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堂,閻智力
?
預測越野滑雪運動成績生理學指標的實驗研究
李忠堂1,2,閻智力1
越野滑雪;預測;跑臺實驗;TDMA;OBLA;無氧閾
1.1 研究對象
中國國家越野滑雪隊運動員16人,男子7人,女子9人,健將級,參加過國際雪聯(lián)越野滑雪巡回賽、全國冬季運動會越野滑雪比賽(表1)。
表 1 本研究研究對象身體測量數(shù)據(jù)情況統(tǒng)計一覽表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調(diào)研
通過Pubmed和CNKI收集和整理國內(nèi)、外越野滑雪項目相關的研究資料,作為本研究論證的理論依據(jù)。同時,檢索能預測運動員成績的生理學指標的相關文獻,通過橫向比較為越野滑雪項目成績預測提供實證支撐。
1.2.2 實驗
1.實驗過程。采用遞增負荷跑臺運動完成力竭性運動負荷實驗。受試者首先進行預實驗判斷運動能力,根據(jù)個體差異設置起始運動負荷和級差幅度。本實驗確定四級,分別為5~7 km·h-1,6.5~9.5 km·h-1,8.5~11.5 km·h-1,10.5~13.5 km·h-1,每隔3 min變換遞增速度和跑臺坡度,坡度每級增加2°,直至力竭。
乳酸堆積拐點(OBLA)是血乳酸(BLA)開始以指數(shù)形式增高的點,通常是4 mmol/l時。
3.數(shù)據(jù)收集與統(tǒng)計。比賽成績數(shù)據(jù)來自實驗前2個月受試者參加的國際越野滑雪巡回賽,分別為男子5 km和10 km、女子2.5 km和5 km古典式越野滑雪;男子15 km和30 km、女子10 km和15 km自由式越野滑雪。由于比賽采用不同的技術而且是不同的距離,因此,每個受試者排名是與參加每次比賽的最好成績運動員成績時間進行比較,按照時間劃分計算。等級排序是根據(jù)4次比賽成績排序平均值進行計算的,這種排序能夠以百分比的形式反映出受試者比最好成績運動員成績慢多少。
1.2.3 數(shù)理統(tǒng)計
采用SPSS 12.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所有數(shù)據(jù)以平均數(shù)±標準差形式呈現(xiàn),其中,相關性分析使用兩種方法,一種是定距測量方法,通過皮爾遜(Pearson)相關系數(shù)分析了跑臺運動實驗所測數(shù)據(jù)與成績的相關程度;另一種是非參數(shù)測量方法,通過斯皮爾曼(Speraman)等級相關系數(shù)分析了所測數(shù)據(jù)與比賽排序之間相關程度。
2.1 實驗所測參數(shù)與越野滑雪成績之間的關系分析
實驗前本研究對研究對象2個月前參加的4次國際比賽成績進行了等級排序,4次比賽分別是男子5 km和10 km、女子2.5 km和5 km古典式越野滑雪;男子15 km和30 km、女子10 km和15 km自由式越野滑雪。因為4次比賽距離和采用的技術均不同,因此,排序是將每位運動員4次比賽成績(時間)與每次比賽最好成績運動員的成績(時間)進行比較,按時間比值劃分得到最終排名順序(表2),這種排序可以通過百分比的形式反映出受試者與最好成績運動員之間的差距。通過表2可以看出,男子被試中排序最后的運動員比最好成績運動員成績相差20.6%,女子相差10.7%。
表 2 本研究男、女運動員參加4次比賽成績平均值的等級排序情況一覽表
本次跑臺運動實驗對16名研究對象的多項生理學指標進行了測試(表3、表4),對所測數(shù)據(jù)進行相關性分析(表5、表6)。對所測數(shù)據(jù)與比賽排序之間相關程度進行了分析。
表 3 本研究跑臺運動實驗所測的男運動員各項生理學指標參數(shù)情況統(tǒng)計一覽表±SD)
表 4 本研究跑臺運動實驗所測的女運動員各項生理學指標參數(shù)情況統(tǒng)計一覽表±SD)
表 5 本研究男子運動員各項參數(shù)指標相關性分析統(tǒng)計情況一覽表
注:顯著性水平,* 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示P<0.001,下同。
表 6 本研究女子運動員各項參數(shù)指標相關性分析統(tǒng)計情況一覽表
2.2 測量生理學指標對于越野滑雪運動成績影響的橫向比較分析
皮爾遜(Pearson)相關系數(shù)分析,要求所測數(shù)據(jù)應該是定距數(shù)據(jù),變量在總體樣本中呈正態(tài)分布[12]。然而,由于實驗對象較少,很難判斷數(shù)據(jù)總體上是否遵循正態(tài)分布,因此,采用了非參數(shù)檢驗,如斯皮爾曼(Speraman)等級相關系數(shù),只考慮等級排序。本實驗同時采用這兩種方法,Speraman等級相關系數(shù)分析是由于樣本少,Pearson相關系數(shù)分析則能更容易與已有的預測越野滑雪成績的實驗研究進行比較。
3.1 結論
1.跑臺運動實驗所測的生理學參數(shù)能夠用來很好地預測越野滑雪運動的比賽成績。
2.預測越野滑雪運動員成績的生理學指標存在性別上的差異。
在男子中,TDMA和OBLA指標參數(shù)與越野滑雪成績存在高度相關,是最好的預測其越野滑雪成績的生理學指標,對于女子來說,RQ=1的指標參數(shù)能更好預測其越野滑雪成績。
3.2 建議
[1]馮連世,李開剛.運動員機能評定常用生理生化指標測試方式及應用[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
[2]JACK L,JAMES A F.社會研究中的基礎統(tǒng)計學[M].王衛(wèi)東,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3]BILODEAU B,ROY B,BOULAY M R.Upper-body testing of cross-country skiers[J].Med Sci Sports Exe,1995,(27):1557-1562.
[4]BERGH U.The influence of body mass in cross-country skiing[J].Med Sci Sports Exe,1987,(19):324-331
[5]BAUMGARTL P.Treadmill ergometry and heart-volumes in elite biathletes:a longitudinal studg[J].Int J Sports Med,1990,(11):223-227.
[6]DAWSON-SSUNDERS B,TRAPP R G.Basic and Clinical Biostatistics,2nd edn[M].Norwalk,Connecticut:Appleton Lange,1994.
[7]EISENMAN P A,JOHNSON S C,BAINBRIGE C N,etal.Applied physilolgy of cross-country skiing[J].Sports Med,1989,(8):67-79.
[8]INGJER F.Maximal oxygen uptake as a predictor of performance ability in women and men elite cross-country skiers[J].Scand J Med Sci Sports,1991,(1):25-50.
[9]MYGIND E,LARSSON B,KLAUSEN T.Evaluation of a specific test in cross-country skiing[J].J Sports Sci,1991,(9):249-257.
[10]NGAV,DEMMENT R B,BASSETT D R,etal.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of male citizen cross-country ski racers[J].Int J Sports Med,1988,(9):205-209.
[11]NIINIMAA V,DYON M,SHEPHARD R J.Performance and efficiency of intercollegiate cross-country skiers[J].Med Sci Sports,1978,(10):91-93.
[12]RUNDELL K W.Treadmill roller ski test predicts biathlon roller ski results of elite US biathlon women[J].Med Sci Sports Exe,1995,(27):1677-1685.
[13]SHEPHARD R J,BOUHLEL E,VANDEWALLE H,etal.Muscle mass as a factor limiting physiclwork[J].J Appl Physiol,1988,(64):1472-1479.
[14]STAIB J L,JOOHEE I,CALDWELL Z,etal.Cross-country ski racing performance predicted by aerobic and anaerobic double poling power[J].J Strengh Conditioning Res,2000,(14):282-288.
[15]VON KEUL J,DICKHUTH H-H,BERGA.Vergleiche von herzvolume n,nomographhisch ermittelter sauerstoffaufnahme and wettkampfleistung bei ausdauersportarten[J].Deutsche Z Sportmedicin,1980,(5):148-154.
[16]WASSERMAN K,HANSEN J E,SUE D Y,etal.Principles of exercise testing and interpretation[M].Philadelphia:Lea Sibinger,1986.
Experimental Study on Physiological Predictors Reflecting the Performance in Cross-country Skiing
LI Zhong-tang1,2,YAN Zhi-li1
cross-countryskiing;predicting;treadmilltest;TDMA;OBLA;anaerobicthreshold
1002-9826(2015)03-0088-06
10.16470/j.csst.201503012
2014-10-11;
2015-01-29
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資助(13D015);牡丹江師范學院科技項目資助(TY201401)。
李忠堂(1973-),男,黑龍江牡丹江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訓練理論與實踐、雪上項目教學與訓練,Tel:(0453)6511910,E-mail:li_zhongtang@163.com;閻智力(1964-),男,遼寧鐵嶺人,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訓練學、體育課程論,E-mail:yzl88.student@sina.com。
1.華東師范大學,上海 200024;2.牡丹江師范學院 體育科學學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2 1.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24,China;2.Mudanjiang Normal Uinversity,Mudanjiang 157012,China.
G863.104.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