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ㄗ髡邌挝唬撼啥祭砉ご髮W傳播科學與藝術學院)
科技傳播在不同時期發(fā)現(xiàn)受眾不同的特點
黃 俊
(作者單位:成都理工大學傳播科學與藝術學院)
摘 要:當前,科學技術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國與國之間,將競爭集中在科學技術這點上。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不僅表現(xiàn)在科技之上,還表現(xiàn)在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zhì)之上。本文主要闡述科技傳播的在不同時期發(fā)現(xiàn)受眾的不同的特點。
關鍵詞:科技傳播;不同時期;受眾特點
科學技術在人類的文明史上,是文明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在為人類造福的種種元素中,科學是最寶貴的財富,科學技術能改變?nèi)藗兊纳?,讓人類做出更偉大的發(fā)明。在科技的發(fā)展過程中,不同時期的發(fā)現(xiàn)受眾,其特點不盡相同。
1.1大眾科技傳播
從廣義的角度上看,科學傳播的范圍非常大,凡是科技知識交流、傳授都屬于科技傳播。從根本上說來,科學的推進形態(tài)就是科學傳播。科技傳播學是一種綜合性的交叉學科,其角度更加全面,也更加深入。科技傳播主要有三個層面:純學術交流的科學共同體內(nèi)的傳播;不同科技工作者之間各種理論和實踐交流的科技層面?zhèn)鞑?;面向大眾傳播的傳播,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科普。
在一般情況下,科普的含義指向廣大人民群眾宣傳科學技術知識,讓公眾對科學有一定程度上的理解,在生活工作過程中能將需要用到的技術掌握好,進而使公眾的科學技術素質(zhì)得到提高。站在傳播學的角度,科普具有促進科技傳播的作用,它所面向的是廣大人民群眾??萍紓鞑サ膬?nèi)容有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為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知識和實用技術??破展ぷ餍枰ㄟ^以下三種情況進行傳播,即大眾傳播、組織傳播和人際傳播。這種傳播可以引起科普對象頭腦中的內(nèi)向傳播,進而使大眾的科技素質(zhì)得到提升。在這個角度上看,科普工作就是促進一項促進公眾科技傳播的工具??破諏ο蟮臉嫵芍饕幸韵聨讉€對象:性別、年齡、城鄉(xiāng)、文化、民族等。相關人員在進行科普的過程中,應當先將科普的對象需求掌握好,將科普對象的心理、興趣掌握好,這也是科普的本分工作。
在社會的發(fā)展之下,時代進步之下,科普有了它符合時代的意義。這種意義絕不僅是在跟大眾講述“什么是科普”,當然也不會闡述“為什么會這樣”這種問題,而是告訴人們該怎么做。當前的科普,與傳統(tǒng)的知識普及不相同,其更傾向于怎樣做,這種科普的工作層次比以往的要高很多。
1.2大眾科技傳播類型和原則
自廣播電視和電腦等現(xiàn)代信息媒介被廣泛運用之后,大眾科技傳播不再受空間與時間的限制。在網(wǎng)絡的普及之下,信息高速公路使得大眾科技傳播覆蓋了整個科學界,人們在接受信息、選擇信息和消化信息過程中的時間大幅度縮短。
科技信息流動的方向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交流型,另一種是輻射型。所謂的交流型指的是,傳播者運用相關媒介在有限的范圍之內(nèi),實現(xiàn)信息的交流與共享,是信息實現(xiàn)接收傳送的目標??萍夹畔⒘鲃訛榻涣餍偷?,其在傳播過程中,傳播者與接受者的地位可以相互轉(zhuǎn)換;輻射型指的是,信息借助媒介完成傳播,其傳播過程中,是單向的,具有多方位、多層次的傳播特點。
大眾科技在傳播過程中,需要遵循一些特殊的原則,這些原則主要有以下幾個:傳播有效;信息匹配原則;遵循信息冗余原則;信息真實性原則;規(guī)范化原則。
2.1早期科普時期受眾特點
科學與技術是科學技術知識的組成,最早的科技傳播主要從遠古時期開始,那時的人為了得到生活用品,為了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舒適安全,會向他人學習某種技術,進而達到一傳十,十傳百的。這種傳播方式需要依靠人際關系來進行,因當時各種情況的限制,在傳播過程中會受很多困難。從古代的一些國家的相關記錄中看出,那是還存在很多理性知識,比如對天象周期的認識,簡單的算數(shù)幾何知識等。在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知識體系還沒有建立的情況下,科學技術知識主要通過技能、宗教、哲學等方式進行傳播,以這種方式進行傳播更能讓公眾接受。
在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之下,科學技術對社會的影響力明顯增強,由于這點,科普工作有了新的要求。這個新要求使得專業(yè)性的科普機構誕生,這些機構的主要作用是研究科普理論,對科普理論進行規(guī)范,制定科普策略,并向大眾宣傳科學技術知識。
在這個時期,大眾對所傳播的科學技術主要是被動接受,接受后再進行模仿。這個時期的大眾在心理上對科學技術的需求是最原始的需求,對科學的尊仰屬于宗教式的尊仰,其在接受科學技術知識的過程中,不持反對意見。
2.2近代科技傳播時期的受眾特點
在19世紀,科學技術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愛因斯坦建立了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哈恩發(fā)現(xiàn)鈾核裂變等。這些成果,使科學技術的傳播變得更有利??茖W技術被人們尊崇,不過在美國制成
原子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發(fā)動之后,人們開始像害怕魔鬼一般害怕科學技術,科學技術給人們帶來了大災難,這種災難的危害超過了大自然所帶來的。這些打擊使人們認識到科學技術既能給人們帶來益處,也能給人們帶來危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大眾意識到,理解科學和參與科學是非常重要的。當公眾的意識被喚醒時,就會使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變得更加全面。這時的大眾會主動要求了解最新型的科學技術,主動與新型科普傳播者接觸。除此之外,科學技術的分科現(xiàn)象也逐漸顯現(xiàn)出來??茖W一詞的定義非常廣泛,它包括數(shù)學、工程、技術與醫(yī)學等。此時科學技術在理解上囊括很多內(nèi)容,不僅包括對科學事實的理解,還包括對方法與限度的理解。關于與科學技術傳播相關的公眾,這些人指的是科學界以外的人,可以將這些人分成五類:滿足私欲的個人、遵紀守法的公民、半技半能的人、從事貿(mào)易管理的社會決策者、產(chǎn)業(yè)界和政治界人士。
在這時期,受眾的主體意識明顯增強,并且自身對科學技術有了看法,產(chǎn)生了懷疑的心理。而此時的科學技術傳播也不再是啟蒙式的普及,而大眾也不只是純粹的接受,而是帶著討論、學習的心態(tài)接受。從傳播學的角度上說,這就是一種由“信宿”和“信源”所構成的一種平等的雙向交流關系。這時的科學技術傳播受眾對科學技術表示理解,理解即接受。公眾接受科學技術從完全信賴,到開始產(chǎn)生懷疑,要求自己對新技術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2.3現(xiàn)代科技傳播時期的受眾特點
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為數(shù)不多的科技工作者是科普的受眾群體,隨著高科技的迅速發(fā)展,科學技術為社會的進步盡了很大的力量,也使得人類的物質(zhì)文化財富更加豐富,使人們的生活方式得到改變。人類每時每刻都在享受科技所帶來的各種好處,人類更愛科學,主動學習科學,學會使用科學也成為人們的需求,科學技術的普及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群體公民中。
互聯(lián)網(wǎng)的出現(xiàn)和普及,使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網(wǎng)絡成了一個時代的標志,而網(wǎng)絡技術也成了這個社會生活與工作的重要手段。信息革命的到來,使得一切科學技術的成果的傳播有了很大的飛躍。這時的科學技術由之前的“大眾傳媒”轉(zhuǎn)化成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間的雙向交流。而大眾在此時也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轉(zhuǎn)化成主動去尋找信息,這種情況更有利于科學技術的轉(zhuǎn)播,也使科學技術傳播上了一個新臺階。從公眾理解科學到科學技術的傳播,這種演變過程具有非常大的意義,可以說是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的相互轉(zhuǎn)換,進而使科學傳播的受眾能看到科學傳播的過程。在科學傳播的過程中,其傳播所運用的方式為個體傳授或大眾傳播,在傳播過程中主要以傳播者為中心,在傳播過程中,主要運用手教、書刊、廣播和電視等方式,而受眾也是被動接受,傳播者與被傳播者就有了明顯的區(qū)分。這種情況使科學傳播難以碰撞出火花?;ヂ?lián)網(wǎng)技術的出現(xiàn),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這時,受眾不僅可以和傳播者進行交流,還可以和其他受眾進行交流,這是非??少F的。
這種情況下,科學技術的傳播受眾就有了主觀能動性,有了社會性,他渴望認識到自然社會,渴望在社會實踐中獲得某些科學知識。并為了這點,借助有效的媒介對社會成員加以理解。關于這些成員,主要有以下三個組成部分:普通平民百姓、科學家群體、政府的各級決策者。
在這一時期的受眾群體會增大,并且受眾之間科技素質(zhì)也有明顯的差別,除此之外,其心理特征也不同,對科學技術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比如央視的15個頻道中,受眾文化最高的是科教頻道。根據(jù)調(diào)查研究發(fā)現(xiàn),全國有大學以上學歷的觀眾有60%集中收看央視的科教頻道。在央視科教頻道的受眾中,官員和管理階層的集中程度為30%,公務員及知識分子的集中程度為28%。從年齡上看,有18%的受眾,其年齡在25~34之間,有19%的受眾,其年齡在35~44歲之間,有24%的受眾在45~54歲。這些受眾主要以中年和青年為主,這些情況均反映受眾的主體意識、權益觀,以及參與意識均增強了。當前,科學技術的受眾逐漸細分化,群體從大眾,到分眾,再到小眾群體,再到一對一傳播模式,這時就需要我們?yōu)椴煌氖鼙娞峁┎煌男再|(zhì)的節(jié)目。當前,我們所做的工作在只停留在表面層次,在實施工作之時,缺乏應有的耐心,缺少深度和廣度,難以滿足一部分科學素質(zhì)較高受眾的要求。
從整體情況上看,這個時代的科技傳播活動會比往常的要復雜,其受眾的素質(zhì)層次也會有所不同。關于這點,可按照受眾的心態(tài)來分類,以便幫助工作人員更好的了解心理特征。關于科學技術信息的受眾,可劃分為:等待受眾,這部分受眾占很大的比例,大部分為打工者,年齡30~50;參與型受眾,這個類型的群體意志堅定,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會很強,大部分有知識和文化,比較新潮;進取型受眾,這部分數(shù)量很小,有思想有行動,屬于精英階層,大部分為高級知識分子,官員和大企業(yè)家。這類人主要為科學的引領者、帶頭者,在企業(yè)中為“智囊”的專家學者,他們所發(fā)表的意見可以推動社會的發(fā)展。
科學技術的傳播使人的素養(yǎng)提高,同時,科學也是一把雙刃劍,既能給人帶來福利,也能給人帶來災難。每個時期的科學技術信息的受眾,其心態(tài)也會明顯不同。不論在哪一時期,我們均需要看到科學技術所到來的福利和負面影響。只有這樣,才能使科學技術更好地發(fā)展下去,更好地在社會中得到傳播。
參考文獻:
[1]凌小萍,謝慎蘭.科技傳播的障礙分析及對策研究[J].理論月刊,2008,(1):85-88.
[2]凌小萍.論科技傳播的系統(tǒng)環(huán)境障礙[J].廣西社會科學,2007,(8):174-177.
[3]陶賢都,李浩鳴.大眾傳媒在農(nóng)村科技傳播中的功能與路徑拓展[J].江西社會科學,2007,(4):157-159.
[4]佘小瓊.科技傳播“失效”的原因分析及對策探討[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1):87-90.
[5]王殿華.我國科技傳播體系的缺陷與民間力量崛起的啟示[J].改革與戰(zhàn)略,2006,(6):125-128.
[6]翟杰全,張叢叢.科技傳播研究:“普及范式”和“創(chuàng)新范式”[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9-11+29.
作者簡介:黃?。?989-),女,四川內(nèi)江人,研究方向:傳播學,科技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