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 丹,林靖淇,潭智超,盧玉芳,鄒映紅(東莞市石龍博愛醫(yī)院眼科,廣東 東莞 523325)
白內障術后屈光不正對患者視功能恢復的影響
況 丹,林靖淇,潭智超,盧玉芳,鄒映紅
(東莞市石龍博愛醫(yī)院眼科,廣東 東莞 523325)
目的 分析屈光不正對白內障術后患者視功能恢復的影響。方法 將104例(110只眼)白內障患者根據(jù)術后是否發(fā)生屈光不正分為正常組(18只眼)和屈光不正組(92只眼,輕度屈光不正58只眼,重度屈光不正34只眼)。2組患者術后均隨訪12個月,觀察記錄患者的視力變化。對2組患者術后視力恢復情況、視功能指數(shù)量表(VF-14)評分以及患者對手術滿意率進行比較。結果 2組手術后平均視力及VF-14評分較手術前均明顯提高(P<0.05);正常組手術后平均視力及VF-14評分均明顯高于屈光不正組(P<0.05)。輕度屈光不正組的平均視力與VF-14評分均明顯高于重度屈光不正組(P<0.01)。正常組對手術滿意率為77.78%,屈光不正組對手術滿意率為51.09%,正常組滿意率明顯高于屈光不正組(P<0.01)。結論 屈光不正對白內障患者術后視功能恢復及生存質量影響較大,屈光不正程度越大,患者生存質量也隨之越差。
屈光不正; 白內障; 視功能; VF-14
白內障指的是由于遺傳、局部營養(yǎng)障礙以及免疫與代謝異常等引起的患者晶狀體代謝發(fā)生紊亂而導致晶狀體出現(xiàn)混濁,常見于40歲以上的人群,且年齡越高發(fā)病率也越高[1]。屈光不正指的是平行光線經過患者自生眼部的屈光作用后并沒有在其視網膜上形成十分清晰的圖像,成像一般發(fā)生在患者視網膜的前方或后方;屈光不正主要包括遠視、近視及散光[2]。超聲乳化吸除術聯(lián)合人工晶體植入手術是目前治療白內障成功率較為高的手段之一,但仍有較多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后3個月發(fā)生屈光不正。本研究通過屈光不正對白內障術后患者視功能的影響進行較深入研究分析,得到了一些結論,報告如下。
1.1 病例資料
選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東莞市石龍博愛醫(yī)院眼科接受治療的白內障患者104例(110只眼),男51例(53只眼),女53例(57只眼),年齡為41~78歲,平均(59.43±7.15)歲,體質指數(shù) (22.1±1.7)kg·m-2。手術前視力<0.1者83只眼(75.45%),其余27只眼最佳矯正視力均<0.3。納入標準:1)術前最佳矯正視力均<0.3;2)經散瞳后裂隙燈檢查、直接眼底鏡檢查以及眼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確診為白內障。排除標準:1)此前接受過其他白內障治療;2)患有青光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及弱視等能影響患者視力的眼部疾病。
1.2 手術方法及分組
所有患者均采用標準顯微鏡下超聲乳化吸除術聯(lián)合人工晶體植入手術。手術步驟如下:1)術前對患者進行詳細的檢查,包括眼內壓,眼部A、B超檢查,散瞳驗光、角膜曲率檢查以及全身檢查等;2)囑患者做好精神、外表等術前準備,術前3 d給予患者術眼點抗生素眼藥水;3)術前對術眼進行散瞳并行表面麻醉,于透明角膜緣做切口及輔助切口;4)采用截囊針完成連續(xù)環(huán)形撕囊后行水分離術,超聲乳化并吸出晶狀體核;5)置入人工晶體。術前檢查及手術均由同一個醫(yī)生完成。術后使用抗生素滴眼液以及短期激素。術后1個月根據(jù)是否出現(xiàn)屈光不正將患者分為正常組(18只眼,屈光正常)及屈光不正組(92只眼,其中輕度屈光不正58只眼,重度屈光不正34只眼)。
1.3 隨訪及觀察指標
2組患者術后跟蹤隨訪12個月,記錄的視力變化。由專業(yè)人員對2組患者進行視功能指數(shù)量表(VF-14)調查,內容主要包括近視力、遠視力、眼部疼痛以及眼部不適對生活的影響等12個方面,共計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受眼部影響越小。
1.4 手術滿意度評價標準
根據(jù)本院自擬滿意度評價量表進行判斷,該量表內容共10項,每項10分,總分為100分。≥90分為非常滿意,60~89分為比較滿意,<60分為不滿意。滿意率=(非常滿意+比較滿意)病例數(shù)/總病例數(shù)×10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手術前后視力情況及VF-14評分的比較
2組術后平均視力及VF-14評分較手術前均明顯提高(P<0.05);正常組術后平均視力及VF-14評分明顯高于屈光不正組(P<0.05)。見表1。屈光不正組92眼患者中67眼(73%)近視,17眼(18%)遠視,8眼(9%)為散光。
組別眼數(shù)時間平均視力VF-14評分/分屈光不正組92手術前0.15±0.0248.4±8.2手術后0.32±0.11*71.8±7.5*正常組18手術前0.16±0.0350.1±8.9手術后0.49±0.02*#87.6±7.1*#
*P<0.05與手術前比較,#P<0.05與屈光不正組比較。
2.2 不同程度屈光不正術后視力情況及VF-14評分的比較
輕度屈光不正組的平均視力與VF-14評分均明顯高于重度屈光不正組(P<0.01)。見表2。
組別眼數(shù)平均視力VF-14評分/分輕度屈光不正組580.39±0.0875.8±3.1重度屈光不正組340.26±0.0766.4±2.9t7.86914.372P0.0000.000
2.3 2組對手術滿意率的比較
正常組對手術滿意率明顯高于屈光不正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組別眼數(shù)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不滿意例%例%例%滿意率/%屈光不正組9255.434245.654548.9151.09正常組18527.70950.00422.2277.78χ29.0940.11413.77813.778P0.0030.7350.0000.000
白內障是臨床上常見的眼部疾病,也是目前第一大致盲因素,主要經手術治療[3]。本研究通過對2組白內障患者手術前后視力恢復情況以及VF-14評分進行比較,結果顯示:2組術后平均視力及VF-14評分較術前均明顯提高(P<0.05);正常組手術后平均視力以及VF-14評分均明顯高于屈光不正組(P<0.05)。說明白內障超聲乳化吸除術聯(lián)合人工晶體植入手術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視功能,但術后的屈光不正對白內障術后患者的視功能以及術后生存質量有較大的負面影響。從2組患者對手術的滿意度中也能看出,正常組對手術滿意率明顯高于屈光不正組(P<0.05)。通常情況下大部分白內障患者會認為接受白內障手術后其視力有所提高就算治療成功,但是對于部分患者而言,其對視力要求較高,如讀書、看電視、上網等,所以要提高白內障手術患者的滿意率僅僅提者視力還不夠,而是要使患者視力大幅度提升,對視覺的舒適性要求提高。本研究中,92眼屈光不正患者67眼(73%)近視,17眼(18%)遠視,8眼(9%)僅為散光,因此,對于屈光不正的患者仍需要戴鏡矯正[4]。
白內障手術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即VF-14評分,其中又以遠視患者較為顯著,這主要是由于術前受白內障的影響,患者的視力普遍較差,生存質量也相對較低,術后改善則較為明顯。而近視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并不明顯,主要是由于目前植入的人工晶體是不能調節(jié)的,通常視力調節(jié)會以視遠為主來滿足日常生活需要,而忽略閱讀等視近需求[5]。通過本研究對不同程度屈光不正術后視力恢復情況以及VF-14評分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輕度屈光不正組的平均視力與VF-14評分均明顯高于重度屈光不正組(P<0.01)。說明白內障術后屈光不正的程度越大,患者生存質量也隨之越差,即白內障患者術后視功能以及生存質量與其屈光不正的嚴重程度成反比。相對于近視度數(shù),如果白內障患者術后出現(xiàn)一定的遠視度數(shù)則患者的生存質量會更低,造成該影響的原因跟術前的精準測量、人工晶體的選擇有很大的關系。
綜上所述,屈光不正對白內障患者術后視功能以及生存質量影響較大,白內障術后屈光不正的程度越大,患者生存質量也隨之越差。
[1] 陶鳳萍.高齡白內障患者超聲乳化與人工晶體植入術后視力恢復情況分析及護理干預[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4,20(16):1943-1945.
[2] 陳靜敏,王立.后房型人工晶狀體的位置對視覺質量的影響[J].國際眼科雜志,2014,12(5):2172-2175.
[3] 趙勇.超聲乳化聯(lián)合人工晶體植入治療白內障的療效觀察[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4,20(4):111-112.
[4] 吳震,荊翠紅,景善雨,等.白內障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后視力良好者的屈光狀態(tài)分析[J].中華眼外傷職業(yè)眼病雜志,2013,35(1):36-38.
[5] 周佳.探討屈光不正對于白內障術后患者視功能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3(11):121-122.
(責任編輯:周麗萍)
2015-01-25
R776.1
A
1009-8194(2015)04-0062-02
10.13764/j.cnki.lcsy.2015.04.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