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芳(郟縣廣播電視臺,河南 平頂山. 467100)
新聞采訪技巧探析
劉芳芳
(郟縣廣播電視臺,河南 平頂山. 467100)
摘 要:新聞采訪已經成為當前獲取新聞素材的一項基本途徑,因而受到了廣大新聞記者的重視。文章闡述了新聞采訪中所運用到的一些基本技巧,并對技巧的養(yǎng)成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新聞采訪;技巧;提問
新聞采訪是獲取新聞素材的重要渠道。當前,隨著新聞媒體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新聞媒體對新聞記者寫出的新聞稿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需要廣大新聞記者除了要保持高度的新聞敏感性,能夠及時迅速地報道事件的真相外,還要盡量多地搜集挖掘更有價值的新聞線索,這就需要新聞記者高度重視新聞采訪工作,通過深入地與被采訪對象溝通交流,挖掘出更有深度的新聞報道來。但由于采訪對象各種主客觀的原因,有時候,被采訪對象可能不希望接受更深層次的采訪,這就需要新聞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講究適當的新聞技巧,從而架起雙方溝通的橋梁,以實現(xiàn)采訪的順利進行。根據筆者多年新聞采訪的實踐經驗,認為新聞采訪中經常運用的技巧,主要有下面幾項:
我們常說不打無準備之仗,對于新聞采訪來說同樣如此。如果在沒有準備充分的前提下,我們就貿然采訪,那么就可能出現(xiàn)采訪時,記者提出的問題缺乏重點,乃至含糊不清、空泛籠統(tǒng),難以使被采訪對象明確回答情況。此外,由于采訪準備得不充分,也很可能難以對采訪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意外預先設計好應對方式,從而導致難以有效掌控場面,甚至使采訪被迫中斷。所以,要想使采訪順利進行,一定要提前多做準備,不僅要提前準備采訪的問題,而且還要對采訪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各種意外做好充分的應對,甚至還要對被采訪對象的性格、脾氣、愛好、習慣等有深入的了解,才能使得記者在最終的采訪中游刃有余。例如,意大利著名女記者、作家奧麗亞娜·法拉奇在對鄧小平做采訪前,看了好幾公斤的材料;水均益每次做高端采訪前,一般要提前兩周做好準備工作,包括問題的設計、對方可能的回答和現(xiàn)場可能發(fā)生的緊急狀況及應對策略等都要在采訪前認真準備。正是有了充分的準備工作,才使得他們在采訪中游刃有余。
采訪時所提的問題一定要明確,因為只有明確的問題才能讓采訪對象及電視觀眾有準確的感知,才能讓采訪對象說出新聞記者所感興趣的答案。但在實際采訪中,經常發(fā)現(xiàn)有些新聞記者所提的問題,含義比較模糊或者外延過大,使人根本不知道問題的指向是什么。因此,導致被采訪對象難以明確回答。此外,還要注意被采訪對象的身份、職位等信息,如果提出的問題明顯超出對方的認知范圍,也常常導致被采訪對象對提到的問題難以回答。例如,一個記者打算就某個鄉(xiāng)鎮(zhèn)發(fā)展特色農業(yè)寫一篇新聞報道,在采訪當地鄉(xiāng)長的時候,問對方:“咱們鄉(xiāng)可不可以發(fā)展養(yǎng)殖業(yè)?全鄉(xiāng)外來人口有多少?服務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如何?”可以說,這些問題與該次報道的內容關聯(lián)不大,大而籠統(tǒng),缺乏明確的指向性,因而屬于不必要的問題。如果整個報道都是這類沒有明確指向的問題,無疑這次新聞采訪就是不成功的。
在采訪過程中,新聞記者為了深入挖掘一些內幕性信息,常常會對被采訪對象的回答持懷疑態(tài)度,于是下意識地進行一些連續(xù)的質疑性的追問,從而讓被采訪對象感覺到壓抑、不自在,進而產生抵制采訪的情緒。其次,有的新聞記者在采訪的時候,往往持一種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對被采訪對象不尊重,也會導致對方產生抵觸心理,從而影響采訪的質量。還有的記者缺乏新聞職業(yè)者所應具備的基本職業(yè)素養(yǎng),在報道一些災難性事件的時候,態(tài)度、語氣中沒有表現(xiàn)出對受災地區(qū)群眾的同情、關心,而是麻木不仁,完全是為了采編新聞而采訪,因而容易招致被采訪對象的反感,甚至直接導致采訪的“流產”。例如,日本大地震的時候,全世界的媒體記者都趕到了災區(qū)進行采訪,大多數記者到達災區(qū)后首先都是表達對災區(qū)人民的同情和慰問,但也有極個別的外國媒體,不是首先表達對受訪對象的深深同情,而是直接提一些令對方不快的問題。例如,“您在這次地震中,失去了幾位親人?”“您受的傷比較嚴重,如果隨后要截肢的話,您將怎樣生活?”諸如此類的問題,無疑是進一步往幸存者的傷口上再撒一把鹽,立刻使采訪的氣氛變得非常緊張,被采訪對象甚至拒絕回答該記者的任何問題,而該記者也因為言辭不當,受到了國際記者協(xié)會的處罰。
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采訪的目的在于最終完成一篇高質量的新聞報道,而采訪的過程就是發(fā)掘素材,直接掌握更多感性材料的過程,只有在這一過程中新聞記者掌握的感性材料越多,在隨后的寫作中才能多做錘煉,去蕪取精。因此,在采訪的過程中,及時將采訪對象的一言一行,甚至在采訪過程中自己腦海中突然的靈光一閃記錄下來,無疑有助于最后新聞稿的完成。不過由于采訪的時候,雙方往往通過言語交流,很難有時間將當時的情況用筆記錄,所以,也可以在事后第一時間及時將采訪素材進行收集整理。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fā)達,錄音筆已經被廣泛應用到了采訪活動中,因而為采訪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總之,新聞采訪是新聞記者所應必備的一項基本素養(yǎng),除了上述談到的一些基本技巧之外,還有許多其他技巧,這就需要我們廣大新聞記者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斷學習新聞采訪知識,并將理論知識與具體的新聞采訪工作緊密聯(lián)系起來,通過持續(xù)不斷的積累總結,不斷提高個人的職業(yè)素養(yǎng),最大限度地保證新聞采訪的成功率,力爭使自己撰寫的每篇新聞稿都成為新聞中的精品。
參考文獻:
[1]劉海貴.論新時期我國新聞采訪學研究的四大特點[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06).
[2]張君浩.大眾媒介的消極文化傾向與媒介管理[J].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02).
[3]戴麗巖.如何避免新聞采訪中的矛盾沖突[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12).
[4]巫鵬.加強保護意識 規(guī)避新聞糾紛[J].科技咨詢導報,2006(20).
中圖分類號:GG221122..11.....
文獻標志碼:AA.......
文章編號:11667744--88888833(22001155)1166--00115555--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