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菀梅
(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
小學生之于科學興趣的調查分析與培養(yǎng)策略
張菀梅
(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
興趣是求知的內在動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學習就會積極主動。從學生問卷調查中發(fā)現問題,分析學生科學興趣不夠濃厚的原因,研究解決策略,切實提高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使學生的科學學習主動高效。
科學課程;科學興趣;教學策略
上學年末,學校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學習各門功課的情況,對全校學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其中有關科學課的一道問題:你喜歡上科學課嗎?()
A.非常喜歡B.喜歡C.一般D.不喜歡
我教的五年級學生中,選擇“非常喜歡”和“喜歡”的占總人數的50.1%,選擇“一般”的占38.4%,選擇“不喜歡”的占11.5%。這些數據說明有近一半的學生喜歡科學課,對科學課有興趣,有接近4成的學生對科學學習有一定的興趣,但興趣不夠濃厚,不夠穩(wěn)定,如果教師的方法得當,這部分學生的興趣和水平是可以被提高的,興趣也會變得相對穩(wěn)定,還有約1成的學生對科學課缺乏興趣。因此,我們科學教師需要及時查找原因,采取有效對策改進教學工作。
經過與學生談話交流,分析學生對科學課缺乏興趣或興趣一般的原因可能與以下這些因素有關:
1.科學課堂中有些要“研究的問題”是老師根據課程內容設計提出的,而不是學生發(fā)自內心提出的?!皢栴}”是老師關心的,而有些學生對此“問題”并不關心,也沒有太多興趣,所以在整個探究過程中,這些學生是被動地參與學習,是為了完成老師交給的任務,機械地、按部就班地走過場,因此,不容易產生喜歡的情緒。
2.科學課程強調科學性、嚴謹性,對學生要求比較高。在教學中需要學生言必有據、思維縝密。很多情況下的教學模式為:學生針對問題提出猜想→設計可行性方案→按方案探究(實驗)→整理分析數據或信息→歸納總結→得出結論,整個活動過程,學生都在不斷地動腦筋,環(huán)環(huán)緊扣,不允許思想有片刻的游離,可以看出這個過程是不輕松的,這對于一些有“到綜合課上放松一下”想法的學生來說,就有些不適應。
3.科學課程注重小組合作探究,性格內向的、動手能力弱的學生在活動中往往處于被支配的地位,個性得不到展現。還有因為存在個體差異,有的組不可避免地會分配到一些自律能力差或不愿與人合作的學生,由于全組不能形成合力,有的任務完不成,有的任務做不好,長期下來學生失去了主動學習的熱情。
4.對學生課堂上的某些表現,教師沒有給予足夠重視或處理不當,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有些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吞吞吐吐,半天也沒說清意思,由于時間關系教師馬上請了別的學生回答,若此學生自尊心很強,教師課后又未及時與該生溝通交流,這位學生很可能會感覺自己失了面子,過后不愿積極主動回答問題,采取消極的學習態(tài)度。
5.科學老師由于帶班多,跟學生接觸時間少,師生間的聯(lián)系不夠緊密。學生哪些地方學起來困難,對哪些內容還意猶未盡,學生出現了什么情況、什么問題,教師沒有及時了解,因此也就無法及時對癥下藥予以解決,問題積攢得多了,就會造成比較嚴重的后果,對科學課失去原有的興趣。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求知欲
小學生形象思維比較強,他們很容易被具體新穎的情境所吸引。教學中,問題的引入,不要教師提出來,而是教師精心設計,或出示道具引起學生關注,由學生提出質疑;或教師創(chuàng)設某一生活情境,把學生引入情境中,使學生自己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從而開動腦筋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2.做好課前預設,課堂有序高效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庇捎诮虒W是一個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所以科學教師不但要在課前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有一個清晰、理性的預設,還要對即將面對的學生的學習狀況有一個提前的預估,提前考慮學生擁有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感興趣的話題,他們思考問題的角度,問題呈現后他們可能會有哪些方面的猜想,針對這些猜想怎樣引導等等,只有充分做好課前預設,課堂生成才不會遠離教學的主線,教師才能游刃有余,高效有序地達成教學目標。
3.密切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聯(lián)系
科學課程由于涉獵廣泛,有的內容比較空泛、比較抽象,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讓學生能基于自己的生活及知識經驗與學習的內容產生聯(lián)系。比如,六年級“遺傳和變異”的內容,若僅僅按課本講,就覺得很枯燥,如果教師提前讓一些學生帶來自己父母的照片,課堂導入時讓學生“猜猜這是誰的家長,這樣判斷的依據是什么”,讓學生體驗到“子女”與“親代”間存在明顯的相似特征,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很容易就能理解“遺傳”的概念。平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聯(lián)系起來,這樣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多與學生交流溝通
針對與學生接觸時間少的問題,科學教師應利用好學生的各種空余時間,與他們多交流、多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比如,利用課間10分鐘、做完操走回教室的時間或下午的活動課時間,與他們聊聊當天上課的情況,及時獲得教學反饋。通過經常的談話,增強師生的親切感,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5.關注、關心內向學生
對內向的、動手能力差的學生要給予更多的關注和關心,教師可在上課前向他們詢問有關課程內容的相關知識,了解他們掌握的前概念,給予必要的指導。比如,課堂上準備用到測力計,就提前問問他們測力計上每個格子代表多少力,怎樣讀數,做好課前的鋪墊,這樣他們上課時就有了一定的自信,如果他們在課堂上表現還很不錯的話,就給予及時的鼓勵,甚至給予稍稍夸張的表揚,長期堅持不懈,學生就會獲得學習的動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6.提升自我,感染學生
科學教師要不斷學習,提升自我素養(yǎng),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作為科學教師,首先自己應該對新生事物充滿強烈的好奇心,經常去嘗試、去探究、去發(fā)現,科學教師把對科學的熱愛之情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在教師的感染下逐漸愛上科學課。
7.關注前沿科技,拓展學生視野
科學教師不僅要關心國家新聞時事,還要經常關注世界科技前沿的最新成果,有些成果可以及時向學生介紹,拓展學生的視野。比如,當前全球最大太陽能飛機“陽光動力”2號環(huán)球飛行的相關消息,科學老師向學生介紹“陽光動力”2號在飛行中無需一滴燃料,僅靠陽光就能實現晝夜飛行,它的問世使太陽能在航天事業(yè)的利用翻開了新的篇章。學生非常喜歡老師給他們介紹科技前沿的信息,在老師的觸發(fā)下,很多學生也開始關注科技新聞,關心科技給人們生活帶來的變革。
總之,科學教師要精心準備每一堂課,每一個實驗材料,一絲不茍地備課、上課。只要我們教師始終想學生所想,本著一切為學生服務的原則,按照上述改進策略扎扎實實做好每一項工作,相信學生對科學課的興趣會越來越濃。
[1]宋秋前.有效教學的理念與實施策略[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04.
[2]張紅霞.科學究竟是什么[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10.
·編輯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