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效杰
(韓山師范學院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廣東 潮州 521041)
古典詩詞的文化功能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輔助作用
童效杰
(韓山師范學院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廣東 潮州 521041)
古典詩詞承載著中國文化的精髓,體現(xiàn)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它的文化功能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輔助作用極大,主要體現(xiàn)在韻律有助于留學生體驗漢語之樂感,意象有助于留學生理解漢語之婉約,背景有助于留學生了解漢語之緣由,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應該攝入古典詩詞的文化因素,充分發(fā)揮古詩詞傳承中國文化的功能,使中等漢語水平的留學生不斷提高漢語水平。
古典詩詞;韻律;意象;背景;對外漢語教學
漢語學習離不開中國文化。周小兵認為“對外漢語教學”指的是“教師將漢語知識、漢語交際技能傳授給外國學生的過程?!盵1]為了讓留學生更清楚地了解漢語,正確使用漢語進行社會交際,文化內(nèi)容的攝入應該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受到重視。
中國文化包涵了突出的人文主義精神、深刻的宗法道德觀念、和諧的中庸思想、安命樂天的生活情趣等獨特的內(nèi)在特點,這些特點集中體現(xiàn)在古典詩詞之中。優(yōu)秀的古典詩詞所概括出來的精神作為一種“文化基因”,已經(jīng)深深滲透到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影響著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古典詩詞作為一種表達形式,承載著漢語的魅力,印刻著中華五千年歷史的烙印,體現(xiàn)著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風俗習慣。因此,古典詩詞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中十分重要的教學內(nèi)容,它包括韻律、意象、背景、情感、手法等。
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從《詩經(jīng)》開始,詩人便講究在詩詞中用韻。韻律使詩詞具有強烈的節(jié)奏感,感情富于層次變化,能讓人在跌宕起伏中體會動感魅力。韻律不僅便于吟誦和記憶,而且使詩詞具有聲調(diào)諧和之美。于是,在作者長期的嘗試與運用的過程中,韻律便具有了傳承文化的功能,它體現(xiàn)出來的抑揚頓挫、聲調(diào)節(jié)奏和諧與層次變化,正是漢語語言的魅力所在,也是漢語語言的結晶。如果把韻律作為一種重要手段來熏陶和訓練學生,培養(yǎng)其漢語語感,那么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韻律還體現(xiàn)了漢語語音的特點,有利于留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模仿和掌握漢語語音,使他們形成良好的語音習慣。
另外,由于韻律講究抑揚頓挫,平仄相協(xié),所以留學生通過了解韻律,能夠逐漸明白漢語聲調(diào)的參差錯落與協(xié)調(diào)一致的緣由,這對許多歐美留學生學習漢語聲調(diào)十分有利。同時,他們也能逐漸明白古詩詞為何讀起來瑯瑯上口,并能唱成優(yōu)美動聽的歌曲。比如,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講解這首詞時,教師可以先簡單講講以《水調(diào)歌頭》為詞牌的詞可分為上下闋,共有95字,押平韻,所使用的韻腳分別是:天、年、寒、間、眠、圓、全、娟,并解釋這首詞的平仄要求;接著播放《水調(diào)歌頭》的朗誦音頻,讓學生根據(jù)詞的平仄、韻腳及重音要求,直接體會詞的節(jié)奏,感受詞的韻律,同時還可以提高他們的聽力,有助于區(qū)分漢語的不同聲調(diào)。最后一字一句教他們朗誦,強調(diào)聲調(diào)、句調(diào)、停頓、節(jié)奏的變化,使他們不至于把整首詞都讀成一個調(diào),而無法領會語言的節(jié)奏美和韻律美。上海中華書法協(xié)會理事長的吳錚老師對朗誦很有研究,他認為:“對外漢語教學應以文化教育為目的,重視從初級學習階段開始對留學生進行國學教育。中國古典詩詞是國學教育的好材料,朗誦和吟誦是進行詩歌教學的重要方法?!盵2]故而在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讓學生學會朗誦詩詞是關鍵的一步,也是最基礎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只有讓學生接受并理解了這首詩或詞的韻律,才能更好地體會到詩詞語言的魅力。
韻律是豐富而復雜的,它對留學生而言屬于知識難點,但是我們只需讓留學生了解最表層的,其它知識應該隨著學生漢語水平的提高而不斷進行補充,切不可像教導中國學生那樣,一下子把所有知識全部灌輸給學生,這樣不僅會給學生造成巨大的壓力,而且會使他們對詩詞失去興趣,學習效果也就適得其反了。因此,詩詞韻律的教學要講究技巧,應視學生的水平和接受能力而定??傊嵚删哂袀鞒姓Z音的文化功能,是促進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因素之一。
詩詞中的意象是指客觀物象經(jīng)過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簡單地說,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它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留學生如果不了解中國詩詞意象的“象征意義”,便無法理解詩詞所折射的內(nèi)容,容易產(chǎn)生誤解。比如“柳”這個意象在詩詞中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吟到:“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留學生一般無法理解作者看到岸邊的“柳樹”,便會因朋友或親人的離去而傷感的緣由,而這恰恰是因為“柳”這一意象在中國文化中有著特殊的內(nèi)涵:古時候交通不便,遠行者多走水路,送別的地方大多在江河邊,而岸邊經(jīng)常種著柳樹,加之“柳”與“留”諧音,對朋友“折柳相送”即表示“慰留朋友”之意,所以“柳”這個意象是表達“離情別意”的符號,由此,古詩詞中的“柳”意象一般都與“送別”有關。又如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青門柳》:“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類似表示“分離”的意象還有很多,如“明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長亭”:“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柳永《雨霖鈴》)、“南浦”:“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白居易《南浦別》)?!懊髟隆?、“長亭”、“南浦”等都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經(jīng)驗和風俗習慣中形成的表示“分離”之意的獨特意象,只有了解它們所呈現(xiàn)的文化內(nèi)涵,才能真正弄懂詩詞大意。
除此以外,典故也是古典詩詞中常用的手段。用典是指引用過去與之有關的人、地、事、物的史實或語言文字作為比喻,從而使詩詞的語句更簡潔,表達方式更委婉,更具有文化氣息。然而,不了解中國典故的留學生,根本就看不懂詩詞寫了什么內(nèi)容。比如李商隱的《錦瑟》一詩:“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笨偣彩褂昧饲f周化蝶、杜鵑啼血、滄海月明、藍田玉氣四個典故,由于留學生不知道其中的典故,自然也就無法完全理解錦瑟在整首詩中象征什么,它與這四個典故有什么關系。
因此,意象的文化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豐富留學生的漢語知識,幫助其理解詩詞大意,寄托作者的思想情感,傳承中國文化,并且培養(yǎng)留學生在恰當?shù)恼Z境中引用一兩句詩詞來表達自己想法的交際能力,讓他們在理解的基礎上,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比如留學生會用“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來描述生機盎然的春天的到來;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來表達對遠方親人朋友的祝愿等。
任何一首詩或詞的創(chuàng)作都離不開一定的背景,詩詞有“言情達意”之功用,是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所悟,因此詩詞之魂是作者的思想所在。《毛詩序》中也提到“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所以在我國的古詩詞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多為詩人自己的形象,或多少會帶有詩人自己的影子。
聞一多先生論唐詩頗有妙語:“淡到看不見詩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詩,不,說是孟浩然的詩,倒不如說是詩的孟浩然更為準確。在許多旁人,詩是人的精華,在孟浩然,詩縱非人的糟粕,也是人的剩余?!痹娙缙淙?,雖然在孟浩然身上的表現(xiàn)尤為突出,卻也是一種普遍的規(guī)律?!拔膶W創(chuàng)作是個體的創(chuàng)作,作品貴有個性,玩味詩詞,關鍵之一也在尋繹其藝術個性?!L格即其人’,藝術個性又關乎作家的性情學養(yǎng)?!盵3]因此,了解作者所在的生活環(huán)境,對于把握整首詩作或詞作的內(nèi)容有莫大的幫助。古往今來那些大自然的偉大歌者,往往得故鄉(xiāng)山水形勝之助。如果留學生對“山水觀形勝,襄陽美會稽”有比較真切的體會,那么他便更能領會孟浩然的為人與詩作。如果他還能進一步了解襄陽的自然景觀,了解襄陽的人文環(huán)境,那么他對孟浩然詩作的領會便會更加親切、更加深入。
詩詞篇幅短小,卻蘊含著博大的文化內(nèi)涵。從詩詞的字里行間,我們能夠得到相關的信息,但要讀懂全篇還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以及寫作背景,而這些資料無法直接從詩詞中得出,需要我們了解更多的背景資料。一個以漢語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對中國文化的狀況一般并不了解,要讓其讀懂古詩詞是十分有難度的。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適當補充作者的寫作背景,為學生填補文化空白,這樣學生才能更加清晰地理解詩詞的主題思想。比如,教授陸游的《示兒》一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如果教師告訴留學生當時的政治背景是女真族霸占中原領土,詩人臨終前無法看到國家收復失地,重新振興,那么他臨終前唯一的牽掛是“不見九州同”就不難理解,這首詩所表達的愛國主義情感也就躍然紙上了??梢?,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背景之后,便能逐漸明白作者在詩詞中透露出的感情,是哀傷抑或高興,而且也能由此推想出作者的心境,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畢竟詩詞的意境與作者的心境是合二為一的,表面的文字總是暗含著作者的主觀感受和內(nèi)心體驗。了解這一點之后,作者的思想感情——詩詞之魂也就毫無疑問地出現(xiàn)在留學生腦海里了。通過這種思維的鍛煉,留學生還可以不斷熟悉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這將有利于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運用中國人的思維進行交流、思考與分析,大大地提高他們學習漢語的能力。
綜上所述,古典詩詞的文化功能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輔助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尤其是對外漢語古詩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除了上面提到的韻律、意象、背景,還有情感、手法、風俗等等。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我們絕不能忽略文化因素對提高漢語能力的輔助作用,必須適當?shù)貫榱魧W生補充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使其在理解中國文化的基礎上,了解中國人的行為舉止、思維模式和風俗習慣,從而進行模仿,加深理解,以便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漢語水平。
對外漢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提升留學生的交際和溝通能力,只有留學生真正了解中國文化,他所說的話語才會地道,他的表達才會符合中國的語言習慣。因此,古詩詞作為中國文化的精髓,它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內(nèi)容,我們不能因為留學生難以理解便將其擱置一旁。畢竟古詩詞文化歷經(jīng)了數(shù)千年的風雨依舊長盛不衰,讓更多的留學生了解古詩詞文化的歷史積淀,不僅能促進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友好關系,也能讓中國文化更真實地走向世界??偠灾?,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古詩詞的文化功能作用極大,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提升,充分發(fā)揮它的文化功能,同時在課堂上不斷激發(fā)留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更多的跨文化交際人才,讓他們真正地理解中國文化,以助于拉近中國與世界的距離。
[1]周小兵.對外漢語教學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2]吳錚.國學教育與對外漢語教學淺論[J].中國詩歌研究動態(tài),2009,(1):22.
[3]周嘯天.古典詩詞鑒賞方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37.
2095-4654(2015)09-0076-03
2015-06-21
H19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