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qū)春申中學 朱曉華□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qū)黃橋中學 徐建平
作文課的源頭活水——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提高作文課效率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qū)春申中學朱曉華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qū)黃橋中學徐建平
【摘要】針對學生怕寫作文這一現(xiàn)象,發(fā)揮學生在作文課上的主觀能動性,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共同審題,選擇優(yōu)秀的素材,確立作文的深刻立意,提高學生寫作水平,培養(yǎng)學生寫作的好習慣。
【關鍵詞】作文教學源頭活水提高效率
在中學生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之間流傳著這樣的話: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樹人,三怕寫作文??梢妼懽魑膶τ趯W生來講是一件很頭疼的事,一聽今天要上作文課,學生就會叫苦不迭。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寫作的好習慣,如何讓學生愛上寫作文?為學生句句修改,字字推敲,這樣可能有用處,但如果學生不能認真閱讀、揣摩,亦難取得效果。筆者覺得還是要從作文課著手,指導學生寫作的技巧,指點寫作的正確思路,發(fā)揮全體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利用學生集體的智慧,培養(yǎng)學生對作文的興趣。在具體的作文教學中,筆者嘗試了以下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上作文課時,一般筆者會先給出作文題目。題目其實往往明確了寫作目的、所要表達的感情等。審題,就是仔細辨認、審查、分析、研究題目的意義和要求,確定文體和寫作的范圍、角度、重點等。有人說,為文審題是前提,立意是關鍵,表達是重點,可謂切中肯綮。確實,要寫好一篇文章,必須首先把好審題這一關,否則就會“下筆千言,離題萬里”,文不對題,文不對“體”。即使文字功底很好,也難免“一著不慎,全盤皆輸”。
命題作文對選材的范圍都有一定的限制,審題時要分析文題的各個限制條件,避免出現(xiàn)“跑題”現(xiàn)象。文題一般從時間、處所、數(shù)量、領屬、關系、對象等方面限制選材的范圍。但是命題作文既有限制又有自由,因此,明確了文題的限制條件以后還要進一步拓展自由發(fā)揮的余地,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不同角度解讀文題,以便選擇最佳入筆處。
對于半命題作文,其實和命題作文一樣需要好好審題。這種題目給學生更多的發(fā)揮空間,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最得心應手的內(nèi)容完成“完形填空”,完成這個填空的同時作文的內(nèi)容也基本上確定了。但是學生的答案往往會出現(xiàn)大同小異的情況,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思考,出現(xiàn)的答案才會五花八門,從而為寫好作文打下好的基礎。如作文題《我和》,學生馬上想到“媽媽、爸爸、老師……”這些較類似的選擇,但是有一個學生回答“小狗”,沒想到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打開,答案層出不窮,如“郵票、足球、電腦……”
素材,指的是作者從現(xiàn)實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經(jīng)整理加工的、分散的原始材料。這些材料并不能都寫入文章之中。但是這種生活素材如果經(jīng)過集中、提煉、加工并寫入文章之中,寫出的作文就是來自生活的真情實感的好文章。在寫作過程中,缺少豐富的作文素材,不知道寫什么是學生遇到的一個主要問題。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寫作是非常講究厚積薄發(fā)的,沒有作文素材的積累,即使掌握了寫作技巧也難以寫出好的文章來。來自不同地方、不同家庭的學生,他們的經(jīng)歷和感受,他們的閱讀和體驗,他們的思考和評價也因人因時因地而異。在作文課上讓學生就某一作文題進行素材方面的交流,一方面提供了豐富的作文素材,更重要的是在交流的過程中激活了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花。如對于《這一刻,我真感動》這一作文題,筆者先讓學生思考現(xiàn)實生活中讓你感動的事,然后進行交流,當然要求素材不得重復。開始學生的素材還是比較常見的,如:下雨天媽媽為我送傘;大清早媽媽為我準備早飯等。但隨著交流的深入,素材越來越多,且越來越有新意,如:奶奶放著零食不吃,等我回家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變質(zhì)了;在登山的時候看見一個腿有殘疾的人在勇敢攀登……學生的視野也從關注自我開始關注社會。很顯然這些素材是學生生活觀察的真實反映。
立意,指的是作者在動筆之前將文章或作品內(nèi)容所要表現(xiàn)的主題思想、所要揭示的生活真理確定下來。立意的創(chuàng)新要選擇不落俗套的角度,力求避舊求新。如在面對同是寫自己學游泳這一素材時,筆者引導學生探討出如下的立意:(1)任何事情只要堅持到底就會成功;(2)當你接觸一件對你而言全新的事物時要敢于嘗試;(3)任何事情只要付出努力就會有回報,正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4)只要你有一顆勇敢的心,任何的困難都是可以克服的。在這種探討之下,學生就懂得如何圍繞材料,使自己的作文立意深遠。從生活的小事中發(fā)揮學生集體思維的獨特性和多樣性,避免了個體思維的單一,從而使學生作文的立意多樣、深刻,寫出來的作文才會百花齊放。
最后,讓我們一起重溫南宋詩人朱熹那膾炙人口的名句:“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作文課的“渠”之“源頭活水”就是學生。激發(fā)學生智慧,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積極參與,樂意參與到作文課堂上來,學生定能佳作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