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來成
所謂文本細讀,即以文本為中心,重視語境分析,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進而獲得審美體驗和生命體驗。在當下如火如荼的高效課堂改革浪潮中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教師只有通過運用科學的教學原則,才能進一步踐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從而構織生動有效的教學課堂。
閱讀,是個體圍繞文本展開的認知活動。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边@句話包含兩層含義:一指閱讀是讀者與文本主體之間對話的過程;二指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對話過程,即閱讀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圍繞文本展開的教學互動活動。因此文本才是對話的依據(jù)?!耙晕谋緸橐罁?jù)”意味著不管讀者主體是多么的強勢,都不能離開文本這個主體。因為文本自身就是一個獨立的存在,它主要描述和評價的對象是作品本身。要了解作者的真正意圖,也只能通過解讀作品,而作品以外的東西則只能作為補充說明。正如孫紹振先生所說:“讀者主體可能對文本進行多元同化,甚至可能超越作者的意圖,但是,讀者主體也不是絕對的,而是受到文本主體的制約的。作者的生命有限,讀者也一代一代更迭,只有文本可以說是永恒存在著的,是相對穩(wěn)定的,甚至可以說有相對的絕對性?!?/p>
閱讀教學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實踐活動,教師不能越俎代庖,用自己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就要求教師面對所教的文本,要根據(jù)文本的特點營造一個有利于調動學生閱讀情緒的“場”,以此來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專心地去讀。其次,教師要給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使學生靜下心來獨立地思考并且感悟,這樣做是為了讓學生自己跟作品去打交道。學生有了足夠的時間去閱讀、體悟、批判和玩味文章,他們的閱讀能力就會得到很大的提高。誠如特級教師竇桂梅所說:“評價一節(jié)語文課,不是看你用什么模式,而是要看這節(jié)課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確定,學生的主體精神是否得以體現(xiàn),他們的主體意識是否顯現(xiàn),他們的主體活動過程是否優(yōu)化,是否發(fā)揮了他們智慧的潛力,展示了他們生命的活力?!?/p>
然而常態(tài)課中,部分教師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通常學生對一個問題沒弄懂弄透時就滑向下一個問題,長此以往,學生心中對文本內容的疑團會越積越多,結果只能“望文生畏”,更別提對語文閱讀的興趣了。
薩特說過,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chuàng)造。在閱讀教學中,筆者雖然極力主張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體驗,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來代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但是鑒于學生有限的知識經(jīng)驗,他們對文本的理解和創(chuàng)造需要“被引導”。因此,在主體參與式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發(fā)揮引導作用,以幫助學生實現(xiàn)對文本的創(chuàng)造性閱讀。然而,在閱讀教學策略上,一些教師誤解了“閱讀對話教學”,淡化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而放逐語文教師的職責,一切由學生說了算。此類放縱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事情經(jīng)常發(fā)生。例如,當涉及到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時,教師沒有創(chuàng)設情境就讓學生隨意表達:“喜歡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怎么想就怎么說”。課堂上學生想到哪兒,說到哪兒,思維很是隨意,表面上看起來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主體地位得到了顯現(xiàn),但實際上并不是這樣,這只是放任自流。更有一些教師在評價中對于學生的“創(chuàng)新言論”不加分析地表揚,導致經(jīng)典文本被解讀的面目全非,經(jīng)典作品中的精華被肆意消解。
人在自我發(fā)展中的主體性是需要加以引導的,尤其是初中生,但是他們的自我發(fā)展仍處于發(fā)展和提高中,尚不成熟、不完全,需要教師在教育過程中不斷地對其加以調整、培養(yǎng)和提高。因此,學生主體參與式的閱讀教學,必須堅持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進行。教師若不能將學生對文本的思考從表層引向深層,那么學生對文本的體味和感悟將沒有多大意義。
對話教學,是教師、學生以及文本之間的多向交流。對話是多層次全方位的,包括教師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以及生生對話。
語文課堂中的對話主要表現(xiàn)為師生間的言語交流,它使靜態(tài)的師教生學轉化為動態(tài)的師生共享。真正的對話需要一個師生民主平等交流的氛圍:教師與學生敞開心扉,彼此吐納心聲,實現(xiàn)情感的交流與境界的提升。對話教學中,教師不應采用“填鴨式”、一問一答式等方法簡單對話,而是善于傾聽學生的想法,容許學生有不同想法和意見的存在,幫助學生答疑解惑,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獲得審美體驗。
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進行對話的前提是實現(xiàn)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首先,教師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長久沉浸在文本當中,去與文本打交道,這樣,針對某個問題,學生才有話可說,有言可發(fā);其次,教師要確定好對話的思維方式。對于課堂中任何一個有價值的質疑,教師都應重視,把話語權交給學生,通過師生、生生對話,尋求合理的思維方式來釋疑;再次,教師要設計多樣的對話方式。對話形式單一,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應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通過學生間的相互討論、交流,實現(xiàn)優(yōu)差互補、集思廣益,使學生享受到合作的樂趣和學習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