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毅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qū)中醫(yī)醫(yī)院超聲科,四川 成都 610500)
亞急性甲狀腺炎(亞甲炎)又稱De Quervain甲狀腺炎、病毒性甲狀腺炎、肉芽腫性甲狀腺炎等,可能為病毒感染或過敏反應所致,臨床較為常見,約占甲狀腺疾病4%,近年來有增多趨勢。亞甲炎屬于自限性疾病,部分可恢復正常,長期未恢復正常者可轉化為橋本甲狀腺炎。本病多見于女性,臨床表現較為復雜,可復發(fā)[1-2],常漏診、誤診?,F對45例亞甲炎患者行超聲檢查并隨訪,旨在探討超聲對亞甲炎的診斷價值,以及對療效觀察的臨床意義。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09年2月至2013年2月門診及住院亞甲炎患者45例,其中男13例,女32例;年齡18~63歲,平均43.6歲;病程1~7周,其中頸部疼痛、甲狀腺腫大伴結節(jié)39例,低熱11例,腰痛、泌尿系統(tǒng)感染4例。所有患者均經甲狀腺組織細針活檢及術后病理證實。
1.2 儀器與方法 使用IU 22型彩超診斷儀,探頭頻率5~12 MHz?;颊呷⊙雠P位,頸后墊枕,充分暴露頸前區(qū),常規(guī)對甲狀腺行縱橫斷面掃查并對比左右葉,測量甲狀腺徑線,觀察其形態(tài)、包膜和內部回聲特點,測量及記錄實質內病灶大小、形態(tài)、邊界及內部回聲,觀察病灶表面與包膜的關系;應用CDFI觀察甲狀腺及病灶內部血流信號分布情況?;颊邚某踉\到病愈均行多次超聲檢查:急性期2周1次,觀察2個月;中期至恢復期3個月、半年、每年檢查1次,連續(xù)觀察2年。
2.1 甲狀腺大小 本組45例中,11例發(fā)生于單側葉(左側葉6例,右側葉5例),其中3例病灶直徑<1.0 cm,甲狀腺無增大,8例患側甲狀腺局限性增大,健側大小正常。34例雙側葉病灶甲狀腺不同程度增大。
2.2 超聲特征 45例甲狀腺單側或雙側腫大、實質內見局限性(圖1)或彌漫性(圖2)低回聲區(qū),邊界模糊不清,形態(tài)不規(guī)則,部分病灶與頸前肌群融合,重疊部分邊緣呈細帶狀中等回聲。42例較大低回聲病灶內見星點狀血流信號,血流信號較豐富(圖3),呈低阻低速的動脈頻譜,周邊正常甲狀腺區(qū)血流信號豐富;3例較小病灶(直徑<1.0 cm)與周圍正常甲狀腺區(qū)血流信號分布相同,未見增多及減少情況,頻譜多普勒測量甲狀腺上動脈峰值流速在正常范圍內。9例頸部反應性淋巴結腫大,多位于患側甲狀腺下方。
2.3 超聲診斷 45例超聲均顯示實性病灶,超聲診斷41例,診斷準確率為91.1%(41/45)。其中3例單側單發(fā)小病灶,臨床表現不典型,均提示為甲狀腺低回聲占位性病變;另1例甲狀腺不均勻回聲增強、無大片狀低回聲區(qū)而誤診為橋本甲狀腺炎。
2.4 隨訪情況 對45例患者從初診到病愈后2年進行治療隨訪。頸部疼痛或腫脹持續(xù)時間平均12.7d,實驗室檢查甲狀腺功能在(10.6±6.4)d恢復,聲像圖示病灶在(30.3±11.4)d內消失。輕型患者11例選用阿司匹林治療,病灶多在50 d內完全消失;重癥34例接受糖皮質激素治療。32例在6個月內治愈;7例在1年內治愈,其中2例治愈2年后復查超聲時甲狀腺發(fā)現局限性回聲增高;6例因糖皮質激素的劑量減速過快或癥狀消失而自行停藥,致使病情反復或加重,其中4例因內科保守治療癥狀未改善、甲狀腺結節(jié)未消散而行手術治療。
圖1 女,53歲,甲狀腺右側葉局限性低回聲區(qū)(箭頭)圖2 女,58歲,甲狀腺雙側葉彌漫性低回聲區(qū)(箭頭)圖3 男,38歲,甲狀腺右側葉低回聲區(qū)內血流信號豐富(箭頭)
亞甲炎發(fā)病原因不明,男女發(fā)病比例1∶(3~6),以40~50歲女性多見[3]。目前公認的病理機制為病毒感染,破壞甲狀腺濾泡細胞,釋放出膠體而引起甲狀腺組織內的異物反應,出現炎癥細胞纖維組織增生[4]。主要臨床表現有發(fā)病初期咽部不適、咽痛,發(fā)熱、乏力、上呼吸道感染癥狀[5]、頸部腫痛及頸前壓痛、甲狀腺腫大或結節(jié)等,病程多為幾周至數月,甲狀腺功能經歷亢進期、正常期、減退期及恢復期,而后完全恢復。實驗室檢查:白細胞上升,T3、T4升高,吸碘率降低,γ球蛋白增高,血沉增快,出現T3、T4分離現象。超聲特征為病變區(qū)大部分邊緣不規(guī)則,呈“地圖樣”或“潑墨樣”低回聲區(qū),邊界模糊不清[6]。 國內文獻[7]有根據超聲聲像圖變化將病程分為3期:急性期、中期和恢復期。起病時超聲檢查見局限性或彌漫性低回聲區(qū),與甲狀腺濾泡破壞、水腫有關;隨著病程的進展或病變反復,甲狀腺濾泡破壞、水腫不明顯,而是以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以及一定程度的纖維化增生為主,超聲顯示甲狀腺實質彌漫性回聲增強并伴有大片狀低回聲區(qū);緩解期主要表現為低回聲區(qū)縮小;恢復期表現為低回聲區(qū)消失,代之以高回聲光點,血流信號正常。典型亞甲炎超聲診斷并不困難。但亞甲炎病變處于不同時期、范圍不同,病情輕重不同,有時超聲圖像缺乏典型表現,而出現漏診和誤診,因此,既要認識本病的典型聲像圖特征,也要對不典型圖像有所了解;必須結合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8]。
本病需與以下疾病鑒別診斷:①橋本甲狀腺炎,超聲表現為甲狀腺彌漫性腫大,伴峽部明顯增厚,低回聲實質內可見條索狀高回聲,不與頸前部肌群相連,可與亞甲炎鑒別[9]。②甲狀腺乳頭狀癌,與亞甲炎在聲像圖上有相似之處,但甲狀腺乳頭狀癌大部分病灶邊界較清楚,內部多伴沙礫狀鈣化,病灶內部血流豐富,可以區(qū)別兩者。
目前治療亞甲炎多選用阿司匹林和糖皮質激素,療效確切,治愈率高,甲減發(fā)生率低,但兩者都有一定的不良反應,且用藥時間過長,患者難以堅持,停藥過早對病情控制不利。有學者認為[10]血沉降至正常時開始停用激素,總療程6~8周。也有學者觀察到[11],在激素治療初期,平均用藥2周血沉可降至正常,還有部分患者1周即可降到正常。如在短時間內停用激素,復發(fā)率則明顯增高,且由于病情遷延不愈,易引起甲減。筆者臨床工作中發(fā)現:血沉正常后,復查超聲,若低回聲區(qū)縮小,則考慮用藥減量;若低回聲區(qū)消失,代之以高回聲光點,血流信號正常,則可作為停藥指標。本組45例治療過程中,采用超聲結合實驗室檢查結果作為用藥減量、停藥的指標,39例超聲圖像恢復正常后停藥,37例隨訪2年未復發(fā),2例2年后復查時發(fā)現局限性回聲增高區(qū),可能是此病的遠期后遺癥;6例因自覺癥狀消失、自行停藥后復發(fā),病情遷延,超聲表現甲狀腺實質不均勻性、彌漫性回聲增強并伴有小片狀低回聲區(qū)。
綜上所述,超聲顯示亞甲炎低回聲病灶數目的減少和范圍的縮小均遲于實驗室檢查,可成為類固醇激素用藥減量和停藥的良好指標之一[12],是診斷和判別亞甲炎活動期的較好檢查方法,對亞甲炎的診斷有一定的特異性。
[1]顧凱凱,孔令華,高彬,等.放射性核素顯像對亞急性甲狀腺炎診斷的臨床意義[J]. 中外醫(yī)療,2012,31(26):47.
[2]張珍輝,張樽.65例亞急性甲狀腺炎誤診原因分析[J].福建醫(yī)藥雜志,2009,31(1):73.
[3]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726.
[4]溫鐵軍,黃亮,羅冬云.甲狀腺靜態(tài)顯像在以咽喉痛或頸痛為主訴的亞急性甲狀腺炎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33):579-580.
[5]林宏岳,師軍,杜金英.亞急性甲狀腺炎誤診原因文獻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1,8(27):117-118.
[6]郭萬學,燕山.超聲醫(yī)學[M].6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2:268.
[7]王春雷,潘燕,卜娟娟.34例亞急性甲狀腺炎患者的甲狀腺超聲表現[J]. 臨床醫(yī)學,2014,40(10):101-102.
[8]徐明彤,李國成.以甲狀腺結節(jié)為主要表現的亞急性甲狀腺炎[J].廣東醫(yī)學,2001,22(4):330-331.
[9]陳林,陳悅,詹維偉,等.超聲診斷亞急性甲狀腺炎[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10,26(9):1678-1681.
[10]楊坤,廖有喬.激素治療亞急性甲狀腺炎不同停藥指征的療效觀察[J]. 臨床內科雜志,2007,24(8):527-529.
[11]史玉,宗昌榮.亞急性甲狀腺炎120例臨床研究[J].新醫(yī)學,1999,30(6):336-337.
[12]徐智章.現代腹部超聲診斷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