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 黎 繪圖/彭晨希 編輯/羅婧奇
端午的花堂香事
文/馬 黎 繪圖/彭晨希 編輯/羅婧奇
一晃,又是仲夏。
古人眼中的陰歷五月,是個“惡月”,陰陽分,生死爭。炎熱、躁動、疾病,一切自端午開始,蠢蠢欲動。
所以,過去人們習慣在今天出門采摘藥草,雅士用蘭,窮人用艾,戴也好,玩也罷,一切離不開排毒、避邪。于是乎,懷香袖蘭,整個一天都香香的。
屈原、粽子、龍舟,端午不僅只有它們,還有花堂香事。
更衣前,先洗一個傲嬌的澡。
端午節(jié)的洗澡水,可以把柚子葉、白蘭花等一起熬煮,這就是古人說的蘭湯了。
今天,衣服的logo是老虎。腳上虎頭鞋,身上艾虎衫。
明代定陵曾經出土過一件皇后穿的艾虎衫子,上面有艾葉老虎和五毒的圖案。古人認為虎為神獸,所以今天的“五毒”,得靠虎來鎮(zhèn)一鎮(zhèn)。
南宋宋寧宗趙擴的皇后楊氏給大家示范了一下裝扮細節(jié):一朵榴花插鬢鴉,君王長得笑時夸。內家衫子新翻出,淺色新紅艾虎衫。
南宋的端午節(jié)會,女孩子把玻璃珠、琉璃珠串起來,戴手腕上,或者掛在釵頭?,F(xiàn)在很多人也會戴,但今天的珠子,內有香氣。
《紅樓夢》里,元妃在端午節(jié)前賞給賈府眾親“紅麝香珠”,便是用多種香料與中藥合成的帶孔的圓珠,十八顆為一組,用細繩串成手串。如今的清宮檔案里,還保留著雍正九年“避暑香珠”的配方:香薷、黃連、連翹等中藥,還有磨碎的甘菊花、玫瑰花瓣,同時添有朱砂、雄黃。
這些東西,現(xiàn)在中藥店都能買到,功效就如檔案后的解說詞說的:“盛暑時,時常帶在身上,能避暑并時行山嵐瘴氣。”佩戴也有講究:戴于左腕,或懸掛在右胸處衣襟第二顆紐扣,最為得體。
天中五瑞。
渾身香氣,就算遇木訥的粽子,也心思活絡絡了。
海寧人大俠金庸最懂?!渡竦駛b侶》中,楊過看到程英在書桌前寫著什么,便在吃粽子時揪了一塊藏在掌心。等女兒家收拾碗筷時,取過她做衫時留下的布線,一端捏手里,一端粘了粽子,拋向書桌把紙片粘了過來,一看,上面寫的正是:既見君子,云胡不喜。
但是,端午不只有粽子,稀奇古怪的食物有很多。老北京中午要吃新蒜就過水面。而桐鄉(xiāng)人還得端上一道暗黑料理:蜘蛛煨蛋。
豐子愷先生小時候吃過,記得做法:把雞蛋的頂上敲一個小洞,放進一只蜘蛛,用紙把洞封好,把蛋放在火爐里煨。熟了之后,打開蛋,把蜘蛛取出來,孩子們只吃蛋就行。
玩歸玩,正餐還是要有的。在南方,少不了“十二紅”。
為何紅?因為端午以午火(正午的烈日)為尚,所以重要的一頓飯要擺在中午,而菜得清一色接近紅色。
汪曾祺和唐魯孫都寫過這個風俗。汪先生記不全名目,但愛吃的唐先生把菜單都列出來了:素炒紅莧菜、老腌咸鴨蛋、油爆蝦、三和油拍水蘿卜、胡蘿卜炒肉丁醬、紅燒黃魚、溫樸拌白菜絲、金糕拌梨絲、紅果酪、櫻桃羹、蒜泥白肉、雞血湯。
蜘蛛煨蛋。
艾虎五毒。
吃完這桌“十二紅”,不如再聽一支《西廂記·佳期》里的《十二紅》,應應景。
說起來,端午是聽昆曲的好日子,避暑排毒,尤其要聽“五毒戲”。普遍流傳的戲目是:《起布問探》探子的“蜈蚣”、《時遷盜甲》時遷的“蝎子”、《活捉三郎》張文遠的“壁虎”、《義俠記》武大郎的“蛤蟆”、《說窮·羊肚》張婆的“花蛇”。網上視頻可以搜起來。
說到雅事,蒲艾不得不提。蒲如劍,蒜如錘,艾如鞭,都可驅邪,如今我們也還在做。不過,在看了郎世寧雍正十年畫的《午瑞圖》后,新花樣又來了:插花。
這張畫里,瓶插蜀葵、榴花、菖蒲,盤內是櫻桃和杏,邊上還散落著幾個粽子。
端午插花,也叫端午景,寫杭州人生活的《武林舊事》里,早就記下了這一筆。蒲、艾、榴花、蒜頭、龍船花,就是“天中五瑞”,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花材。這幾種花,我們身邊很容易得到,尤其石榴花,小區(qū)和路邊都有,那紅色或者黃色像喇叭一樣的就是,花期還能再開一個月。
蒲艾易枯,香氣漸散,別急著摘下它們,不如放到秋天吧。日本作家清少納言寫日常生活的《枕草子》里,有一目《端午的菖蒲》,過了秋冬的菖蒲,枯焦得煞白,很難看,折斷,扔掉,“那時,聞到了五月的余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