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江西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 江西南昌 330022)
后大眾化時期各省份高等教育區(qū)域失衡的研究
張靜
(江西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 江西南昌 330022)
后大眾化時期中國各個省份的高等教育失衡區(qū)域失衡情況仍然存在,這是由于經濟、財政、地理和歷史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為了緩解高等教育失衡情況筆者提出了按照各省的人口比例向各省分配招生計劃和推行"慕課"這兩個策略。
后大眾化 高等教育區(qū)域失衡 慕課
2013年全國毛入學率是34.5%,已經進入后大眾化階段,但是各個省份高等教育區(qū)域失衡的情況仍然存在。
(一)各省高校數量分布
全國高等學校(不含獨立學院)共計2542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246所(包括民辦普通高校444所);成人高等學校296所(包括民辦成人高校1所)。以各省擁有的高校數為指標,江蘇有134所高校排在第一,占2246所普通高??倲档?.97%,山東和廣東分列第二第三,分別有130所和125所.全國各省市擁有高校超過100所的共有8個,江蘇、山東、廣東、河南、湖南、安徽、遼寧和河北。最少的是西藏,僅有6所學校,占比0.27%。
(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
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是高等教育的在校生數與適齡人口(18歲—22歲)之比。2003年上海和北京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分別是53%和52%,在全國率先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2005年天津成為繼上海、北京之后,第三個率先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的城市。而直到2013年西藏、海南、四川、云南、廣西、新疆、甘肅。貴州等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還沒有達到30%。
(三)211、985高校在各省市分布
211、985高校占比北京均第一,全國共有112所“211”學校,分布在31個省市。從各省市擁有的211高校數量看,北京有24所居首位,江蘇11所和上海9所分別排在第二、第三位,而江西、海南、甘肅、寧夏等14個省份只有1個211高校;39所“985”高校,僅分布在18個省市。排在前四位的是,北京8所,上海4所,陜西和湖南均3所。而河北、海南、新疆等13個省份沒有985高校。
(一)經濟原因
現代政治經濟學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作為區(qū)域上層建筑重要組成部分的區(qū)域高等教育,其水平必然受區(qū)域經濟非均衡發(fā)展的影響。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為636463億元,但是不同省份之間GDP總量差距很大,排名第一的廣東是排名最后的青海的29倍,這種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使得發(fā)達地區(qū)有大量的財力和物力投入到高等教育中,優(yōu)質生源也都希望到發(fā)達省市就讀,因此高等教育區(qū)域非均衡發(fā)展在所難免。
(二)財政政策原因
為了適應國家經濟發(fā)展的要求,20世紀80年代末,國家提出非均衡發(fā)展戰(zhàn)略,按“東部沿?!胁俊鞑俊钡捻樞蜻M行梯度開發(fā)。加之現行的“兩級管理,以省級政府投資為主”的籌措教育經費體制,區(qū)域高等教育的經費主要由省級政府的財政狀況決定。經濟發(fā)達地區(qū),政府的財政收入較多,對高等教育的經費投入也較多。反之,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政府投入的高等教育經費較少。
(三)地理環(huán)境原因
高校的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三大功能的發(fā)揮也離不開一定地理因素的支持。東部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好、交通便利,這些外在條件能吸引高水平的師資和生源,競爭優(yōu)勢較大。當然還有歷史等原因。
(一)按照各省的人口比例向各省分配招生計劃
2006年,中國政法大學學生處發(fā)布的消息稱,各省招生指標的計算方法是:用2006年學校計劃招生的2000個指標除以13億,再乘以省份的人口數,基本上就是下達到各省的指標數。在此基礎上,考慮國家開發(fā)西部的政策、生源質量、地域因素等,確定本科招生分省計劃。這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可能是第一次高校按人口比例下達省招生計劃。這有利于緩解高等教育區(qū)域失衡現狀,其他高校尤其是其他74所教育部直屬高??梢越梃b中國政法大學的做法,按照各省的人口比例向各省分配招生計劃,當然這并不要求高校這樣的改革一步到位,如果一步到位會引起比較大的震蕩,不容易為人所接受,特別是招生計劃數減少的省市地區(qū);高校可以采用“漸進式”的改革即高等學校將新增的招生計劃數量往招生比例劣勢的地區(qū)傾斜,優(yōu)先增加劣勢地區(qū)的招生名額,這樣改革的目標是為了最終達到按照人口比例分配招生數,同時也不會引起太大的震蕩,容易使改革為人所接受。
(二)推行慕課
“慕課”是即MOOCs,為英文“大規(guī)模開放式在線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縮寫的音譯,它基于全面開放共享知識的理念,進一步發(fā)展了開放式課程和開放教育資源運動,全面實現了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全球共享。許多著名專家認為“慕課”是“印刷術發(fā)明以來教育最大的革新”,并呈現“未來教育”的曙光。當前,我國“慕課”建設正處于起步和摸索階段。2013年5月21日,被視為MOOCs“三駕馬車”之一的edX宣布新增15所高校的在線課程項目,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在內的6所亞洲名校。2013年7月9日,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分別與“慕課”三大平臺之一的“Coursera”簽約。不到兩個月時間,中國著名大學與“慕課”公司的頻繁互動,已表明“慕課”全新教育模式給高等教育帶來的巨大沖擊。與此同時,中國高校也在打造自己的“慕課”平臺。筆者認為高等教育欠發(fā)達的地區(qū)應積極引進“慕課”這樣可以使廣大學生不在受學校身份的限制、不受地區(qū)空間的限制,享受更公平的受教育機會。例如目前江西的一些學校已經開始了“慕課”,毫無疑問“慕課”打破了名牌大學對高級教育資源的壟斷體系,現在,只需上網,學生不僅能聽世界級一流大學的老師授課,還可通過線上線下的學習,獲得大學認可的學分。
[1]趙慶年.區(qū)域高等教育發(fā)展差異問題研究—基于1998-2006年我國省級行政區(qū)域的視角.[D].廈門大學博士論文,2009.
[2]楊江華.我國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區(qū)域差異及其變遷[J].高等教育研究,2012,(12).
[3]朱慶峰.我國高等教育“慕課”發(fā)展的困境及理路選擇[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4,(23).
[4]王藝寰.大學“慕課”發(fā)展中的問題研究.[J].學周刊,2014,(7).
[5]田晶.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研究.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