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萌
(西北大學,陜西 西安 710127)
“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輿情分析
——基于不同媒體評論的內容分析
曹 萌
(西北大學,陜西 西安 710127)
本文就“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作為新聞由頭,對5月3日至5月7日的相關報道進行內容分析,指出輿論走向,并在此基礎上總結我國媒體在報道過程中存在的“媒介審判”、“引導性報道”等問題,總結出對同類負面社會新聞報道的啟示。
女司機被打;引導性報道;輿情
2015年5月3號晚,一段“女司機被暴打”的視頻出現在網絡,并迅速傳播。相關新聞發(fā)生一經媒體報道后,引起輿論嘩然,伴隨事態(tài)進展與媒體的跟進,人們指責或同情的對象不斷交替,輿論出現了多次逆轉。本文將以“女司機被打”這一事件作為研究對象,運用內容分析法,對不同媒體在不同階段的關注焦點進行總結,分析這一事件的輿情變化。
(1)提出“路怒族”及其危害性。事件初期,多數媒體都將報道的重點放在了由第三方行車記錄儀所記錄的視頻身上。針對“女子被暴打”這樣的視頻內容,各大媒體紛紛將報道的焦點置于“路怒”這一關鍵詞。
四川新聞網在第一時間報道了事件的經過,介紹了男子打人的原因:“當時女司機駕車從成南高速下來,下高速時因為車道原因別了一下駕車男司機,男方車輛上有一小孩因此受到驚嚇,男司機就從成南高速附近一直追到嬌子立交將女司機別停暴打?!保?]
這時的輿論近乎一致地偏向慘遭暴打的女司機,譴責打人的男司機。一時間,網上有關“路怒族”的批判聲此起彼伏。多家媒體對時下普遍存在的“路怒現象”發(fā)表評論,微博上也發(fā)起熱門話題“你是路怒族嗎?”,引發(fā)熱烈討論。
(2)指責女司機不遵守交通法規(guī)。3日晚,涉事男司機公開道歉,其后,男司機的行車記錄儀視頻被曝光。將本以塵埃落定的事實再次推向風口浪尖。這時的媒體報道焦點已經由對“路怒族”男司機的集中批判到對不遵守交通法規(guī)的女司機的集體聲討。相應地,輿論也發(fā)生了偏轉。整個輿論場中充斥著對女司機法律意識缺失的譴責,網民的參與意識隨著事態(tài)的發(fā)展與媒體的跟進而過度膨脹,掀起了一場道德與法律譴責的狂歡,紛紛將矛頭指向女司機,更有甚者對女司機進行人肉搜索,女司機的身份證信息、名下車輛狀況、違章情況、開房記錄、婚戀情況等均被曝光。其此前的駕駛惡習也被網友翻出予以抨擊。網友們紛紛表示,“女司機違反交通法規(guī)強行變道,應該被好好教訓下。”
(3)提倡理性關注。自男司機曝光其行車記錄儀所記錄的視頻后,輿論的關注點已經脫離事件本身,網民陷入了一場道德譴責的狂歡中,在對女司機的“人肉搜索”中樂此不疲。在經歷了兩次輿情偏轉后的媒體評論逐漸回歸事件本身,呼吁受眾理性看待這一事件。
《新京報》從男女司機雙方入手進行事故追因。在題為《女司機“隨意變道”就該被打嗎?》的評論中,新京報對雙方的做法均予以批評,也指出“以惡制惡”是非法的。新京報認為,男女司機實際上都應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隨意變道”陋習是應該治理,但女司機隨意變道的行為自有相關交通法規(guī)來管束,無論如何都不是付諸暴力的理由。
這一時期的網民也逐漸從集體狂歡中冷靜下來,網上理性的聲音越來越多,在部分微博大V的影響下,網友紛紛呼吁停止對他人信息的不當泄露,客觀、理性看待事故雙方,避免造成事故之外的“二次傷害”。
(1)客觀公正報道,避免“媒介審判”。絕大多數媒體都在報道中表現出了一定的傾向性。《新聞1+1》針對事件做了專題《行車記錄儀里的真相》,率先定性女司機“侵略性駕駛”。事情的起因究竟是女司機強行變道,還是男司機強行超車尚有爭議,作為獨立媒體單方面強調女司機的違規(guī)駕駛,而對男司機的超速駕駛,S形變道,緊貼后車,左右穿插等駕駛陋習行為只字未提,有失偏頗。
我國媒體對這一事件進行問責的過程中,將“暴力行為”和“違規(guī)駕駛”對立開來,前期所有媒體將報道重點放在聲討男司機的暴力行徑上,而后期又將輿論的焦點轉移到女司機的駕駛過錯上。這樣的絕對判斷在本質上屬于媒介審判,脫離了客觀、公正地原則,在證據不足、事件原因尚不清晰的情況下進行告訴受眾孰是孰非,錯誤地引導了受眾。
(2)加強環(huán)境監(jiān)控,引導輿論。針對“女司機被打事件”,我國媒體雖然在報道、評論的過程中帶有明顯的偏向性和引導性,有媒介審判的嫌疑,但在輿情發(fā)展到第三階段,適時調整報道策略,及時扭轉報道焦點,從單方面的事故問責到呼吁停止輿論暴力,提倡受眾理性看待,對日后我國媒體應對同類負面事件起到了借鑒作用。
有了這次媒介報道的經驗,我國媒體在日后應對同類事故的報道中,應反對非理性、反法制、貼標簽化的道德審判與輿論“拉偏架”式地綁架民意,在輿論產生偏差后適時改變報道策略,及時止損,引導輿論走向正確軌道。
歸根結底,這場輿論狂歡是某些職業(yè)道德欠缺的媒體的主觀、片面報道與其他媒體的盲目跟風綜合作用的結果。這對我國媒體日后處理同類負面社會事件的新聞報道敲了警鐘,我國媒介在對此類事件進行報道時,應該秉承新聞媒體應有的“客觀、公正”的準則,避免引導性言論的出現,不進行“媒介審判”。同時,根據輿情不同發(fā)展階段適時調整報道重心,一旦發(fā)現輿論偏差,及時進行報道角度轉變,避免輿論偏差造成的“輿論暴力”,促進事件的妥善解決。
[1] 成都被打女司機為第一次“別”車道歉[DB/OL].四川新聞網 , http://scnews.newssc.org/system/20150506/000561254. html.2015-5-6.
[2] 成都三環(huán)路邊被逼停 女司機被男司機拖出車外暴打[DB/OL].華西都市報電子版 , http://www.wccdaily.com. cn/.2015-5-3.
[3] 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真相及后續(xù) 女司機變道有前科[DB/ OL].成都商報電子版 , http://e.chengdu.cn/.2015-5-4.
[4] 百度百科.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DB/OL] . http://baike. baidu.com/.
[5] 驚天逆轉,成都被打女司機如何從輿論天堂掉入地獄[DB/OL].新浪網,http://news.sina.com.cn/.2015-5-5.
G206.3
A
1674-8883(2015)14-0311-01
曹萌(1992—),女,甘肅天水人,西北大學2014級新聞與傳播專業(yè)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