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勁松(安徽工程大學 藝術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
蕪湖市古城改造中建筑立面初探
吳勁松
(安徽工程大學藝術學院,安徽蕪湖241000)
摘要:城市發(fā)展了,人民富足了,人們的目光不僅僅著眼于眼前的繁榮和昌盛,也要關注城市的歷史沿革,城市的過去將來.這樣既能惠及當今,又能啟迪未來.蕪湖古城涵蓋一段久遠的歷史,現今啟動的古城改造是蕪湖人關注的一件大事.建筑立面是古城改造項目中的重點.
關鍵詞:城市發(fā)展;古城改造;建筑立面
蕪湖市是典型的擁江城市,長江從城市的西邊流過,青弋江縱橫其間,帶來了旖旎的風光和景致.大凡具有悠久歷史的城市很多都保存有古城的印跡,蕪湖也不例外.蕪湖古城最早可追溯到三國時代.吳主孫權在雞毛山一帶設立城池,這就是“蕪湖古城”的最早雛形.后經過宋、元、明、清至民國,多次原址重建.最后于清朝時在明朝的基礎上重修,設立了長街.后來由于蕪湖被辟為通商口岸,原來殘破的蕪湖古城城垣被改造成現在的環(huán)城馬路.
古城墻的遺跡不再,但古城包含的內容有很多仍然保存了下來.南正街、儒林街、花街、薪市街、肖家巷等歷史遺存的老街伴隨著蕪湖的先民們走過了風風雨雨的年代,現在仍默默佇立在人們的視線里.蕪湖的發(fā)展離不開古城的蹤影.依托長江黃金水道的便捷、青弋江直通皖南的資源優(yōu)勢在歷朝歷代發(fā)展壯大.到了1876年開埠通商后,“蕪湖米市”的影響聲名鵲起,“十里長街”、“蕪湖古城”等都見證了蕪湖的興盛.
當今的蕪湖人正以蓬勃的熱情為把家鄉(xiāng)打造成為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yè)轉移的核心城市而努力.往昔疏于規(guī)劃、雜亂無序的房建被整齊的街區(qū)、高大現代的建筑所取代.狹窄的馬路變寬了,城市的綠地公園也多了.但淳樸的蕪湖人并沒有忘掉他們的“根”——“蕪湖古城”,蕪湖人永遠都有一個心結,那就是重塑“蕪湖古城”、再現昔日的輝煌.
蕪湖古城是蕪湖人寶貴的財富,浪費或視而不見都是不可取的.現在的蕪湖上至政府、下到百姓在“蕪湖古城”保護和改造上面意見是一致的.
蕪湖作為皖江承接產業(yè)轉移示范區(qū)的核心城市,曾雄踞全國四大米市之首.城市要大力發(fā)展,需要在經濟發(fā)展上下足功夫,但絕不能忽視地方文化對地區(qū)發(fā)展的拉動效應.蕪湖古城項目的運作一定會對蕪湖的發(fā)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蕪湖古城擁有“華夏第一城隍”、“三國點將臺”、“名人雅士著書處”、“近代民居群”等一批寶貴的人文場所資源.把蕪湖古城項目做成綜合業(yè)態(tài),通過認真細致的規(guī)劃設計,吸收其他成功的案例成功運作經驗,力求把蕪湖古城改造項目打造成集旅游產業(yè)化、創(chuàng)意多元化的一張亮麗的名片.
古城改造是一個系統(tǒng)性的工程.在古城改造中,原有的街巷系統(tǒng)和現在的規(guī)劃要能和諧統(tǒng)一.我們重視建筑單體和群落的總體規(guī)劃,但對于人們體驗建筑主要還是自己親身用眼睛去觀察.所以建筑外立面必然是最重要的古城改造重頭戲.
建筑外立面的呈現效果和作用主要體現在:
3.1它的形體結構給受眾的感受
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它的美在于它外部輪廓給人們很直觀的印象.上海世博會的中國館,既有現在建筑的壯美,又從古典建筑構架的斗拱、挑檐中汲取靈感.所形成的結構穩(wěn)定、厚重.體現了泱泱大國的風范.建筑形體結構中外露的構件有墻、檐口、
門、門楣、窗、附墻柱等.柱有柱頭、柱身、柱墩.這些在建筑的形體結構表現中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蕪湖古城中現存老建筑的外觀大都破舊不堪,但我們依稀還能從它遺存的外墻腰線、門套、門頭、檐口線腳等細部中回味它昔日的榮光.(圖1)
圖1 蕪湖古城建筑立面
3.2它的色彩、肌理、質感給我們的印象
建筑的色彩是大自然色彩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城市的繽紛色彩離不開建筑的貢獻.北京的氣派來源于它久遠歷史的厚重文化和滄桑感.灰色的胡同建筑群和體量巨大的金黃色琉璃瓦下的故宮建筑色彩、肌理、質感的碰撞造就了它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性格特征.灰色的普通民居雖然不起眼,但寬敞的四合院、四通八達的弄堂胡同構造出天造地設的老北京味兒則是令人嘖嘖稱奇.所以,建筑的色彩、肌理、質感直接影響到大眾給建筑的評分.蕪湖古城的色彩要在蕪湖的古、近代遺存中找尋,現保存較為完好的儒林街古建筑就是典型的例證.(圖2)
圖2 古城中的建筑立面細部
3.3群落式建筑綜合立面給大眾的整體觀感
單個的建筑給我們的印象往往不深,而宏大的建筑群就能立刻觸動人敏感的神經.法國的凡爾賽宮、盧浮宮是歐洲宮殿式建筑的典范,中國麗江、平遙古城更是傳世的精品.這些都離不開先人們有效合理地利用群落式建筑的宏觀大氣,給人們留下深刻的記憶.福建的土樓、安徽宏村的古村落就是這樣的例證.群落式建筑面積廣大、氣勢非凡,它所形成的建筑形制關系、建筑色彩系列統(tǒng)一而且豐富.蕪湖古城通過群落式的建筑表現傳統(tǒng)街巷的感覺、再現老城隍的摩肩接踵意向.
3.4人們對于一個建筑或一組建筑群的整體的評價一定主要是從建筑的立面上獲取最大化的信息
我們對于建筑的評價往往與它的外觀立面給人的感受有很大的關系.舉個例子來說,阿聯酋的迪拜塔是現今世界上最高的建筑.我們的感受就是它高大、雄偉、壯麗,這些基本都得益于立面上的關系.貝聿銘設計的香港中銀大廈給我們的印象也非常深.為什么?就是因為它是三角形的分層旋轉而成,加上外觀的玻璃幕墻,立面彰顯現代感和幾何體塊感.蕪湖古城改造中建筑立面所要設計的元素很多.如何化繁為簡,把傳統(tǒng)的圖案、構件、材料通過合理的搭配,以修舊如舊的原則、創(chuàng)新求變的手法充分表現出來,是立面改造的重點.
4如何做好古城改造中建筑立面的改造
古城改造涉及到的環(huán)節(jié)很多.其中包括道路的規(guī)劃整治、老舊建筑的維修重建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恢復和調整等等.其中建筑的改造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蕪湖古城范圍內現存的有歷史故事和影響的建筑已經不多了.雅積樓、小天朝、大成殿、城隍遺址、衙署前門(周瑜點將臺遺址)、南正街、花街等.雅積樓是湯顯祖創(chuàng)作牡丹亭時曾經棲息之所.小天朝是晚清重臣李鴻章為他侄女準備的嫁妝.蕪湖古城中城隍廟早已不復存在,但城隍的遺址卻保留了下來.雖然只是一只大香爐,后面正對著一個破敗的墻面,但據考證華夏第一座城隍廟就建于蕪湖已成公論.
現在存在的問題是這些建筑很多基本功能都很難具備了.門、窗年久失修需要修繕或是重構,墻體的斷裂、粉刷層脫落,柱梁等也都很老舊不堪了.
怎么改造?如何才能讓這些建筑能恢復昔日的神采.
總體來說,蕪湖古城改造的主要手段有以下幾
個方面.拆除、遮擋、新建、修改、保護五種處理措施加以整治.
4.1拆除
拆除一些確實很破敗的、年久失修、沒有多少保存價值的建筑.
4.2遮擋和新建
把一些有歷史脈絡但與整體風格不大匹配的建筑通過不同的方法遮擋起來,梳理、引導一樣能產生良好的效果.在古城的局部區(qū)域,比如與周邊的交界處、必須具備的功能區(qū)域等地方新建一些仿古建筑,也很有必要.
4.3修改
保留一些知名古街道的走向及尺度,建筑形式及格局,對其立面進行精心的整理.維護修繕傳統(tǒng)民居.對于體量比較合適的非民居類的建筑,要對其立面進行一定的適應性改造,在色彩上盡量予以合理的搭配,使之符合地域古民居的色彩特征.
4.4保護
對蕪湖古城中保存較完好的歷史遺存建筑,盡量不去破壞它的整體性和細部的歷史感、滄桑感.宜采用整體保護、局部修復的方法加以整治.我們需要重點保護的是衙署前門和文廟大成殿兩處市級重點文保建筑.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古城改造的重點和難點就是建筑外立面的改造.立面改造的成敗決定著古城的整體效果.建筑外立面的改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外墻的改造、屋面及屋頂的改造、窗及附屬物的改造、門及附屬物的改造、外立面裝飾線條的改造、建筑色彩的重新定位等.
建筑物的外墻是建筑外部感官的主旨.蕪湖古城地處徽州文化的影響范圍內,白墻灰瓦的型式,典型的江南民居特色.但歷經歲月的變遷,墻面大都斑駁陸離,墻皮掉落、磚塊風化等現象比較嚴重.對于破壞輕微的,還是保持原有的狀態(tài)為好,適當進行一些墻面的后期處理和清潔.破壞嚴重的可進行修補,注意修舊如舊,利用有年代的老材料為宜.
屋面基本為常見的江南民居坡頂,木質的梁架.風雨常年的侵蝕,從梁架到屋頂結構很多都殘破不堪.保留原有的梁架型制(保留或重構),屋頂面層依據修舊如舊的原則.需要更換瓦屋面的,瓦的色彩、樣式定制時要尊重原先的形式.注意做好屋面的防水結構處理,安排好防水基層和雨落管系統(tǒng).
門窗的造型和樣式是建筑外墻的重點部位,重在保護和發(fā)掘它的傳統(tǒng)特點.傳統(tǒng)的門窗非常重視造型和邊框線條的演繹,大都采用磚的形式去表現.后期我們在古城改造中,要切實保留最傳統(tǒng)的做法.這樣才能還遠原先的風貌特征.
外立面裝飾線條的改造需注意現代裝飾手段對修舊如舊的破壞.普通的民居恢復,線條要重視再現舊時的型制和尺度.建筑色彩要遵照古城總的定位色系以及舊時的色彩習慣.絕不能出現突兀的色彩破壞.
蕪湖古城建筑年代久遠,它匯集了諸如文廟、大成殿、周瑜點將臺、古城隍廟等一批有價值的歷史遺跡.蕪湖古城若成功改造必能惠及蕪湖市的城市發(fā)展.它一定會極大提升蕪湖市的城市形象度、文化品味度、創(chuàng)意升華度.在蕪湖古城改造的過程中,建筑立面是古城改造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把最好的立面效果展現給廣大市民.重視傳統(tǒng)、結合現代,既傳承舊時的工藝又融入現今的創(chuàng)新手段,我們就有信心在傳統(tǒng)和現代之間架設一道絢麗的橋梁.
參考文獻:
〔1〕張松.歷史城市保護學導論[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2〕趙和生.城市規(guī)劃與城市發(fā)展[M].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3〕陽建強,吳明偉.現代城市更新[M].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4〕萬勇.舊城的和諧更新[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6.
〔5〕王建國.城市設計[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
〔6〕凱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0.
中圖分類號:TU984.1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 260X(2015)03- 0147-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