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桂平市尋旺鄉(xiāng)大為小學(537200) 陳燕貞
趣味識字教學法的運用探研
廣西桂平市尋旺鄉(xiāng)大為小學(537200) 陳燕貞
識字教學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點內(nèi)容,隨著新課程改革逐步進入“深水區(qū)”,趣味識字教學法受到了越來越多語文教師的青睞。教師可通過游戲識字、字謎識字、故事識字,讓學生在生趣盎然的教學環(huán)境中主動學習漢字,從而提高識字量,提高語文能力。
游戲識字 字謎識字 故事識字
小學階段的學生需要掌握和識記很多漢字,為了更好地提高識字教學的有效性,很多一線教師近年來均進行過相關的嘗試和實踐,由此亦提出了很多種充滿趣味的識字教學方法。這些趣味識字教學方法是對傳統(tǒng)識字教學手段的一種有效彌補,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識字成效。那么,究竟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有效運用趣味識字教學方法呢?下面,我總結(jié)其中的幾種趣味識字教學方法,論述如下。
游戲識字,顧名思義,即引導學生在游戲中學習漢字。學生天生對游戲感興趣,為了有效激發(fā)學生的識字學習興趣,語文教師可以適時地采用游戲的方式進行識字教學,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識字。
例如,學習完一段時間的漢字之后,我均會組織學生進行識字接龍游戲。具體的組織形式是這樣的:在黑板上寫出一個漢字,然后要求班級內(nèi)的任意一名同學在黑板上寫出另外一個漢字,與上一個漢字組成一個詞語;詞語不能重復出現(xiàn),且每位同學僅有一次機會,直至無人接龍便宣布游戲結(jié)束。這樣的游戲方式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更可以營造快樂的課堂學習氛圍。
游戲識字是趣味識字教學方法的重要一種,它的有效運用打破了傳統(tǒng)識字教學機械、枯燥的弊端,讓我們的識字教學充滿靈動性。它應該被我們所推崇,更應該被我們所發(fā)揚光大!
字謎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一種,它主要根據(jù)漢字的發(fā)音抑或是構型等方面的特點,將其編成謎語,供人們在茶余飯后消遣。為了有效激發(fā)學生的識字學習興趣,我們完全可以將字謎引入我們的課堂教學當中,讓學生在猜字謎的過程當中有效識記相關的漢字。
例如,執(zhí)教“美”字的時候,我在黑板上寫出這樣一個字謎讓學生猜:“王字長兩角,大字趴下面。”由于學生剛剛學習過該漢字,因此很快就猜出了謎底??吹綄W生的表現(xiàn),我感到非常滿意,并要求他們回去之后將這個字謎說給自己的家人聽,讓他們猜猜該字謎的謎底。這樣的趣味識字教學方法的運用讓學生很快掌握和鞏固了“美”字的寫法,所取得的教學成效可見一斑。除此之外,在學習完相關的漢字之后,我還要求學生回去之后收集相關的漢字謎語,然后集中一段時間讓學生說出字謎,供其他學生猜。這樣的趣味識字活動,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
如今,只要有時間,我就會對字謎進行研究,并將其搬到課堂教學當中。字謎識字在我的課堂教學中已經(jīng)運用多年,學生對這樣的趣味識字教學方法非常感興趣,這也增添了我運用字謎進行識字教學的信心。
故事的趣味性是人所共知的,也是學生所普遍喜愛的。相關研究表明:結(jié)合故事進行識字教學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以引導學生在故事當中高效地進行漢字識記?;诖朔N情況,在課堂教學中,我也會適時地采用故事識字教學法,它的有效運用亦讓我的識字教學變得更加有魅力。
諸如,執(zhí)教“銀行”的時候,我給學生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外國友人來到中國之后,非常喜歡中國。于是,他對自己的一位中國朋友說道:‘中國人民真的很行,就連人民幣上都印著中國人民很行。這一點讓我太意外了!’聽完之后,這位中國朋友哈哈大笑起來,并立刻糾正了他的錯誤?!惫适抡f到這里,班里的同學也不禁笑出了聲音??吹酵瑢W們開心的笑容,我順勢說道:“同學們,誰能說說這位外國友人到底哪里讀錯了?”問題提出之后,有同學回答說:“他把‘銀’讀成了‘很’,把‘hánɡ’讀成了‘xínɡ’。這二者之間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彼恼f法立刻得到了其他同學的認同。通過該故事,同學們有效掌握了“銀行”的讀法和寫法,對“銀”和“很”進行了有效區(qū)分,除此之外,還掌握了“行”的多音字讀法,可謂一舉多得。
教學實踐表明:故事識字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趣味識字教學方法,它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了學生的識字興趣。但是,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故事識字需要經(jīng)過精心的預設,需要事先選擇好符合當堂識字教學的相關故事,唯有如此方能真正發(fā)揮出故事識字的教學優(yōu)勢。
趣味識字教學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有效運用,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識字學習興趣。除了上述幾種趣味識字教學方法之外,我們還可以進行動畫識字、圖片識字以及表演識字等。由于篇幅有限,在此就不做過多論述。希望本文的寫作可以給更多的一線教師以啟示,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積極踐行趣味識字教學法。
(責編 莫彩鳳)
G623.2
A
1007-9068(2015)1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