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程大學人文學院 710048)
國內外語學習動機研究綜述
常嘉琪 王曉靜 劉欣(西安工程大學人文學院 710048)
外語學習動機是制約學習者外語成績的重要個體因素,長期以來備受廣大專家學者關注。本文通過對刊登在外語核心期刊上的文章進行檢索統(tǒng)計,對相關著作文獻進行查閱,簡要介紹總結了我國有關外語學習動機的相關研究及其主要特點,同時也指出了一些合理建議,希望給廣大外語研究者及愛好者一定的啟示。
外語學習動機國內研究綜述
學習動機是二語學習者個體因素中最具能動性的因素之一。20世紀50年代末Gardner和Lambert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首次開展了對外語學習動機的相關研究,并最終提出了態(tài)度/動機檢驗量表,即:AMTB(Attitude/ Motivation Test Battery),他們所倡導的經典動機模式和研究方法得到了廣大學者的高度關注和支持,一度成為此后三四十年動機研究的典范。此后,有關外語學習動機的研究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但自上世紀80年代后,Gardner等人的理論屢遭其他學者的質疑,研究的焦點也從單純的社會心理學角度逐步轉向外語學習動機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大方向來,外語學習動機研究由此進入一個多元時代。
我國有關外語學習動機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紀80年代,以90年代為研究分水嶺,大致可以分為萌芽和發(fā)展兩大階段,即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初;20世紀90年代以后。下面我將對這兩大階段逐一進行介紹。
(一)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初
這一時期我國外語學習動機研究處于萌芽階段,其研究內容主要集中于對國外經典動機理論的引進、翻譯和綜述,結合中國本土教育的創(chuàng)新性研究很少。受國外動機研究的影響,我國的外語學習動機研究也只是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對其進行剖析,研究角度相對單一。此時期的杰出學者主要有:桂詩春、王初明、文秋芳等,其代表作主要有:《心理語言學》(桂詩春,1985),《中國學生英語學習心理》(桂詩春,1991),《應用心理語言學》(王初明,1991),《中國學生的外語學習模式》(王初明,1989)等。
(二)20世紀90年代以后
90年代后我國的外語學習動機研究相對活躍起來,更多研究者開始將理論與外語課堂聯(lián)系起來,注重探討在我國教育背景下學生動機發(fā)展的實際狀況,更加關注外語學習動機對外語教學的實際應用價值。例如,華惠芳指出證書動機是中國學生的主要動機,且提出搞好外語教學重在激發(fā)學生內在學習動機。劉東樓歸納了外語學習動機的定義、分類,動機的影響因素和動機研究對外語教學的啟示。秦曉晴分析了其他相關動機理論,如需求理論、期望價值理論、自我效能理論等及其對外語學習的意義。至此學校教育與動機研究相結合成為一大熱點。
同時更多的研究者也把目光轉向個體的學習者,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重視情感因素的培養(yǎng)和研究,如探討動機對成績的促進作用、其他個體因素與成績之間的關系等。文秋芳總結了英語學習者動機、觀念、策略的變化規(guī)律與特點。高一虹等通過一系列的研究探討了中國本土情境下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類型、學習動機類型與自我認同變化的關系、動機類型與動機強度的關系以及個人因素對動機類型的影響。
(一)研究內容更加豐富
自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外語學習動機研究不再局限于社會心理學視角,而是將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認知建構主義等多種角度結合起來。研究重點也逐步轉向學校教育、學習者個體因素與外語學習動機的有機結合。這些突破性轉變使得外語學習動機研究更具實用性,對于外語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學方法的改進均起到了促進作用。
(二)研究方法更加多元
隨著研究內容的不斷豐富拓展,我國外語學習動機研究的研究方法更加多樣,研究工具也更加先進。上世紀80年代,我國的外語學習動機研究以引進外國著作、先進理論為主,其研究方法以翻譯法、文獻綜述法居多,90年代以后出現(xiàn)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如問卷和訪談大量出現(xiàn);同時各種數(shù)據統(tǒng)計方法也層出不窮,如相關性分析、回歸分析、獨立樣本t檢驗、因子分析等等。
(三)靜態(tài)的共時性研究居多
90年代以來我國外語學習動機研究已取得巨大進展,但多數(shù)研究集中于對動機現(xiàn)狀的描述、多種因素對學習動機的影響、動機內部結構的探討、動機模型的建立等等,研究所覆蓋的范圍雖然相對較廣,但其層次普遍停留在橫向的、靜態(tài)的動機研究上,而缺乏縱向的、動態(tài)的、歷時性動機發(fā)展變化研究。盡管目前已有一部分學者開始從反方向著手,嘗試探索學生外語學習動機缺失、減退的原因,但這些研究所占比重仍然很少,值得未來研究者去發(fā)現(xiàn)和探索。
(四)研究對象以本科生為主
總體看來,我國外語學習動機研究的對象以在校本科生為主,占到了研究總體的80%左右。其中理工科學生又占本科生總體的絕大部分,其次是英語專業(yè)學生,而針對中小學生、小語種學習者、網絡遠程學習者、成人外語學習動機的研究則相對較少。未來的研究應更加注重對象的多樣化。
(五)樣本較小
由于受到時間、人力物力等多種條件限制,我國外語學習動機研究者多選取小樣本為例,跨校、跨地區(qū)的大樣本動機研究案例較少。由于樣本較小,受試者的分布范圍又相對有限,因此研究所得出的結論并不具有高度概括性和代表性,也就是說,這種小樣本研究所得出的結論不一定適合所有的外語學習者。這一點應該是未來學習動機研究必須注意并改進的。
學習動機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它不僅受到學習者個體內部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受周圍諸多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國的外語學習動機研究仍應堅持在借鑒國外先進理論成果的基礎上,充分結合我國的教育現(xiàn)狀,深入開展實證研究,從而更好地促進外語教學質量的提高。
[1]王曉旻,張文忠.國內外語學習動機研究現(xiàn)狀分析[J].外語界,2005(4).
[2]高一虹,趙媛,程英,周燕.大學本科生英語學習動機類型與自我認同變化的關系[J].國外外語教學,2002(4).
[3]高一虹,趙媛,程英,周燕.中國大學生本科英語學習動機類型[J].現(xiàn)代外語,2003(A1).
[4]高一虹,程英,趙媛,周燕.英語學習動機類型與動機強度的關系——對大學本科生的定量考察[J].外語研究,2003(B1).
(責編 張亞欣)
西安工程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資助(2014ZXSK18)。
常嘉琪(1990-),女,河南鶴壁人,西安工程大學人文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二語習得與教學法。
王曉靜(1973-),女,陜西西安人,西安工程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碩士。研究方向:二語習得與教學法,篇章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