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永強 編輯/羅婧奇
高朋滿座“抬格子”
文/韓永強 編輯/羅婧奇
“抬格子”是土家族每逢大事喜事和重大喜慶節(jié)日時,招待親朋好友最隆重、最實在、最豐盛的大菜,有“土家第一大菜”的美名。
傳統(tǒng)“抬格子”的“格子”,是以上好的金竹為原材料。金竹色澤金黃,不易變形,其名中的“金”又含有富貴、燦爛的寓意,所以成為做“格子”的首選。將粗壯的金竹砍回來破開晾干,用篾刀細致地刮去里外的纖維、竹節(jié),根據(jù)材料和需要圈成環(huán)形,做成蒸籠狀。最小的“格子”直徑有一尺,最大的“格子”直徑可達兩尺甚至更大,高度可達半尺或半尺以上。這樣的“格子”在招待客人時最能體現(xiàn)“抬”的氣派。
過去土家族一般在殺年豬時才“抬格子”。殺豬匠把去毛、洗凈、去掉了豬頭的年豬掛到鐐環(huán)上,開膛破肚拿掉內(nèi)臟,年豬肉冒著騰騰熱氣,殺豬匠從豬尾巴處手起刀落,將年豬一分為二丟到案板上。東家老板請殺豬匠取下殺口肉(即豬頸脖處的俗稱,也叫槽頭肉),根據(jù)客人多少,再取下一塊二道座子肉,切成大片放到瓦盆里,加上鹽巴、花椒面、辣椒面快速攪拌腌漬。把老南瓜、蘿卜、土豆等也用包谷面加鹽巴、花椒面、辣椒面混合拌勻。然后取來洗凈的格子,先把拌好了的老南瓜等鋪到格子底部,稱之為“墊底”;再把腌漬好了的年豬肉拌上包谷面,一大片一大片地把肉碼放到老南瓜等上面。碼放的時候有講究,不能偷懶一把一把地抓起肉隨便放到墊底的東西上面,這樣會“塌氣”,不容易把肉蒸熟。一切準(zhǔn)備停當(dāng)之后,把柴灶里燃上松木柴火,大鐵鍋里放上適量的水,幾個廚館師傅抬起格子架到鐵鍋里,幾分鐘之后,滿屋場就會彌漫開豬肉的濃香,老南瓜津津的甜,蘿卜淡淡的水馨味和土豆樸實的甘醇味。
這樣的盛宴必須有配菜。土家族請人吃年豬的“抬格子”,又低調(diào)地稱之為“吃血花兒”或者叫“吃血蕻子”。因此新鮮豬血是“抬格子”必不可少的重要配角。別看就是一個豬血花兒,但這個“血蕻子”是很有講究的。殺豬時,東家老板要先在盆中放上辣椒面、花椒、姜末、蒜末、鹽巴等佐料,殺豬匠把殺豬刀抽出來的一瞬間,東家要迅速端起準(zhǔn)備停當(dāng)?shù)哪九?,讓豬血第一時間流入盆中,盡量不要潑灑到盆外面。殺豬匠還會根據(jù)豬血的流量、流速、朝向等等,占卜東家來年的運勢或者兇吉。待血凝固,用刀劃成10平方厘米見方的大塊,倒在開水鍋中煮熟。吃時再切成小塊加以蔥、蒜等佐料爆炒而成。除此之外,還有以年豬身上其他部位煎炒烹炸而成的新鮮菜肴,也準(zhǔn)備到位,這個時候,“格子”已經(jīng)肉香濃郁,只等親朋品嘗了。
知客先生招呼客人按長幼尊卑依次入座??腿俗ㄖ螅蠓阶郎线€空空蕩蕩,突然廚館師傅一聲吆喝:“抬格子!”幾個大師傅抬著幾十斤重的“格子”,往空蕩蕩的大方桌上一放,立刻香氣撲鼻。蓋子打開,廚師把一碗“血蕻子”往“格子”正中間里的一個小坑里一放,其他各個菜肴也逐一登場。于是觥籌交錯,土家族特制的“蜂糖酒”,在格子肉的推波助瀾下,讓每一個吃血花兒的人興奮起來,大家一邊舉杯互致問候,一邊家長里短,熱鬧非凡。
格子里的肉因為裹了土包谷粉,一片片金光燦燦地放著光。別看那些肉片大,吃起來卻并不油膩。因為選取的殺口肉和二道座子是豬身上最不油膩的部位,加上蒸的過程中,老南瓜、土豆、蘿卜和包谷粉早就把油氣吸走了。所以,用筷子挑起一片片沉甸甸的格子肉吃下去,滿口只有新鮮豬肉的醇香和配菜的清香,爽口而潤心。一片格子肉佐以一大口蜂糖酒,立馬滿口生津,回味甘香而持久。
在宜昌周邊地區(qū),“抬格子”以其獨具的風(fēng)情和別有的風(fēng)味廣受食客喜愛,外來旅游者看到“抬格子”抬出來時的宏大場面,“格子”里色澤金黃、香氣四溢的食材,紛紛拿出手機、相機將其定格,迫不及待地與遠方的朋友分享這場視覺、味覺盛宴。于是宜昌城區(qū)周邊的農(nóng)家樂紛紛效仿,也把“抬格子”作為重要菜品營銷,現(xiàn)在城區(qū)很多高檔賓館也把“抬格子”請到華庭之上,讓其有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只是這些走向了都市的“抬格子”沒有了土家族村落里的那種質(zhì)樸,食材也不如年豬肉新鮮,沒有了那種原始粗獷的氣派。
有人考證,“抬格子”與土家族“過趕年”的習(xí)俗連在一起。同漢民族一樣,土家族對過大年十分看重。他們認為,如果一個人連大年都沒過,新的一年會很不吉利??墒峭良易鍏s在明朝嘉靖年間遇到了不能舉家歡聚過大年的事。傳說明嘉靖年間,倭寇入侵中國,土家人正熱熱鬧鬧地準(zhǔn)備著過年的一切事宜,突然朝廷給土司王下了一道圣旨,調(diào)集土家族士兵趕赴東南沿海一帶抗擊倭寇。要按時到達指定的地點,也就無法在家過大年了,為了讓這些馬上就要出發(fā)的官兵在家過上一個年,土司王決定提前過年。這一天土司王命令宰殺了許多大肥豬,用一個個大格子把最好的豬肉蒸成豐盛的送別宴,讓官兵們與家人熱熱鬧鬧地團年。然后土司王帶著這些官兵即刻奔赴了抗倭前線,按時趕到了指定的地點參加了抗倭戰(zhàn)斗,并一舉大敗倭寇,得到了朝廷的嘉獎。為了紀(jì)念勝利,土家族人都要提前一天“抬格子”,“過趕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