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麗麗
《論語譯注》“宗”“足”考釋
○邵麗麗
摘要:對《論語譯注》中的“宗”“足”進(jìn)行重新解釋,認(rèn)為“宗”是“尊敬”,“足”是“過分”。文章主要考其本源,借助字典辭書,并且比較其在其他文獻(xiàn)中的意思,綜合各種方法,希望求得更加貼切的解釋。
關(guān)鍵詞:論語譯注“宗”“足”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fù)也。恭近于禮,遠(yuǎn)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1](P11)(《論語·學(xué)而》)
楊伯峻《論語譯注》譯為:“所守的約言符合義,說的話就能兌現(xiàn)。態(tài)度容貌的莊矜合于禮,就不致遭受侮辱。依靠關(guān)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盵1](P11)楊伯峻認(rèn)為,“宗”義為“主,可靠”[1](P12)。筆者認(rèn)為此說欠妥當(dāng)。
同為中華書局出版的《論語?大學(xué)?中庸》陳曉芬譯注的“論語”部分,將整句譯為:“所定的信約必須合于道義,這才是能夠履行的。態(tài)度恭敬應(yīng)合于禮,這才能遠(yuǎn)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親之人,這也就可尊敬了。”[2](P12)此本將“宗”譯為“尊敬”[2](P13)。徐志剛的《論語通譯》將“宗”釋為“尊奉,尊崇,可靠”[3](P7)。此本的注釋總括了前兩本的解釋。筆者比較認(rèn)可“尊敬”義。
《說文解字注》:“傳曰。宗,尊也。凡尊者謂之宗。尊之則曰宗之。大雅。君之宗之。箋云。宗,尊也?!盵4](P342)朱熹的《論語集注》卷一指出:“宗,猶主也?!庇终f:“所依者不失其可親之人,則亦可以宗而主之矣?!盵5](P13)可譯為:所依靠的都是可親近的人,那么就可以尊敬并且崇拜他了。所以,從結(jié)構(gòu)上來看,此處“宗而主”由“而”連接,表遞進(jìn)?!犊滴踝值洹罚骸叭宋锼鶜w往亦曰宗?!盵6](P221)人們都主動地歸往,不正是因為尊崇和向往嗎?而恰巧《新華字典》中“宗”收錄了“尊崇,向往”[7](P125)義。在《漢語大詞典》中“宗”共有19個義項,其中第9個義項為“尊重。亦謂推尊而效法之?!盵8](P1347)《儀禮?士昏禮》:“(庶母)命之曰:‘敬恭聽宗爾父母之言,夙夜無愆?!编嵭ⅲ骸白?,尊也。”(注:本文未標(biāo)注的引例皆來自漢藉全文檢索系統(tǒng)第二版)《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謂子貢曰:‘天下無道久矣,莫能宗予?!碧拼R綸的《雪謗后書事上皇甫大夫》詩:“閱古宗文舉,推才慕正平。”《續(xù)資治通鑒?元仁宗皇慶元年》:“燧少學(xué)于許衡,其為文宗韓愈?!?/p>
從句義上理解,如果一個人,所定的信約合于道義,說的話才可以履行。態(tài)度恭敬合于禮,才能遠(yuǎn)離恥辱。依靠的都是可親之人,也就可以尊敬了。整句通順流暢。當(dāng)一個人“信近于義”“恭近于禮”,那么自然會有賢人歸附,也就可尊敬了。依此推之,“宗”為“尊敬”之義甚明。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盵1](P72)(《論語·公冶長》)
楊伯峻譯為:“花言巧語,偽善的容貌,十足的恭順,這種態(tài)度,左丘明認(rèn)為可恥,我也認(rèn)為可恥。內(nèi)心藏著怨恨,表面上卻同他要好,這種行為,左丘明認(rèn)為可恥,我也認(rèn)為可恥?!盵1](P72)在注釋中指出“‘足’字舊讀去聲,zù”[1](P72),但根據(jù)譯文可知將“足”解釋為“十足,充足”,筆者認(rèn)為此處欠妥當(dāng)。
徐志剛將整句翻譯為:“花言巧語,假裝出一副好看的臉色,表現(xiàn)出過分的恭敬,對這種人左丘明以為可恥。我孔丘也以為可恥……”[3](P57)由此可以看出,其將“足”譯成“過分”。陳曉芬也譯為“過分”[2](P59)。
《漢語大詞典》分別收錄了足1(《廣韻》即玉切,入燭,精)和足2(《廣韻》子句切,去遇,精),足2在《漢語大詞典》中共有三個義項:“補(bǔ)足,湊滿”[8](P423),“擁,增益”[8](P423),“過分”[8](P423)。按楊伯峻對“足”字的舊讀注音,可知其指的是“足2”,但在整句的翻譯中譯為“十足,充足”,而“足2”無此義項,此義應(yīng)屬“足1”,所以,楊伯峻對此處的注釋出現(xiàn)了矛盾。筆者認(rèn)為“足”應(yīng)為“子句切,去遇,精”,是“過分”的意思。此外,《漢語大字典》釋“足恭”亦作“‘足共’。過度謙敬,以取媚于人?!盵8](P423)如,《大戴禮記?曾子立事篇》:“足恭而口圣而無常位者,君子弗與也?!?/p>
“皇疏引謬協(xié)云:‘足恭者,以恭足于人意,而不合于禮度。斯皆適人之適,而曲媚于物也。’”[9](P44)《論語集注》卷三:“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足,將樹反。足,過也。”[5](P44)《康熙字典》:“《正韻》將豫切,音沮。《論語》巧言,令色,足恭?!靷鳎骸^也。’”[6](P1200)《辭源》中對“足2”“子句切,去,遇韻,精”共有兩個義項:“⑥過分。見‘足2恭’;⑦增補(bǔ)?!盵10](P2991)在其后列“[足2恭]過度謙恭。論語公冶長:‘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盵10](P2991)此外,安作璋的《論語辭典》也注“足2[《廣韻》子句切,去,遇韻。]”為“過分”。[11](P160)《漢書·趙敬肅王劉彭祖?zhèn)鳌罚骸芭碜鏋槿饲韶?,卑諂足共?!鳖亷煿抛ⅲ骸肮沧x曰恭。足恭,謂便辟也。”《后漢書》:“今三公皆令色足恭,外厲內(nèi)荏,以虛事上,無佐國之實,故清濁效而寒溫不效也,是以陰寒侵犯消息。”清孫枝蔚的《譏老翁》詩:“南鄰一老翁,足恭爾何求?朝扣富人門,夜飲富人樓?!?/p>
“足恭”確有“十足的恭敬,或十分恭敬”的意思。但此處,從句義上看,孔子認(rèn)為“巧言令色,鮮矣仁”,可見,孔子對于那些花言巧語,容色偽善的人是否定的,而“十足”在日常的用語中“霸氣十足”,“十足的把握”“十足的信心”等都表示中性或褒義。所以,此處譯成“十足的恭順”不妥,所以,譯為“過分的恭順”更符合語境。
孔夫子的《論語》是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它承載著數(shù)百年的歷史文化記憶,傳承著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注》一直是人們推崇的現(xiàn)代注釋論語的比較權(quán)威的版本,但也難免出現(xiàn)失誤,本文主要針對《論語譯注》中出現(xiàn)的注釋欠妥當(dāng)?shù)脑~語,加以解釋和糾正,略陳個人拙見,歡迎批評指正。
注釋:
[1]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版。
[2]陳曉芬,徐宗儒譯注:《論語?大學(xué)?中庸》,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版。
[3]徐志剛譯注:《論語譯注》,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0年版。
[4][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5]朱熹:《論語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24年版。
[6][清]張玉書等編撰,漢語大辭典編撰處整理:《康熙字典(標(biāo)點整理本)》,北京:北京世紀(jì)出版集團(tuán)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58年版。
[7]新華詞典編纂組編:《新華詞典》,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0年版。
[8]鄒華清:《漢語大詞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版。
[9][西漢]揚(yáng)雄:《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70年版。
[10]商務(wù)印書館編輯部:《辭源》,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版。
[11]安作璋:《論語辭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參考文獻(xiàn):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2]楊樹達(dá).論語疏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徐志剛.論語譯注[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0.
[4]陳曉芬,徐宗儒譯注.論語·大學(xué)·中庸[M].北京:中華書局,2011.
[5]朱熹.論語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24.
[6][西漢]揚(yáng)雄.法言義疏[M].北京:中華書局,1970.
(邵麗麗遼寧大連遼寧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116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