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清市實驗小學 蔡玉芳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不斷更新,探究教學的新理念已在教師心中根深蒂固。課堂上在教師的引導參與下,學生主動嘗試、主動探索、主動了解和主動發(fā)現,學生動的多了、說的多了,這提醒我以新的視角審視每天都經歷的教學生活,下面我想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在探究教學中的體會。
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說過:“影響學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據此進行教學?!币虼?,在探究教學之前,教師應了解學生已有的思維水平、已有的生活經驗及已有的知識積累,選擇與學生的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學習材料,為學生設計適當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對已有的認識加以再認識,對新的知識加以思維的加工。通過新舊知識之間的相互作用,在輕松的教學過程中加以新知識與舊認識之間的同化與聯(lián)系,達到對新知識的相應的理解和探究的欲望。教師只有深入地研究學生的心理和學習的實際(文化素質、智力發(fā)展水平),準確地找到探究的起點,才能更好的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
例如,教學“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這一課,是學生在課堂上第一次接觸百分數,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學生對百分數一無所知,其實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早已認識了百分數。所以在執(zhí)教這一課時,首先讓學生看一張剛結束的九運會各城市金牌分布情況統(tǒng)計圖(略),教師說:在日常生活中,你還在哪里見到過百分數?學生說了很多,如在牛奶瓶上見過,在零食包裝上見過,在羊毛衫上見過等等。教師接著導入:百分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既然這么多,如果不知道百分數的意義,這些數據說明的問題就不清楚。下面我們就通過幾個例子來研究百分數,好嗎?于是,學生與教師就一起興趣盎然地投入到百分數意義的探究教學當中去。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數學是抽象的,其實,數學的學習不僅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而且也可以借助于直觀的教學手段來加以認識。那么究竟是給學生一些實物、圖片,讓他們觀察呢,還是更多地讓學生參與活動或操作?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曾指出:數學的抽象是具有操作性質的,而他的發(fā)展又需要經過一系列的階段,最初的來源又是來自于一些具體的行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豐富、充足、典型而又感性的材料,(當然材料可以由教師提供,也可以由學生提供。)讓學生全面地投入探究,可以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口交流、動腦思考,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實踐中去發(fā)現、去認識、去理解、去幫助,發(fā)展自己的認知結構,重建自己的認知體系,再次了解自己的學習伙伴。
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這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發(fā)現研究圓的面積也只要像研究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平面圖形面積一樣,把圓轉化成以前研究過的圖形來研究 。據此認識,教師就讓學生先猜一猜可以轉化成什么圖形,于是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說可以轉化成長方形、正方形,也有的說可以轉化成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接著讓學生想一想怎么轉化,學生都認為應該把圓平均分成若干份。于是根據學生的想法,學生小組活動,分別把圓平均分成了8份、16份、32份、64份甚至更多,分別拼成了近似的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長方形等平面圖形,再根據這些圖形的面積公式來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真正活動了起來,而且經歷了探究的全過程 ,也體驗到了一種成功發(fā)現的體驗。
讓學生主動探究,進行知識的再創(chuàng)造,并不是要學生去重復歷史的原始創(chuàng)造,也并不是說教師可以“袖手旁觀”或是“耐心等待”。在課堂上,教師的指導還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學生的再創(chuàng)造是在教師有效地引導與幫助下進行的。我們所說的體現學生為主體,只是希望教師的角色要淡化,教師不是一味的說教,該放手時就放手,該引導時就引導。教師只是在學生進行探索過程中遇到困難和出現問題時,通過適當的方法啟發(fā)學生思考,幫助他們走出困境;當學生取得獨立進展時,教師給予學生及時的評價與反饋,幫助其進一步明確前進的方向。這樣不僅能解決學生的疑惑,而且能使學生對某一問題研究地更加深入與透徹。那么,教師應該在什么時候引導呢?這就需要教師時時關注課堂、關注學生的一舉一動,仔細洞察學生的心理需要,緊緊抓住學生回答的“亮點”,適當提問,使探究過程更加完整與精彩。
例如,在教學“比的意義”這一課時,教師先放手讓學生自學“比的各部分名稱”這一教學內容,然后進行自學后的反饋與總結。當學生說到“我認識比的前項和后項及比值……”時,教師馬上抓住學生的回答引導:“同學們,你對比值還有什么認識呢?”于是學生就深入研究了比值的特點。當學生又說到:“我認識到比和除法好像有一定的關系……”時,教師又立即引導:“你對他說的還有什么補充嗎?”學生立即也想到了既然比與除法有關系,那一定與分數也有關系。這一教學過程學生的認識是通過自主學習獲得的,學生的手腦都得到了解放,看似教師放的很開,但是學生的探究過程卻非常有順序,一個問題一個環(huán)節(jié)都研究地非常清晰與深入,學生在認識上的不成熟與不完善都得到了彌補與充實。這一教學效果都取決于教師抓住了契機,恰當地進行了引導。
作為新課程提倡的一種教學方法、學習方式,要求我們不斷引導和指導學生去主動探究,更期待著它能內化為學生經驗系統(tǒng)的一部分,成為學生的一種學習習慣。因此,作為數學教師,也只有不斷地轉變教學觀念,讓學生不斷地探究學習,才能讓學生掌握探究學習的方法與步驟,從而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