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燎 諶莉文
政治外宣文本四字格成語英譯的焦點轉(zhuǎn)換分析
□徐 燎 諶莉文
本文以圖形-背景論(Figure-Ground Theory)為理論視點,聚焦認知“焦點突顯”,研究四字格成語英譯過程中如何通過焦點轉(zhuǎn)換實現(xiàn)傳譯效果。研究發(fā)現(xiàn):漢語背景下四字格成語的焦點位置可分為前端焦點、后端焦點和非固定焦點。原譯文本所蘊含的差異性語言、文化和認知導致焦點位置發(fā)生變化,其中針對區(qū)別性句法構式,四字格成語英譯過程大體有三種轉(zhuǎn)換模式:正向轉(zhuǎn)換、逆向轉(zhuǎn)換和流動轉(zhuǎn)換。
政治外宣文本 四字格成語 焦點突顯 焦點轉(zhuǎn)換
焦點轉(zhuǎn)換是為了符合目的語讀者認知意識,源語向目的語轉(zhuǎn)換過程中,焦點中心詞的位置發(fā)生一定的變化。四字格成語是漢語中特有的現(xiàn)象,其簡短、有力的形態(tài)表征彰顯出獨特的語義焦點。英漢之間存在著語言,文化和認知的差異,在四字格成語英譯過程中需進行焦點轉(zhuǎn)換。
關于四字格的研究,國內(nèi)許多學者都進行過探討:黃懷飛(2004)對如何解決漢語四字格在英語口譯中的問題,提出了“避繁就簡、避形就義、直譯法”等翻譯策略。呂文澎,喜慧超(2009)通過四字格翻譯的描述性和解釋性研究,揭示兩者并行發(fā)展,相互信息轉(zhuǎn)換的實質(zhì)。陳曉東(2013:1)提出了英漢固化習語表達方式所體現(xiàn)的ICM的區(qū)別與不同,譯員在口譯過程中所采用的認知模式對等、重合和缺失情況所采取的翻譯策略。在口筆譯研究領域,針對四字格的研究大都側重于翻譯策略研究,鮮有對英譯過程中四字格成語內(nèi)在認知語義機制進行細致研究,因而忽視了翻譯過程中所獨有的焦點轉(zhuǎn)換經(jīng)驗認知。
本文以圖形-背景論為視點,結合政治外宣報告的特點,以2012年至2015年間的全國政協(xié)報告和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xiàn)的四字格成語為語料,觀察不同類型的焦點突顯特征,探討不同焦點類型的成語在英譯過程中的焦點突顯及其轉(zhuǎn)換規(guī)律。
丹麥心理學家Rubin(1921:157)首先提出圖形-背景論,之后完型心理學家將其運用于感知組織的研究。當人們感知整個世界時,會自動關注具有突顯特性的物體,通常我們會把這個物體作為認知上突顯的圖形,而剩余的部分則是背景,用來襯托圖形。針對如何確定圖形,完形心理學家認為應依照普雷格郎茨原則(Principle of Pr?gnanz),即通常是體積小的物體、具有整體性的物體、容易移動或具有運動性的物體作為圖形(Wertheimer,1923)。自從Talmy(1978:627-649)率先把圖形-背景論應用于語言研究以來,越來越多的認知語言學家把它看作是語言結構和信息組織的一個基本認知原則。Langacker(1993)對圖形和背景進行如下論述:“在相對簡化的情景中,圖形往往具有強烈的突顯性,在感知中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而背景則是圍繞圖形而展開?!蔽覀冋J為,圖形-背景論提到的焦點突顯可作為四字格英譯過程發(fā)生思維轉(zhuǎn)換的認知理據(jù)。由于英漢語言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性,為了“努力使譯文對目的語讀者所產(chǎn)生的效果與原文對源語讀者所產(chǎn)生的效果相同”(Newmark,2001:15-39),四字格成語的源語與目的語中的焦點位置也隨之發(fā)生改變,因此,四字格英譯過程應當關注焦點位置的變化。
焦點是在語言中所強調(diào)的語義突顯部分,即圖形-背景理論中的圖形,是說話人在句子中著重強調(diào)的部分和重點。本文將從全國政協(xié)報告和政府工作報告中選取87個漢語成語,根據(jù)其焦點所處位置不同進行分類觀察,發(fā)現(xiàn)其中17個是前端焦點的成語,30個是非固定焦點,31個是重復焦點,9個是后端焦點的四字格成語。下面主要對前端焦點,后端焦點和非固定焦點的四字格成語進行分析。
(一)前端焦點
前端焦點四字格成語指其焦點突顯詞為前一個詞,后一個詞則為前者的背景。休戚相關(be bound together in a common cause),遵循普雷格郎茨原則,“相關”(be interrelated)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而“休戚”則是由兩個意義相反的詞組合而成,因此“相關”更加具有突顯效果,是該成語的圖形,屬于前端焦點。同時,“休戚”是其背景,起補充作用。
(二)后端焦點
后端焦點的四字格成語中前一詞是整個句子的焦點詞,是最突顯的部分,后面一詞即是該句子的背景。如:萬眾一心(million people united as one man),“一心”(one heart)相比于“萬眾”(million people)明顯偏小,因此“一心”是該成語的圖形,具有突顯作用,背景則是“萬眾”。勃勃生機(exuberant vitality),“生機”在成語中更加顯眼,是其圖形,在背景“勃勃”的映襯之下,“生機”更加充滿生命力。
(三)非固定焦點
非固定焦點指焦點沒有固定位置可隨意移動,非焦點詞視為背景用來修飾其焦點。來之不易(be hard won),“不易”(not come easily)是在“來之”(come)的基礎上發(fā)生的,按照Langacker(1993)的說法,“來之”為“不易”提供了背景,在突顯程度上,“不易”為焦點中心語,屬于后端焦點。堅如磐石 (as firm as a rock),用“磐石”(a massive rock)的硬度來修飾“堅如”(as firm as),“堅如”作為焦點中心語位于四字格成語的前端。
以上幾種焦點類型基于漢語的特性而分類,由于英漢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在英譯過程中這些成語的焦點位置也會發(fā)生相應變化。以目的語讀者認知為導向,注重譯文讀者的反應可避免給讀者留下過多疑點或晦澀難懂之處,翻譯過程中,考慮到目的語讀者的認知方式和思維習慣,從源語語義映射到目的語語義將發(fā)生相應的符號突顯、文化突顯、情感突顯和語體突顯(諶莉文,2011:115),四字格成語英譯的焦點位置發(fā)生轉(zhuǎn)換。
(一)正向轉(zhuǎn)換模式
正向轉(zhuǎn)換模式是指英譯前后,其焦點由前端轉(zhuǎn)換到后端,“VP+NP”句式的四字格成語符合該模式。如:
(1)實施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在更多領域放開競爭性業(yè)務,為民間資本提供大顯身手的舞臺。
“身手”的本義指身體和手,是一個靜態(tài)動詞,“身手”是“大顯”作用的對象,為了凸出“大顯”而存在,因此“大顯”可看作該成語的焦點。政治外宣報告所要表達的是政府致力于進行融資體制改革,希望越來越多的來自民間的資本可以有機會發(fā)揮自己的所長,故可譯為:The full participation。譯文可看作兩部分:“the”和“full participation”,兩者之中,“full participation”是中心突顯的主體,表達了句子主要含義,因此,“full participation”是該句子的焦點,具有突顯效果。為迎合目的語讀者的認知習慣,其前端焦點在英譯后轉(zhuǎn)換成了后端焦點。
(二)逆向轉(zhuǎn)換模式
逆向轉(zhuǎn)換模式是指其焦點位置是由后端向前端轉(zhuǎn)換,適用于“NP+VP”句型。如:
(2)當前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背水一戰(zhàn)的氣概,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
根據(jù)焦點突顯程度,在“壯士斷腕”一詞中,“斷腕”這個動詞比“壯士”所屬的整體在感知上更具有凸顯性,“壯士”是一個大的背景,而“斷腕”則是其中突顯的焦點,因此,該成語的焦點位于末端,這與英語中的末位焦點原則是一致的。
“壯士斷腕”中,用“壯士”當即“斷腕”來防止毒血傳播的堅定性和果斷性來映射政府要進行徹底改革的決心,同時結合中國目前的基本社會情況進行相關引申:阻擋改革之路的兩個主要因素是“精神枷鎖”和“利益階層”。譯文為“break mental shackles and vested interests”。把目的語分成兩個部分,“break”為動詞,而“mental shackles and vested interests”是名詞部分。動詞“break”更加容易移動,因此,“break”作為成語的焦點。
分析表明,“NP+VP”成語句式在英譯過程中,為了使目的語讀者更加了解四字格成語內(nèi)涵,采用逆向轉(zhuǎn)換模式。
(三)流動轉(zhuǎn)換模式
流動轉(zhuǎn)換模式區(qū)別于以上兩種焦點轉(zhuǎn)換方式,是指英譯前后焦點位置沒有具體規(guī)律可循。探究語料可知,定語+中心語和狀語+謂語句式的四字格成語屬于這種類型。如下:
1.定語+中心語句式
(3)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各族兒女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fā)展、心心相印,一定會更加幸福安康、興旺發(fā)達。
“和衷”共濟描繪了一幅栩栩如生的齊心渡江圖:“共濟”在概念中是一個相對移動的事物,而“和衷”則相對靜止,因此“共濟”為焦點,背景是“和衷”,映襯出了“共濟”的突顯性。結合政治外宣報告的特性,指中華民族大家庭;為共同理想而奮斗。可譯為:Work together for a common cause。“for a common cause”與政府希望中華民族能夠團結一心的愿望相一致,因此在英譯后,其為成語的焦點,相應地“work together”則是背景。在此成語中,英譯前后,焦點的位置保持不變。
(4)我們要恪盡職守、銳意進取、攻堅克難,決不懈怠,交出一份人民滿意的答卷。
“銳意進取”中的“進取”是具有移動性的動詞,而“銳意”則是靜止動詞,因此前者比后者更具有突顯性,“進取”是焦點而“銳意”則是背景,其焦點位于成語后端。在英譯時,政治外宣報告中所要表達的是政府一定會意志堅決地追求上進,下決心強化,力圖有所作為,故譯作:forge ahead with determination。在譯文中,運用與上文確定焦點相同的突顯原則,得出焦點為“forge ahead”,其后的“with determination”則為焦點營造了一種堅定執(zhí)行的氛圍。由以上分析可知:在英譯前后,成語的焦點由后端轉(zhuǎn)換到了前端。
2.狀語+謂語句式
(5)中小微企業(yè)大有可為,要扶上馬、送一程,使“草根”創(chuàng)新蔚然成風、遍地開花。
成語“蔚然成風”可看作兩部分,“蔚然”指草木,相比于草木,“風”則虛無縹緲的多,與草木相比,自然顯得體積小,因此,“成風”是該成語的焦點,“蔚然”則是背景為焦點提供了環(huán)境。例句中指的是政府要大力扶持中小微企業(yè)進行產(chǎn)業(yè)創(chuàng)新,希望企業(yè)的創(chuàng)新力能夠像草木生長一樣越來越旺盛。譯文為:sprout up arid grow strong.其中,“grow strong”與政府的希冀相符,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即該成語譯文的焦點。由此可見,在英譯后,成語的焦點位置不變,位于后端。
(6)年內(nèi)基本建成保障房480萬套,讓翹首以盼的住房困難群眾早日遷入新居。
“翹首”指抬起頭來,是一個動作過程,而“以盼”則是一個介詞詞組。動詞相比于介詞詞組更加具有運動性,即“翹首”為焦點。例句中使用成語是為了表明住房困難戶對擁有自己一套房子的渴望。譯文可以是“in urgent need”,直白地譯出了住房困難戶的最大需求。其中,“urgent need”的感知突顯程度,遠遠大于介詞“in”,因此,“urgent need”是成語英譯后的焦點,其空間背景用“in”來表述。在英譯過程中,其焦點由前端轉(zhuǎn)換到了后端。
以上分析可知,在流動轉(zhuǎn)換模式下,即使屬于同一句式的四字格成語,其焦點轉(zhuǎn)換也不遵循同一規(guī)律。
本文以圖形-背景論(Figure-Ground Theory)為切入視角,觀察到在漢語背景下四字格成語具有不同的焦點突顯特征,即前端焦點、后端焦點和流動焦點。在英譯過程中,由于英漢之間語言、文化的差異,導致四字格成語的焦點位置發(fā)生轉(zhuǎn)換,規(guī)律如下:在“NP+VP”句型中采用正向轉(zhuǎn)換模式;“VP+NP”句式中采用逆向轉(zhuǎn)換模式;而區(qū)別于以上兩者的流動轉(zhuǎn)換模式,主要應用于定語+中心語句式和狀語+謂語句式。
[1]Langacker,R.W.Reference-ctions[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3,(1):1-38.
[2]Newmark,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Rubin,E.Visuell wahrgenommene Figuren.:tudien in p s y c h o l o g i s c h e r A n a l y s e[M].C o p e n h a g e n:Gyldendalske Boghandel,1921.
[4]Wertheimer,M.Investigations in Gestalt Theory:II.Laws of organization in perceptual forms[J].Psychologische Forschung,1923,(4),301-350.
[5]Talmy,L.Figure and ground in complex sentences[A]. InGreenberg,J.H.(ed.)Universals in Human Language Vo l.4.[C].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6]諶莉文.口譯思維過程的意義協(xié)商模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7]陳曉東.會議口譯過程四字格英譯ICM研究[D].寧波:寧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8]黃懷飛.漢英四字格英語口譯的策略[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2003,(3):102-104.
[9]呂文澎,喜慧超.英文互譯四字格翻譯研究綜述[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09,(2):3-5.
(徐燎 諶莉文 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31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