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道勝
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積累,主要靠多讀、熟讀、背誦;感悟,只有在讀中才能感悟;而運用也須以讀為基礎。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在評課時說:“書聲瑯瑯應當成為一堂好課的主要特征?!比欢F(xiàn)實并非如此,由于有些一線教師對這一規(guī)律的把握有偏差,某些課堂教學從過去的“講風很盛”,轉(zhuǎn)向今天的“讀風很盛”。這種“讀”是不求甚解的讀,是所謂的“小和尚念經(jīng),有口無心”的讀,是缺乏欣賞、評價的讀。這種“讀”同樣有害于語文教學??梢?,朗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值得重視。那么,如何能讓語文課堂充滿朗朗書聲呢?
一、要保證朗讀的時間
如今的課堂雖然花了很多時間在朗讀上,可仔細來看,很多時候讀書只是蜻蜓點水似的一略而過,還有就是作為過度環(huán)節(jié),并不深入,學生也只是盲目地讀了又讀。所以,我認為語文課堂不妨拿出2/5的時間來朗讀。如果是語言凝練、優(yōu)美的散文詩、詩詞、散文等,時間可適當延長。其實,有些課文學生通過熟讀可以理解,無須教師去仔細分析。
如:在教學古詩《錢塘湖春行》時,教師一邊播放音樂并出示投影片,一邊生動描述“在春水新漲、白云悠悠的湖邊,兩岸的綠樹上黃鶯在盡情地歌唱、輕盈的飛燕在啄泥衘草、營造新巢,此時一位老者手牽良馬悠閑地欣賞亂花和淺草……”學生看著聽著,深深為畫景詩情所激動,不約而同地跟著錄音朗讀起來。通過朗讀,引導學生品析“初平、早鶯、新燕、漸欲、淺草”等詞語來感受早春的美好景象。
二、要重視教師的范讀
常言道:時代的不幸往往結出文學的奇葩,一生失意之事,一世得意之詩。中學生由于人生閱歷和經(jīng)驗積累少,對文學作品的感悟和理解,往往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因此,教師就要在學生充分朗讀的基礎上給予點撥、指導、甚至范讀。教師富有藝術性的范讀,本身就是對字詞理解的一種隱性指導,對朗讀感悟的一種潛在訓練,它能激起學生學習文本的興趣。隨著教師的吟誦,學生會將音調(diào)的變化和詞句的理解逐漸統(tǒng)一起來。
如:《十里長街送總理》文中的句子——“路是那樣長,人是那樣多,向東望不見頭,向西望不見尾”,學生對這一句的理解可能不是很深刻,感情也不會很深,這就需要教師進行范讀來幫助學生理解。路長人多,表現(xiàn)了沉重悲痛的氣氛。因此,教師要用低沉的語調(diào)、緩慢的語速去讀,并突出“路、長、人、多”等字,注意句中詞語的停頓、聲音的延長,讀出那種悲痛欲絕的感覺。這樣才能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掌握朗讀的方法。
三、要訓練分角色朗讀
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葉老所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駕馭文字?!?/p>
如:在教學《皇帝的新裝》一課時,我將文中人物的對話和心理活動安排學生分角色朗讀。我先讓學生熟悉課文,作好朗讀準備,朗讀前應該先讓學生分清哪是敘述部分,哪是人物的心理描寫、語言描寫和行動描寫,從而讀出各自不同的感情,從而體會人物的語態(tài)和性格特點。一個皇帝,兩個大臣,一個百姓,一個小孩,一個騙子和其他官員相互欺騙的種種荒誕無稽的可笑行徑,在學生的朗讀中變得更加栩栩如生。同時,六個角色的配合又讓學生的合作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這樣分角色朗讀的作用也就體現(xiàn)出來了。
四、要注重朗讀背誦相結合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又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見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對名文能做到熟讀或背誦,將有助于朗讀能力的提高。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識記和背誦,教學和智力發(fā)展就是不可思議的?!蓖瑯?,朗讀的訓練也離不開背誦,古代就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說法??梢?。熟讀直到背誦,能讓優(yōu)秀課文中的優(yōu)美語言潛移默化地“內(nèi)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
朗讀是一把鑰匙,可以打開理解的鎖;朗讀是一種調(diào)味品,可以使學生興味盎然;朗讀是一支興奮劑,可以使課堂氣氛活躍。新語文課程標準的總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朗讀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在朗讀中學生可以領會課文的內(nèi)容美、形式美、意境美。所以,語文課堂應重視朗讀教學,讓學生把文章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進而全面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