巖銘》避免遭受風吹雨淋,所以,歷經(jīng)1200多年,仍字字清晰,無一處磨損。其保存程度之完好,在湖湘地區(qū)眾多摩崖石刻作品中都屬罕見。其他元結作品,如朝陽巖石刻,原刻已失傳,現(xiàn)存為明清時期后人重刻。“浯溪三銘”多有泐缺,甚至《大唐中興頌》這樣的恢弘巨制,也經(jīng)風雨侵蝕,造成局部殘缺模糊。
《陽華巖銘》歷代金石文獻均有著錄。歐陽修《集古錄跋尾》卷7:“唐元結《陽華巖銘》,永泰元年?!保ó斪鳌坝捞┒辍薄#┩跸笾遁浀乇浤俊肪?2:“《陽華巖銘》:元結撰,瞿令問書。以上三碑并永明二年刻?!薄斗捷浖o勝》卷58同。(“永明”當作“永泰”。)王佐《新增格古要論》卷3:“《陽華巖銘》,元結次山作銘,邑令瞿令問以雜體篆,刻之厓上,在道州東南七里山下?!标懺鱿椤栋谁偸医鹗a正》卷60:“《陽華巖銘》,高二尺四寸,廣九尺一寸……在江華。”葉昌熾《語石》卷 2:“《陽華巖銘》,亦令問三體篆(大小篆、八分),(李)陽冰之亞也。”《八瓊室金石補正》的記載最為詳細,不僅惟妙惟肖地摹刻了整段銘文,還根據(jù)《縣志》對前人著錄中關于陽華巖地理位置的訛誤做出了更正。并且陸增祥還通過《王庶子碑》、《碧落碑》、《華岳碑》,對瞿令問所用古文(即篆籀)的變異情況做了對比。
目前故宮博物院、臺灣國家圖書館、臺灣中研院等極少數(shù)單位有《陽華巖銘》拓片收藏,中國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無藏。近年出版的《唐代石刻篆文》[2]、《湖湘碑刻》[3]收錄了《陽華巖銘有序》?!吨袊鴷ㄊ贰に逄莆宕怼穂4]對瞿令問有議論,但不提《陽華巖銘》,而是稱“《朝陽巖銘》即有‘縣大夫瞿令問,藝兼篆籀’之說”,“《朝陽巖銘》,仿魏《三體石經(jīng)》,以古文、小篆、隸書三體書之”。但元結《朝陽巖銘并序》并無“縣大夫瞿令問,藝兼篆籀”,另據(jù)筆者實地考察,現(xiàn)存《朝陽巖銘》石刻為明正德辛巳(1521)年間邑人朱袞重刻,作行書。據(jù)此可知,《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作者似將《陽華巖銘》誤作《朝陽巖銘》。
孫望《元次山集》[5]附錄《元次山事跡簡譜》云:永泰二年:“與令問游縣東南六七里之陽華巖,作《陽華巖銘》,令問刻之巖下?!痹Y《寒亭記》稱“巡屬縣至江華”,可見元結當時來江華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視察,大概是在視察之余,瞿令問陪同元結來到陽華巖。顏真卿在《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經(jīng)略使元君表墓碑銘并序》中稱元結去世以后,“故吏大歷令劉袞、江華令瞿令問、故將張滿、趙溫、張協(xié)、王進興等感念恩舊,皆送喪以終葬,竭資鬻石,愿垂美以述誠”,由此可見,瞿令問與元結之間有深厚的情誼。
瞿令問,一作令聞,生平無考。同治《江華縣志·職官》有《瞿令問傳》:“瞿令問,博陵人,代宗時為江華令。文學飾治,善篆書,永、道間金石銘識多其遺跡。后人重其名,為祠之,冠邑名宦焉?!秉S庭堅《題浯溪崖壁》稱“得次山銘刻數(shù)百字,皆江華令瞿令問玉筋篆,筆畫深穩(wěn)”(《山谷題跋》卷八),瞿中溶評論《窊尊銘》時稱“公篆學之精深,實于唐宋諸儒中卓然可稱者”(《古泉山館金石跋》),《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亦稱“有唐一代懸針之篆,當推瞿氏為第一”。
元結精于文,瞿令問工于書,除《陽華巖銘》外,他們還攜手完成了《窊尊銘》、《寒亭記》、《舜廟狀》、《舜祠表》等多處石刻。黃庭堅《游愚溪》詩云:“下入朝陽巖,次山有銘鐫。蘚石破篆文,不辨瞿李袁?!贝颂幍摹蚌摹奔粗个牧顔枺袄钤敝咐罡?、袁滋,三人都與元結相善,分別為他書刻《峿臺銘》、《浯溪銘》、《庼銘》,世稱“浯溪三銘”。
陽華巖自然景觀的構造無疑是靠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是其人文景觀的締造,則要歸功于元結。在元結之前,陽華巖處于“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的境地,正是一句“九疑萬峰,不如陽華”,令其名聲大噪。在《陽華巖銘》刻石之后,歷代不斷有文人墨客聞名前來造訪留題,巖壁上的石刻越來越多,逐步形成了摩崖石刻群。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完美結合,使籍籍無名的山巖,最終化身為千年文化遺產(chǎn),2006年,陽華巖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除《陽華巖銘》外,陽華巖較為獨特的石刻還有很多,如唐代道州刺史陳諫撰文,江華縣令江籍書刻的《華巖寺記》,記載了寺廟土地權屬、買賣管理等事項,在國內(nèi)較為罕見。另外,宋代江華縣令安硅撰、豫章羅曄書刻的《道州江華縣陽華巖圖并序》,在巖壁上構圖,摹寫陽華巖風貌,是湖南省內(nèi)僅存的摩崖圖刻。
元結“雅好山水,聞有勝絕,未嘗不枉路登覽而銘贊之”(顏真卿《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經(jīng)略使元君表墓碑銘》)。歐陽修《集古錄跋尾》評《陽華巖銘》,稱“元結,好奇之士也,其所居山水必自名之,惟恐不奇”。元結確實是一位“雅好山水”的“好奇之士”,他在永州境內(nèi)不斷發(fā)掘集游覽與刻石功能為一體的景點,其中大多數(shù)都是前人不曾留意的,如陽華巖、朝陽巖、浯溪、寒亭等地,還有右溪、無為洞等,散見于湘南各地。正是這樣一位“好奇之士”,在離故鄉(xiāng)千里之外的湘南地區(qū),締造出一個又一個摩崖石刻景觀。一篇《陽華巖銘》,成就了“陽華勝覽”;一篇《寒亭記》,開創(chuàng)了有“石刻書法長廊”之稱的寒亭景觀;“浯溪三銘”與《大唐中興頌》,使浯溪碑林蜚聲海內(nèi)外;《朝陽巖銘》與《朝陽巖下歌》,令朝陽巖水石得以彰顯于世。因此,稱元結為湘南摩崖石刻景觀的締造者,實屬當之無愧。
[1]張京華.元結與永州水石文化[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 (2).
[2]施安昌.唐代石刻篆文[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7.
[3]劉剛.湖湘碑刻(一)[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9.
[4]朱關田.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5]孫望.元次山集[M].北京:中華書局,1960.
(責任編校:張京華)
G122
A
1673-2219(2015)08-0024-02
2015-05-14
李花蕾(1979-),女,河南魯山人,湖南科技學院圖書館副研究館員,主要從事古典文獻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