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社會身份焦慮感芻議
        ——以奧斯卡·王爾德為例

        2015-02-26 13:11:13
        學術(shù)探索 2015年2期
        關(guān)鍵詞:王爾德身份

        楊 霓

        (云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社會身份焦慮感芻議
        ——以奧斯卡·王爾德為例

        楊 霓

        (云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西方社會中個體的身份焦慮感伴隨著資本主義制度的發(fā)生、發(fā)展而滋生和擴散。人們在解決了身體溫飽需求后,開始爭取社會地位,以求贏得他人的尊重。這種心理的“溫飽度”能夠幫助人們判斷自己的能力和價值,獲得自我存在的確定性。王爾德一生中令人費解的種種行為可作為社會身份焦慮感的極佳詮釋。透過他我們可以看到,個體對身份的焦慮應被更高層次的價值追求所代替,才能實現(xiàn)真正有意義的人生。

        身份焦慮;王爾德;價值追求;人生意義

        英國唯美主義者、作家奧斯卡·王爾德(Os car Wilde,1854—1900)的生平及創(chuàng)作中有許多令人費解之處。他癡迷于精致奢華的衣著打扮,但卻勤學上進,成績優(yōu)異;創(chuàng)作生涯始于詩歌、終于詩歌,但讓他名聲大噪的卻是幾部迎合上流社會品味的風尚喜?。辉诿褡辶錾锨昂竺?,表里不一;不顧眾人勸阻,孤注一擲地去打一場注定要輸?shù)墓偎?;堪稱才子的他在牢獄之災后才思枯竭,少有佳作問世。這些看似與眾不同又缺乏關(guān)聯(lián)性的行為,讓王爾德的真面目撲朔迷離。本文試圖借助社會心理學理論,從社會身份焦慮感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表現(xiàn)形式及其所引起的惡果角度,解釋王爾德行為的種種獨特之處,以及困擾現(xiàn)代人的身份焦慮感。人們只有正視身份焦慮感的存在,才能正確地化解之,并為自己尋找更崇高的人生價值與意義。

        一、社會身份焦慮感的形成

        確立,這就是所謂的個人在社會中的身份地位問題。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彼得·伯格就認為,“社會不僅控制著我們的行為,而且塑造著我們的身份、思想和情感。社會的結(jié)構(gòu)成為我們意識的結(jié)構(gòu)。社會不會止步于我們的肌膚表面。社會既包裹著我們,也深入到我們的內(nèi)心?!保?](P133)從廣義上看,身份指的是“個人在他人眼中的價值和重要性”。[3](P7)對身份概念的探討是社會文化研究與個體心理研究結(jié)合的產(chǎn)物,主要關(guān)注社會中的個體對“是其所是”的認識。在西方,人們對于社會身份的思考與憂慮是伴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生與發(fā)展逐漸形成的。

        在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確立前,歐洲各國在封建社會制度下施行了森嚴的等級制度;然而,下層民眾卻安于現(xiàn)狀,無意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這主要歸因于兩方面:其一,在政治上,各國實行了嚴格的等級制度,王公貴族和村野農(nóng)夫之間涇渭分明,社會意識形態(tài)也按此被加以控制。早在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就在《政治學》(公元前350)中宣稱,“有一些人天生即是自由的,有些人天生就是奴隸。對于后者來說,奴役不僅有益而且是公正的?!保?](P927)這一觀點受到所有古希臘、古羅馬統(tǒng)治階級的擁護,也傳播到歐洲各國,成為舉世公認的真理,以至于“古代的所有大作

        王爾德對自己的人生總結(jié)道,“我過去總是依賴于自己的人格,現(xiàn)在我知道,我的人格實際上有賴于杜撰的地位。一旦失去了地位,我就發(fā)現(xiàn)人格完全無用。”[1](P660)人雖然是獨立的個體,但也需作為社會的一分子,生活在社會中;因此人的自我有賴于與其發(fā)生關(guān)聯(lián)的其他所有人來家,不是身為奴隸主貴族的一分子,就是至少認為當時建立的貴族制度是無可非議的”。[5](P583)該理念被確立為社會主流觀念,使得身處下層的勞動人民即便飽受深重苦難,也無從挑戰(zhàn)深入每一個人頭腦里的“真理”。于是,“一方面是一般老百姓慣于安貧,另一方面是富人慣于擺闊”,[5](P718)誰也不會去思考平等問題,或試圖改變身份狀態(tài)。其二,與政治體制相似,在西方社會各方面影響深遠的基督教,也確保了社會等級制度的堅實穩(wěn)固性。雖然基督教宣揚的是平等博愛,但是在主要教會中都實行著嚴格的教階體制。以天主教為例,神品可分為由低至高的七品:司門員、誦經(jīng)員、驅(qū)魔員、襄禮員、副助祭、助祭和主教;而主教品級中還分為主教、大主教、都主教、樞機主教和宗主教。[6](P63~64)既然神職人員都應遵循教會嚴格的等級體制,那么世俗的等級體制與之相對應,就變得天經(jīng)地義的了。再加之“君權(quán)神授”和“天國”等觀念的灌輸,貧苦百姓只能忍受苦難,目睹著富人們的窮奢極欲,期待著死后能到天堂里享受上帝的恩澤——“在這種社會里,窮人的想象力完全用于來世……去想象遠在天上的安樂?!保?](P718)此二因素使得社會下層人民甘于忍受現(xiàn)世中的不公。

        18世紀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們宣揚的天賦人權(quán)、自由、平等、博愛等民主觀念,不僅為1776年的美國革命和1789年的法國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chǔ),也直接影響了西方從此以往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英國19世紀史學家、作家托馬斯·卡萊爾面對貴族世襲制度的不公現(xiàn)象高呼“那些慵懶的貴族們,他們是英格蘭的地主,他們只知道奢侈地享用英格蘭人民的地租,饜足之后,只知道射獵取樂,除此之外,他們還能做些什么?”[3](P74)新興理念“人人生而平等”震耳欲聾。它意味著,過去在貴族統(tǒng)治下,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完全取決于其家世背景的習慣法則被推翻,取而代之以全新的社會秩序——個人只要通過努力、憑借著自己的能力與智慧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而這個新生目標也給人們帶來了從未有過的身份地位焦慮感。例如王爾德的前輩作家狄更斯,他出生于海軍下層軍官家庭,父母還曾因為負債而坐牢。通過多年的努力,狄更斯以數(shù)本暢銷小說在英國社會為自己贏得了一席之地,不但賺到了可觀的稿酬,還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但他也“曾因為有人認為寫小說的人不可能是紳士而大為惱火”。[7](P11)

        與此同時,18、19世紀的歐洲各國在經(jīng)濟實力上實現(xiàn)了根本性的飛躍,更直接加劇了人們的身份危機感。以英國為例,世界范圍的殖民掠奪帶來了大量的資金;工業(yè)革命使得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實現(xiàn)機械化,各類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產(chǎn)量大幅提高。在兩者的共同作用下,英國國民的生活質(zhì)量前所未有地提高了,以前只有統(tǒng)治階級才能享用的東西如今變成了普通人的生活必需品,“連工人也可以消費雪茄、冰淇淋、明信片、魚和土豆條,礦泉水和茶杯”。[7](P11)琳瑯滿目的商品陳列在商店的櫥窗里,大型商場陸續(xù)在歐洲各國出現(xiàn),商品博覽會數(shù)次在倫敦、巴黎和維也納等主要城市舉辦,而且這些場所的目標人群不僅僅是富人階層,還包括剛剛擺脫貧困的普通民眾。然而隨著物質(zhì)生活的極大豐富,人們并沒有滿足于這種新近出現(xiàn)的衣食無憂生活,反而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憂慮和恐慌。究其原因,對物質(zhì)財富占有的多寡反映的是其擁有者在社會中的能力與成就,而這又與其社會地位緊密相關(guān)。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1845)中指出,“金錢決定人的價值:這個人值一萬英鎊,就是說他擁有這樣一筆錢。誰有錢,誰就‘值得尊重’,就屬于‘上等人’,就‘有勢力’,而且在他那個圈子里在各方面都是領(lǐng)頭的?!保?](P566)故而人們只有不斷努力去擁有難以計數(shù)的物質(zhì)財富,才能體現(xiàn)自己的能力,確立自己的社會地位,獲得想要的尊貴感。由此,商品的價值與意義已不僅僅局限在它們的實用性和交換性上,而擴大到了一個符號價值和文化價值的新層次——擁有某件商品意味著獲得某種身份證明和生活方式。正如馬克思精辟地指出,商品體現(xiàn)出的是“人們自己的一定的社會關(guān)系”[9](P76),即人們購買商品的目的是確立一種社會關(guān)系。亞當·斯密也在《國富論》(1776)中分析,在現(xiàn)代物質(zhì)社會中,有許多物品對于個體生存來說并非必需品,但卻被人們認為為了維持體面必須要擁有。以皮鞋為例,在法國的下層人民穿著木屐或赤腳無傷體面,但在英國,沒有皮鞋卻是奇恥大辱。[10](P373)于是,英國人只有努力地工作,以求擁有一雙或許多的皮鞋。類似的例子還可擴大到亞麻布襯衣、包袋和首飾等。由此可見,經(jīng)濟發(fā)達、物質(zhì)豐富的現(xiàn)代生活加劇了人們對地位、身份的欲望與憂慮。

        綜上所述,貴族統(tǒng)治下的等級制度的削弱和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使得人們強調(diào)社會身份感的獲得和保持。財富的多寡決定了是否能獲得別人的尊敬,是個人社會身份的衡量指標。因此,現(xiàn)代人陷入了追求身份地位的漩渦中不能自拔。

        這種根據(jù)別人的價值判斷才能完成自我價值判斷的人類普遍心理,可以用關(guān)于自我建構(gòu)的心理學理論來解釋。黑格爾在《精神現(xiàn)象學》(1807)中指出,人的自我意識產(chǎn)生于與其他意識主體的接觸。后來,拉康發(fā)展了這一理論,認為自我意識是在“他者”的關(guān)注下形成的。換言之,人類主要依靠與外在于自身的、以“他者”形象呈現(xiàn)的自我進行比對,才能實現(xiàn)自我建構(gòu)。在嬰幼兒時期,人可以通過觀察鏡子中自己的影像來知曉自己。在成人階段的自我建構(gòu)以多種形式呈現(xiàn),其中的一種就是,通過評估在別人目光中映射出的自己,以及別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來進行。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么現(xiàn)代人需要通過別人敬佩與否的事實才能完成自我評判——他們要通過別人眼中自己的形象來確立自我。這是一種對自我存在的確定性之需求。

        現(xiàn)代人通過追逐名利來獲得別人的贊賞與肯定,以求獲得自我價值的確定性。這一現(xiàn)象有何弊端?接下來,讓我們通過王爾德來考量,他言行中的社會身份焦慮感如何表現(xiàn)?有何后果?應如何對其評估和反思?

        二、王爾德的社會身份焦慮感

        細讀王爾德作品中最寫實的喜劇和小說,我們發(fā)現(xiàn)其中都包含了關(guān)于社會身份的思考,這主要體現(xiàn)在兩點上:其一,它們都反映了社會上層人士的生活;其二,身份主題貫穿其中,劇中人物都困擾于身份或地位。

        王爾德生于19世紀50年代中期,死于20世紀的第一年。這個時期正是英國的資本主義制度最興盛、國力最強大的黃金時期,也是資本主義社會心理問題開始凸顯的時期。從王爾德傳記中可知,王爾德的父親出身愛爾蘭醫(yī)生世家,在四十歲前就是當?shù)刈钪难鄱鷮<遥蝗蚊鼮榫S多利亞女王的御醫(yī),后來又受封為爵士。[11](P3)固然這是一般人難以獲得的榮耀,但鑒于爵士爵位不能被繼承,而且父親死后王爾德與母親和哥哥得到的財產(chǎn)并不多[11](P25),這樣的家庭背景對于王爾德來說并不優(yōu)越。喜劇《一個理想丈夫》中的臺詞極好地描述了作者王爾德當年剛涉足社會時的處境和心態(tài)——“不幸的是我出身好,卻很窮。這兩點在今天是無法原諒的東西?!薄懊恳粋€雄心勃勃的人都應該用他所處世紀的武器為他的世紀而戰(zhàn)。這個世紀的上帝就是財富。要成功就得有財富。不管付出什么代價,你必須有財富?!保?2](P271)要想揚名立萬就得靠自己的努力,而事實證明,王爾德確實按照這一“規(guī)則”去奮斗,去爭取自己的身份地位了。

        據(jù)史料記載,王爾德從讀書時候起便一直是一個優(yōu)等學生,他獲得的眾多獎項(三一學院大學部學生最高學術(shù)榮譽古典文學基金會獎金、牛津大學文學士學位最高等級、榮譽期末考試雙料第一等[11](P24))都證明了他的勤勉。除了學習努力之外,剛剛踏入社會的王爾德還深諳“人靠衣裝”的道理。需要說明的是,對王爾德的著裝問題,絕大部分研究的焦點都集中在他唯美風格的衣裝上。實際上,按照其孫霍蘭的記述,除了奇裝異服外,他“時常也穿著入時,出現(xiàn)在眾人面前一定光鮮亮麗”。[11](P27)他自己這樣表達對服飾的理解,“沒有人像我那樣懂得服裝的價值及其重要性”。[13](P194)其重要性就在于,服裝是個人所屬階層的外化標識,對于確立一個人的社會地位非常有效。穿上相應的服飾,王爾德就可以塑造出他想要的身份標簽,在上流社會層面游刃有余地扮演他渴望的身份角色。為了求得這一符號價值,王爾德必須有足夠的經(jīng)濟實力。在成名之初,王爾德踏上了美國之旅去宣講唯美主義,他每到一處的演講所得十分可觀。此外,王爾德對財富地位的追逐,最直接的表現(xiàn)是其文學創(chuàng)作方向的取舍。他的創(chuàng)作始于詩歌,一直沒有什么市場反響,其后的幾部劇本也沒有帶來他所期望的經(jīng)濟效益。最終他開始迎合英國上層社會的口味,轉(zhuǎn)向社會喜劇的創(chuàng)作。果然,四部喜劇為他贏得了巨大的收入和聲譽。王爾德對主流社會的迎合不難從他的表述中看出——“觀眾以悲劇作家為重,而喜劇作家以觀眾為重”。[14](P75)可以說,王爾德是認真分析了目標群體的品位才能保證作品的成功,以及獲得相應的財富和地位。

        不容忽視的是,王爾德渴望融入英國主流社會,以獲得身份認同、自我確認的心理還可以從他的愛爾蘭民族立場上窺見一斑。王爾德的母親是一位狂熱的愛爾蘭愛國主義者[11](P4),他也時時表現(xiàn)出對母親愛國熱情的崇拜。然而,他的民族立場卻在其確立社會身份的大原則下大打折扣。例如,王爾德到牛津大學學習后就努力學習倫敦口音,弱化原先的愛爾蘭口音。由于他的天賦和用心,很快別人不但從他的談吐中聽不出一點愛爾蘭口音,還深深折服于他那動聽的倫敦腔。他自己曾經(jīng)說過,“我的愛爾蘭口音是我遺忘在牛津的眾多事物中的一件?!保?5](P38)更有甚者,固然他曾義正詞嚴地說過,“我不是英國人,我是愛爾蘭人,這是根本不同的”,[15](P372)但當他還在愛爾蘭時就已經(jīng)顯現(xiàn)出親英的姿態(tài)。如他在寫于1877年的一封與編輯商討發(fā)表詩作的信函中,就明確地寫道:“我很遺憾你反對我說‘我們英格蘭’。將自己歸結(jié)為濟慈或莎士比亞的同胞是一種崇高的特權(quán)。”[16](P65)不難看出,王爾德為了成為社會名流著實費了一番心思與氣力;從某種程度上說,甚至犧牲了個人的民族立場。

        對于自我的形象、身份之追逐必然帶來一個后果,就是對于苦心經(jīng)營起來的形象必須要小心維護和努力捍衛(wèi)。面對這一壓力,王爾德采取了看似獨特的處事方式。由于比一般人更在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因此王爾德比常人更依賴別人的態(tài)度來確立自己的形象;一旦別人輕慢了他,他便要以決斗的姿態(tài)去阻止不利于他的想法在更多的人心里擴散,以維護自己那敏感的自尊心。讓他身敗名裂的訴訟官司就是最好的例證:由于王爾德與昆斯伯瑞侯爵的小兒子的同性戀交往,侯爵十分惱怒,在公眾場合給他留下了一張侮辱性的字條。原本在這件事情上王爾德是理虧的一方,他完全可以把字條撕碎后,不再理會這件事。但正是由于這件事是真實的,侯爵的侮辱切中要害,將對王爾德的名譽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他才視之為奇恥大辱,不顧身邊的人的多次勸阻,堅持要打這場官司。事實證明,這場聲譽維護之戰(zhàn)使他身敗名裂,從此一蹶不振。[11](P97~105)

        在有傷風化罪的兩年牢獄生活后,王爾德出于對飛短流長的恐懼離開了英國,隱姓埋名地在歐洲自我放逐。一次,他為法國某小鎮(zhèn)上的孩子們舉行同樂會,在經(jīng)濟拮據(jù)的情況下還為他們購買了大量的食物和禮物。在給友人的信中王爾德強調(diào)自己受到孩子們的歡迎,并寫道,“我對自己的地位感到震驚”。[11](P120)在一群不諳世事的孩子中尋得地位,正是他在這個時期急需重拾身份感的證明。

        王爾德生命的最后階段貧病交加,這對于曾經(jīng)風光一時的他打擊無疑是巨大的。由于破產(chǎn),債主們不斷地催促他還錢,他只能拆東墻補西墻,疲于應付;腦膜炎的折磨更讓他痛苦不堪。往日的風發(fā)意氣不在,榮華富貴不在,有的只是別人的冷漠和白眼。再加之,隨著時間的推移,到法國陪伴他的友人能“停留的時間原來越短,王爾德開始感到極度寂寞”。[11](P120)朋友的陪伴是對王爾德關(guān)心、關(guān)注的體現(xiàn),沒有了他們的在場,他就處于被人忽略的狀態(tài)中,完全無從證明自己的地位與價值,由此引發(fā)的絕望情緒對王爾德來說是最厲害的折磨。按照摯友羅伯特·羅斯的信件記錄,王爾德在離世前反復用自己的病情嚴重為理由要求他來看望自己,而當羅斯到達后他又會以極高的興致“又說又笑”,“總是滔滔不絕”;一旦羅斯表示出要離開,他就“懇求我別走,因為他在最近幾天感覺病情有很大的變化”,使得羅斯認為他“歇斯底里”“極其凄慘”。[1](P757~761)在某種意義上,王爾德死于極度的羞辱、焦慮和絕望。

        最重要的是,當我們思考為什么王爾德這樣才華橫溢的一個人,在出獄后的三年時間里就只有《雷丁監(jiān)獄之歌》(1898)一首詩問世,除此之外再無其他作品這一問題時,W.H.沃登的分析道出了真相,

        其他作家——例如維隆、塞萬提斯、魏爾倫——都經(jīng)歷過牢獄(維隆還經(jīng)受過酷刑),或者,比如但丁,經(jīng)歷了流放,但都沒有影響到他們的創(chuàng)作能力;的確,他們常常在災難之后寫出了最好的作品。盡管很可怕,但雷丁監(jiān)獄的經(jīng)歷不足以終結(jié)王爾德的文學事業(yè),問題在于其喪失了社會地位。……對于王爾德而言,“病不理”,雙重生活,私底下放蕩不羈的波西米亞人,公眾眼中受人尊敬的客廳霸主,這是一件很刺激的事情,但一旦所有的客廳都不再邀請他,他就失去了生活和寫作的意愿了。[17](P382)

        堪稱才子的王爾德“喪失了社會地位”“就失去了生活和寫作的意愿”,從此一蹶不振,從反面演示了個人執(zhí)著于社會身份感可能帶來的毀滅性惡果。王爾德用自己的一生和作品詮釋了現(xiàn)代人的身份焦慮感,突顯了人們對社會身份的渴望、追逐和失去后的絕望。

        三、反思

        社會心理學為我們揭示了現(xiàn)代社會意識形態(tài)中的痼疾,并置于理性思考之中。西方人對社會身份的焦慮伴隨著資本主義制度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而滋生和擴散,與社會物質(zhì)生活的富裕程度成正比。人們往往在擺脫了身體溫飽的擔憂后,就會開始尋求“心理的溫飽”——通過獲得社會地位以確保他人對自己的尊敬。人們依靠這種“溫飽度”來判斷自己的能力、價值和成敗?,F(xiàn)代人為了維持這種“溫飽”費盡心機和精力,永無停歇。這是一種狹隘的個人本位價值觀。作為“第一個現(xiàn)代人”的王爾德就用一生詮釋了困擾現(xiàn)代人的身份焦慮感及其負面效應。

        讓我們從王爾德的例子反思當今的生活:改革開放三十余年來,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改善。與此同時,對身份的關(guān)注也伴隨而來。剛剛富裕起來的部分中國人為了體現(xiàn)自己的能力、實力、價值和身份,開始追逐各式的奢侈品。服飾的選擇標準早已被品牌價值占據(jù);汽車不再只是代步工具,而是彰顯身份的道具;房子不再代表溫馨的家,更是炫耀的資本……當我們把時間、精力和金錢投入支撐身份的“掙面子”活動,我們的內(nèi)心已經(jīng)變得越來越空虛。在我們感到忙碌卻又缺少生活意義的時候,我們應認真反省,身份焦慮感是否正壓迫著我們,我們要如何看待和處理它,以及什么是我們當前正確的價值評判標準。

        馬克思主義關(guān)于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理論認為,個人與社會應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guān)系,個體既要保持主體性,又要與社會保持一致。因此,個體的價值應由其對社會的貢獻作為主要評判依據(jù)。如果個體對社會的發(fā)展起到推動作用,對社會中其他成員獲得幸福感起到促進作用,那么他的存在便具有積極意義。這樣的價值體系著眼于人的社會屬性,強調(diào)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統(tǒng)一關(guān)系,是比個人本位價值觀更符合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更為科學而合理的評判標準,還能夠引導和激勵個人為社會發(fā)展貢獻力量。它在新中國的建設(shè)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在新時期同樣應被倡導,成為每個個體的價值追求準則。

        為了國家實力的增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后我國經(jīng)濟建設(shè)的中心地位是不能動搖的。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就意味著,我們不能重演西方資本主義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社會心理問題,而要追求更有意義的人生目標,建立正確的價值體系,讓每一個人在享受物質(zhì)生活極大豐富的同時,享受到富足的精神世界。這便是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研究王爾德的意義所在。

        [1]王爾德.王爾德全集(6)[M].常紹民,等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2]彼得·伯格.與社會學同游:人文主義的視角[M].何道寬,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阿蘭·德波頓.身份的焦慮[M].陳廣興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4]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顏一,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5]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下)[M].董果良,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3.

        [6]陳召榮,李春霞.基督教與西方文學[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

        [7]瀾工.唯美主義大師圖典[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9]馬克思.資本論(節(jié)選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0]亞當·斯密.國富論[M].孫善春,譯.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1.

        [11]維維安·霍蘭.王爾德[M].李芬芳,譯.上海:百家出版社,2001.

        [12]王爾德.王爾德全集(2)[M].馬愛農(nóng),等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13]OscarWilde.The Letters ofOscarWilde[M].London:Rupert Hart-Davis,1962.

        [14]劉晉.后殖民視角下的奧斯卡·王爾德:論王爾德的“閾限性”[J].外國文學研究,2009,(1).

        [15]Richard Ellmann.Oscar Wilde[M].New York:Random House,1988.

        [16]王爾德.王爾德全集(5)[M].蘇福忠,等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17]Joseph Pearce.The Unmasking of OscarWilde[M].San Fran cisco:Ignatius Press,2004.

        On the Anxiety of Social Status:Exem plified by Oscar W ilde

        YANG N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650500,Yunnan,China)

        The individuals′status anxiety formed,developed and expanded with the formation of capitalism in Western countries.People began to pursue social status after their needs for food and clothingwere satisfied in order to win others′respect.Thismental satisfaction can help people to judge their capability and value,and to construct the certainty of their existence.OscarWilde′s life was full of inexplainable behavior,which can serve asan example to illustrate socialanxiety.From him,we can see that individuals′anxi ety for status should be replaced by some higher value pursuit,so that they can realize the realmeaning of life.

        status anxiety;OscarW ilde;value pursuit;meaning of life

        I106 4

        A

        :1006-723X(2015)02-0131-05

        〔責任編輯:黎 玫〕

        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2CWW027)

        楊 霓,女,云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英國文學研究。

        猜你喜歡
        王爾德身份
        史蒂文森的唯美主義:從王爾德的三種美學談起
        為自己
        華聲文萃(2018年3期)2018-08-04 19:03:18
        為自己
        為自己
        關(guān)于“take”的其中身份
        為自己
        意林(2017年24期)2018-01-02 18:26:40
        媽媽的N種身份
        他們的另一個身份,你知道嗎
        互換身份
        放松一下 隱瞞身份
        今日教育(2014年1期)2014-04-16 08:55:32
        青青青草国产熟女大香蕉| 骚小妹影院| 有码精品一二区在线| 欧美亚洲另类 丝袜综合网| 国产人妖在线视频网站| 丰满少妇人妻久久久久久| 无码三级在线看中文字幕完整版 |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播放| 少妇被爽到高潮动态图| 妺妺窝人体色www婷婷| 久久精品国产www456c0m| 亚洲五月激情综合图片区|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专区| 狠狠综合久久av一区二区蜜桃|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久久久|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下载| 高清成人在线视频播放| 揄拍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真实国产老熟女粗口对白| 亚洲欧洲日韩另类自拍| 青青草在线免费观看在线| 人人鲁人人莫人人爱精品| 亚洲精品国精品久久99热一|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麻色欲 | 亚洲国产av导航第一福利网| 国产成人亚洲合集青青草原精品| 国产av一啪一区二区| 中文无码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 中文字幕日本人妻一区| 人妻少妇中文字幕久久| 草草浮力地址线路①屁屁影院| 日韩欧美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少妇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七十六+老熟妇| 国产精在线| 看大陆男女真人草逼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国模美| 一本色道av久久精品+网站| 久久无码中文字幕东京热| 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