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博菱,張繼平(三峽大學,湖北宜昌443002)
高教理論研究
以生為本原則的五個要點
劉博菱,張繼平
(三峽大學,湖北宜昌443002)
大學應該以促進學生本性的、本能的高度發(fā)展為目的,并圍繞學生來制定教育目標和開展教育活動,使學生成為主體性的人。在現(xiàn)代大學里,以生為本的原則及其實現(xiàn)應從5個方面著力:一是以學生的生命為本,塑造學生的主體價值;二是以學生的成長為本,提升學生的主體人格;三是以學生的幸福為本,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精神;四是以學生的個性為本,還原學生的主體地位;五是以學生的需要為本,開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
以生為本 學生 原則 著力點
學生是大學存在的根本,也是大學教育的對象和大學發(fā)展的中心。沒有學生,就沒有大學;沒有學生的發(fā)展,就沒有大學的發(fā)展。大學應該以促進學生本性的、本能的高度發(fā)展為目的,并以學生為中心來制定教育目標和開展教育活動,使學生成為有主體價值、主體人格、主體精神、主體地位和主體意識的人,這是以生為本的質(zhì)的規(guī)定性,而以生為本的實現(xiàn),又成為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巨大動力。在現(xiàn)代大學里,以生為本的實現(xiàn)應從這5個方面著力。
生命是人存在的唯一形跡,教育的本質(zhì)就是促進生命的發(fā)展。法國教育家雅克·馬里坦認為:“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塑造人,或者是去指導使人成為人的那種活生生的動力?!保?]人不僅像云雀和熊貓一樣是具有生命的自然動物,還是一種具有主體價值的社會化動物。恰如每一個虛幻的上層建筑都豎立在一個真實的基礎之上,學生的主體價值屹立生命的形跡之上。教育之所以崇高和神圣,就在于它關注生命的價值,能把學生引渡到生命的彼岸。
在現(xiàn)代大學里,學生的生命意義并沒有得到完全的珍視,學生的生命價值在很大程度上被放逐。一方面,學生自身認識不到生命的可貴性,自殺、吸毒、墮胎、暴力等情形并不罕見,為學校、社會和家庭敲響了警鐘;另一方面,社會環(huán)境擠壓學生的生命空間,主要體現(xiàn)為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銷蝕青年學生的生命活力,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導致青年學生心靈空虛,社會生活的急劇變化使青年學生疲憊不堪,教育的工具化使青年學生孤獨無助,學生的童真和樂趣被剝奪,學生的獨立價值被抹殺;此外,高校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還缺乏對生命關懷的深層思考,沒有建構(gòu)起以生命關懷為核心的德育模式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生命關懷之樹難以在貧瘠的土地上生長。大學培養(yǎng)的不應只是具有高學歷而缺乏生命認知、生命情感和生命道德的人。一個人對自己生命的漠視,不只是對自身存在價值的否定,也是對其家庭乃至親友心靈造成的傷害;一個社會對學生生命的漠視,所傷害的不僅僅是個體的生命,更喪失了其存在的意義;一所學校對學生生命的漠視,不僅使一群人缺少主體價值,也會影響到一個民族的主體精神。
關懷學生的生命就是關懷一個民族的未來。然而,人的發(fā)展不能駐足于生命關懷的認知中,而應是在生命認知基礎上走向現(xiàn)實的生命關懷。每個學生都是有著主體價值的生命體,教育必須以學生為歸依,既關懷學生的自然生命,也關懷學生的精神生命;既關懷學生未來的生命,也關懷學生當下的生命;既關懷學生群體的生命,也關懷學生個體的生命??档抡J為,“個體生命是自然性、文化性和道德性的統(tǒng)一,人的生命即是自己行為目的本身,而非供人任意使用的工具或手段”[2]。要把生命關懷從理想變?yōu)楝F(xiàn)實,最關鍵的是要激發(fā)學生對生命的生物性認知,形成對生命價值和生命意義的正確認知,樹立牢固的、穩(wěn)定的生命態(tài)度和生命意識,在此基礎上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接納生命、熱愛生命,進而提升生命的價值,追求有意義的生命。社會、學校作為學生生命的他者,要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機會和空間,讓學生更多地體驗到被人關注、被人愛護的快樂,更多地體驗到被人理解、被人尊重的愉悅,從而將學生的生命感、價值感從沉睡的自我意識和心靈中喚醒,成為一個個大寫的“人”。
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其需要、動機、興趣、態(tài)度、價值觀念、氣質(zhì)等都有不同于其他個體之處,即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主體人格。教育的使命就是以學生的成長為本,造就有特色的個體和社會化的個體的過程。因為教育的過程“不是上學,不是讀書,而是一個獲得成長的過程。教師的教育實踐則要求培養(yǎng)和形成活潑開朗、熱情奔放性格的學生。教育工作是培養(yǎng)人、教育人的事業(yè),教師要用知識啟迪學生的智慧,用情感陶冶學生的心靈,用行動感染學生的習慣”[3]。以學生的成長為本,實際上就是以學生的健康成長為基礎,關注學生的心靈,洞察學生的變化,傾聽學生的愿望,尊重學生的興趣,以此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主體性人格。這樣的教育不只是人本化的教育、人格化的教育,更是生活化的教育,因而是一種完滿的教育。
事實上,古往今來的教育家也曾致力于人本化的教育,并把一切教育的目的看作是形成人格。杜威所提出的“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jīng)驗的改組、改造”,不僅蘊含著人本教育的思想,也充分體現(xiàn)出教育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遺憾的是,教育的實踐者們與理論家們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子。在現(xiàn)代大學里,學校管理者任務多、要求高、壓力大,很少能從學生的成長出發(fā)安排學生活動和學業(yè)計劃。一方面,單調(diào)的學年評估考核機制折射的是教師對學生成績和獎項的關注度,學生只能成為老師要求的應聲蟲;一方面,繁重的科研壓力讓老師以完成教學任務為輔,以科研成績?yōu)橹?,學生在課堂內(nèi)外找不到可以探討成長問題的知心老師。成人永遠比成才重要,教育的第一大任務就是育人,建設人本身,從學生的角度說,就是認識人生,建設人生。培養(yǎng)具有高尚人格、創(chuàng)新思維、自主意識、公民的權(quán)力觀和義務觀的人,使教育具有了人類的意義。
大學是招攬人才的港灣,也是培養(yǎng)人才的搖籃。大學的文化底蘊,教師的道德修養(yǎng)、學識修養(yǎng)、心性修養(yǎng)、精神修養(yǎng)決定了學生的身心素質(zhì)。這些優(yōu)秀的素養(yǎng)只能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起著感化作用。以學生的成長為本,就是要將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不是簡單地當做信息傳遞和接受過程,而應成為一種學生主動建構(gòu)知識的過程,應成為一種智慧的啟迪,一種對知識的欲望,一種探索的沖動,一種思考的快樂,一種經(jīng)驗的分享,一種心智的敞亮和一種進步的喜悅。在這一過程中,把握、尊重學生內(nèi)在的意愿、興趣、個性特點,便構(gòu)成了道德教育、科學文化教育、精神陶冶的重要方面。質(zhì)言之,教育是人的靈魂的啟迪和素養(yǎng)的拓展,而非知識的堆積;教育是教人們掌握如何運用知識的藝術,是教人們擁有快樂生活的技能[4]。
幸福是人類孜孜不倦的追求,教育的終極目標就培養(yǎng)有幸福感的人。盧梭在《愛彌兒》中批評那個時代的教育是“強使一種土地滋生另一種土地上的東西,強使一種樹木接出另一種樹木的果實”的愚蠢做法。他反對為獲取未來幸福而犧牲當前幸福的野蠻教育。這種做法在現(xiàn)實的教育中仍屢見不鮮。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越來越多地注意到教育應該培養(yǎng)有主體精神和幸福感的人,讓學生過一種幸福完滿的生活,幸福教育也越來越多地走進了大學的校園,這種以學生幸福為本的教育理念猶如一匙雞湯正滋潤著學生的精神世界。
在教育實踐中,人的不幸就在于想使自己變成非人或他人,就在于違背自己的本性。人既可以受惠于教育,也可以受制于教育。教育的本意就在于發(fā)展人的本性,為人造福,但是我們今天的教育幾乎成了許多人的不幸的主要根源和幸福的屠宰場。學習是學生的核心生活,教育能否給他們幸福就成了他們整個生活是否幸福的主要標準,教育能否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幸福的能力,也是關系到他們以后能否幸福生活的非常重要的因素[5]。然而,過一種完滿幸福的大學生活對多數(shù)大學生來講,仍是一種遙遠的追求。大學生活存在著三類極端的現(xiàn)象,一類是高端學霸,他們每天處在寢室、圖書館、食堂的三點一線中,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不參加任何校園活動和社會實踐,只是沉浸在書的海洋中,這種與生活割裂的學習方式,雖然能造就一批學習佼佼者,卻無法使他們成為生活的能手;另一類是功利主義者,他們?yōu)榱藢砟軗碛幸环莺霉ぷ?,奮力考證,找單位實習,大學4年腳步匆忙,來不及欣賞窗邊美景,來不及促進身心的全面發(fā)展,來不及陶冶精神世界,豐富生活情趣、生活態(tài)度,更來不及提升人生觀、世界觀,便慌忙踏進了更加繁忙的工作當中;還有一類是消極散漫者,他們沒有目標,沒有興趣,只是機械化、模式化地完成老師的學習任務,而對未來毫無規(guī)劃。我們不能單純地評價他們的大學過的快不快樂,但終究算不上完滿幸福的大學生活。大學要教會學生的不應是如何解出一道題,寫出一篇文章,而是擁抱生活的信心和主宰幸福的能力。
教育是本著學生幸福、向著學生幸福、為著學生幸福的推進器,在這方面,人類文明至今尚未設計出一種可與教育相媲美的機構(gòu)。無論過去、現(xiàn)在還是將來,在人類創(chuàng)造的獨特的學校教育這一生命活動樣式中,讓學生過一種幸福完滿的教育生活,是其生命價值的最高體現(xiàn)。高等教育存在的價值在最廣泛的意義上就是“塑造人”,就是幫助學生成為充分成型的完美無缺的人,而不是只有職業(yè)技能的單面人。幸福能力是指人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和享受幸福的能力。未來教育的走向要從情感出發(fā),啟迪學生的智慧,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幸福的能力;要從活動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幸福的能力;要從生活出發(fā),觀照學生享受幸福的能力。
每個學生都是有個性的,尊重學生的個性就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們的教育不是要抹平學生的獨特性,使其成為一個個毫無個性的教育產(chǎn)品,而在于尋求每一個學生身上個性的最強點和閃光點,幫助學生在無數(shù)的生活道路中,找到一條最能鮮明地發(fā)掘他個人創(chuàng)造性和個性才能的道路,幫助每一個學生發(fā)現(xiàn)和找到他自身潛藏的、能使他在為社會謀福利的勞動中給他帶來創(chuàng)造快樂的那條“含金的礦脈”[6]。教育以學生的個性為本,即開展個性化教育,能夠促進學生全面、自由、和諧的發(fā)展。大學是人才薈萃之所,高等教育因為學生豐富多彩的個性而美,高等教育的真諦就是個性的解放,而非高深知識的堆積。個性的解放就是高等教育要關注個性、尊重個性、發(fā)展個性,引導學生在認同共性的基礎上張揚個性,在擺脫奴性的基礎上完善個性。
長期以來,我國傳統(tǒng)教育強調(diào)學生對教師權(quán)威的服從和遵守規(guī)范,學生大多不擅長表達自己的獨到見解,做事千篇一律。在這種教育思想的指導之下,才形成了我國千所大學一個樣、千個學生一個樣的教育局面。心理學家曾做實驗,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大多能大膽講出自己的想法,哪怕答案并不正確,而經(jīng)過了6年小學學習,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卻再也不敢勇敢地表達自己獨特的想法。我們經(jīng)常見到的大學課堂是沉默的,是教師的獨白;我們經(jīng)常見到的活動策劃、演講稿、考卷答案大多是百度的,是雷同的。錢學森曾經(jīng)問:“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yǎng)不出杰出人才?”回答這個問題并不困難。中國的大學并不缺乏高高聳立的大廈、汗牛充棟的藏書和科學精密的儀器,甚至也不缺乏聲名遠揚的院士、德高望重的教授,缺少的是個性化的教育方式[7]?,F(xiàn)代大學功利化、標準化的價值取向,一味的注重高校排名和就業(yè)率,一方面摧毀了教師積極探究個性化教學方法的積極性,一方面也磨滅了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意識。在“標準件生產(chǎn)車間”的大學里,學生呼喚個性的解放,但學校強調(diào)行為的服從;學生渴望思想的自由,但學校強調(diào)思想的統(tǒng)一;學生期望被欣賞,但學校對學生有過多的擠壓,學校用課程把學生的時間填滿,用道德律令把學生的思想塞滿。
我國長期以來對共性教育的重視和對個性教育的忽視,才培養(yǎng)了缺乏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標準件”。加強個性教育的比重,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才能強大和成熟,學生的個性和特長才能充分發(fā)展。為了改變重共性教育輕個性教育的狀況,高等教育必須突破一些過分僵化的陳規(guī),使高等教育本身具有自信力、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力。教師要做學生的傾聽者,努力發(fā)現(xiàn)學生思想最深處的想法;教師要做學生的引路人,引導學生享受探索知識的樂趣并一起慶祝成功時的喜悅;教師要教會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重視探索的過程而不是著急等待答案、尋求結(jié)果;教師要教會學生正確處理自己所愛與不得不愛二者之間的關系,合理規(guī)劃時間和目標;教師要善于愛才、育才、用才、樹才,給學生最大程度的學習自由。
以學生的需要為本就是要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強調(diào)學生在教學結(jié)構(gòu)中的中心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保障和維護學生的切身利益,為了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而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組織教學活動,充分彰顯“學”的第一性。老師應該聽取學生的呼聲,急學生所需,想學生所想。目前,大學生對學校教學的需求主要體現(xiàn)在4個方面:一是課程教學,二是師生互動,三是課程設置,四是創(chuàng)新訓練。只有明確了學生的各項需要,才能對癥下藥,找到適合學生的最佳教學方法和實踐方式。
然而,在當下的教育模式中,還存在與學生需要相悖的種種情況。雖然國家推行素質(zhì)教育已多年,但應試教育的模式仍根深蒂固在老師和學生的心中。在此種環(huán)境下,考試成了老師檢驗學生是否獲取專業(yè)知識、是否充實大學生活的標準,而學生為了獲取獎學金、保研機會、同學欣賞,只能編織各種社會關系,變得人情世故,同時還要為考試拿高分而花大量的時間用于復習專業(yè)知識。部分高校雖然早已推行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卻仍按教師為本的固有思維來開展各項教學任務。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不能落到實處,長期下去,學生學習的是老師喜愛的內(nèi)容,接受的是老師喜愛的方式,說老師愛聽的話,做老師愛管的事。學生按老師的需求出牌,只能一步步喪失天性,成為一個模子里的、沒有主體意識的人。我國開展通識教育以來,強調(diào)不僅要拓寬知識面,更要培養(yǎng)大學生的通識能力,即將各類已學知識融會貫通的能力[8]。眾多高校卻將專業(yè)越分越細,例如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yè)逐步被細分為新聞學、廣告學、播音與主持,致使每名學生在細分的專業(yè)背景下只能學習每個小方向的專業(yè)知識,造成學生無法擁有廣闊的知識儲備和牢固的專業(yè)基礎。近年來推崇的創(chuàng)新教育被國家和社會熱捧,因為圍繞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為大學生就業(yè)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然而,在創(chuàng)新教育的旗幟下,卻仍沿襲著傳統(tǒng)教育的路線。教師滿堂灌,作業(yè)無反饋,考試標重點,讓學生對課堂失去了興趣,上課成了任務、成了累贅。學生對學術失去了興趣,因為得不到老師的指導和意見;學生對考試失去了敬畏,因為考試早已不能檢驗人真實的水平。
學生的需要是大學發(fā)展的根本,沒有需要,就沒有學生,就沒有大學。高等教育改革中,把學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開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首先要更新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加強現(xiàn)代化教學管理與改善服務質(zhì)量兼顧,教師要轉(zhuǎn)變自身情感角色,由專制獨裁者轉(zhuǎn)向指導幫助者,由專門學問者轉(zhuǎn)身心靈引渡者;優(yōu)化落后的課程結(jié)構(gòu),培養(yǎng)通識人才與塑造專門人才并重,教師要克服為“應試”而死守課本的狹窄教學模式,打破學科分界和專業(yè)壁壘,力圖打開學生的眼界和寬廣的胸懷;同時也要搭建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平臺,將理論性教學與實踐性教學通融,積極搭建學生獲取綜合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平臺,促進大學生全面完整地發(fā)展。
[1][法]雅克·馬里坦.教育在十字路口[M].高旭平譯.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4.
[2]劉濟良等.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19.
[3]王榮德.現(xiàn)代教師人格塑造[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10.
[4]方紅萍,張繼平.論學生本位的高等教育目的價值取向[M].繼續(xù)教育研究,2013,(9).
[5]劉次林.幸福教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2.
[6]劉文霞.完整地理解個性教育[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97,(2).
[7]張繼平.以生為本的高等教育目的價值取向探析[J].學術論壇,2013,(9).
[8]王宏甲.新教育風暴[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9.
(責任編輯:劉爽)
Five main points of the“student-oriented”
Liu Boling,Zhang Jiping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Yichang443002,China)
The universities'aim should be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height of nature and instincts and the universities should formulate educational purpose and carry out educational activities around the students to make the students become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people.In modern universities,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implementation of taking students as basis should be focused on five respects:the students'life and shape students'subject value;the growth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main body personality;the happiness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students'main spirit's cultivation;the students'personality and the subject status of the students'restoring;the needs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subject consciousness.
taking students as basis;students;principle;points
G641
A
1005-5843(2015)04-0001-04
2015-01-16
劉博菱(1992-),女,湖北宜昌人,三峽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管理與評估、高等教育社會學。張繼平(1972-),男,湖北來鳳人,三峽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高校管理與評估、高等教育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