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磊
【摘要】張愛玲的文學作品始終備受關注,但其翻譯作品研究卻一直未能進入研究者的視野。本文對其《老人與?!纷g本進行的研究,以期拋磚引玉,給張愛玲翻譯研究應有的重視。
【關鍵詞】張愛玲 老人與海
【中圖分類號】I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1-0071-01
張愛玲是一位頗負盛名同時又倍受爭議的作家,她的文學作品至今仍擁有大量的讀者。她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然而,對張愛玲翻譯作品的研究卻一直沒有進入研究者的視野。《文匯報》曾在2003年9月8日載文呼吁給張愛玲此譯本應有的關注。本文試對張愛玲譯本《老人與?!?,譯作本身及之外的種種翻譯現(xiàn)象做初步探討,以期給張愛玲翻譯研究應有的重視。
一、張愛玲翻譯綜述
張愛玲孩提時受私塾教育,加之日漸養(yǎng)成的隨意自學習慣,從小就對中國古、近代文學有極廣泛地涉獵。其母黃逸梵(原名黃素瓊)曾出國留學,決意用歐美教育模式培養(yǎng)女兒,如教她西洋繪畫,彈鋼琴和西洋淑女的優(yōu)雅做派,英語啟蒙自是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
從1952年張愛玲出走香港,在美國駐香港新聞處(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從事翻譯,到1967年她在美國麻省劍橋的賴德克里夫大學(Radcliffe University)的研究所從事“獨立研究”(Fellowship Grant for Independent Study),便是她翻譯生涯的實踐期。張愛玲的翻譯作品大體可分為漢譯外國文學名家名作,自己漢英創(chuàng)作互譯,和改編三部分。
實事上,張愛玲并不是對以上著作的翻譯都投以極大的熱忱。張愛玲對傳奇之類少有人間煙火的作品,較抗阻。她喜歡海明威,譯另幾個人的作品則是硬著頭皮做。她說:“我逼著自己譯愛默生,實在是沒辦法。即使是關于牙醫(yī)的,我也照樣會硬著頭皮去做?!盵2]
海明威《老人與?!穼垚哿嵊泻艽蟮奈?,主要原因有三:其一,對《老人與?!分姓秩局纳n涼色彩和荒誕意味的認同。張愛玲曾言:“如果我最常用的文字是荒涼的,那是因為思想背景里有惘惘的威脅。”[5]其二,《老人與?!返摹氨斤L格”與張愛玲自己追求的“平淡而近自然”的文風有相近之處。其三,《老人與海》的“電報體”文字與張愛玲中、英文創(chuàng)作的簡勁文字風格頗有相合之處。
二、張譯本《老人與海》的分析研究
《老人與?!饭灿媰扇f六千余字,成為海明威所有作品的一個總結,可以代表他小說寫作技巧的精髓。此書集中體現(xiàn)了海明威的獨特語言風格——遣詞精當,動詞豐富,句式簡短;敘述質樸客觀,語速緩緩而行,給讀者以想象和回味的余地,其審美效果強烈動人。
張愛玲對中外文學作品有著獨特的不易為常人理解的欣賞品位。《老人與?!纺艿玫綇垚哿岬那嗖A,使翻譯工作愉快勝任,這與張愛玲蒼涼的文學基調有著密切的關系。冷眼旁觀人生的張愛玲,認為悲壯是一種完成而蒼涼卻是一種開始,表現(xiàn)了她獨具特色的審美傾向。
首先,張愛玲有著深厚扎實的英語文學功底,對《老人與?!酚兄c海明威相呼應的審美基調,加上作家所特有的稟賦和素養(yǎng),因此在對原文的理解上常常準確精當。譬如:
“you nearly were killed when I brought the fish in too green and he nearly tore the boat to pieces. Can you remember?”[1]
(海譯)“當年我把一條生龍活虎似的魚拖上了船的時候, 那家伙險些把那只船撞得粉碎, 你也險些兒送了命。還記得嗎? ”[3]
(吳譯)“那天我把一條鮮龍活跳的魚拖上船去,它差一點把船撞得粉碎,你也差一點給送了命。還記得嗎?”[4]
(張譯)“你差一點送了命,那天還沒到時候,就把魚拖上來,它差點把船弄碎,你記得嗎?”[5]
對“green”在具體語境中的不同理解,導致了對整個劃線句子語義認識的差異。盡管此詞含有(指魚)“活蹦蹦的”的意思,但句子原意卻根本不是老人有意將那條還頗具威力的魚拖上船,其內涵應是“拖得太早,拖得不是時候”,正如張譯“還沒到時候,我就把魚拖上來”。這樣,張愛玲在對原文確切理解的基礎上,給譯語讀者帶來了與原語讀者相類似的感受。
其次,張愛玲憑借作家的創(chuàng)造力和豐富的想象力,運用確切的詞語、精簡的句式以及緩緩道來的語氣,造就意義表達上的精當和風格最大程度上的接近,從而將《老人與?!窂拇笱蟮谋税缎紊窠詡涞匾浦驳轿覀兊拿媲?。譬如此小說的開頭第一句:
“He was an old man who fished alone in a skiff in the Gulf Stream and he had gone eighty?鄄four days now without taking a fish.”[1]
這是《老人與?!返拈_篇之句,也是頗具匠心的一句,交待了主人公的身份、打魚地點以及近況。該句帶有一個定語從句,簡單自然,結構平衡。兩個并列分句長度相當,給讀者以清晰流暢的節(jié)奏以及樸素自然的感覺,定下了全篇的基調。試看下面譯文:
(海譯)“他是個獨自在灣流里一只小船上打魚的老頭兒, 他到那兒接連去了八十四天, 一 條魚也沒有捉到。”[3]
(吳譯)“他是個獨自在灣流中一條小船上釣魚的老人,至今已去了八十四天,一條魚也沒逮住。”[4]
(張譯)“他是個老頭子,一個人劃著一只小船在墨西哥灣大海流打魚,而他已經有八十四天沒有捕到一條魚了。”[5]
比較上述三種譯文,海譯和吳譯都翻譯出了原文的信息,但與原句風格差異較大。英文中的定語可置于被修飾詞之前或之后,但如果定語是一個句子,則只能置于被修飾詞之后。而漢語在此方面的表達方式不同,定語往往放在所修飾的中心詞前。修飾語越長,漢語句子就越顯復雜。海觀譯文和吳勞譯文中帶了一個較長的定語修飾語,使譯文較為復雜而略顯臃腫,既失去了原文形式上的平衡,也走失了原文迷人的音韻與豐富的節(jié)奏。而張愛玲譯文將原句中的一個長分句譯成兩個小分句,節(jié)奏舒緩輕快,行文精煉地道,簡潔而又自然。張愛玲對原文理解的準確,譯文表達的精當以及與原文風格的貼近,譯文形神兼?zhèn)?,忠實順暢,頗獲讀者青睞。
參考文獻:
[1]Ernest Hemingway.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M]. Nanjing: Yilin Press, 1995.
[2]陳子善. 說不盡的張愛玲[M]. 上海: 上海三聯(lián)書店, 2004.
[3]海觀譯. 老人與海 [M]. 北京 : 商務印書館 , 1963.
[4]吳勞譯. 老人與海 [M].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9.
[5]張愛玲譯. 老人與海 [M]. 香港: 今日世界出版社,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