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軍
小說個性化閱讀指導例談
□劉志軍
提高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能力應(yīng)立足于課堂教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從人物賞析、難點突破、主題探究、拓展延伸等四個方面來培養(yǎng)學生對小說的個性化閱讀能力。
小說;個性化閱讀;指導
教材是個性化閱讀最主要的材料,要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化閱讀能力,離不開以教材為范例的閱讀指導。
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收錄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丹麥作家約翰尼斯·延森的短篇小說《安恩和奶?!?。從閱讀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篇非常有價值的作品。作品文字較為淺顯,意蘊卻很深厚,有多元解讀的可能性。同時,它又是一篇外國文學作品,可以讓學生領(lǐng)略異域風情、感受不同的人文思想??梢哉f,這是一篇非常適合培養(yǎng)學生個性化閱讀能力的作品。在課堂教學中,筆者注重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兼顧學生的個人閱讀體悟,并向課外讀寫作了適度延伸。
安恩是小說的主人公,閱讀這篇小說,自然繞不開“安恩是怎樣的人”這個問題,大部分學生在初讀文本之后都能形成自己的認識。在第一個階段,筆者設(shè)計了讓學生復述故事情節(jié)這一個環(huán)節(jié),復述完故事后就提出“安恩留給你怎樣的印象”這個問題,學生說得最多的是勤勞、善良、愛護動物等。鑒于此,提醒學生:分析人物性格不能光憑印象來貼標簽,而是要從人物的外貌、動作、神態(tài)、語言、心理等方面來“反推”人物的性格。閱讀文本和作者構(gòu)建文本是一組相逆的關(guān)系,作者是把某個人物的性格、特點融入對人物的描寫之中,解讀文本正好是一個相反的求知過程。在小說閱讀中,尤其要注意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逐步加深對人物的理解,才能形成較為全面的印象。
作品開頭部分對安恩的肖像和衣著的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儉樸的人、勤勞的人,除此之外,我們很難走進她的內(nèi)心世界。當分析到安恩和幾位買牛人的對話時,安恩三句簡短的但句式不同的應(yīng)答(“它是不賣的?!薄八毁u的!”“這頭奶牛是不賣的?!保?,讓我們更清晰地了解了安恩老太太的執(zhí)著。在課堂教學中要求學生緊扣文本,聯(lián)系語境,反復對這三句進行比較、揣摩、品讀、感悟。安恩拒絕第一個生意人時,回答得謙恭又懇切,因為她看得出那個人喜歡這頭牛;而對那個渾身血跡的屠夫則是冷漠和不屑,因為她擔心那血腥味嚇壞了奶牛;當有人死乞白賴地糾纏時,安恩顯得很不耐煩,因為奶牛是她生命的一部分。這樣采用剝筍的方式,層層深入,可以直抵人物的精神世界,最終使主人公安恩真誠而善良的人物形象清晰、豐滿地站在學生面前。
關(guān)于這篇小說,王棟生老師和徐江老師發(fā)表的文章對其主題和人物性格的理解存在分歧,而這也正是這篇小說閱讀中的難點。王棟生老師文中“一位比較清貧的老奶奶卻富有仁愛之心,安恩的形象,飽含作者的敬重之情”的觀點較為傳統(tǒng),和個性化閱讀的要求似乎還有一些差距,所以筆者就提出了下面幾個問題讓學生去探究——“安恩的家境如何”“安恩‘安閑’的神態(tài)與‘凝神傾聽’‘不時抬頭’的舉動是否相矛盾”“是安恩孤獨還是奶牛孤獨”。雖然這堂課所面對的對象是剛進入初中的新生,但這些問題令學生倍感興趣,他們躍躍欲試,迅速回歸到文本中,去探究細節(jié)中蘊藏的奧秘。老師在這時充當?shù)氖桥浣呛蛢A聽者,讓學生暢所欲言,學生如有疑問便讓其他學生幫助解決,用他們的思維去說服同齡人,比教師作權(quán)威解說更有意義。
觀點越辯越明,原本眾說紛紜到后來漸漸達成共識:安恩是一個貧窮的人,但她有她的自尊;安恩來到市場并不安閑,她希望了解這個陌生的世界,希望得到別人的注意;奶牛并不一定孤獨(它在市場的反應(yīng)并不快樂),而孤獨的是安恩……這些觀點教參上并沒有涉及,雖然未必完全合情合理,但學生們通過對“疑”的辨析解答了“難”。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充滿了個性化的過程,他們對文本的解讀深度甚至超過了老師課前的預期。
在充分探究上述疑點之后,筆者領(lǐng)著學生慢慢接近作者約翰尼斯·延森所要表達的主題。對初一學生而言,這樣的分析顯然是有難度的,幾位學生得出了安恩“愛護動物、平等地對待動物”這樣的結(jié)論。解讀到這里似乎遭遇了瓶頸,我們?nèi)绾瓮黄扑?,進入更深的層次呢?筆者問學生:“安恩到市場上來的出發(fā)點是什么?她的愿望滿足了嗎?”學生再次對文本進行解讀,去尋找問題的答案。這樣一讀,學生感覺到其中還包含了比“人與動物平等相處”更為深刻的內(nèi)容。
學生在老師的點撥之下若有所悟,但還是很難把握要領(lǐng),于是繼續(xù)讓學生思考:小說中的幾個買牛人分別有什么特點?你如何評價他們的言行?前一個問題并不難,因為在此前的分析中已經(jīng)有了較為深刻的印象;但在第二個問題上卻產(chǎn)生了分歧,因為學生習慣于用“好”和“壞”來評價人物。讓學生進一步思考這些人物的身份和言行的合理性,通過這個層面的分析,學生產(chǎn)生了一些困惑——既然大家站在自己的立場上都是對的,那么作者寫這些人物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他們的出現(xiàn)和小說想要表現(xiàn)的主旨有什么關(guān)系呢?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筆者這時給學生補充了作者約翰尼斯·延森的生平和寫作特點。延森從小接受希默蘭的教育,使他關(guān)注人類歷史和命運并與大自然深深結(jié)緣,在他的小說中充滿了哲理的韻味。《安恩和奶?!肥茄由拇碜?,自然能充分地體現(xiàn)延森的寫作特點。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讀這篇小說,透過那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風情來了解安恩這個人物,更要進入一種深邃的人生思考——這也許更合乎延森創(chuàng)作的本意。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漸漸地有了自己的理解,“我們不能去誤解他人”“善良的舉動未必有理想的結(jié)果”“人與動物、人與人之間都需要相互理解”……學生們的回答豐富多彩。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上,筆者并沒有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只是簡要表達個人的理解,畢竟學生的年齡小,認知水平有限,提供他們一種思路比提供一個所謂的標準答案更有意義。
言有盡而意無窮,好的作品總是有很多讓人遐想的空間,因為有了想象,我們的認識才會更深刻、更合理,才會形成對讀者自身審美、情感上的有力沖擊。基于這樣的認識,設(shè)計了兩項課后拓展延伸練習:一是讓學生閱讀延森的其他作品,進一步加深對作家和作品的理解;二是讓學生進行一次想象創(chuàng)作——如果你是安恩的奶牛,在回家的路上,你會對安恩說些什么?或者,從奶牛的角度來復述一下這篇小說。這種“讀寫結(jié)合”,既不是閱讀理解式的結(jié)合,也不是讀后感式的結(jié)合,而是建立在對文本個性化閱讀基礎(chǔ)之上的對小說的再創(chuàng)作。由于有課堂上個性化閱讀的探究研討這一基礎(chǔ),學生們寫作的興致較高,雖然文筆比較稚嫩,但還是有一些很獨到的見解。
個性化閱讀需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不能過分拔高,也不能過分追求深度。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形成一種更全面、更人文、更豐富的思想,摒棄那種非黑即白的思維模式。正如“課程標準”所要求的,“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要把教師的觀點強行灌輸給學生,要讓學生在興趣的激勵和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自主的閱讀,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相對寬松的閱讀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涵泳文字材料中所蘊含的情感并產(chǎn)生共鳴,從而讓閱讀成為學生終身受用的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常熟中學)
[責編陳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