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海安縣曲塘鎮(zhèn)章郭小學(226661) 毛金梅
閱讀教學中高效設問策略淺談
江蘇海安縣曲塘鎮(zhèn)章郭小學(226661) 毛金梅
目前,一些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采用“一問一答”的模式,導致整個課堂雜亂無章。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學生的認知起點,在切合學生需求處設問;要設置問題坡度,循序漸進地進行設問;要依循語用需求,在言語訓練處設問。這樣就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
閱讀教學 設問 效率
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傳統(tǒng)教學中的“滿堂灌”已經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對話”式教學。一些教師對這一新理念缺乏認識,采用“一問一答”的模式,學生要么在是非中判斷,要么在有限的條件中選擇,而真正涉及學生思維意識的問題卻很少。因此,在教學中,學生要么不用思考就直接作答,要么就索性沉默不語,導致整個課堂顯得雜亂無章。閱讀教學中的有效問題是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深處的高速通道,更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提高的有效推手。那如何才能讓課堂提問更加有效呢?
學生是教學的對象,更是課堂的主體。任何教學環(huán)節(jié)都必須考量學生的起點和認知需要,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提升。但不少教師缺乏這樣的意識,他們對問題的設置常常憑借自身對教材的理解,以教師的問題替代學生的自主設問,從而使教學脫離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質疑,了解學生對文本的興趣點和問題的指向,在整合學生問題中設計出既契合文本價值主旨,又符合絕大部分學生需求的核心問題。
例如,在教學《金子》一文時,教師翻閱了學生在自學預習單中的問題,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都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主人公能夠在別人不能挖到金子的地方致富呢?顯然,學生之所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其原因在于學生對弗雷特能夠及時變通,調整自己計劃這一重要策略缺乏基本的認知。于是,教師迅速對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調整,以學生的問題作為教學的切入點,引領學生借助這一核心問題不斷指向文本的內核,感悟文本的內涵。
有效的問題設置必定是具有坡度的,即引領學生從易到難、自淺入深、從簡到繁,在步步為營中逐步走向文本內核,使學生的思維走向高潮。否則,試圖一口吃出個“大胖子”,只會讓學生的思維短路,造成課堂教學的冷場。
例如,在教學《船長》這篇課文時,學生理解起來就有一定的難度,而教師卻“不解風情”,在教學之初就直逼文本核心:“哈爾威船長是怎樣忠于職守的?他心中的做人之道又有哪些?”面對這樣的問題,學生的思維熱情瞬間消失了大半。試想,學生還沒有對文本的故事以及人物的行為有絲毫的體驗感知,就試圖直抵人物內心深處,學生自然就會無所適從了。再如,在教學《宋慶齡故居的樟樹》這篇課文時,教師緊扣“樟樹”逐步引導學生思考:這是兩棵怎樣的樟樹?學生先是緊扣外形,感受到樟樹的“蓬蓬勃勃”;接著,從樟樹特殊的香味,體會其“懼蟲”的品性。在這基礎上,教師順勢設問:人們都喜歡在樟樹前合影,難道僅僅是因為樟樹的蓬勃生機和特殊的香味嗎?這一問題成功地將學生的注意力從樟樹轉移到人物上來。此時,教師出示宋慶齡的生平資料,并要求學生將資料與文本中的語言進行對照。在有效比照中,學生感受到宋慶齡堅貞不屈、不與敵人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真正感知作者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
由這兩個教學案例來看,教師只有在核心主題下層層剝筍,環(huán)環(huán)緊扣,才能讓學生在不斷地跳躍下摘到果實,實現(xiàn)對文本教學內容的有效突破。
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地理解文本的語言文字,并在品析內化、積累運用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受傳統(tǒng)教學中過于關注文本內容陋習的影響,很多教師仍舊將問題的設置指向對文本內容信息的提取上。因此,教師要樹立“為語用服務”的問題設置理念,提出問題不能僅僅為了理解課文內容,而要為更好地感知文本形式、進行語言訓練服務。
在中年級段,強化學生的概括能力是重要的教學內容。如何借助問題促進學生概括能力的提高呢?就拿《剪紙的學問》第一課時的教學來說。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緊扣文本的脈絡與結構進行內容的概括,教師設置這樣的問題:課文一共講述了幾次到大伯家的桃園去?分別在什么時候?在學生自主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及時板書。緊接著,教師繼續(xù)提問:每次去拜訪,桃園都有著怎樣的變化?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內容,緊扣其中的關鍵詞句,進行串聯(lián)組合,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正是以針對文本內容的問題起頭,在學生進行信息收集、整合與處理的過程中,為學生概括文本內容的提供幫助。教師提出的問題應體現(xiàn)鮮明的指向性。只有這樣,教學才能逐步從內容走向言語能力表達層面,為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服務。
總而言之,在大道至簡的原則下,教師應該在明晰目標、清簡內容的基礎上進行高效設問,讓閱讀教學回歸本真,走向簡約高效的教學之道。
(責編 韋 雄)
G623.2
A
1007-9068(2015)28-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