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讀《李傳課眼科診療心得集》有感
秦裕輝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湖南長沙410208)
近日喜得李傳課先生新著《李傳課眼科診療心得集》(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出版,2015年9月第1 版),該書為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下文批準的“李傳課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任務之一。先生以心得形式介紹了行醫(yī)50余年的經(jīng)驗,內容包括醫(yī)學生涯、學術觀點、辨證心得、用藥心得、用方心得、診療心得六個方面,較全面地反映了先生的學術思想、辨證思維和用藥特點。我深為書中內容所吸引,竟一口氣讀完,深感這是一本在同類書籍中不可多得的眼科臨床佳作,全書具有“精、新、實、驗”四個特點,現(xiàn)分述如下。
一是內容精:先生多年來勤奮好學,善于思考,在繁忙的教學、臨床、科研及管理工作之余,仍揮筆不已、著書立說,曾出版眼科專著及教材16部,參編20部,可謂著作等身,但出版單獨的眼科診療心得集,還是第一次,所以先生十分重視。全書不到30萬字,卻全面總結了先生在醫(yī)療、教學、科研及管理方面的心得體會,其中不乏真知灼見,讀之回味無窮、受益匪淺。如學術觀點,先生集幾十年之研究,可以說在很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但書中只介紹了自己研究最深且獨具特色的九個觀點:內障之病名論、內障之病機論、內障之辨證論、內障之理血論、內障之絡脈論、內障之水腫論、羌防之退翳論、眼病之清肝論、眼病之舌診論。又如先生在用藥心得、用方心得中,涉及藥物近200味,方劑110首,不是泛泛而談,而是簡明扼要地道出了他自己的經(jīng)驗。再如先生所列舉的141個病案,雖有一病或一證多案,但各案病機不同,治法各異,用藥有別,毫無重復累贅,讀起來不費時,卻又達到了啟發(fā)臨床思維,借鑒臨床經(jīng)驗的目的。
二是形式新:本書不僅編排形式新穎,一目了然,而且書寫體例也獨具一格,如書寫診療心得時,不是將病癥按五輪分類,而是分為外障與內障兩大類,外障計31種,內障共21種。在每個病癥下,先介紹該病的病位、病因及發(fā)病機理等基本知識,接著是病案舉例,再談診療心得。在診療心得中,先生采用專業(yè)與科普結合,治療與保健結合的方式,敘述了他的心得體會,有些心得體會很有新意。如春季結膜炎,先生根據(jù)發(fā)病季節(jié)與奇癢癥狀,建議合稱為春季奇癢癥;其病因病機主要是素體稟賦不足,肺脾氣虛,衛(wèi)表不固,腠理疏松,風邪乘虛襲入,即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之理。同時,人與自然息息相關,春季萬物升發(fā),易招風邪;秋冬萬物收藏,陽氣內伏,抗御外邪,不易發(fā)病,故本病每至春夏發(fā)生,秋冬緩解。本病之風邪系指自然界各種塵埃、花粉、異常氣體等物質而言,與風寒或風熱感冒之風邪不同的是氣虛之體對這種物質的特殊反應,故先生抓住脾肺氣虛這一特點,采用益氣固表的玉屏風散治療,一般不用寒涼傷脾敗胃之內服藥,這與一般書籍的論述不同,確有新意,如此類似心得,書中多處可見,讀之令人回味無窮。
三是經(jīng)驗實:新書全面介紹了先生從事中醫(yī)臨床、教學、科研、管理等多方面的實踐經(jīng)驗,內容豐富、實用性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如談到怎樣臨床時,先生總結了三條重要經(jīng)驗:(1)邊臨床邊學習。在臨床初期,每天將當日診治的所有病種,晚上對著教科書比對一遍,審查在診斷和治療上是否正確;復診時注意觀察療效;必要時還可以做點讀書筆記。到臨床中期,確定自己的主攻方向,并結合在臨床上遇到的疑難問題,如診斷不清、治療無效的病例,反復查閱有關資料,這樣做,學得進,記得住,提高得非??臁5脚R床后期,診察眼病時就形成了識病、分期、定證、施治的思維。(2)不斷總結經(jīng)驗。經(jīng)驗貴在總結,也要善于總結,包括有效的、無效的都應總結。(3)細心診察病情。臨床服務的對象是病友,對待病友的病情要細心診察,這樣才能避免誤診,同時提高診療水平。細細回味,先生所言極是!此外,在“用藥心得”中先生介紹了自己對眼科常用藥物的應用經(jīng)驗及臨床配伍體會,很有針對性和實用價值。在“用方心得”中,介紹了自己喜用的眼科古方的使用體會,如四物補肝散,能補肝血、調肝氣,用于血虛肝郁,婦人產(chǎn)后,昏花不明。先生認為此方可用于妊娠高血壓視網(wǎng)膜病變產(chǎn)后調理,也可用于開角型青光眼早期而午后目昏者。如此用方經(jīng)驗處處可見,不僅對中醫(yī)師有用,而且對西學中或西醫(yī)眼科醫(yī)師也有很大的參考價值。至于先生自己精選的30個經(jīng)驗方更是字字珠璣、彌足珍貴,值得認真學習,細細領會。
四是效果驗:中醫(yī)具有“簡、便、廉、驗”的優(yōu)勢,其中“驗”即有效,是最關鍵的,先生臨床以中醫(yī)為主,以中藥為先,診斷、辨證十分嚴謹,處方、用藥非常精當,形成了一整套識病、分期、辨證、施治的臨床思維和方法,在中醫(yī)藥防治眼底病、角膜病方面有精深的研究,對病毒性角膜炎、視網(wǎng)膜色素變性、視神經(jīng)萎縮等眼科疑難病有獨特的經(jīng)驗和療效。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書中介紹的51個病證所涉及的141個病例,是先生從數(shù)十年所積累的病歷中精選出來的,個個都是先生運用中醫(yī)藥所取得的實實在在的療效,有理有據(jù),沒有半點浮夸和吹噓,令人信服。如治干眼的6個醫(yī)案,涉及肺陰不足、肝血虧虛、氣陰兩虛、陰血虧損、肺胃陰虛、五臟陰虛等不同證型,反復臨證,評價臨床療效時,不僅有病人主觀癥狀的改善,更有治療前后的淚分泌試驗指標為依據(jù),可信度比較高。
今年先生已74歲高齡,老當益壯,再出此絕妙佳作,令人欽佩不已!宋代大學問家朱熹詩云:“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我想朱熹這首詩不僅回答了池塘為什么這樣清澈的問題,也說明了先生為什么能寫出這么好的書的原因,那就是:不斷地探索、臨證和總結。
體聆聽相互感染的氛圍,沒有傳統(tǒng)課堂中臨時生成的問題和精彩;慕課學習者沒有“同學”“同窗”“校友”的概念,缺少班級生活和校園文化,學習不到課堂之外的知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