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英
米非司酮聯(lián)合甲氨蝶呤在子宮切口瘢痕妊娠中的應用效果
王美英
目的探討米非司酮聯(lián)合甲氨蝶呤在子宮切口瘢痕妊娠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55例子宮切口瘢痕妊娠患者, 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27例)和觀察組(28例)。對照組采用米非司酮治療, 觀察組采用米非司酮聯(lián)合甲氨蝶呤治療。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應用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血清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轉陰時間分別為(10.5±2.6)﹑(11.2±2.4)d, 均短于對照組患者的(18.3±3.2)﹑(18.5±3.5)d;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85.71%, 高于對照組的66.67%;子宮切除率為3.57%,低于對照組的14.81%,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米非司酮聯(lián)合甲氨蝶呤對子宮切口瘢痕妊娠患者的應用價值較高, 可在臨床中推廣。
米非司酮;甲氨蝶呤;子宮切口瘢痕妊娠
子宮切口瘢痕妊娠為臨床中極其危險的異位妊娠, 臨床常用保守方法治療, 但效果差強人意[1]。為進一步探討子宮切口瘢痕妊娠的臨床治療方法, 本院對患者采用米非司酮聯(lián)合甲氨蝶呤治療, 現(xiàn)將其相關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5月~2014年8月收治的子宮切口瘢痕妊娠患者55例為本次研究對象, 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27例)與觀察組(28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2~41歲, 平均年齡(27.5±5.3)歲, 距上次剖宮產(chǎn)時間11~76個月, 平均(23.4±17.5)個月, 其中1次剖宮產(chǎn)者16例, 2次剖宮產(chǎn)者11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3~43歲, 平均年齡(28.1±5.5)歲, 距上次剖宮產(chǎn)時間12~75個月, 平均(23.5±17.7)個月, 其中1次剖宮產(chǎn)者18例, 2次剖宮產(chǎn)者1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米非司酮(上海新華聯(lián)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10950202)治療, 50 mg/次, 2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肌甲氨蝶呤(廣東嶺南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54692)肌內注射治療, 米非司酮用法及用量與對照組相同, 甲氨蝶呤依照患者體表面積進行用量確定, 50 mg/m2, 1次/d。以上兩組患者均進行連續(xù)2周治療, 并于療程結束后采用宮腔鏡電切術治
療。
1.3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住院時間﹑血清HCG轉陰時間,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無效率及子宮切除率。
1.4 療效判定標準[2]經(jīng)上述治療后, 患者血清HCG降低>20%或持續(xù)下降, 臨床癥狀及體征均消失, 可視為治療有效;患者腹痛等臨床癥狀無緩解或加重, 妊娠破裂造成腹腔出血, 且血清HCG出現(xiàn)持續(xù)增高現(xiàn)象視為治療無效。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及血清HCG轉陰時間對比 觀察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10.5±2.6)d, HCG轉陰時間為(11.2±2.4)d;對照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18.3±3.2)d, HCG轉陰時間為(18.5±3.5)d。觀察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及血清HCG轉陰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 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有效24例, 無效4例, 其中子宮切除1例, 治療有效率為85.71%;對照組有效18例, 無效9例, 其中子宮切除4例, 治療有效率為66.67%。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且子宮切除率低于對照組,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n(%)]
子宮切口瘢痕妊娠為剖宮產(chǎn)術后常見并發(fā)癥, 也是較為危險的異位妊娠。隨著剖宮產(chǎn)手術臨床應用的增多, 該病發(fā)病率也表現(xiàn)出上升趨勢, 對女性健康及生命安全影響較大。以往常用清宮術及子宮切除術等進行治療, 但在治療過程中若盲目開展刮宮術, 容易造成患者子宮破裂情況下大出血,威脅患者生命[3-5]。另外, 多數(shù)患者要求保留生育能力, 因此選取更為有效的藥物輔助及手術治療方法, 對提升子宮切口瘢痕妊娠治療有效率及保護患者子宮意義重大。
米非司酮為臨床新型抗孕激素藥物, 其能與糖皮質激素受體﹑孕酮受體結合, 同時并不具備孕激素﹑雌激素﹑雄激素﹑抗刺激素活性, 能有效促使滋養(yǎng)細胞壞死, 從而終止妊娠。甲氨蝶呤為葉酸類抗代謝藥物, 是臨床常用抗腫瘤藥物,其在子宮切口瘢痕妊娠患者中的應用, 能夠抑制滋養(yǎng)細胞增生﹑破壞子宮內膜絨毛, 從而促使胚胎細胞壞死﹑脫落。
在本次研究中對觀察組患者采用米非司酮聯(lián)合甲氨蝶呤治療, 于治療結束后開展宮腔鏡電切除術切除妊娠組織, 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血清HCG轉陰時間短于對照組,且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子宮切除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米非司酮聯(lián)合甲氨蝶呤在治療子宮切口瘢痕妊娠中效果顯著, 臨床推廣價值高。
[1]圖娜拉, 戴曉怡, 劉芳.口服米非司酮聯(lián)合單次注射甲氨蝶呤治療剖宮產(chǎn)術后瘢痕妊娠的臨床分析.內蒙古醫(yī)學雜志, 2013, 45(12):1458-1460.
[2]付雪梅.低劑量米非司酮配伍卡前列甲酯栓終止哺乳期瘢痕子宮內早孕藥物流產(chǎn)160例臨床觀察.中國婦幼保健, 2013, 28(28):4697.
[3]周斌. 米非司酮聯(lián)合甲氨蝶呤在子宮切口疤痕妊娠中的應用效果. 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電子版), 2015, 2(4):167-168.
[4]張祖威.陰式子宮切口瘢痕妊娠病灶清除術治療剖宮產(chǎn)切口瘢痕妊娠.中山大學學報, 2011, 32(5):689.
[5]趙真, 董白樺, 蘇士利. 102例剖宮產(chǎn)術后子宮瘢痕處妊娠治療效果評價.山東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14, 52(1):75-7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2.117
2015-08-04]
451100 河南省新鄭市人民醫(yī)院婦產(chǎn)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