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夢飛
(南京大學 歷史學系,南京 210093)
明清時期京杭運河沿線區(qū)域的天妃信仰
胡夢飛
(南京大學 歷史學系,南京 210093)
天妃又稱媽祖,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qū)從南到北都崇信的一位女性神靈?;诤_\和河運的重要性,南宋以來,歷代王朝不斷對其進行加封。明代永樂年間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后,天妃信仰逐漸從沿海擴展到運河沿線區(qū)域,祭祀天妃的廟宇遍布運河沿線各州縣。官方的倡導和推動以及運河航運的現(xiàn)實需要是天妃信仰盛行的主要原因,福建商人更是在其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天妃廟宇在為明清官方提供祭祀場所的同時,對運河沿線區(qū)域民眾社會生活也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
明清時期;運河漕運;福建商人;天妃信仰
天妃又稱天后、天后圣母,閩、粵、臺海一帶呼為媽祖,民間俗稱海神娘娘,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qū)信仰極為普遍的女性神靈。天妃,名林默,福建莆田湄洲人,都巡檢林愿第六女,相傳她不僅能保佑航海捕魚之人的平安,而且還兼有送子娘娘的職司。天妃信仰歷經(jīng)千年而不衰,成為中國沿海人民的民間信仰之一,隨后又傳播到東南亞各國。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全世界已有媽祖宮廟2500多處,信奉媽祖文化的民眾多達2億之多,天妃信仰逐漸演變成為海洋文化的重要內(nèi)涵。2009年10月,媽祖信仰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名錄。但很少有人注意,明清時期,京杭運河沿線區(qū)域也是天妃信仰極為盛行的地區(qū),全長1794公里的京杭大運河在天妃信仰的傳播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天妃名林默,福建莆田湄洲人,關(guān)于天妃的來歷和身世,據(jù)史書記載,僅生卒年就有六種說法,比較一致的說法是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農(nóng)歷三月二十三日誕生,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升化。天妃信仰從產(chǎn)生至今,經(jīng)歷了一千多年,起初僅作為民間信仰,后來演變?yōu)榈澜绦叛?,最終成為歷代朝廷祭祀的對象。
現(xiàn)今存世有關(guān)天妃(媽祖)信仰的錄書與志書,主要有《天妃顯圣錄》、《天后顯圣錄》、《昭應錄》、《敕封天后志》、《天上圣母源流因果》等,然這些錄書和志書均以《天妃顯圣錄》為依據(jù)增刪修訂而來,由此可見《天妃顯圣錄》對研究天妃(媽祖)信仰的重要性。《天妃顯圣錄》由明末清初湄洲天妃廟住持僧照乘等人歷經(jīng)數(shù)十年編纂完成,主要內(nèi)容包括序文、歷朝顯圣褒封二十四命、歷朝褒封致祭詔誥、天妃降誕本傳、顯靈事跡等。其中《天妃誕降本傳》專章詳細記載了天妃(媽祖)的身世來歷情況:“天妃,莆林氏女也。始祖唐林披公,生子九,俱賢。當憲宗時,九人各授州刺史,號九牧。林氏曾祖保吉公,乃邵州刺史蘊公六世孫州牧圉公子也,五代周顯德中為統(tǒng)軍兵馬使。時劉崇自立為北漢,周世宗命都點檢趙匡胤戰(zhàn)于高平山,保吉與有功焉。棄官而歸,隱于莆之湄洲嶼。子孚承襲世勛,為福建總管。孚子惟愨諱愿,為都巡官,即妃父也。娶王氏,生男一,名洪毅,女六,妃其第六乳也。二人陰行善,樂施濟,敬祀觀音大士。父年四旬余,每念一子單弱,朝夕焚香祝天,愿得哲胤為宗支慶?!翁娼≡?960年)庚申,三月二十三日方夕,見一道紅光從西北射室中,晶輝奪目,異香氤氳不散。俄而王氏腹震,即誕妃于寢室。里鄰咸以為異。父母大失所望,然因其生奇,甚愛之。自始生至彌月,不聞啼聲,因命名曰‘默’。幼而聰穎,不類諸女。甫八歲,從塾師訓讀,悉解文義。十歲馀,喜凈幾焚香,誦經(jīng)禮佛,旦暮未嘗少懈。婉變季女,儼然窈窕儀型。十三歲時,有老道士玄通者往來其家,妃樂舍之。道士曰:‘若具佛性,應得渡人正果’。乃授妃玄微秘法。妃受之,悉悟諸要典。十六歲,窺井得符,遂靈通變化,驅(qū)邪救世,屢顯神異。常駕云飛渡大海,眾號曰‘通賢靈女’。越十三載,道成,白日飛升;時宋雍熙四年(987年)丁亥秋九月重九日也。”[1]
明正德《瓊臺志》卷26《壇廟》“??谔戾鷱R”條同樣記載了天妃的身世來歷:“按《靈著錄》,妃,莆田人,都巡林公愿第六女。母王氏,于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生妃于湄后林之地,祥光異香,洲中土色皆變而紫。少長,能乘席渡海,嘗浮云捧足,游于島嶼。雍熙四年(987年)九月九日,居室二十有八而升化。嘗朱衣旋舞翩翩焉于水上飛行。鄉(xiāng)人水旱、疫癘、???,求救響應。余靈異甚多,備見《錄》?!雹俅送?,《東西洋考》、《七修類稿》、《陔余叢考》、《續(xù)文獻統(tǒng)考》、《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閩書》、《使琉球雜錄》、《夷堅志》等著作中都有關(guān)于天妃生平事跡、神跡傳說、歷代皇帝敕封等情況的記載。
明清時期,京杭運河沿線區(qū)域天妃信仰的傳播和漕運密切相關(guān)?;诤_\和漕運的重要性,自宋代開始,統(tǒng)治者便不斷對天妃進行加封。據(jù)史料統(tǒng)計,對天妃的加封,宋代有14次、元代7次、明代2次、清代15次。天妃本身是海神,元代因倚重海運,故官方和民間都進一步尊崇天妃,極其重視對此神的祭祀。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世祖封其為“護國顯佑明著天妃”。明初鄭和下西洋,也極為重視對天妃的崇祀,永樂七年(1409年)加封其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京杭運河全線貫通后,天妃信仰逐漸在運河沿線區(qū)域傳播,祭祀天妃的廟宇也開始紛紛建立。
清朝建立后,漕運愈發(fā)顯得重要,于是沿襲明朝的傳統(tǒng),不斷對天妃進行加封。康熙十九年(1680年),加封其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上圣母”;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加封其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此后,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年間先后10余次對其加封,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天后的封號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佑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導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溥衛(wèi)漕保泰振武綏疆嘉佑天后”,達64字之多,這種現(xiàn)象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是極為少見的,清代對天妃的崇奉可謂達到了頂峰。正是由于官方的重視和推動,再加上海運及河運的現(xiàn)實需求,才使得天妃信仰在東南沿海和運河沿岸地區(qū)極為盛行。明清兩朝對天妃加封情況如表1。
表1 明清時期官方加封天妃情況表
明代永樂年間,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運河成為明清兩朝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主動脈和生命線。運河的流經(jīng)不僅促進了沿岸城鎮(zhèn)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對沿線區(qū)域信仰風俗也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眾多運河沿岸民眾以前并不知曉的神袛開始在運河沿線區(qū)域出現(xiàn),并成為當?shù)鼐用窈屯獾乜蜕坦餐男叛鰧ο?。在運河區(qū)域眾多神靈信仰中,以金龍四大王、天妃為代表的水神信仰最為盛行。繁忙的漕運和頻繁的河工導致了天妃信仰的盛行,善于經(jīng)商的福建商人在從事商業(yè)貿(mào)易的同時,也將天妃信仰傳播到京杭運河沿線地區(qū)。表2是筆者在依據(jù)地方志等史料的基礎(chǔ)上,對明清時期京杭運河沿線區(qū)域天妃宮廟數(shù)量及分布情況所做的簡要統(tǒng)計。
由表2可以看出,明清時期京杭運河沿線區(qū)域共有天妃廟宇60余處。從廟宇數(shù)量上看,天妃宮廟的地域分布并不平衡,大多數(shù)州縣只有一至兩處天妃廟,而天津、徐州天妃廟宇數(shù)量達十余處之多。由于天妃信仰的傳播路線是沿運河自南向北,運河南段的淮安、蘇州、鎮(zhèn)江、嘉興、杭州等地區(qū)在地理位置上更靠近天妃信仰的發(fā)源地福建,故建立時間較早,而運河北段的山東、直隸等地區(qū)的天妃廟宇建立時間相對較晚,天妃信仰在時間和地域上呈現(xiàn)出由南向北的傳播趨勢。天妃信仰起源于福建,福建商人視其為鄉(xiāng)土神,故福建會館多奉祀天后媽祖。表2中宿遷、泗陽、吳縣、嘉興等地天后宮皆為福建商人所創(chuàng)建,兼為福建會館,在祭祀天妃神的同時,也成為聯(lián)絡(luò)感情、擴大與當?shù)厣鐣涣鞯募~帶和橋梁,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福建商人在運河沿線區(qū)域天妃信仰傳播中的作用。
由于在地理位置上更靠近福建,京杭大運河浙江、江蘇段天妃信仰的傳播要早于北方。京杭大運河的南方起點杭州,民國《杭州府志》記載早在宋代就建起杭州艮山順濟圣妃廟。②杭州天后宮:“在武林門內(nèi)北隅,國朝雍正八年,總督李衛(wèi)毀西洋天主堂改建,(雍正)十一年八月,奉旨春秋致祭?!雹酆贾萏戾鷮m:“在孩兒巷北,以祀水神,明洪武初建,崇禎中加封碧霞元君,國朝康熙中毀于火重建,同治四年重修?!雹茉诮线\河沿岸的蘇州,宋代起建有天妃廟。同治《蘇州府志》記載蘇州天后宮:“在郡北中路橋,宋宣和五年,賜廟額順濟。紹興二十六年,封靈惠夫人,賜廟額靈應?!雹菸挥陂L江與運河交匯處的鎮(zhèn)江也建有天妃廟,元人俞希魯所纂至順《鎮(zhèn)江志》記載鎮(zhèn)江天妃廟:“在豎土山東,舊在潮閘之西。宋淳祐年間,貢士翁戴翼創(chuàng)于此。太學博士李丑父為記?!雹迯闹形覀兛梢缘弥?zhèn)江最早的天妃廟建于南宋淳熙年間。
表2 明清時期運河沿線區(qū)域天妃廟宇分布情況表
續(xù)表2
州縣名稱廟宇名稱數(shù)量創(chuàng)建及重修情況資料來源吳縣天后宮8一在胥江西岸夏駕橋南,明萬歷四十一年,福建商人集資建,名三山會館。一在閶十一都二十二圖小石暉橋,康熙間,漳州士商公建。一在閶十一都二十八圖雁宕村,康熙間,泉州商人公建。一在閶十一都二十三圖南濠王家港,寧波商人公建,名浙寧天后宮。一在閶二十二圖南濠新巷北,名邵武天后宮,創(chuàng)建無考。一在閶二圖南濠姚家街內(nèi),康熙間,興化士商公建,名興安天后宮。一在閶二十八都五圖上津橋上塘街汀州商人公建,名鄞江天后宮。一在閶二十八都五圖上津橋東上塘街,康熙四十七年,潮州商人公建,名潮州天后宮。民國《吳縣志》卷33長洲天后宮1在郡北中路橋,宋代建。乾隆《長洲縣志》卷6嘉興天后宮2一在府治東北二里,宋乾德中建,明嘉靖年間,嘉興所指揮鞏洋捐建,道士沈道誠重修。一在南十三莊北稱字圩,明崇禎年間創(chuàng)建,兼稱福建會館,乾隆五十年重修。光緒《嘉興府志》卷10杭州天后宮3一名順濟圣妃廟,在艮山門外。一名天后宮,在武林門內(nèi)北隅,雍正八年建。一名天妃宮,在孩兒巷,明洪武初建,同治四年重修。民國《杭州府志》卷9
淮安位于京杭大運河中段,明清時期的淮安是黃河、淮河、運河的交會處,為商旅必經(jīng)的咽喉要道。永樂年間京杭運河重新貫通后,淮安因其處于南北咽喉,成為重要的漕運樞紐。光緒《淮安府志》記載漕運興盛時的淮安:“秋夏之交,西南數(shù)省糧艘銜尾入境,皆停泊于城西運河,以待盤驗,車挽往來,百貨山列,河督開府清江浦,文武廳營星羅棋布,儼然一省會”。⑦數(shù)量眾多的官員、漕軍、客商、船工、水手云集淮安,在淮安黃運沿岸建立起眾多祭祀各種水神的廟宇和祠堂,以滿足不同社會群體的祭祀要求,其中就有專門祭祀天妃的祠廟。
同治《重修山陽縣志》記載當時山陽縣境內(nèi)的天后宮在:“城西南隅,宋嘉定間安撫使賈涉建,國朝康熙中漕督施世綸重修。又一廟在察院西,一在新城大北門內(nèi)”。⑧明代淮安府城天妃廟稱靈慈宮,永樂年間內(nèi)閣大學士楊士奇在其《敕賜靈慈碑記》中記載:“永樂初,平江伯陳公瑄奉命率舟師,道海運北京,然道險所致無幾?!熳黛粲诨粗褰?,以祀天妃之神,蓋公素所持敬者。凡淮人及四方公私之人有祈于祠下,亦皆響應。守臣以聞,賜祠額曰‘靈慈宮’,命有司歲有春秋祭祀”。⑨清河縣天妃廟叫惠濟祠,光緒《清河縣志》記載惠濟祠:“在運口,乾隆志云即天妃廟,在新莊閘口,明正德三年建。武宗南巡,駐蹕祠下。嘉靖初年,章圣皇太后水殿渡祠,賜黃香白金,額曰惠濟。雍正五年,敕賜天后圣母碧霞元君”。⑩乾隆十六年(1751年)二月,乾隆皇帝首次南巡,視察惠濟閘和高家堰石堤河工,并瞻謁惠濟祠,命重加煥飾。同年六月撰寫《御制重修惠濟祠碑文》,碑文曰:“清江浦之涘,神祠曰惠濟,鼎新于雍正二年,靈貺孔時,孚應若響,過祠下者,奠醴薦牢,靡敢弗肅。乾隆十有六年,朕巡省南服,瞻謁庭宇,敬惟神功庥佑,宜崇報享。命有司焉鳩工加煥飾焉?!贝撕?,乾隆皇帝又分別于乾隆二十二年(1767年)、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三十年(1765年)三次奉孝圣皇太后南巡,每次皆駐蹕祠左。乾隆皇帝在視察河工、督理漕運之余,必奉孝圣皇太后親臨祠下,瞻禮上香,虔誠致祭,并屢屢頒賜御筆所書匾額、楹聯(lián),先后以“惠濟祠”為題一共作了六首七律,對此欽定《大清一統(tǒng)志》有著詳細的記載:“乾隆十六年翠華南巡,御賜《重修惠濟祠碑文》,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六次臨幸,并有御制《惠濟祠詩》,賜匾四、聯(lián)四,旁建行殿,御賜匾二、聯(lián)二。”由此可見,清朝統(tǒng)治者對清口惠濟祠的高度重視。道光年間以后,因運河淤塞、漕運轉(zhuǎn)衰,清口地位下降,惠濟祠逐步淡出朝廷的視野。民國年間,惠濟祠仍然有房屋九十九間半,規(guī)模宏大,香客如云。之后歷經(jīng)水災、戰(zhàn)亂,日漸傾頹,最后不幸在文革時期被徹底摧毀,全部建筑蕩然無存,只剩下一座乾隆御碑。
明清時期的徐州因黃運交匯,河工頻繁,再加上福建商人在此活動,故天妃信仰也很盛行。同治《徐州府志》記載沛縣竟有天妃行宮十處之多:“一在縣治東關(guān)護城堤內(nèi),一在縣東五里射箭臺上,一在縣東十里,一在縣北三里呂母冢,一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劉八店集,一在夏鎮(zhèn)新河西岸,一在縣西南戚山北,一在縣東南十五里,一在縣東南三十里里仁集,一在縣北三十里廟道口”。宿遷縣天妃廟稱天后宮,民國《宿遷縣志》記載:“即福建會館,在新盛街”。泗陽天后宮,俗稱媽祖廟,亦稱閩商會館,始建于清康熙年間。民國《泗陽縣志》記載泗陽縣天后宮:“在眾興鎮(zhèn)西騾馬街,規(guī)模宏敞,殿宇輝煌,系閩商會館?!?/p>
明清時期,山東運河沿線區(qū)域的天妃廟宇最早出現(xiàn)在德州。明初的德州只是一處重要軍事重鎮(zhèn),京杭大運河全線開通才逐漸形成城市,運河與德州城市的發(fā)展可謂關(guān)系密切。乾隆《德州志》載明人王權(quán)《天妃廟記》云:“德州舊無天妃廟,廟初立無文記歲月,天順庚辰,成化辛丑兩新之。吾境內(nèi)多泰山元君祠,謁天妃廟者,恒以元君視之?!庇纱丝梢钥闯?,德州早在天順四年(1460年)以前就出現(xiàn)天妃廟。天順四年(1460年)重修后,又經(jīng)過十一年,于成化七年(1471年)再次重修。再到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天妃廟又因歲月侵蝕“棟宇垣壁復圮壞,于是德州的耆老聯(lián)絡(luò)當?shù)孛癖姽餐栀Y再次加以修復。嘉靖年間的這次重修天妃廟,是當?shù)孛癖娮园l(fā)行為,且捐資甚重,整修過的廟宇“正殿仍四楹,兩廡仍各六楹,……倍壯于舊,廟貌鼎新,觀者肅然起敬焉?!庇梢陨蟽?nèi)容可以看出,明代前期天妃信仰已為山東運河沿線區(qū)域民眾所普遍接受。
隨著福建商人在臨清貿(mào)易的頻繁,山東臨清也出現(xiàn)了天妃廟?!栋埠V尽酚涊d在臨清有閩人建立的天妃廟,《梼杌閑評》中也有明工部尚書朱衡在臨清天妃宮宴請欽差并看戲玩樂的描寫。在山東運河南端的濟寧,歷史上也建有兩處天妃廟,道光《濟寧直隸州志》記載濟寧天后宮:“在天井閘河北,乾隆三十年,總河李清時建,次年奏請御題‘靈昭恬順’額。”另一處更早的天妃廟建于濟寧城北關(guān)外,當?shù)厝朔Q為天仙閣或天妃閣。除此之外,山東運河沿線區(qū)域還有一些不稱天妃廟或天后宮的廟宇也崇祀天妃。如張秋顯惠廟就崇祀真武、龍王、天妃三神。還應注意的是,在山東運河區(qū)域各州縣,幾乎遍設(shè)碧霞元君祠。本來這類祠廟是用來供奉碧霞元君的。自京杭大運河重新開通以后,運河沿岸民眾將天妃和碧霞元君混為一神祭祀的情況更為普遍。明人王權(quán)《天妃廟記》云:“吾境內(nèi)多泰山元君祠,謁天妃廟者,恒以元君視之。”
天津的誕生與發(fā)展都與運河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自元代開海漕以來,天津才形成一個重要的水旱碼頭。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直沽設(shè)衛(wèi)并為紀念當年在此處渡海河奠定了勝局,特取 “天子渡津處”之意,賜名 “天津”。隨后朱棣廢海漕為河漕,天津才成為運河和白河交匯入海的京畿門戶。據(jù)光緒《重修天津府志》記載天津天后宮:“一在東門外,元朝建,明永樂元年重建,正德十年參將楊節(jié)重修?!辉陉惣覝?,一在丁字沽,一在鹽水沽,一在賀家口,一在葛沽,一在泥沽,一在東沽,一在前辛莊,一在后尖山,一在秦家莊,一在城西如意庵南,一在大直沽。”海運和漕運是導致天妃信仰興起和傳播的主要原因,一座城市擁有如此眾多天妃廟,由此可見海運和運河對天津城市發(fā)展的影響。
在天津地區(qū)眾多天妃廟宇中,最為有名的當屬天津東門外天后宮。天后宮原名天妃宮,俗稱娘娘宮,始建于元泰定元年(1326年),明永樂元年(1403年)重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改稱天后宮,是天津市區(qū)最古老的建筑群,與福建莆田湄洲媽祖廟、臺灣北港朝天宮并列為我國三大媽祖廟。由于當時海運漕糧,漕船海難不斷發(fā)生,而天津是海運漕糧的終點,是轉(zhuǎn)入內(nèi)河裝卸漕糧的碼頭,元泰定三年(1326年)建天后宮(當時稱天妃宮)于天津海河三岔河口碼頭附近,供人們奉祀海神天后。船工、水手、漕運官員在出?;蜾罴Z到達時,都向天后祈福求安。天后宮最初為船工祭祀海神天妃并舉行酬神演出的場所,后逐漸在天后宮兩側(cè)的街道形成商業(yè)集市和年貨市場,每逢農(nóng)歷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誕生之日,天后宮都會舉行皇會,會上表演龍燈、高蹺和旱船等民俗藝術(shù),還有各種生產(chǎn)和生活用品、手工藝品的買賣活動,屆時人山人海,熱鬧空前。
位于京杭大運河終點的北京,目前有關(guān)天妃信仰最早的記載是來自明景泰五年 (1454年)的《重修京都天妃宮碑記》。碑文記載:“京師舊有廟,在都城之巽隅大通橋之西。景泰辛末,由持道士丘然源援南京例清升為宮”。在北京所屬州縣也有天妃廟的分布,據(jù)光緒《順天府志》記載,通州建有兩座天妃宮:“一在州北門內(nèi),始建無考,明崇禎十三年修。一在州北門外?!北本讶嵋泊嬖谝蛔ㄓ诿鞒?“娘娘宮”。此外,明清以來福建在北京設(shè)立會館有25所,也多供奉天妃神像。
天妃信仰歷經(jīng)千年而不衰,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qū)以及港、澳、臺和東南亞華人心目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對其開展相關(guān)的研究,無疑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明清時期的京杭大運河是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不僅促進了南北物資的交流和沿線城鎮(zhèn)聚落的興起,也使得各種文化、信仰和風俗在此交流融合,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民俗信仰。宋元時期的海運導致了天妃信仰的形成,明清時期以河運為主的漕運則促進了天妃信仰在運河沿線區(qū)域的傳播和盛行。天妃廟宇在為明清官方提供祭祀場所的同時,對沿岸民眾的社會生活也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天妃信仰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沿岸民眾的祭祀需求,因天妃而產(chǎn)生的祭祀和廟會活動對沿岸民眾經(jīng)濟和文化生活也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至今在運河沿岸的天津、泗陽、淮安、杭州等地,仍保留有天妃廟宇遺跡或祭祀天妃的傳統(tǒng)。隨著京杭大運河成功申請世界文化遺產(chǎn),天妃信仰及其廟宇作為運河民俗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必將在以后的文化遺產(chǎn)保護和旅游資源開發(fā)中發(fā)揮更為顯著的作用。
注釋:
① 唐胄.正德瓊臺志[M].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據(jù)明正德十六年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2.
②③④ 齊耀珊,吳慶坻.民國杭州府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浙江府縣志輯(1).上海:上海書店,1993.
⑤ 李銘皖,譚鈞培.同治蘇州府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8).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⑥ 脫因修,俞希魯.至順鎮(zhèn)江志[M].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171),據(jù)元至順三年刻本影印.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
⑦ 孫云錦,吳昆田.光緒淮安府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54).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⑧ 張兆棟,何紹基.同治重修山陽縣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55).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⑨ 楊宏,謝純.荀德麟、何振華,漕運通志[M].方志出版社.淮安文獻叢刻(一).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
⑩ 胡裕燕,吳昆田.光緒清河縣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55).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1] 徐祖望.媽祖信仰史研究[M].福州:海風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鄭孝芬)
The Tianfei Religion along the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Region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U Meng-fei
(The History Department of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Tianfei, also called Mazu, is a female god worshipped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 in the Southeast coastal area of China. Based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sea and river transport, Tianfei was continually granted more titles from the past dynasties since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ies. After the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was all connected in the Yongle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 the Tianfei religion gradually extended from coastal to the region along the canal. The Tianfei's temples were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states and counties of the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region. The official advocacy and promotion as well as the practical needs of the canal shipping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prevalence of the Tianfei religion, in which the merchants of Fujian provinc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the Tianfei religion's propagation. The temples of Tianfei provide the places of worship for the country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hich also brought about the profound impact on the social life of people in the canal coastal area.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Grand Canal grain transportation; merchant of Fujian province; Tianfei religion
2014-12-01
胡夢飛(1985-),男,山東臨沂人,在讀博士,主要從事明清史和運河文化史研究。
K29
A
1009-7961(2015)02-0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