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19世紀中葉英國的公共衛(wèi)生運動
        ——以霍亂防治為視角

        2015-03-17 14:25:22毛利霞
        關鍵詞:公共衛(wèi)生生活

        毛利霞

        (河南科技大學 人文學院,河南 洛陽471023)

        ?

        【史海鉤沉】

        19世紀中葉英國的公共衛(wèi)生運動
        ——以霍亂防治為視角

        毛利霞

        (河南科技大學 人文學院,河南 洛陽471023)

        霍亂與19世紀中葉英國開展的公共衛(wèi)生運動存在密切聯(lián)系。霍亂疫情推動了英國公共衛(wèi)生運動的興起,使英國人意識到霍亂是“社會病”的表現和后果。在查德威克領導下,公共衛(wèi)生運動把清理城市垃圾、改善下水道、消除霍亂等作為主要目標,在城市衛(wèi)生狀況的改善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史學生活研究的初步嘗試,可為以后中國人史學生活狀況的探討提供借鑒;同時,作為對先秦文化史、社會史和精神生活史研究的有益補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這一時期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和整體歷史狀況。最后,當前中國史學生活中,一些人偏頗甚至錯誤的歷史認知影響他們對現實和未來的判斷,以及“重建史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14]??傊?,以古可以鑒今,研究中國先秦時期的史學生活,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和建設當代中國人的史學生活。

        二、先秦史學生活研究的主要內容

        我國先民理性早啟,很早就產生了歷史意識。古代統(tǒng)治者對歷史也非常重視,早就有了史官這一設置,這是中國早期史學生活的重要特色?!笆饭傥幕忍毂憔邆淞俗鳛樵缙谖幕l(fā)展之主要載體的基本素質和綜合優(yōu)勢?!盵15]西周尤其注意保存歷史文獻,官方記史制度較為完備。作為史學生活重要內容的“歷史觀”,在戰(zhàn)國時期有很大發(fā)展,突出者為“歷史循環(huán)論”,包括孟子的“一治一亂”思想和鄒衍的“五德終始論”。先秦時期還注重以史學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質,這是時人重視史學作用的一大體現,表現出中國人對史學生活的特別重視。先秦時期史學生活豐富多彩,同時對后世國人的史學生活和整個精神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也產生了獨具中國特色的學術命題(比如“法先王”與“法后王”的關系問題、“神話歷史化”與“歷史神話化”的爭論問題、“巫”與“史”的關系問題、中國人的理性早啟而宗教意識淡薄問題等),其余波至今蕩漾不止。

        先秦史學生活研究可以通過系統(tǒng)梳理當時國人史學生活的濫觴、發(fā)展和演變史,特別是普通民眾的歷史生活,兼及對相關因素、歷史影響的探討,達到以下目的:一是在時間維度上整體了解和把握,形成系統(tǒng)的研究成果,比如各階段史學生活的異同點、演變的內外動因等,從而為中國史學理論和精神生活體系的完善和發(fā)展貢獻一得之見;二是研究先秦時期中國人史學生活在整個中國文化和歷史中的作用,包括它與其他精神生活的關系等,形成較為明確的認識;三是對當時普通民眾史學生活的現實意義作進一步思考。史學生活史作為精神生活史必然離不開日常生活,而日常生活必然又以普通民眾為最大的主體,他們的史學生活理所當然成為重要的研究對象。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生活史以人為中心,自然關注大眾文化,注重基層社會,強調自下而上地看歷史。社會生活史重視普通群眾的日?;顒?,不僅關注到民眾的經濟生活,而且關心大眾文化,即普通民眾的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觀?!鶎由鐣c國家具有相對性,基層社會的組織規(guī)則與社會網絡是生活展示的舞臺,體現風俗習慣與大眾心態(tài),以及連接國家權力,國家和政治在從下看歷史中得到了新的體現。基層社會主要由普通人的生活構成,……地域研究把人的活動放在特定的地域場景中認識,重視社區(qū),其立意仍是探討基層社會、關心普通群眾,成為了生活史必要的研究框架?!盵16]先秦史學生活研究應該把視野放到更廣大的民眾中去。

        因此,先秦史學生活研究應在已有成果基礎上,通過對相關史料的整理和研討,對先秦時期中國人(包括普通民眾)的史學生活及其變遷史進行專題研究,并探討它對中國歷史、文化和現實的影響及現實意義,同時兼及它與中國其他精神生活史、思想觀念的關系等相關問題;論題雖然集中,但是內容較廣,涉及史學理論、歷史文獻學、思想史、文化史、社會史、心態(tài)史等諸多領域,屬于交叉性研究領域。主要研究內容大致有以下方面。

        一是大致按照時間順序,系統(tǒng)梳理先秦時期中國人史學生活萌芽、發(fā)展和演變的歷史,主要包括先秦時期中國人史學生活溯源,夏、商、西周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中國人史學生活狀況等等。尤其是對先秦時期中國人史學生活的溯源、歷史意識的產生等問題,需要作較為艱苦細致的考證和追索,對傳說古史和現存相關文獻要充分利用。同時,既要指出其具體內涵,又要指出其原因。

        先秦史學生活的變遷具體包括:(1)遠古“圣人”:“神話歷史化”與“歷史神話化”;(2)從“五帝”時代到“三代”:“神意”漸去,“人道”日重;(3)西周初年強烈的歷史“憂患”意識及其巨大影響;(4)從商代到東周嫡長子繼承制的漸趨穩(wěn)定及其史學生活意味;(5)其他方面。

        二是對先秦時期史學生活中的各個重要方面進行深入探討。包括已有研究涉及較多的內容,比如歷史鑒戒觀念(“殷鑒”觀)、“法先王”思想和史官制度及其影響等方面,更要對一些尚未引起足夠重視且可以拓展的部分進行深入研究,比如先秦時期的“咨于故實”觀念和“預參與歷史”的意識,這些都是先秦時期產生并且具有鮮明特質、影響后世深遠的史學生活,值得深入探討;再如,盡管已有研究中對歷史著作多有涉及,但是從“接受”和“傳播”角度研究先秦時期歷史著作閱讀的尚未發(fā)現,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其他內容還有:統(tǒng)治階層、知識階層和一般民眾等各階層對“歷史”的重視情況;“歷史意識”早啟和歷史理性的發(fā)達,以及史學生活對日常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滲透,以及史學生活在整個精神生活的重要地位等;史學生活的獨特性,包括史官制度的獨特性及其影響、價值,史學生活與宗法制度,史學生活與中國“理性早啟”,史學生活與宗教觀念、后嗣觀念等。

        三是對先秦時期中國人史學生活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地位、影響和現實意義,尤其是對于以后的中國人史學生活的影響,以及在整個中國“精神生活史”中的地位和影響等,進行總結和探討。

        三、尚未引起足夠注意的幾個重要方面

        以上是就先秦史學生活研究的總體框架而言。如果就具體觀點而言,先秦史學生活研究尚未引起足夠重視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咨于故實”的觀念。這是先秦時期的一種重要歷史觀念,尚未被納入到歷史觀念的視野之中深入研究。其出處是:

        宣王欲得國子之能導訓諸侯者,樊穆仲曰:“魯侯孝?!蓖踉唬骸昂我灾??”對曰:“肅恭明神而敬事老;賦事行刑,必問于遺訓而咨于故實,不干所問,不犯所咨?!蓖踉唬骸叭粍t能訓治其民矣?!蹦嗣斝⒐谝膶m。[17]這種思想在中國歷史上影響很大,文獻中例子俯拾皆是?!白捎诠蕦崱?,即通過追溯往事中的“成例”,以之為今日舉措的根據:如今事與“故實”同(主要是就精神實質而言),符合道德規(guī)范(如“禮”),則可為之;反之則不可。對往事的的強烈面向,決定了“咨于故實”觀念的史學生活意味,我們可簡言為“故實”觀。這是很有探討價值的一種思想觀念。

        其次是歷史預參與意識。所謂“歷史預參與”意識,即從先秦時期始,中國古人在世時即非常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必然要以某種形式參與到“將來”的“歷史”中?證了衛(wèi)生派的觀點:最骯臟的地區(qū)成為1848年霍亂的重災區(qū)。倫敦東區(qū)的克里斯托夫街羅斯瑪麗巷的懷特切佩爾大雜院被看作最骯臟的地區(qū)。羅斯瑪麗巷是個死胡同,入口狹窄,院子后面有個大垃圾坑,垃圾散發(fā)的惡臭令人難以容忍。樓上的空氣彌漫著死人和將死的氣味令人作嘔,讓人頭暈目眩;樓下的氣味更為可怕,樓梯口的門平時關著,一打開廁所門惡臭撲鼻而來;地下室里排泄物、尸骸、尿液和稻草的氣味混合在一起,沒有一絲清新空氣。在此居住的60個居民中,13人受霍亂困擾,成為倫敦霍亂最嚴重的地區(qū)之一[6]334。而衛(wèi)生狀況相對較好的地區(qū)霍亂較少,如伯明翰因擁有良好的下水道系統(tǒng)而成為少數幸運城市之一,1848年霍亂在此地發(fā)生24起,而近鄰以骯臟遠近聞名的比爾斯頓受害嚴重[8]127。

        1848年霍亂爆發(fā)期間,報刊雜志也紛紛揭露城市的衛(wèi)生狀況,認為霍亂用駭人聽聞的方式找到了最骯臟的居住處。一向以中立、穩(wěn)健著稱的《泰晤士報》公開宣稱:“霍亂是所有衛(wèi)生改革家中最優(yōu)秀的,它不遺漏任何錯誤,不原諒任何過失”;《倫敦時代》(The London Times) 稱霍亂為“最好的衛(wèi)生改革家”[4]117。1848年9月,亨利·梅休(Henry Mayhew)受《晨報紀事》(Morning Chronicle)之托在倫敦霍亂比較嚴重的伯蒙茲(Bermondsey)地區(qū)調查,在致《晨報紀事》的信中描述了目睹的霍亂慘狀:霍亂把“倫敦劃分為不健康地區(qū)和死亡區(qū)”,“(倫敦)北部和東部充斥污穢和發(fā)熱,南部和西部到處是貧窮、骯臟和垃圾以及肆虐的霍亂”[7]47;倫敦東區(qū)愛爾蘭人聚居的雅各布島(Jacob Island)是“霍亂恰如其分的首都”,此地茅舍簡陋,污穢遍地,霍亂橫行[7]29。1849年《愛丁堡評論》(Edinburgh Review)也把霍亂稱為“衛(wèi)生監(jiān)督員,它用無比的精確和無可駁斥的準確找出那些不僅偶有死亡,而且隨時是疾病孵卵器的地區(qū)”[7]58。

        衛(wèi)生派不遺余力地宣傳霍亂與骯臟的關系,贏得廣泛的社會關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有遠見的富人意識到,忽視窮人將給自己帶來危險。正如狄更斯所指出的:“當風來自東方時,來自吉恩巷(Gin Lane)的空氣將流動到梅法爾(MayFair)”,“如果一旦患上在圣吉爾斯(St.Giles)地區(qū)肆虐的強勁的瘟疫,沒有守護女神能夠阻止它越出艾爾馬克(Almack)②吉恩巷和圣吉爾斯是倫敦東區(qū)的貧民窟;梅法爾和艾爾馬克是倫敦西區(qū)的上流社會住宅區(qū)?!保@確定無疑[4]6。恩格斯也指出:“霍亂、傷寒、天花和其他流行病的一再發(fā)生,使英國資產者懂得了,如果他想使自己的家人不致成為這些流行病的犧牲品,就必須立即著手改善自己城市的衛(wèi)生狀況?!盵9]

        1848年議會批準成立衛(wèi)生總會,發(fā)起公共衛(wèi)生運動,負責清理城市衛(wèi)生。1848年6月通過的《公共衛(wèi)生法案》規(guī)定:凡新建房屋、住宅,必須辟有建廁所、安裝抽水馬桶和存放垃圾的地方;賦予英格蘭和威爾士的地方當局按稅率征收資金建設排水和供水系統(tǒng)的權力;設立專門的機構負責公共衛(wèi)生工作?!豆残l(wèi)生法案》有助于地方當局通過制定臨時條款來檢查和管理不衛(wèi)生的住所,并能快速作出決策[4]308。8月7日,議會通過《垃圾清理法案》(Nuisances Removal Act),因主要目的是消除霍亂又被稱為“霍亂法案”。法案的前六章賦予衛(wèi)生總會更大的權力來清理垃圾,以消除霍亂。衛(wèi)生總會成為全權負責城市衛(wèi)生改善、消除霍亂事務的機構,有權任命一位醫(yī)學委員為特別成員,討論清理垃圾的規(guī)章;還有權任命衛(wèi)生檢查官履行檢查監(jiān)督之職,以督促地方政府改進衛(wèi)生狀況[6]336?!豆残l(wèi)生法案》的頒布和衛(wèi)生總會的成立,標志著公共衛(wèi)生運動有了明確的章程和領導機構。

        二、公共衛(wèi)生運動之開展——以倫敦為中心

        為加強各城市衛(wèi)生管理,衛(wèi)生總會經議會同意后,把各城市的城鎮(zhèn)理事會改組為負責公共衛(wèi)生的權力機構;沒有城鎮(zhèn)理事會的將建立全新的機構——地方衛(wèi)生委員會(Board of Local Health)?!豆残l(wèi)生法案》明確規(guī)定了其權責,并確保中產階級在這些機構中的影響。此外,地方當局還任命1名辦事員、1名會計、1名垃圾檢察員和1名測量員作為成員。必要時,地方衛(wèi)生委員會還可要求衛(wèi)生醫(yī)療官(Medical Office of Health)負責檢查地方的醫(yī)療和衛(wèi)生狀況,其薪金由地方機構決定,任職和解聘均需衛(wèi)生總會同意[10]172-173。

        衛(wèi)生總會為力圖證明“產生霍亂、瘟疫或任何其他傳染病的惡臭氣無所不能,良好的排水溝和通暢的下水道將能夠預防霍亂、瘟疫”[6]342,遂選派人手赴各地調查,統(tǒng)計霍亂死亡人數。衛(wèi)生總會不斷收到來自各地的霍亂報告,倫敦的情況尤為嚴重。倫敦的醫(yī)生兼衛(wèi)生醫(yī)療官約翰·桑德蘭(John Sunderland)在調查時發(fā)現:“已有25年未曾清掃的攝政渠(Regent’s Canal)附近的赫爾(Hull)地區(qū)受到霍亂侵襲,此處有2英畝的垃圾堆積;與3 000頭豬、肥沃的莊稼住在陶器場(Potteries)的人以及陶頓(Taunton)學校的人也沒能幸免,家長和67個孩子擁擠在一間臥室內,平均每人僅有68平方厘米的呼吸空間。”[10]191

        來自別處的證據也表明清潔是消除霍亂的一劑良藥。醫(yī)生赫克托·加文(Hector Gavin)發(fā)現,有一個院子半徑12碼,周圍卻有4個化糞池,每一個化糞池的水都像湯汁一樣粘稠,向外滲出,房東不得不每天早上抽一個小時的臟水,還要清掃院落。這個院子的85個居民中,46人感染,而22人因注意飲食和生活衛(wèi)生,免于霍亂之禍[10]192。有的衛(wèi)生醫(yī)療官也報告了衛(wèi)生可以避免疾病的案例。G.R·羅(G.R.Rowe)是奧加聯(lián)盟(Ongar Union)的衛(wèi)生醫(yī)療官,他發(fā)現倫敦郊區(qū)的“切格威爾(Chigwell)周圍沒有惡性的、傳染性疾病出現。在我30年的居住經歷中,即使在霍亂流行期間也沒有出現一起病例。土地排水良好,地勢抬高,窮人生活習慣衛(wèi)生,民風純樸,有助于預防疾病”[5]151。

        霍亂與骯臟有關似乎成為一個鐵證。一些城市為盡快消除霍亂,向衛(wèi)生總會求助并聽從其指揮,20個小城鎮(zhèn)自愿請求實施《垃圾清理法案》;醫(yī)生們也獻計獻策,地方的檢查員、濟貧調查員、地方衛(wèi)生委員會與衛(wèi)生總會的衛(wèi)生醫(yī)療官“真誠”合作。新聞界也鼎力相助,如《泰晤士報》一方面揭示霍亂與骯臟的關系,一方面邀請社會各界提出解決之道;《柳葉刀》(The Lancet)從1842年創(chuàng)刊起就認為對付疾病的唯一途徑是“預設和預防,而不是治愈”[6]459-460。衛(wèi)生總會加大對地方衛(wèi)生的檢查力度,挨家挨戶地調查,以及時掌握最新的霍亂信息。一些地區(qū)霍亂病例數量開始下降,衛(wèi)生總會認為,這是由于在可醫(yī)治的階段,他們較早地遷移霍亂患者,并用便秘藥物及時治療[6]342。在這種暫時奏效表象的迷惑下,衛(wèi)生總會提出了自以為行之有效的霍亂預防和治療方法。

        1850年,衛(wèi)生總會整理來自各地的情況向議會提交的一份霍亂疫情報告認為,霍亂幾乎總是從單純的接觸開始,數據顯示87%的病例和61%的死亡率都發(fā)生在室內,且室內不止一個人感染,從已經出現霍亂病例的過于擁擠和骯臟的地區(qū)遷移出健康者,能夠避免感染[6]342。報告總結出易受霍亂影響的10大因素:過于擁擠、骯臟、泥漿中的瘴氣、潮濕、缺乏排水和糟糕的排水溝、墓地、不衛(wèi)生的水、食物、疲勞和瀉劑[10]191。其中,擁擠、骯臟、潮濕、排水等因素都與霍亂有關。該報告受到衛(wèi)生派高度重視,公共衛(wèi)生運動也是圍繞著消除這幾大因素進行的,但“不衛(wèi)生的水”沒有成為他們的重點治理對象,為1853年霍亂的再次肆虐埋下了隱患。

        從排水溝和下水道清理出來的垃圾如不及時運走會帶來新的衛(wèi)生問題。據估計,倫敦每年約20 000噸的動物糞便堆積在街道上,臭氣熏天。地方管理委員會抱怨連連:“糞便惹來的麻煩有時候非??膳?,這種惡臭是你聞所未聞的,它似乎正好浸入你全身,”南倫敦的沃爾沃斯平時儲藏約4 000—5 000噸糞便,糞便把倫敦包裹得嚴嚴實實,人們再熱也不敢開窗,室外臭氣熏天,室內蒼蠅橫飛[4]81,無怪乎約翰·西蒙(John Simons)把倫敦看作一個“化糞池城市”[4]89。有鑒于此,1850年議會通過《改善法案》(Improvement Act),對如何改善街道和建筑的衛(wèi)生狀況作出明文規(guī)定,并在各地貫徹執(zhí)行。

        為改善城市排水狀況,衛(wèi)生總會積極推進下水道改造。從1847年開始,查德威克致力于倫敦170個教區(qū)的主排水系統(tǒng)和300 000戶居民的內部排水,積極推動在新建房屋內安裝抽水馬桶,在舊房屋內用抽水馬桶代替化糞池[10]216。在他的努力下,1853年底倫敦大約1/10的住戶家庭采用了管道排水[11]129。在下水道的設計上,查德威克主張用市政工程師約翰·羅(John Row)的橢圓形設計重建市鎮(zhèn)排水道系統(tǒng),由排水系統(tǒng)把垃圾排入下水道隨水流走是清掃房屋垃圾最快速、便宜和便利的方式,能把地面垃圾和地下排水問題一股腦兒解決掉[6]222。但倫敦市政當局最終采用了約瑟夫·巴扎戈特(Joseph Bazalgette)設計的截流下水道體系,把城市垃圾排放到位于城市下方的河段。這種做法會造成河流污染,但是巴扎戈特們認為可以通過過濾、稀釋和導流解決,并且認為河水雖然氣味難聞,并不會對公共健康造成威脅[11]129。

        1855年英國議會通過《大城市地方管理法》(Metropolitan Local Management Act)。根據該法,倫敦的市政工程委員會取代了古老的下水道委員會,專門負責下水道改造工程。在新機構支持下,巴扎爾戈的方案順利實施,由南向北流經泰晤士河的兩個相互銜接的下水道工程動用了6 000多人,報刊雜志競相報導,視此舉為“衛(wèi)生思想”的一個窗口。為體現政府對這一工程的支持,威爾士王子、倫敦市長、坎特伯雷大主教、約克主教和其他500多名各界名流出席泰晤士河南部出水口的奠基儀式,親眼見證城市的排泄物一股腦兒沖入他們腳下的泰晤士河[4]107。到19世紀50年代末暫時解決了倫敦的下水道排水問題,71個主要下水道的垃圾和污水流入泰晤士河[6]310。這雖然轉移了城市污水,其后果卻讓衛(wèi)生派始料不及。

        在衛(wèi)生總會的領導下,公共衛(wèi)生運動在改善城市衛(wèi)生狀況方面取得了成就。1854年衛(wèi)生總會到期,是否延長其期限并把公共衛(wèi)生運動持續(xù)進行下去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是年7月31日,議會以74∶65的投票結果否決了將衛(wèi)生總會延長5年的提案。公共衛(wèi)生運動暫時告一段落。

        三、公共衛(wèi)生運動的中止與評價①倫敦糟糕的衛(wèi)生狀況是英國各地狀況之縮影,倫敦也是1848-1849年霍亂最為嚴重的地區(qū)(貧民窟云集的倫敦東區(qū)尤其如此),故而本文在資料選擇上以倫敦為重點,以突出公共衛(wèi)生運動與霍亂防治之關系。

        衛(wèi)生總會在改善公共衛(wèi)生方面成效顯著,幾乎無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否認衛(wèi)生改革的必要。公共衛(wèi)生運動在歷時5年之后突然結束,看似難以理解實則有其邏輯:其根源在于許多既定利益集團出于現實和金錢的考慮選擇逃避或者反對這一運動。正如阿薩·勃里格斯所指出:“在這種思想沖突的背后,暗藏著一以貫之的利益地洞?!盵5]xi在政治利益、經濟利益和傳統(tǒng)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公共衛(wèi)生運動走入死胡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公共衛(wèi)生運動的集權化傾向與英國長期以來盛行的地方自治傳統(tǒng)存在矛盾。19世紀中葉,古典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的經濟自由主義原則盛行,其眾多的信徒極力強調政治自由,并與地方上實力強大的政治保守派、自由主義者聯(lián)合起來,反對政府的行政干預和公共事務管理職能。1848年《公共衛(wèi)生法案》通過后,下院的某些議員一再攻擊它“違憲,趨勢是墮落的”[6]320。《晨報紀事》的一個記者聲稱:“即便在因瘟疫和霍亂而人口銳減的康斯坦丁和開羅,這樣的一個法案是否適當仍值得懷疑?!?來自北沃里克郡的托利黨議員C·N·紐迪吉特(C.N.Newdegate)是反天主教運動的領軍人物,查德威克對其宗教狂熱持寬容態(tài)度,但他卻對查德威克的中央化思想大加撻伐:“我認為它破壞了自立,阻止有才能的個人在他們的領域行使一定的獨立能力,屈從于地方的法律和公眾輿論……我擔心的僅僅是公眾精神的喪失,這是中央化的影響?!盵12]153

        衛(wèi)生總會的阻力更多來自地方。當時各個城鎮(zhèn)的教區(qū)委員會負責城內各教區(qū)的日常事務,街道清理、下水道改善等向來是它們的分內之事;受衛(wèi)生總會委托的衛(wèi)生醫(yī)療官觸及他們的傳統(tǒng)權力和切身利益,成為不受歡迎的人。許多原來支持衛(wèi)生改革的人也站到反對派的立場上。約書亞·圖爾敏·史密斯(Joshua Toulmin Smith)原本支持衛(wèi)生改革,當衛(wèi)生改革有可能損害地方利益時,他變?yōu)閳远ǖ牡胤阶灾闻桑土夜舫擎?zhèn)衛(wèi)生協(xié)會關于海格特(Highgate,位于倫敦北郊)衛(wèi)生狀況的描述是“明目張膽的謊言”,還攻擊城市下水道委員會利用霍亂恐慌來破壞倫敦的地方自治[12]125。查爾斯·金斯利(Charles Kingsley)是“苦修基督教派”(muscular Christianity)——極其強調肉體的活力和純潔——的一員,公開承認挨戶調查在預防霍亂方面至關重要:“我諸多疾病纏身,被死亡籠罩……除非進行徹底的挨家挨戶調查,他們(指衛(wèi)生醫(yī)療官——筆者注)有權進入家庭,為它排水,為它通風換氣”,但他又立刻警告,這種權力“是荒謬可笑的和不可能的,在道德上也將是有害的”[4]311。

        地方的無聲對抗使衛(wèi)生醫(yī)療官難以發(fā)揮應有的作用,許多城市直到公共衛(wèi)生運動結束時還沒有設立衛(wèi)生醫(yī)療官。利物浦當局不但沒有遵循《公共衛(wèi)生法案》任命衛(wèi)生醫(yī)療官,甚至連基本的醫(yī)療救濟、專門的霍亂醫(yī)院和醫(yī)療設備也沒有;鄧弗里斯(Durnfries)的教區(qū)委員會置《公共衛(wèi)生法案》于不顧,對衛(wèi)生總會的要求充耳不聞,深受霍亂之害后才勉強聽從衛(wèi)生總會的建議和命令[6]345。對于設立衛(wèi)生醫(yī)療官的地區(qū),歐內斯特·哈特(Ernest Hart)——《英國醫(yī)學雜志》(English Medical Magazine)的編輯,兼任全國衛(wèi)生協(xié)會(National Health Society)主席——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他們的尷尬地位:“在我們目前的衛(wèi)生體系中沒有什么比衛(wèi)生醫(yī)療官的地位更不明確的了?!币晃恍l(wèi)生醫(yī)療官在上任時,教區(qū)委員會主席直言不諱地說:“醫(yī)生,現在我希望你了解,你做的越少,我們將越喜歡你?!盵13]保守派和地方自治傳統(tǒng)的抵制使公共衛(wèi)生運動的許多舉措難以落到實處。

        第二,反對者不愿意為公共衛(wèi)生運動買單[11]129。下水道工程的費用一直是兩派爭論的焦點之一,絕大多數納稅人也認為下水道工程耗費巨大。英國納稅人的主體是中產階級,他們安逸地生活在遠離貧民窟的繁華地區(qū),并不迫切需要改善生活區(qū)的衛(wèi)生,極力反對由他們承擔城市改革所帶來的經濟負擔[14]。 由于現實的經濟原因,憲章派也反對衛(wèi)生改革。從這個角度講,贊成或反對城市衛(wèi)生改革主要出于現實的經濟利益之爭,與傳統(tǒng)意義的左派和右派、激進派或保守派關系不大[4]171。 1848年霍亂暴發(fā)后,要求優(yōu)質供水的呼聲在教士的牽頭下響徹全英格蘭, 8年后才等到合格的蓄水池和干凈的飲用水,因為其請愿缺乏頭面人物的支持,當地的頭面人物不想為供水公司的水付費,而窮人則付不起水費[3]147-148。

        支持者認為,公共衛(wèi)生的花費并不比霍亂肆虐造成的損失更高。整潔的城市有助于消弭隱藏的霍亂威脅,而兩次霍亂的后果怵目驚心:倫敦霍亂患者的喪葬費約50 000英鎊,蘭巴斯(Lambeth)教區(qū)需要數年供養(yǎng)61個霍亂寡婦和226個霍亂孤兒……這又是一筆不小的開支[10]198。骯臟和疾病所帶來的惡果使查德威克堅信,預防比治療更便宜、更實用。在他看來,把錢用于救治霍亂患者純屬浪費,錢應該用于改善衛(wèi)生以防止更多的人得病,從而減少霍亂病例,救助貧困的幸存者。他滿懷希望地認為,公共衛(wèi)生所需的花費遠遠低于納稅人預想的數目,納稅人每人只需支付1.5便士,公共衛(wèi)生將使病人人數降低2/3,所需的醫(yī)藥花費也將減半,人人都能獲得巨大的衛(wèi)生好處[6]227。然而,他的意見并沒有被接受。

        第三,查德威克被攻擊為“普魯士式大臣”,其某些做法飽受批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衛(wèi)生總會的評價。查德威克精力旺盛,精明干練,不拘泥于傳統(tǒng),大膽實踐創(chuàng)新,強調效率和秩序,但傲慢自負,固執(zhí)己見,缺少耐心。他的信條是“公眾是優(yōu)秀的,而他查德威克是公眾的先知”[6]3。這種自信和自負既推動了公共衛(wèi)生運動的迅速開展,也使他四面樹敵。在關于衛(wèi)生總會延期與否的辯論中,許多議員指責他:“英國需要清潔,但不需要由查德威克來清潔”;有位議員認為:“不知道這人到底為社區(qū)做過什么事”。某位議會領袖在《泰晤士報》上表達“士可死而不可辱”的氣魄:“寧可冒感染霍亂和其他疾病的危險,也不愿受欺侮而保持健康”。一些人對查德威克的解職拍手稱快,對衛(wèi)生總會的中止表示歡迎[15]。

        公共衛(wèi)生運動在當時并未引起史學家的關注,20世紀中后期社會史興起后才成為史學家研究的一個重點,并獲得較高評價。社會史家阿薩·勃里格斯把19世紀30—50年代中期稱為“公共衛(wèi)生史上最為激動人心的時期”[2]。這一時期公共衛(wèi)生運動激動人心的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英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衛(wèi)生立法,使衛(wèi)生改革成為一項長久的國家政策。公共衛(wèi)生運動是對霍亂和傳染病的回應,其最終目標不是消毒也不是預防,而是有益健康。在許多自由貿易的支持者看來,時間就是金錢;而在衛(wèi)生派眼里,公共衛(wèi)生就是黃金[8]208。公共衛(wèi)生運動暫停后,各種衛(wèi)生組織和團體繼續(xù)宣揚公共衛(wèi)生思想,并得到新聞界大力支持。城市垃圾的清理仍在繼續(xù)進行,相關立法也不斷完善。1855、1860 和1863年,英國政府先后出臺新的《垃圾清理法案》,把清理的范圍擴展到農村。1872年議會又通過《公共衛(wèi)生法》,把垃圾、公共衛(wèi)生、傳染病、下水道、徹底清理房屋和供水立法結合起來,有效期60年[16]199。 1873年《泰晤士報》充滿贊賞地評論:“倫敦在比較短暫的時期內變成了——即使不是干凈的城市——至少是比較衛(wèi)生的城市。”[17]至此,英國的城市衛(wèi)生狀況得到明顯改善。

        二是公共衛(wèi)生運動措施得力。有人認為:“發(fā)起衛(wèi)生改善運動的理論是錯誤的,但采取的措施很有效?!盵18]184芬納認為,衛(wèi)生總會在不了解霍亂傳播方式和正確預防措施的情況下,“以錯誤的理論為指導,做了一些正確的事情”[12]135。社會醫(yī)學教授托馬斯·麥克溫(Thomas Mckeown)認為,醫(yī)學干預在降低死亡率上幾乎沒有作為;人口死亡率的下降源于傳染性疾病死亡率的下降,以及殺嬰、饑餓的減少[16]415?;魜y預防是這一觀點的最好詮釋。當時的英國人在霍亂的起源和傳播上存在許多相互沖突的理論,采取任何措施都會引起反對。在醫(yī)學界束手無策的情況下,由查德威克領導的公共衛(wèi)生運動雖然錯誤地以大氣不純或瘴氣為理論基礎,但他們“對骯臟與疾病關系的重視,推動了供水的凈化和下水道運輸系統(tǒng)的出現,隨之而來的是兩種主要的腸道傳染病斑疹傷寒和霍亂發(fā)病率和死亡率的迅速下降”[18]184??梢哉f,傳染病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急劇下降是19世紀后半葉衛(wèi)生狀況改善的重要成果。

        三是與歐洲其他國家相比,英國的公共衛(wèi)生運動成效更為顯著。英國不斷改善城市衛(wèi)生并頒布相關法案,而德國、法國等國家沒有一部完備的衛(wèi)生法案。當英國進行衛(wèi)生改革時,法國仍處在理論爭論階段。德國的衛(wèi)生改革家普芬道夫(Pufendorf)認為英國的衛(wèi)生改革有助于消除霍亂[8]237。在具體實施中,雖然查德威克的教條主義和地方派的抵制影響了公共衛(wèi)生改革的拓展,但是公共衛(wèi)生思想逐漸深入人心。對公共衛(wèi)生的這種熱情在法國是一種奢望,直到19世紀末霍亂再次出現時法國人才產生這種熱情[8]239。

        然而,在防治霍亂方面,公共衛(wèi)生運動的作用有限,甚至有些值得批評和反思之處。

        一是衛(wèi)生總會把改善城市的街道衛(wèi)生和下水道排水作為根除霍亂的主要內容,這些政策和措施雖然有助于減少霍亂的滋生,但并不能根除霍亂。衛(wèi)生總會設在倫敦,城市改造的重點也放在倫敦,倫敦的衛(wèi)生狀況大為改善,但霍亂的肆虐力度并沒有相應遞減,反而使倫敦成為第三、四次霍亂受害最深的城市。這也有力地說明公共衛(wèi)生運動并非根除霍亂的靈丹妙藥。

        二是衛(wèi)生派沒有意識到污染的河水與霍亂的內在關聯(lián),后來還因“河流狀態(tài)嚴重惡化”[19]加速了霍亂的傳播。在衛(wèi)生總會提出的10大容易產生疾病的因素中,不純潔的水僅位列第七,沒有引起充分重視;而對下水道的改造加劇河流污染,加重了霍亂的肆虐,造成更為惡劣的后果。當《泰晤士報》公開指責說“下水道中沒有垃圾,垃圾全在河里”時,查德威克公開為這個危害極大的做法辯護:把垃圾傾倒進河流僅僅污染泰晤士河,即5 000人中的1個人,這比把它保存在下水道中釋放出“有毒的氣體”要好得多。在他的領導下,1848年3—5月 29 000立方碼的垃圾沖入泰晤士河,1848年9月—1849年2月間80 000立方碼又沖入。他自豪地承認每周5 777立方碼垃圾沖入泰晤士河,每立方碼僅花費6便士!許多人對他這種做法不滿。他一貫的批評者《泰晤士報》再次發(fā)難:“查德威克先生用什么方式處理他的450馬車垃圾?” “把垃圾運至肯特或埃塞克斯的田地施肥?不,他把它們傾倒入河中。整個大城市將分享他的恩惠,從威斯敏斯特噴射出的毒氣在蘭巴斯和蘇斯沃克(Southwark)循環(huán)?!薄短┪钍繄蟆愤€沒來得及進一步論述,事實證明了一切:倫敦每月的霍亂死亡率從1849年6月的246人上升至7月的1 952人、8月的4 251人,9月份達到6 644人[6]347。人們隱約感覺到,垃圾越倒入泰晤士河,霍亂疫情越嚴重。

        公共衛(wèi)生運動因骯臟的城市狀況造成霍亂頻發(fā)而登上歷史舞臺,它以改善城市衛(wèi)生狀況從而防治霍亂為目標,城市衛(wèi)生狀況雖有所改善,霍亂卻并未得到有效防治,反而有加重的趨勢,并時隔不久再次暴發(fā)。①1853年,霍亂第三次席卷英國,倫敦東區(qū)尤為嚴重,這也是造成議會否決衛(wèi)生總會延期的一個直接而現實的原因。這一后果是公共衛(wèi)生運動的領導者和支持者所始料未及的,成為歷史的悖論。然而正是在公共衛(wèi)生運動的過程中,英國人在傳染病防治方面積累了一些有益的經驗。因此,公共衛(wèi)生運動在19世紀英國霍亂防治史上的作用及影響值得深入探討。

        [1][美]卡爾·懷特.彌合裂痕:流行病學、醫(yī)學和公眾的衛(wèi)生[M].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5:8.

        [2]Asa Briggs.Cholera and Society in the 19th Century[J].Past and Present.Vol.19, April 1961:76-96.

        [3]Joan Lane.A Social History of Medicine: Health, Healing and Disease in England, 1750—1950[M].London: Routledge, 2001.

        [4]Anthony S Wohl.Endangered Lives: Public Health in Victorian Britain[M].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5]Edwin Chadwick.The Sanitary Condition of the Labouring Population of G.T.Britain[R].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965.

        [6]Finer S E.The Life and Times of Sir Edwin Chadwick[M].London: Routledge / Thoemmes Press, 1997.

        [7]Erin O’Connor.Raw Material: Producing Pathology in Victorian Culture[M].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0.

        [8]Peter Baldwin.Contagion and the State in Europe,1830—1930[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421.

        [10]Lewis R A.Edwin Chadwick and the Public Health Movement, 1832—1854[M].London: Longmans, Green and Co, 1952.

        [11]Lester J B.Historical Ecology: Essays on Environment and Social Change[M].New York: National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Kennikat Press, 1980.

        [12]Anthony Brundage.England’s “Prussian Minister”: Edwin Chadwick and the Politics of Government Growth, 1832—1854 [M].Pennsylvania: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8.

        [13] Dyos H J,Wolff M.The Victorian City: Images and Realities[M].London: Routledge, 1973:607-608.

        [14]Eric Hopkins.Industrialisation and Society,1830—1951: A Social History [M].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0:33.

        [15]弗雷德里克·F·卡特萊特,邁克爾·比迪斯.疾病改變歷史[M].陳仲丹,周曉政,譯.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4:135.

        [16]Smith F B.The People’s Health, 1830—1910[M].London: Croom Helm, 1979.

        [17]David Edward Owen.The Government of Victorian London: The Metropolitan Board of Works, the Vestries, and the City Corporation,1855—1899[M].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65.

        [18]Herman J Loether.The Social Impacts of Infections Disease in England, 1600 to 1900[M].New York: the Edwin Mellen Press, 2000.

        [19]Peter Porter.The Thames Embankment: Environment, Technology and Society in Victorian London[M].Cambridge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56.

        British Public Health Movement in the Mid-19th Century—The Case of Cholera’s Prevention

        MAO Li-xia

        (SchoolofHumanities,He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Luoyang471023,China)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olera and British public health movement in the 19th century.The cholera epidemic promoted the rise of public health movement, and made the British realize that cholera was the demonstration and consequence of the “social disease”.Under the leadership of Chadwick, taking the cleaning of municipal was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ewers and the elimination of cholera etc as its main targets, the public health movement had achieved a remarkable success in urban health melioration, but accelerated the spread of cholera because of the direct drainage of sewage into rivers.

        cholera; public health movement; Chadwick

        2015-01-06

        毛利霞(1979— ),女, 山東曲阜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世界近代史、歐美環(huán)境史的教學和研究。

        10.15926/j.cnki.hkdsk.2015.03.006

        猜你喜歡
        公共衛(wèi)生生活
        《首都公共衛(wèi)生》征訂啟事
        《首都公共衛(wèi)生》征訂征稿簡則
        漫生活?閱快樂
        生活感悟
        特別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
        無厘頭生活
        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 19:44:06
        水煮生活樂趣十足
        棗莊探索公共衛(wèi)生醫(yī)聯(lián)體
        瘋狂讓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竅門
        公共衛(wèi)生服務怎加強
        亚洲天堂第一区| 水蜜桃亚洲一二三四在线| 亚洲av熟女一区二区三区站| 成人国产激情自拍视频|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超碰97久久 | 厕所极品偷拍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99久久免费中文字幕精品|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52| 国产自拍一区在线视频|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日韩| 国产麻豆精品一区二区三区v视界| 亚洲av麻豆aⅴ无码电影| 国产成人麻豆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 极品少妇在线观看视频| 看一区二区日本视频免费 |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欧美激情在线一区| 中国亚洲女人69内射少妇| 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 亚洲va欧美va人人爽夜夜嗨|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一级片|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在线视频播放| 宅男666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 激情内射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 卡通 欧美 制服 中文| 妓院一钑片免看黄大片|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妖精 |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不卡| 亚洲av第二区国产精品| 人妖啪啪综合av一区| 91丝袜美腿亚洲一区二区| 在办公室被c到呻吟的动态图| 欧美黑吊大战白妞| 日韩AV不卡六区七区|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久久|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主| 丝袜美腿在线观看视频| 麻豆精品国产专区在线观看| 艳妇臀荡乳欲伦交换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