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葉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教案設計
——兼與《念奴嬌·赤壁懷古》比較
□葉葉
【教材內(nèi)容分析】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選自必修四第二單元第六課《辛棄疾詞兩首》。編者對本單元課文的選擇安排,兼顧了豪放與婉約兩種風格,在對本單元課文進行教學設計時,須兼顧對同種詞風背后的不同的精神內(nèi)核的考量。
【設計思路】
辛詞與蘇詞同屬豪放詞風,但二人豪放憂憤的背后,因詞人所處時代、遭際的不同,詞的思想基點有很大的不同。這一點是被很多學生忽略甚至混淆的。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完成基本教學要求的同時,通過問題設計、教學引導,指導學生進一步了解感受文本背后站著的兩位詞人不同的精神內(nèi)核,是本篇教學設計的一個出發(fā)點。
出生時北方就已淪陷于金人之手,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zhàn)斗精神是辛棄疾詞作的基本思想內(nèi)核。這位擁有出色才干、充斥著執(zhí)著的北伐熱情、以匡復宋室為己任的豪邁倔強的愛國詞人,眼看著南宋朝廷的怯懦和畏縮卻無計可施,遠眺河山,又深感歲月流馳、人生短暫而壯志難酬,內(nèi)心的沉重壓抑和痛苦,借《水龍吟》一詞奔突迸發(fā)。
本篇設計將以“英雄”一詞為切入點,圍繞“英雄”品味探究辛棄疾的思想情感。同時以蘇詞《念奴嬌·赤壁懷古》為參照,引導學生比較和探究風格相同的兩詞的情感異同,以更清晰準確地把握身處不同時代下兩位詞人豪放而悲憤的情感背后不同的精神內(nèi)核,達到加深學生對兩位詞人的理解的目的。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了解辛棄疾的生平經(jīng)歷及詞風特點。
2.過程和方法:通過誦讀,賞景,析典,感受詞人獨特形象,合作探究,與蘇詞《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詞人情感區(qū)分異同。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準確把握詞人的復雜豐富的精神內(nèi)核,學習他心系天下,志在報國的精神品格。
【教學重難點】
1.重點:通過賞景、析典,感受詞人情感。
2.難點:把握其情感的深沉復雜性,與蘇詞《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詞人情感相區(qū)分,了解詞人的精神內(nèi)核。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何謂英雄?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二十二歲的辛棄疾,曾率領(lǐng)五十多騎兵闖進幾萬人的敵營,將當時的叛徒張安國生擒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形勢陡轉(zhuǎn)急下,自二十三歲南歸后,他卻一直不受朝廷重視,二十六歲上《美芹十論》,提出抗金策略,不被采納,后半生亦不能有所作為。那么,辛棄疾算不算一位英雄?今天,就讓我們走近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一同品味他的名作《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1.學生個別朗讀。
2.師作誦讀指導。
明確:準確停頓,詞的誦讀和整齊的詩歌不同,它沒有固定的斷句,而是根據(jù)感情的需要進行節(jié)奏的把握和節(jié)拍的劃分。
3.學生把握節(jié)奏,齊讀。
1.本詞中,詞人用了怎樣一個詞來定義自己?明確:英雄。
2.詞的上闋描摹了詞人所見之景,請指出其中的意象。
明確:天,江,山,落日,斷鴻
3.結(jié)合你們所學的知識,分析這一組意象的內(nèi)涵。
明確:眼前的江山令作者將景物與家國聯(lián)系在一起:祖國江山,本來壯闊美好,但因鐵蹄踐踏,充滿了愁與恨。落日既是實寫眼前之景,又是虛寫,暗示搖搖欲墜的國勢;斷鴻則象征自己失群落單,孤掌難鳴的現(xiàn)實處境。
4.上闋展現(xiàn)了怎樣的一個詞人形象?
明確:一個遠眺祖國大好河山,想到山河淪陷、國勢衰微,看著自己的佩刀,欲有所作為,卻無計可施,只能拍遍欄桿,苦悶失意的形象。
5.詞的下闋用典,分析三個典故中分別流露了詞人怎樣的態(tài)度與情感?
明確:張翰,鱸魚堪膾,樂于歸隱,用意:借張翰自比,但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難忘懷時事、棄官還鄉(xiāng),還寫了有家難歸的鄉(xiāng)思,并抒發(fā)了對金人、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不圖恢復的激憤。
許治,求田問舍,“怕應羞見”,用意:對朝廷中一味貪圖享樂、一心謀求私利的懦弱自私之人的鄙棄。
桓溫,樹猶如此,“可惜流年”,用意:表達了空有一腔熱血,卻請纓無路、報國無門的悲憤,對北伐無期、年華虛擲的悲哀。
探究一:辛棄疾南歸之后,由于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終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棄疾逝世,年68歲。從他的后半生經(jīng)歷來看,他在后期是無所作為的。他能不能被稱之為英雄,你怎么看?
明確:辛棄疾是一個矢志不渝的悲情英雄。的確,辛棄疾心憂國家的前途,心懷壯志終不能酬,不能對國家有所作為,但這是那個時代、那個懦弱不作為的南宋朝廷造成的。一個失去了舞臺、卻矢志不渝的英雄,雖未凱旋或戰(zhàn)死疆場,也是我們心中真正的英雄。正如帕斯卡爾所說:“思想成就人的偉大?!庇袝r候,我們不應以成就大小、成敗如何來論定誰是或不是英雄,而應以一個人的精神、胸懷來判定一個人的終極品質(zhì)。正如空手歸來的、精疲力竭的桑迪亞哥,精神不滅的人,是一個大寫的人,完全可以擔當“英雄”一詞。
探究二:蘇軾也是有英雄情結(jié)的,且看《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他對周瑜毫不掩飾的褒揚:“小喬初嫁了”,“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字里行間,更流露出一種自己老境已至,壯志難酬的失落與悲憤。辛棄疾與蘇軾同為豪放派的代表詞人,他們這兩首詞中又都或明或暗地展現(xiàn)了他們的英雄情結(jié),也都抒發(fā)了一種壯志不酬的悲憤,這種悲憤是否相同?你怎么理解?
明確:不同。蘇軾在詞中對周瑜表示出一種欣賞,更流露出一種羨慕:年輕而有為、為明君倚重、有美人相襯的得志英雄。從蘇軾對這位英雄概括性地描摹中可以窺見,蘇軾關(guān)注的是這個英雄個體,即周瑜的個人成就、英雄業(yè)績,而非周瑜為他的國家做出了怎樣的大貢獻。由此可見,蘇軾以周瑜自況,是為了抒發(fā)自己老而不得志的失意,是以個人追求不得實現(xiàn)為核心的悲憤。
而辛棄疾不同,辛詞上闋遠眺江山,“遙岑遠目,獻愁供恨”“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讓我們明顯感覺到個人情感與祖國山川景致的一種交融:景中有情,情在景中,不能割裂。這反映出辛棄疾的悲憤源自痛惜祖國大好河山淪陷,而自己卻無能為力、無法作為的一種抓狂,憤懣。所以在寫景之后的一系列動作:“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完全是情到痛處情難已的內(nèi)在情感的外在迸發(fā)。因此,辛棄疾的悲憤,是一種心憂國家前途命運的大恨,超越了對個人理想實現(xiàn)或成就取得的追求,進入到如杜甫般更深遠崇高的境界。
由此可見,看上去比較相似的情感,若細究其時代背景,人生遭際,會發(fā)現(xiàn)詞人的境界追求、精神內(nèi)核是大不相同的。同學們在閱讀風格類似的詩詞或文章時,要注意學會知人論世,知同求異。
1.學生帶著理解后的情感,再次齊讀本詞。
2.回過頭,讓我們再次感受一下詞人在賞心亭上做出的幾個舉動,同學們有沒有更深層次的體會?(教師有感情地誦讀“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币痪洌?/p>
小結(jié):一個“看”字,寫出了深沉的無奈感:戰(zhàn)刀本應在沙場斬殺敵人,正如英雄本應在疆場盡顯本色。一個“拍”,一個“遍”,則繪盡作者無奈悲憤到極致,捶胸頓足,痛苦萬分之狀?!盁o人會,登臨意”一句:英雄偏不遇知己,天地蒼茫,形單影只,多少悲愴,憤恨,苦悶在這一句話中吞咽。壓抑至此,“人何以堪”!詞人的熱淚奪眶而出,全詞感情一瀉千里,奔騰直下,氣貫山河。本詞情景交融,用典妥帖,堪稱絕唱!
自主學習《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就詞中主要情緒、思想,寫一篇鑒賞性的文字,不少于400字。
(作者單位:安徽省銅陵市第三中學)
[責編尚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