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娜
(湖北省武漢協(xié)和醫(yī)院 肝膽移植病房,湖北 武漢,430022)
留置導尿管是醫(yī)院臨床護理中的基本操作,當患者因各種原因發(fā)生排尿障礙或進行特定手術時需要放置導尿管進行協(xié)助排尿。因此留置導尿管也成了院內感染的主要因素[1]。有研究[2]表明留置導尿管引起的感染多與放置導尿管時操作不當引起的,長期留置導尿管引發(fā)感染主要與患者年齡及留置時間長短相關,臨床中掌握正確的放置手法,進行無菌操作顯得非常重要。本研究主要對長期留置導尿管導致尿路感染因素進行分析,總結相應的護理措施,為臨床護理工作提供借鑒依據(jù)。
選取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入的病情需長期留置導尿管的患者87例,男40例,女47例,所有患者中患糖尿病20例,婦科疾病16例,外傷21例,腦血管疾病13例,普外科17例。經(jīng)細菌病原學檢查發(fā)現(xiàn)有14例出現(xiàn)尿路感染,其中男8例,女6例,年齡58~71歲,平均(64.3±6.4)歲,導尿管留置時間3~60 d,平均(37.4±21.1)d。未出現(xiàn)尿路感染73例,其中男32例,女41例,年齡34~65歲,平均(51.3±11.2)歲,導尿管留置時間1~25 d,平均(16.7±7.8)d。
密切注意患者生活情況,準確記錄患者疾病的治療方式,患者尿量、置管時間、拔管時間等。對未進行導尿患者留取少量尿液標本進行病原學檢查,確保導尿管留置前未發(fā)生相應感染,導尿后及時對患者尿液進行病原學檢查,及時發(fā)現(xiàn)發(fā)生感染患者。
患者產(chǎn)生尿路刺激癥狀[3],如尿痛、尿頻、尿急等癥狀,腹部可有或沒有觸痛感,部分患者可見發(fā)熱、腎區(qū)叩痛,經(jīng)尿液檢查,男性患者每個高倍鏡下視野白細胞多于5 個,女性患者每個高倍鏡視野下白細胞多于10 個。患者未產(chǎn)生尿路刺激癥狀時,留置導尿管尿液培養(yǎng)可見革蘭陽性球菌菌落數(shù)多于104cfu/mL,革蘭陰性球菌菌落數(shù)多于105cfu/mL,也為尿路感染。
采用SPSS 15.0 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以t 檢驗比較組間差異,以P<0.05 為有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
不同基礎疾病長期留置導尿管時,糖尿病患者置管感染3例(15.0%),外傷患者置管感染4例(19.0%),普外置管感染4例(30.8%),腦血管疾病置管感染3例(17.6%),不同基礎疾病與感染發(fā)生之間沒有相關聯(lián)系,各疾病間感染情況也未見明顯差異。
87例基礎疾病長期留置導尿管的患者中,有14例出現(xiàn)尿路感染,感染患者與未感染患者比較可發(fā)現(xiàn),感染患者年齡普遍較高,導尿管留置時間越長感染越明顯,見表1。
3.1.1 導尿管腔內外途徑感染:留置導尿管的腔內感染途徑多由于細菌逆行引起,導尿管與集尿袋間的接觸部位反復被打開,還有集尿袋的放尿口打開時也增加了細菌進入機會,膀胱沖洗液反復沖洗膀胱,也使膀胱黏膜受損引起感染。腔外途徑則多由于導尿管放置前對尿道口的清理并不徹底,消毒清理不到位則易引起感染,當導尿管插入時將尿路口的細菌帶入,且長期留置導尿管使尿路口附近細菌有了進入膀胱內的通道[4],同時尿道口臨近肛門及床褥,因此更易因為放置導尿管后護理工作不到位引起感染。
表1 引起感染因素分析
3.1.2 導尿操作不正確:進行導尿操作時,應選擇正確尺寸的導尿管進行導尿,導尿管過粗或過細都會加重膀胱及尿路刺激,太粗會引起尿道不適及痙攣,過粗容易破壞尿道軟組織,易被細菌侵入。而且進行導尿時無菌操作意識不夠,手法不夠規(guī)范,對尿道口的消毒清理工作未做到位,均可導致細菌侵入[5]。生理狀態(tài)下的尿道為相對無菌環(huán)境,外來放置的導尿管對于尿路及膀胱來說可引起很大的刺激作用,導致屏障被破壞,黏膜受損,因此更要注意無菌操作的規(guī)范性。
3.1.3 導尿管放置時間過長:本研究顯示,長時間放置導尿管超過15d 的,多發(fā)尿路感染。導尿管對于尿道膀胱來說是較大異物,長期留置破壞了尿道及膀胱的正常生理環(huán)境,使黏膜屏障被破壞,破壞了對于細菌的機械防御保護,使得細菌逆行至尿道內,引起感染。導尿管的放置時間越長,對于尿道及膀胱的破壞作用就越大,越易引發(fā)感染[6]。Wald 等[7]研究發(fā)現(xiàn),86%患者在大手術時留置導尿管,50%超過2 d,其尿路發(fā)生感染率是留置時間短于2 d 的2 倍。
3.1.4 年齡因素:本研究也發(fā)現(xiàn)年齡與長期留置導尿管后尿道感染的發(fā)生有很大關系。60歲以上的患者長期留置導尿管引發(fā)尿道感染占42.9%,而大多數(shù)未感染患者年齡都在60歲以下。隨著年齡增長,尿道的屏障及保護機能下降,男性多有前列腺肥大疾病,女性則骨盆底部肌肉松弛引起膀胱脹大突出,導致尿液潴留,加重了引發(fā)感染機會。女性盆部解剖部位與結構與男性不同,女性尿道口與陰道口及肛門較近,尿道短直,括約肌薄弱,因此長期留置導尿管更容易產(chǎn)生尿路感染[8]。
3.1.5 藥物使用錯誤及宣教工作不到位:針對引起感染細菌,應經(jīng)過病原學檢查后對癥用藥,廣譜抗生素的提前應用對于感染的控制沒有任何好處,同時容易引起尿道內的菌群關系紊亂,使耐藥細菌增多,不利于接下來抗感染的工作進行。
3.1.6 忽視導尿管的固定:目前應用較多的導尿管均為氣囊式,插入尿道氣囊有一定的固定作用,但是固定并不牢固。導尿管氣囊部的運動易引起尿道口部細菌運動至尿道內部,引起尿道被感染機會增加,另外導尿管氣囊的反復運動對于尿道壁也可產(chǎn)生損傷,導致了機械性炎癥的發(fā)生。導尿管放置尿道后,膀胱處于持續(xù)空虛的狀態(tài),未固定好的導尿管氣囊運動刺激膀胱壁,老年人膀胱括約肌松弛容易因此發(fā)生漏尿現(xiàn)象。
3.2.1 掌握放置導尿管適應證:對患者基礎疾病進行全面分析,仔細考慮是否需要放置導尿管,對于男性尿失禁患者,可考慮利用尿套來替代留置導尿管,對于脊髓損傷患者,可以采取間歇導尿方式,避免留置導尿管。經(jīng)本研究顯示,長期留置導尿管是引起尿路感染的一大危險因素,留置導尿管15d 以上患者中,30%發(fā)生了尿路感染,而留置時間少于15d 的患者中,感染率僅為8.7%。對于需留置導尿管患者,也應盡量縮短放置時間,減少感染的危險因素。
3.2.2 規(guī)范導尿管放置操作:先根據(jù)患者的基礎疾病情況,導尿的目的、性質等選擇合適粗細的導尿管,避免因導尿管過粗或過細對尿道壁產(chǎn)生損傷。另外對于需要進行膀胱沖洗患者選用三腔導尿管,沖洗工作可通過沖洗管進行,避免了反復沖洗時沖洗液攜帶細菌。操作時,要嚴格注意無菌操作技術,時刻保持無菌理念。對于男性尿道口進行消毒時,使用0.05%~0.1%的碘附進行消毒處理,從尿道口、龜頭向外擦拭,仔細清理冠狀溝及包皮。對女性患者仔細清理外陰,再清理尿道口,前庭及大小陰唇。對于大便后患者,應仔細清理擦拭肛門周緣,同時保持床褥干燥清潔,避免細菌污染。插管時指導患者放松,動作要輕柔,避免患者太過緊張引起尿道痙攣,插管產(chǎn)生損傷。導尿管插入深度要適宜,向水囊內注入無菌水15~20 mL,將導尿管固定置合適位置,避免患者因體位改變而引起氣囊運動,繼發(fā)感染[9]。
3.2.3 插管后的護理:固定好導尿管及導尿袋位置,不應高于膀胱。保持導尿管的通暢及完整性,不應人為的彎折、壓迫以免引流不暢。長期留置導尿管時不應反復拆卸分析集尿袋,以免細菌附著在接口處,逆行引起尿道感染,如果需要取尿液標本進行尿檢時,則應該用無菌注射器進行抽取。對患者進行活動及搬運時,需要夾閉導尿管,防止尿液逆流或外溢。當集尿袋將要裝滿時,及時通過集尿袋出口排出尿液,避免出口碰觸地面及被褥等,引起細菌逆行感染。導尿管留置過程中,如果沒有明顯指征需要更換導尿管及集尿袋時,不應該進行更換,經(jīng)常更換導尿管及集尿袋也是引發(fā)尿路感染的一大危險因素。當導尿管被感染時,如懷疑阻塞,導尿管脫落解除其他部位,已出現(xiàn)尿路感染需抗生素治療,則必須更換導尿管[10]。對于留置導尿管患者不應主張膀胱沖洗來預防尿路感染,膀胱沖洗可破壞尿道屏障,且容易帶入外來致病菌,引發(fā)尿路感染,因此應該通過生理沖洗方式來預防感染,如在身體能耐受情況下,囑咐患者多飲水,通過尿液排出對尿道進行沖洗。另外應保持尿道口清潔,日常使用肥皂水進行清潔,排便后應進行消毒工作,并保持肛門及尿路口清潔干燥。
3.2.4 做好護理及教育工作:對于抗感染藥物的應用,應選擇正確的抗生素,切忌未出結果前經(jīng)驗性應用藥物,避免不合理的藥物應用產(chǎn)生耐藥菌,引發(fā)不可控制的感染。通過藥敏試驗結果,疾病指征來正確選擇抗生素,同時掌握正確的用藥方法,用量,短時程的應用控制感染。同時做好家屬及患者的教育工作,攜帶導尿管時避免大幅度活動,勿使導尿管彎折,集尿袋不應超過膀胱位置,同時囑咐其多飲水,避免結石形成,同時通過生理沖洗預防感染。
3.2.5 拔管護理:在患者基礎疾病治療進展良好,可以拔出導尿管時,應先進行試夾管。每3~4 h 開放導尿管一次,定時的充盈及排空可使膀胱的收縮功能逐漸恢復。拔出導尿管對尿道也可產(chǎn)生一定損傷,患者在拔管時也有不同程度的緊張感出現(xiàn),引起痙攣,導致拔管失敗。拔管前應該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囑其放松情緒,拔管后引到患者自主排尿。
[1]張慧琴.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的預防及護理[J].臨床合理用藥,2012,5(5C):141.
[2]林艷,王秀娟.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1,14(11):1708.
[3]張俊芝.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患者的護理與預防策略[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2,9(8):70.
[4]楊玉萍,段立中.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的危險因素與護理對策[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3,31(10):153.
[5]余利君.引起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的護理因素與對策[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4):837.
[6]王遠清,徐習.導尿管相關性尿路感染的因素分析及護理進展[J].當代護士,2013,6(3):11.
[7]Wald H I,Ma A,Bratzler D W,et al.Indwelling urinary catheter use in the postoperative period: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surgical infection prevention project data[J].Arch Surg,2008,143(6):551.
[8]楊風萍,徐璇.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當代護士,2011,7(2):114.
[9]Tenke P,Kovacs B,Bjerklund Johansen T E,et al.European and Asian Guidelines on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J].Int J Antimi-crob Agents,2008,31(1):68.
[10]劉小敏.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防控[J].實用臨床醫(yī)學,2012,1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