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風流才子》中的欲望書寫研究*

        2015-03-17 21:14:32龍瑞翠
        外語學刊 2015年6期
        關(guān)鍵詞:洛奇威爾斯倫理

        龍瑞翠

        (燕山大學,秦皇島 066004)

        《風流才子》中的欲望書寫研究*

        龍瑞翠

        (燕山大學,秦皇島 066004)

        戴維·洛奇最新傳記元小說力作《風流才子》以半采訪體敘述方式,從個體與公共倫理兩個層面敘述主體威爾斯對愛欲——人類最根本欲望的認知,厘析個體欲望與公共倫理意識之間的張力以及多重欲望主體之間的對抗與依存關(guān)系,探索符號自我在“過去-當下-未來”3個維度的內(nèi)涵,勾畫個體歷史符號性的自我圖式,探析個體自我存在的狀態(tài)與價值。

        戴維·洛奇;《風流才子》; 欲望書寫; 身體

        1 引言

        戴維·洛奇最新傳記元小說力作《風流才子》(AManofParts)以威爾斯對兩性生活的思考為敘述主線,聚焦威爾斯的意識內(nèi)部,“填補了傳記作家無法實現(xiàn)的諸多關(guān)于人物意識思維層面的空白”(Blackwell 2013)。因此,小說一出版便在學界引起極大轟動,被認為“在相當長時期內(nèi)都將是最好的傳記小說之一”(Fay 2012)。學界多將其與洛奇另一部傳記元小說《作者,作者》(Author,Author2004)進行互文解讀,分析威爾斯與亨利·詹姆斯兩個小說人物形象的異同,以挖掘《風流才子》的創(chuàng)作動因;示主人公威爾斯的性格特征、性愛生活與文學創(chuàng)作的互動關(guān)系;關(guān)注《風流才子》獨特的敘述形式及其作為歷史傳記小說的價值等。這些分析為解讀《風流才子》的創(chuàng)作動因、文體特征及敘事策略等提供視角,但它們多為簡明書評,未能深入探討洛奇以威爾斯的個體欲望作為小說敘述切入點與敘述主線的原因以及如何有效運用融合全知敘事、人物有限敘事和人物內(nèi)對話敘述等形成的半采訪體(quasi-interview)敘述方式來呈現(xiàn)威爾斯在個體欲望與公共倫理之間的苦苦掙扎。

        2 主體的欲望認知:個體欲望與公共倫理意識的張力

        小說敘述一位風流才子的私生活:第一部分以二戰(zhàn)烽火中威爾斯生命行將結(jié)束為開端, 面對死亡,他的意識以一種由緩到急的自我采訪和質(zhì)問形式回顧自己的一生,尤其是婚姻生活;第二、三、四部分以威爾斯的性覺醒、對自由之愛(Free Love)的認知與追求為主線夾敘夾議地呈現(xiàn)其婚姻生活、他與諸多女性間的張弛關(guān)系及其與費邊社的關(guān)系;第五部分敘事回到二戰(zhàn)烽火中,生命垂危的威爾斯因為被愛所棄而深陷焦灼的生存狀態(tài)??梢哉f,小說通篇都縈繞著威爾斯?jié)饬业男詯塾?,而這再次證實英格爾頓早前的斷言:“自菲爾丁的《約瑟夫·安德魯斯》以降,‘人生有性愛的欲望’已成為英語小說的慣常設(shè)定”(Eagleton 1988:98)。終其一生,威爾斯都在以雪萊為偶像,追求波西米亞式的“自由之愛”,以期賦予此在世界以意義(Lodge 2011:66)。然而,由于時時受到公共倫理及自我理性的顯隱挾制,因此他對自由之愛的探索過程充滿曲折。

        生活在尼采身體哲學盛行的時代,威爾斯堅信自我就是本來意義上的身體,它決定并主宰一切,是充滿欲望和本能的軀體。在威爾斯符號自我的當下內(nèi)涵中張揚濃郁的肉體欲望,尤其是愛欲。在他看來,性欲是舒緩各種家庭、創(chuàng)作壓力以重獲活力的途徑,但性之于他又不僅是一種動物的欲望本性,還與美密切相關(guān)。在描述那些讓他獲得欲望滿足的女性胴體時,隨處可見的是與希臘神話中那些能勾起人類審美情感的詞匯與典故。而真正能讓他沉醉的女性也是秀外慧中。換言之,他對女性的欲望還具有更高一層與審美具有同樣旨歸的精神意識內(nèi)涵,即“愛”。這一愛欲的滿足“作為一種生命意識,既是一種肉體意識,同時也是在此基礎(chǔ)上對單純的肉體感覺的超越”,它是伊甸園時代亞當與夏娃式、容不得一絲一毫束縛、徹底的“愛”與“欲”完美結(jié)合的自由之愛,只有基于這一自由之愛的兩性關(guān)系才是自由、健康、生氣盎然的(徐岱 2001:375)。

        但這一靈肉交織的愛欲卻是當時社會的重大禁忌。威爾斯的第一任妻子堅守萬事“得體和美”的信條,擁有維多利亞時代理想妻子的所有品性——溫柔、善良、忠誠與無私,是長期處于強勢母親壓制下的威爾斯一心渴望的嬌妻。然而妻子對肉體欲望的淡漠與自我壓制卻讓威爾斯驚恐地意識到:她的肉體欲望,特別是性欲望,已被社會無情閹割,尤為可怕的是她竟然還欣然接受這一閹割,將性生活當成是女性不得不承受的生活重負。威爾斯認為,這一可悲認知是維多利亞社會對女性意識禁錮的結(jié)果。要想重獲人性自由,就必須消除這一壓抑性控制。因此,他嚴肅地質(zhì)疑當時社會理想女性的評價標準與性愛倫理,極力構(gòu)建一種新的性愛倫理原則:自由之愛的唯一動機是愛欲滿足,只有肉體與精神欲望均得到滿足,人才能真正發(fā)展。為實現(xiàn)這一理想,他努力寫作、加入費邊社乃至成為一戰(zhàn)的旗手,由此將私人領(lǐng)域的欲望追求融入公共空間的權(quán)力關(guān)系中,以期實現(xiàn)私人與公共兩個空間的交織為一。因此,當?shù)聡顺靶λP(guān)于人類社會的烏托邦夢想時,他感覺身體里正膨脹著一種新的信條與使命感,那就是他必須為一戰(zhàn)搖旗吶喊,只有如此方能結(jié)束現(xiàn)實中兩性關(guān)系的諸種拘役。然而戰(zhàn)爭暴露出來的殘暴與光怪陸離卻使其不得不反思一戰(zhàn)的自私本質(zhì),尤其是自己在其中所扮演的旗手角色。這些沉痛反思不僅徹底碾碎他的烏托邦理想,也碾碎他所有的驕傲,讓他痛不欲生?!八馈钡哪铑^時時縈繞著他。這一作為自我意識最深層的死亡意識,雖然促成威爾斯“精神之生的醒悟和具有自我意識的主體的萌生”(程黨根2006:810),卻又使他那曾經(jīng)看似可以言說的個體性創(chuàng)傷徹底變成難以言說且不愿言說之物,使他深陷厭戰(zhàn)情緒中。由此,威爾斯的個體性創(chuàng)傷匯入集體性戰(zhàn)爭創(chuàng)傷之流。然而,敘述者只有借助傾聽者才能將創(chuàng)傷體驗重新外化,公正地闡釋過去之我以便重建積極樂觀的當下之我。當威爾斯欲以死亡的方式結(jié)束與外界的聯(lián)系時,便意味著他的創(chuàng)傷必然無法得以康復。

        此外,雖然威爾斯宣稱其自由之愛“是一種相互給予與接受的愉悅”(Lodge 2011:21),但他自由之愛理念的始歸點均是其作為男性的自我欲望滿足,而女性不僅要迎合男性的性需求,同時也要成為男性事業(yè)的協(xié)助者,更須具有維多利亞時代家庭天使的氣質(zhì)。因此,盡管他標榜自己與第二任妻子簡的婚姻是建基于自由之愛,但在這一婚姻中,真正享有性愛自由的卻只有他。而且當其頭腦中的理性聲音對這一婚姻提出質(zhì)疑時,他的本能急忙詭辯:簡不想要情人。然而全知敘事聲音卻告訴讀者:他沒完沒了的婚外情已深深傷害簡,婚姻之于她是監(jiān)獄而非天堂。另外,雖然他總是聲稱極度向往那種叛逆世俗公共倫理以追求絕對性愛自由的波西米亞式兩性生活,卻又謹小慎微,安常守故,認為那種生活方式太膽大妄為和喧囂煩擾。而全知敘事者通過呈現(xiàn)威爾斯作品對烏托邦社會的描述進一步展示他對性的雙重標準:女性必須忠誠于丈夫,而已婚男性則可以完全自由地與其他女性發(fā)生性關(guān)系。正是由于內(nèi)對話中第二人稱的欲望之我不僅直接受理性之我(這一理性之我經(jīng)常與內(nèi)敘述中的理想讀者重合)的監(jiān)控,而且還受全知敘述者及小說讀者在更高一層的監(jiān)控與評判。因此,在他回顧過去之我的愛欲追求時,總流露出一種不可自知的自私性與情感偏見,從而導致其敘述出現(xiàn)不可信的危險。為解決這一問題,當下之我極力為過去之我辯解。然而恰是這一辯解吸引讀者去仔細分辨其中的信息以跟上他的敘述,進而發(fā)現(xiàn)其言語中的自我狡辯,反向加劇其敘述的不可靠性。

        事實上,他也時常為自己背離世俗標準以構(gòu)建新原則的行為所困擾,乃至深陷“被原則與踐行的矛盾撕裂”的焦灼狀態(tài)中(Lodge 2014:230)。為擺脫這一困擾,他在為自我愛欲滿足做辯解時,常故意做出歪曲性倫理評價。這一行為雖然暗示敘述主體對所處語境集體倫理價值取向的自覺性,卻也使他經(jīng)常痛苦地徘徊在接受與背叛這一倫理取向之間。面對理性之我的苛責,雖然潛意識里他知道自己極度自私,卻通過一次次的自我辯解來掩蓋自己內(nèi)心的局促不安與焦慮,進而催眠自我良知。

        無論威爾斯對自我欲望的完全滿足津津樂道,還是急迫地為自己的自私行為辯駁,都是在以自我反省的方式向讀者呈現(xiàn)一個極具陰柔氣息的自我形象,以隱藏與他人關(guān)系中將自我客體化的真實欲望。他因自我形象(五英尺五高、長相平庸)與卑微出身(仆人之子)而產(chǎn)生的自卑情緒使其自我身體完整性與社會身份定位受到極大威脅,且這一威脅感并沒有隨著他社會地位的提升而真正消逝,反而“持續(xù)地、侵入式地返回”威爾斯的思維意識之中,不斷侵擾并折磨他,使他始終處于缺乏安全感的焦慮中(Caruth 1995:6)。為獲得自我存在的安全感,他極度渴望獲得社會他者的群體性認同。為此,他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我欲望“非我化”,對自己每一次出軌的托詞都是受他人誘惑,由此將自我的欲望敘述為:因為他人對自己不可抵擋的誘惑。然而讀者通過全知敘述者的聲音卻發(fā)現(xiàn),這些行為均源自他本身強烈的欲望沖動。通過一遍遍地強調(diào)自己“被誘惑”,他期望掩蓋自己對被他者重視與正凝視、進而獲得主體身份合法存在的渴望。而且通過這一自我客體化的方式敘述自我欲望經(jīng)歷,威爾斯也在召喚讀者的在場以真實體會他的感受,并理解甚至部分認同他的種種欲望及對欲望的種種闡釋,進而獲得、確認其主體身份。然而隨著敘述的展開,在他“被吸引”的渴望不斷膨脹的同時,擁有“被吸引”的狀態(tài)卻在不斷失去。尤其是當暮年的威爾斯發(fā)現(xiàn)自己的當下欲望被證明徹底無法實現(xiàn)時,當下之我的困頓被無限放大,乃至陷入一個徹底被疏離的自我淪陷世界。

        3 多重欲望主體間性:對抗與依存

        為有效摹擬威爾斯肉身欲望與公共倫理意識的動態(tài)張力過程,《風流才子》充分運用多種敘事聲音與敘述策略來呈現(xiàn)威爾斯的焦慮與掙扎,以書寫主體威爾斯如何實現(xiàn)自我存在的新統(tǒng)一與平衡并獲取個體存在的歷史意義,進而彰顯洛奇關(guān)于個體歷史符號的自我圖式構(gòu)建。而讀者在傾聽這些多元敘述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清晰地看到威爾斯作為欲望主體的存在,還可以看到其他多重欲望主體的存在及這些主體間的互相辯駁、對抗、依存與補充關(guān)系,進而通過辨析這些主體間性作出自我倫理道德評判。

        首先,洛奇模仿威爾斯晚年之作《挫折的剖析》(TheAnatomyofFrustration)中人物的對話敘述形式,以第二人稱敘述形式,即主人公思維內(nèi)對話方式,剖析威爾斯的性生活以填補人物意識思維的空白處。在威爾斯頭腦中總有一個客觀冷峻的理性聲音與當下之我的欲望之聲進行愈演愈烈的爭辯,正是通過這一爭辯,威爾斯實現(xiàn)以記憶性敘述形式重寫和編碼其個體歷史,從而使他作為歷史人物的自在性與客觀性變成一種極具私人性的自述故事。不同于第一人稱中因為“我”的權(quán)威性存在而誘使讀者可能完全認同敘述者的話語,也不同于第三人稱中由于敘述主客體間隔著一個毫不相干的“他”,導致敘述者與讀者都與故事保持超然的心理距離,在這一內(nèi)對話中,“我”被分裂為主體我(常被當下的欲望之我占據(jù))與客體我(時而化身為理性之我,時而變身為過去之我)。主體我與客體我同時作為言者與聽者共時面對所發(fā)之言。由此,小說不僅清晰地呈現(xiàn)威爾斯“那些被人們指責的錯誤與愚鈍,同時也讓他進行自我辯解”(Lodge 2014:229),使其得以運用寫作技巧及敘述技巧來規(guī)避欲望給他帶來的不良后果,實現(xiàn)“在自我意識、自覺和反諷的自我疏離等不同層面上返回了敘事行為本身”(柯里 2003:70)。而且,通過將個體的創(chuàng)傷歷史作為自我辯護的證據(jù),威爾斯還充分調(diào)動讀者的想象力來建構(gòu)對他創(chuàng)傷性體驗的想象圖景,引誘讀者不自覺地扮演他理性之我的角色以進入敘述文本創(chuàng)造關(guān)系中,最大限度地開啟敘事交流域,影響讀者認同其言行思動。然而,威爾斯最大限度地敘述自我欲望經(jīng)歷也使他陷入無休止、充滿矛盾的內(nèi)對話:一方面他渴望建構(gòu)新倫理規(guī)范,另一方面又羞羞答答地臣服于傳統(tǒng)倫理規(guī)范。這種矛盾的不斷升級使他逐漸被過于沉重的敘事編碼所壓垮,從而陷入表征危機。雖然威爾斯看似處于對話中,但這種對話卻是絕對封閉的內(nèi)對話,對話中存在的“我-你”關(guān)系是主體內(nèi)間性,旁人根本觀察不到他通過回憶過去以探討人生意義的內(nèi)對話,因此必然無法對其理解、回應(yīng)和疏導調(diào)節(jié)。而外部他者回應(yīng)與疏導的缺乏又使這一內(nèi)對話極易陷入對欲望的自我復制與反復播放,語言的表征功能被徹底消弭。因此,他注定無法通過敘述來舒緩壓抑欲望帶來的痛楚,也就必然無法獲得創(chuàng)傷救贖。正是由于該內(nèi)對話在忽視社會他者同時又不愿意與他者我(理性之我)協(xié)同,它樹立起來的主他關(guān)系不可能像《作者,作者》那樣能產(chǎn)生互相包容與對話的結(jié)果,主他總是呈拉鋸式掙扎狀態(tài),并促發(fā)敘述的產(chǎn)生與無限延宕,而這則使威爾斯的敘述兼具文學的個人歷史性與個人歷史的文學性,從而削弱他對自我個體歷史闡釋的權(quán)威性與客觀性。因為“真正的寫作不可避免的是一種自我揭露。即使這不是公然的自傳,也會間接地反映你的恐懼、欲望、幻想與特權(quán)”,當洛奇呈現(xiàn)威爾斯孤獨與凄涼的生存狀態(tài)時,又何嘗不是在隱晦地敘述自己晚年的生存狀態(tài):日益嚴重的失聰使他在很大程度上失去與他人進行交流的能力,只能將自我分裂為主體我與他者我,進行充滿矛盾欲望的內(nèi)對話(Lodge 2002:111)。

        此外,還有一個作為有限敘事視角的敘述者的聲音存在于威爾斯頭腦中。這一相對真實與客觀的聲音不僅填補內(nèi)對話式敘述的留白,也使讀者得以擺脫在內(nèi)對話中與“理性聲音”趨同的情形,從而可以更客觀地審視敘述主體威爾斯的所思所想。正是通過該聲音,讀者能清楚地獲知:欲望之于威爾斯,不只是一種思考,更是一種書寫過程與結(jié)果——是藝術(shù)尤其是文學誘發(fā)他沉睡的性欲望,同時其肉體欲望又經(jīng)過他的想象力形塑成為純化欲望,使自卑的他一次次獲得生命的欲望與激情,并開始其創(chuàng)作生涯。愛欲的滿足與否成為影響他創(chuàng)作動力的最重要因素,當這一欲望獲得滿足時,他便創(chuàng)作出鴻篇巨著,書畫其理想的性烏托邦,構(gòu)建未來之我的生存狀態(tài)。一戰(zhàn)后愛欲的匱乏則使其創(chuàng)作生涯走向衰落,乃至處于失語狀態(tài)。而且,由于“連接集體記憶和個體記憶的第一道橋梁就是敘事”,通過對自我欲望的記憶書寫,尤其是以男性性欲望的滿足與困擾作為其作品的重要主題來投射他關(guān)于政治、藝術(shù)等的看法,據(jù)之厘析并呈現(xiàn)自我生存狀態(tài)和定位自我身份,威爾斯不僅顯示出個體潛意識的涌動,而且使其書寫留有集體與傳統(tǒng)的印記(陶東風 2011:15)。

        雖然當下的主我威爾斯看似占據(jù)主體地位,但頭腦中的這些聲音卻時刻都在提醒、挑戰(zhàn)當下之我的欲望渴求、意識及倫理價值觀等,使當下之我向下淪為過去之我的客體,“扮演他人的角色”來客觀地觀察自己,自己則成為自我符號所指的過去之我,而自我曾經(jīng)歷的欲望體驗反而上升為自我所使用的一個符號,它不停地與當下之我互相置換以訴說當下急迫的欲望,充實自我的符號意義,向未來展現(xiàn)尚待形成的自我形象。但威爾斯這一自我客體化行為實際上并非純粹的個體內(nèi)對話,而是隱含威爾斯作為欲望個體與社會他者的對話,因為“只有采取在某一社會環(huán)境中其他個體對待他的態(tài)度,才能成為他自己的客體”(薩哈金 1991:144)。正是這一社會他者使個體的行為受到社會規(guī)范的約束,同時通過欲望主我與社會客我就性烏托邦展開的互動與對話,主體威爾斯才具有敘述的沖動欲望,并期望能以文學創(chuàng)作的方式獲得愛欲的滿足與釋放,從而使敘述本身看似已成為一種唯一可以永恒化的固我存在方式。然而,過去之我的欲望之所以單純和熱烈是因為它是體驗本身,一旦他開始將自己的欲望視為客體來研究時,它除了是直接體驗本身外,還是一種對當下體驗自我保持距離的理解、把玩與敘述。它迫使威爾斯的自我從主我向下移到客體位置,并使威爾斯的符號文本吞噬其當下體驗著的我。與此同時,敘述者威爾斯還通過符號文本的自反性隱匿地呈現(xiàn)一個無時不渴望成為他者欲望之客體的陰柔自我符號來反向張揚其主體性存在。正是在這一敘述之我與當下體驗之我相重合的自我哀憐式同步敘述中,威爾斯通過呈現(xiàn)其對自我的叩問、質(zhì)疑、反思及其對當下之我的自憐來實現(xiàn)對過去之我敘事話語的強大自辯與未來之我的敘述構(gòu)建。

        但是,《風流才子》又不局限于這一形而下、從心理需求層面尋找情緒宣泄與撫慰的欲望敘事。在威爾斯這一主我與客我話輪迅速轉(zhuǎn)換的內(nèi)對話與有限敘事視角敘述之外,一個全知全能的故事外敘述者,即隱含作者的聲音也時隱時現(xiàn)地參與并延伸對主體認知中的形而上思索和對人類終極意義的索問,從而不斷豐富主體威爾斯的符號內(nèi)涵。讀者通過考察這一“小說中角色‘扮演’的主題來審視小說的虛構(gòu)性”,以明辨虛實(Waugh 1984:116)。與此同時,作者洛奇又在小說扉頁的題記中聲明本敘事幾乎所有內(nèi)容均有事實來源依據(jù),并在多達數(shù)頁的致謝中詳細標明事實出處,由此以副文本形式陳述自己的寫作選材、創(chuàng)作過程、文本結(jié)構(gòu)安排等,進一步參與小說中威爾斯的主體建構(gòu),澄清并充實故事外、小說內(nèi)的“虛實”話題。正如《衛(wèi)報》評論所言,“優(yōu)秀的傳記小說的價值——《風流才子》就是一部優(yōu)秀的傳記小說——在于它能讓你產(chǎn)生尋找原始出處的沖動。問題在于,在你查閱之前,無法辨別究竟何為真實何為虛構(gòu)”(Morrison 2011)。洛奇故意模糊化處理隱含作者“我”的真實存在與素材選取的真實性與虛構(gòu)性的界限的做法,不僅加大讀者對小說中威爾斯、對隱含作者及真實洛奇所闡釋的威爾斯的認知與評價難度,而且因為須要兼顧隱含作者、事實作者洛奇、隱含讀者、真實讀者等多個維度,對威爾斯未來之我的圖式構(gòu)建更趨艱難復雜。

        正是通過隱含作者聲音及副文本的介入,洛奇在呈現(xiàn)威爾斯書寫自我欲望與公共倫理間的內(nèi)對話與激烈爭辯中,也在書寫自己探索文學創(chuàng)作之秘的欲望。首先,通過描述威爾斯對小說域度的思考,洛奇提出在小說這一域度中應(yīng)涵括人類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人類的思想生活,由此也道出洛奇一直堅持以回歸傳統(tǒng)全知敘事方式寫作的原因:小說應(yīng)該是故事與思想的完美呈現(xiàn)。其次,洛奇通過呈現(xiàn)威爾斯與亨利·詹姆斯對文學與政治關(guān)系張力的不同認知,提出文學是對政治的糾正,它通過虛構(gòu)與想象的力量可為現(xiàn)實提供一種令人精神為之一振的全新視角,為人類生存提供更為微妙真實的敘述。換言之,傳記小說是建基于生活的半虛構(gòu)性事物。此外,洛奇還在致謝中羅列大量的寫作素材來源,尤其強調(diào)巧用主人公的信件手稿,讓其為自我行為辯解,暴露其自相矛盾之處,從而賦予小說以細節(jié)上的環(huán)境性、特定性和真實性,以其明確的時間性與事實性而成為穩(wěn)定的參考系,為讀者確信小說的虛構(gòu)成分提供證明。然而在這一充分利用歷史記述的結(jié)構(gòu)性框架中,由于材料篩選與組織均源自作者本人,而且作為全知敘述者的隱含作者不僅可隨時進入敘述層與人物展開對話與討論,還可隨時拋掉參與者身份回到元敘述層面,與小說人物保持距離,因此讀者可以清晰地獲知洛奇如何收集與整理材料,并進行小說創(chuàng)作。由此,洛奇清楚地闡明他對傳記小說創(chuàng)作的認知與思考:以融合自我指涉與實證主義的填補型虛構(gòu)方式,通過巧妙書寫歷史人物威爾斯的心理與言行構(gòu)建宏大歷史,實現(xiàn)文學性與歷史性的兼收并蓄。這不僅可以打破傳統(tǒng)傳記的紀實鐐銬,使傳記敘事更加人性化和非敘事倫理化,也能彌補后結(jié)構(gòu)主義對虛構(gòu)的過分夸大,使傳記小說呈現(xiàn)出內(nèi)部機體與骨架構(gòu)造的多樣化與視角的多元化。正是基于這一認知,洛奇不僅批判斯蓋德爾斯基(W.Skidelsky)一派對傳記小說虛構(gòu)性的過度偏愛,也質(zhì)疑比弗爾(A.Beevor)一派對傳記小說真實度的過分強調(diào)。在他看來,傳記小說為人們解讀真人真事提供一種新方式:“小說家通過將自己想象性地植入歷史人物的意識中,可恰當解讀傳記材料所謂之事實”,從而使文本獲得美學的價值,使主人公成為鮮活的人(Lodge 2014:249)。

        正是這些敘事聲音及敘述策略的運用,《風流才子》才能打破傳統(tǒng)傳記小說文本結(jié)構(gòu)中線性時間與單一化人物中心的平鋪直敘,進行以性欲望為中心的多方對話;才能比歷史文獻檔案更詳盡地展示主人公的心理與思想,并且使多個意識主體乃至讀者都能自由地參與到這一對話與辯論中,消除作者、文本及讀者間的距離,通過書寫者直接書寫自我的不及物寫作方式,打破歷史時間與話語時間、主體與客體、施動者與被動者的界限,邀請讀者一起參與文本的創(chuàng)作。這不僅增強小說閱讀倫理意識的難度,也使文本呈現(xiàn)多元開放性。同時,由于小說以主人公肉體欲望作為敘事切入點與聚焦點,所以小說這一跳出情節(jié)框架和線性時間束縛的敘事結(jié)構(gòu)不僅沒有呈現(xiàn)出碎片式結(jié)構(gòu),反而使主體得以自由地同時在過去-當下-未來3個時間層面間游走,從而形成一種包括所有時間層面的格拉斯式“第四時間”,以規(guī)避傳統(tǒng)傳記小說的忠實性與連貫性、歷史性與文學性等矛盾,更靈活生動地呈現(xiàn)威爾斯對其性烏托邦的描畫及其因與社會公共性倫理嚴重脫鉤而產(chǎn)生的困擾與焦慮,賦予傳記小說這一題材以新的生機。

        4 結(jié)束語

        洛奇以“欲望”作為切入點與敘述主線,向讀者呈現(xiàn)有限敘事聲音、全知敘事聲音及威爾斯意識與潛意識關(guān)于兩性關(guān)系的內(nèi)部爭辯,以便揭開威爾斯隱藏在世俗(理性)欲望下的秘密欲望,從而解構(gòu)其作為文學名流的傳統(tǒng)正面形象。在此基礎(chǔ)上,小說又通過呈現(xiàn)威爾斯對于個體自我協(xié)調(diào)和統(tǒng)一的尋求及其感情和思維在此間的變化,重構(gòu)一個不完美、矛盾、但有血有肉的威爾斯。由此,《風流才子》不僅書寫個體內(nèi)部倫理認知及其與公共倫理的張力關(guān)系,從而實現(xiàn)對現(xiàn)實的文學穿透與批判,而且使小說實現(xiàn)文本的歷史與虛構(gòu)的完美結(jié)合,為傳記小說創(chuàng)作提供優(yōu)秀范例。同時,小說通過呈現(xiàn)多元敘事視角,尤其是人物內(nèi)部微對話,剖析多重欲望主體之間互相辯駁與對抗、依存與補充的關(guān)系,也探析個體威爾斯作為符號自我的“過去-當下-未來”3層內(nèi)涵,進而勾畫洛奇關(guān)于個體歷史符號性的自我圖式:只有在肉身欲望與意識主體的共同作用下,符號自我才能獲得充盈的涵義,形成靈肉交織的身體主體。

        程黨根.欲望[A].趙一凡、張中載、李德恩編, 西方文論關(guān)鍵詞[C].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6.

        馬克·柯里.后現(xiàn)代敘事理論[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陶東風.“文藝與記憶”研究范式及其批評實踐[J].文藝研究.2011(6).

        威廉·薩哈金.社會心理學的歷史與體系[M].貴陽: 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1.

        徐 岱.美學新概念[M].上海: 學林出版社, 2001.

        Blackwell, G.David Lodge Talks about His New BookAManofParts[OL].http://yorkshiretimes.co.uk/article/David-Lodge-Talks-About-His-New-Book-A-Man-Of-Parts, 2013.

        Caruth, C.Trauma:ExplorationsinMemory[M].Londo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5.

        Eagleton, T.The Silences of David Lodge[J].NewLeftReview, 1988(1).

        Fay, S.Sex and Prophecy[OL].http://www.newrepublic.com/book/review/sex-and-prophecy#, 2012.

        Lodge, D.Thinks...[M].London: Penguin Books, 2002.

        Lodge, D.Author,Author[M].London: Secker & Warburg, 2004.

        Lodge, D.AManofParts[M].London: Vintage Books, 2011.

        Lodge, D.LivesinWriting[M].London: Harvill Secker, 2014.

        Morrison, B.A Man of Parts by David Lodge —Review[OL].http://www.guardian.co.uk/books/2011/apr/10/man-parts-david-lodge-review, 2011.

        Waugh, P.Metafiction:TheTheoryandPracticeofSelf-consciousFiction[M].London: Methuen, 1984.

        定稿日期:2015-09-05

        DecodingtheDesireWritinginAManofParts

        Long Rui-cui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066004, China)

        AManofParts, which is David Lodge’s latest meta-biographical novel, initiates a new mode of narration, the quasi-interview consisting of the omniscient narrative, limited narrative perspective narration and the inner dialogues of protagonist.Hence, the novel explores Wells’ cognition of sexual desire from both individual and public ethical perspectives, and decodes the connotation of semiotic self from the dimensions of the past,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by illustrating the arguments and supplements of inter-subjectivity among multiple-desire subjects.Consequently,AManofPartsdelineates the self-schema of individual historical symbol, the living situation and values of individual existence.

        David Lodge;AManofParts; desire writing; body

        * 本文系河北省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戴維·洛奇21世紀小說文藝思想研究”(HB14WX001)及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項目“戴維·洛奇21世紀小說文藝思想研究”(SD141075)的階段性成果。

        I106

        A

        1000-0100(2015)06-0169-5

        10.16263/j.cnki.23-1071/h.2015.06.034

        【責任編輯陳慶斌】

        猜你喜歡
        洛奇威爾斯倫理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護生眼中的倫理修養(yǎng)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小狗洛奇的秘密
        幼兒畫刊(2018年12期)2018-11-05 05:18:50
        戴維·洛奇《天堂消息》中的懺悔意識
        文學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31
        醫(yī)改莫忘構(gòu)建倫理新機制
        婚姻家庭法的倫理性及其立法延展
        大偵探柯南
        中學生天地·高中學習版(2008年7期)2008-09-28 11:36:16
        老熟女多次高潮露脸视频| 国产无套内射又大又猛又粗又爽| 国产免费a∨片在线软件| 藏春阁福利视频| 午夜亚洲国产精品福利| 久久免费精品日本久久中文字幕|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2021| 成人黄色网址| 亚洲av乱码专区国产乱码| 日本免费影片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186在线观看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在首页| 看一区二区日本视频免费| 一本加勒比hezyo无码专区| 天天做天天躁天天躁| 亚洲AV秘 片一区二区三区| 91盗摄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2021| 成人无码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妇女av一区二区| 蜜桃视频国产一区二区| 伊人久久精品久久亚洲一区 |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aⅴ | 国产内射XXXXX在线| 亚洲二区精品婷婷久久精品|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男人的天堂 |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无码95| 国产毛片精品一区二区色| 人妻体内射精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a人亚洲精v品无码性色| 欧美—iGAO视频网| 国产草逼视频免费观看| 99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玖玖玖在线资源| 日本免费播放一区二区| 99久久免费只有精品国产| 国产激情对白一区二区三区四| 国产一级一厂片内射视频播放|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 久久精品免费无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