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經濟學研究范式與學理的邏輯思考①

        2015-02-25 18:53:29李金華
        學術論壇 2015年3期
        關鍵詞:研究

        李金華

        經濟學研究范式與學理的邏輯思考①

        李金華

        經濟學研究范式一般指經濟學者所廣泛認同的世界觀,是經濟學家或學者研究問題的思路和框架;學理是科學研究中的原理和法則。西方經濟學關于研究范式的基本分類是規(guī)范性研究和實證性研究。經濟學家研究的是經濟現象的本質、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探尋的是復雜經濟問題的破解之策;范式的運用體現學者的學風學品。有意義、有價值是評判經濟學成果的首要準則;主題與邏輯是經濟學研究成果的兩大核心要素,是了解成果的切入點和出發(fā)點,研究學理的遵從,反映學者的素養(yǎng)和成果的境界。

        經濟學;研究范式;學理

        科學研究中,研究范式一般指特定學科的科學家所普遍認同的基本世界觀,由相對完備的概念體系、基本假定、觀察視角、推演手段、研究方法等構成,它是科學家認識世界和解釋世界的基本方式。以直白的語言講,研究范式是學者研究問題的套路或框架。學理是科學研究中的原理和法則,一般當為學者所普遍接受或廣泛認同。經濟學研究中,研究范式和研究學理往往左右和影響著學者的研究活動或行為,或者可以這樣說,有些學者的思維和行為自覺主動地接受著研究范式和學理的約束。因此,關于經濟學研究中的范式和學理問題值得思考。

        一、研究范式思辨

        西方經濟學關于研究范式的基本分類是:規(guī)范性研究和實證性研究。設計若干假設,依據客觀經濟現象和事物的內在聯(lián)系或邏輯關系,進行邏輯思辨和數學推演,進而得出研究結論,這便是西方經濟學中所定義的規(guī)范性研究;通過調查、觀測或者科學實驗獲取數據和資料,發(fā)現事物的本原,從個別到一般,由樣本到總體,歸納總結出帶規(guī)律性或普遍性的結論,這便是所謂的實證研究。關于二者,西方經濟學者較為普遍的認識是:規(guī)范性研究的基礎和出發(fā)點是價值標準和行為準則,它要分析現象是否正確?是否合理?要給出“應該怎樣”、“怎樣才是合理”的答案;而實證研究的出發(fā)點和基礎是調研、觀測、實驗數據,它要認識現象,對被研究問題一般要回答出“是什么”。

        按照規(guī)范研究的定義,西方經濟學研究中較早即有實例。法國著名經濟學家、現代數理經濟學的創(chuàng)始人庫爾諾(Antoine Augustin Cournot)開創(chuàng)了用數學方法解釋經濟問題的先河,構造了著名的雙寡頭模型,用以分析市場壟斷行為,而這一模型就正是建立在以嚴整數學形態(tài)表達的經濟學概念和經濟學命題上。德國經濟學家戈森在(Hermann Heinrich Gossen)1854年發(fā)表了《論人類交換規(guī)律的發(fā)展及人類行為的規(guī)范》一書,認為經濟學是研究各種力結合在一起所引起的結果,不使用數學就無從肯定這一結果,他運用數學方程式來表達社會成員的享樂法則,提出了三條滿足人類需求的戈森定理:欲望或效用遞減定理;邊際效用相等定理;新享樂或擴充舊享樂的定理。數理學派奠基人、英國經濟學家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從消費者經濟人的角度研究經濟學,他強調數學、統(tǒng)計學對經濟研究的重要性,廣泛運用合成推理,得出了三個著名的歸納性命題:每個人都選擇較大的利益,人類欲望或遲或早會達到滿足,延長勞動會增加痛苦。在今天的經濟學者看來,這些經濟學大家的研究似乎均屬于規(guī)范性研究。

        與之對應的是,196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現代經濟計量學奠基人荷蘭經濟學家丁伯根(Jan Tinbergen)、挪威經濟學家弗里希(Ragnar Frisch)指出,要實現幾種獨立的政策目標,至少需要相互獨立的幾種有效的政策工具設計,他們最早設計了將政策目標和工具聯(lián)系在一起的動態(tài)經濟模型,并將其應用于經濟進程的分析,開創(chuàng)了一種全新的研究方式;而另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大家克萊茵(Lawrence Klein)利用樣本數據進行估算,在公認的經濟學說基礎上,建立了包括眾多方程式的聯(lián)立方程模型,進行理性經濟分析和公共政策研究計量分析。不過,迄今為止,這些經濟學大師的研究活動都沒有被明確、正式地劃歸于哪個研究范式,是規(guī)范研究?或是實證研究?西方經濟學發(fā)展史也沒有形成定論,誰是規(guī)范經濟學家,誰是實證經濟學家。

        20世紀60年代,西方經濟學界爆發(fā)了一場影響巨大的經濟學研究方法論爭。這場論爭源起于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于1953年發(fā)表的《實證經濟學方法論》一文。這篇經典論文提出:實證經濟學和規(guī)范經濟學既有聯(lián)系也有區(qū)別,實證經濟學具備系統(tǒng)的和有組織的推理語言,能夠從復雜現實抽象出事物本質特征;事實證據不能證明一個假說,當事實證據不能證偽一個假說時,假說就具有了正確性或合理性;經濟學是實證科學,是研究“是什么”的系統(tǒng)知識體系,終極目標是能夠對已觀察到的現象提供有效的解釋,且能對尚未觀察到的現象提供既有效又有意義的預測。論爭的另一方代表人物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Paul A.Samuelson)和西蒙(Herbert A.Simon)等人則認為:弗里德曼的方法論存在原則性錯誤,從根本上否定了前提假設不需要證偽的觀點。他們主張:理論的表述應當是毫不含糊的,以使其有可能被“證偽”;假設和假說形成的一般原理應該是可用于實踐,具有可操作性,而這種可操作性是經驗性的,而經驗性的東西應該能夠證偽;經濟學家的第一任務就是要發(fā)現可以運用的、有價值、有意義的定理。但是,由于人們要對客觀世界作出完全徹底解釋的愿望,在相當多的情況下是難以實現的,科學也是力所不能及的。因此,經濟學家只需要努力擴大經濟學對客觀現實問題的描述力。故而,薩繆爾森的觀點被稱為“操作主義”或者“描述主義”。盡管這場論爭激烈,影響持久,但統(tǒng)一、明晰的結果并未形成。

        縱觀西方經濟學說史,無論是以亞當·斯密(Adam Smith)、大衛(wèi)·李嘉圖(David Ricardo)等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研究,還是以馬歇爾(Alfred Marshall)、庇古(Arthur Cecil Pigou)為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學研究,以理性思辨為特色的規(guī)范性研究或者以實驗計量為特色的實證研究,雖各有其名、各行其道,但二者卻沒有嚴格的區(qū)分,也沒有學者在研究中刻意地使用二者中的某一范式。事實上,經濟學研究中的規(guī)范、實證“二分法”在西方經濟學界一直存疑,經濟學家們也沒有煞費苦心地對這一對概念窮根究底,生硬地甄別出一個彼此、界限,得出誰是誰非、孰優(yōu)孰劣的結論。西方經濟學經“凱恩斯革命”后,知識體系上被劃分為兩大陣營: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規(guī)范與實證的“二分法”之爭便更趨淡化。尤其是在現代中國經濟研究中,這一種狀況更是明顯。雖然西方經濟學發(fā)展史上出現過多次重大論爭,包括以薩繆爾森為代表的“可操作主義”和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工具主義”之爭,最終也都偃旗息鼓,未分是非對錯,規(guī)范與實證之分也是如此。

        本質上,規(guī)范研究和實證研究不過是經濟學家從事科學研究的一種形式、一個過程。研究中,經濟學家究竟要選擇何種形式,主要取決于研究的目標、研究對象,也取決于學者的偏好和所掌握的技術手段。由于真正的經濟學研究落腳點是在要解決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途徑和對策,而不在所謂的研究范式上。所以,無論是在經濟學理論還是在經濟學實踐中,研究范式都不居有圭臬、至尊的地位。

        二、研究學理思辨

        學理指的是科學研究中的原理或法則,體現為現象中的內在聯(lián)系或規(guī)律。如果將其放在另一語境,學理可以理解為研究行為或研究活動需要遵循的規(guī)則、準則。

        “學理”源自于法學概念“學理解釋”(academic interpretation),它是指教學研究機構、學者、專家、法律工作者等非官方主體對法律規(guī)范或案例所作的闡述與解釋。因為沒有法律上的授權,故這種解釋不具有法律的約束力,故而被稱為“無權解釋”。學理解釋的主體不受限制,也沒有專屬性,雖不同主體所作出的解釋會有說服力大小之分,但對于實踐而言都將是一家之言,不對現實產生多大的效力,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即可。學理解釋的這一特征就決定了其不同于具有執(zhí)行力的解釋,它具有多樣性的特點,且會產生截然對立的兩種或多種學派觀點。撇開“解釋”二字,取“學理”的規(guī)則、法則之意,經濟學研究中確有一些應當遵從的學理。

        (一)研究成果的評判準則

        經濟學研究,或者證偽,或者證實,或者發(fā)掘事物的本原,或者探尋客觀現象的規(guī)律,這些都是有目標的實踐活動。因此,有意義、有價值或者說有用性,是一切經濟學研究活動的首要準則。換言之,不論純理論、純方法的研究,還是現實經濟問題的研究,有用、有價值是評判一項研究活動的第一準則。

        經濟學研究活動,最終體現為研究成果,一篇論文或一本著作或一個研究報告等。因此,評判經濟學研究活動,也就是評判研究成果。故而,評判一項研究成果,首要的標準是它的有用性或它的價值。

        科學研究的精神和科學研究活動性質決定了經濟學研究成果評判的首要準則應當是有意義、有價值??茖W研究是有目的、有計劃,系統(tǒng)認識客觀世界,探尋客觀真理的活動過程,它改造自然、改造世界,促使生產效率不斷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生活不斷改善,人類社會不斷向完美和諧方向發(fā)展。與自然科學研究一樣,經濟學研究也是一項科學研究活動,也必須具備科學研究的精神和科學研究的應有的基本特質。

        西方經濟學中,宏觀經濟學研究國民經濟總量及其構成,研究國民經濟波動、失業(yè)產業(yè)原因、價格上漲因素、國際經濟結構、長期經濟增長和宏觀經濟政策等;微觀經濟學研究在既定財富下,企業(yè)和個人如何進行決策以使自己過得更好,它研究供給需求、市場成本、市場均衡、投資策略、投資利率等。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終極目標都是實現社會進步和經濟發(fā)展。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體現為顯現的物化產品,體現為生產力,能影響歷史進程,改變人類生活,它的價值和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同樣地,經濟學研究成果也理當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為建立良好社會經濟秩序,改善全體社會成員的生活產生積極影響,這是作為所有科學研究成果應該具有的共同本質。

        經濟學研究成果的意義或價值或有用性體現為:發(fā)明或創(chuàng)立有利于人類經濟發(fā)展的新方法、新理論或新知識體系;完善或改進既有經濟學理論和方法,探索出解決現實經濟問題、矛盾或者沖突的對策;研究出破解復雜經濟活動,實現稀缺資源最優(yōu)配置的策略;尋找出促進經濟良性發(fā)展、社會和諧進步的新路徑;等等。如西方經濟學發(fā)展史上,亞當·斯密的價值理論、分配理論、生產勞動與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經濟發(fā)展理論和經濟政策觀點等;薩伊的生產和生產要素理論、薩伊定律等;馬歇爾的國民收入分配理論、均衡價格理論、地租和準租理論;凱恩斯的投資乘數理論、經濟理論革命、經濟政策革命等;新古典綜合派的乘數原理和加速原理,滯脹理論和增長理論等,都對當時社會經濟發(fā)展產生過重大影響,有些理論還成為經典,至今仍影響著當今社會。新中國經濟學研究歷史中,不少經濟學家關注火熱經濟實踐,聚焦特定時期的重大經濟問題,如商品經濟、市場經濟、價格雙軌制、農村經濟、企業(yè)所有制、區(qū)域經濟、國企改制、通貨膨脹等,由此產生過諸多立意高遠、見解深刻、意義重大、指導性強的經典之作,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宏觀決策,為企業(yè)解困起到了積極作用,也因此誕生了一大批有影響的經濟學家,創(chuàng)造了當代中國經濟學研究的成功典范。這些都是經濟學研究成果價值的充分體現。

        自然,也有與之相悖的反例。當今中國經濟學研究現實中,有些經濟學研究成果立意不高、對象不明、意義不大,理論、方法、模型豐富,而研究結論寥寥,且都是通識常理;有些成果充滿了多種命題、多個假定,但作者自推自演、自娛自樂,未經研究已先有結論;有些成果忽視定性分析,迷信模型的構造、檢驗,熱衷于數據圖表,或者得出的結論明顯有悖實際,或者明顯有違常理,思想貧乏,對策空泛。一言以蔽之,就是研究成果無用、無意義、無價值。究其原因,還是作者的研究能力、水平或者主觀作為。作者在原本崇高、嚴肅的經濟學研究中,未能充分遵循科學精神,忽略了研究活動的宗旨和本質,使經濟學研究淪為一種“玩數學”、“玩模型”的庸俗行為。顯然,這背棄了經濟學研究的學理。

        (二)研究成果要素準則

        經濟學理指導著經濟學研究活動的價值判斷,也指導著經濟學的學術創(chuàng)作。學理上講,主題與邏輯是經濟學研究成果的兩大核心要素,主題即研究目標,邏輯即成果框架,二者是學人認識和評判一項學術成果的起點。

        主題是學者研究的目標,是成果所要表述或所要解決的問題;邏輯是學者解決問題的思路,是實現研究目標的路徑。成果想要表達什么?這是主題;成果怎樣表達?這是邏輯。主題明確、邏輯清晰,是經濟學學術創(chuàng)作的第一要訣。

        學術創(chuàng)作中,一個重要的前提是學術成果的定位和歸類,這是因為明確歸類有助于了解成果的主題。現在,學術論文中有所謂的實證性成果、應用性成果、理論性成果等,但這樣的分類在實踐中很難應用。真正符合統(tǒng)計分類標準且能在實踐較好應用的是按研究主題劃分的二分法:即現實問題類成果和理論方法類成果。前者如研究一種全新的經濟學方法、技術工具,或者完善修正完已在廣泛應用的甚至是經典的經濟理論方法;后者如研究企業(yè)勞動生產率、產業(yè)投入產出、經濟總量與結構、財政收入支出、稅收制度、貨幣金融政策、股票資本市場、科技進步、管理制度創(chuàng)新等等。這樣分類得出的結果具有排他性或唯一性。即一項經濟學研究成果要么屬于前者,要么屬于后者,不可能既屬于前者又屬于后者。如果某個主題或論題,在分類上既可以屬于前者,又可以屬于后者,那就是主題不明。這也就說明,一項成果只能有一個主題,不應該出現兩個主題。

        分清成果的歸屬有利于把控成果的主題。如果是研究理論方法,成果的重心應在于敘述新理論、新方法的思想、原理、操作應用程序和優(yōu)越性,其案例在于說明所研究出的新理論新方法的可操作性和應用價值;如果是研究現實問題,則重心在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破解問題,案例和實證在于得出充分的、有說服力的結論,并說明結論的可信度。遺憾的是,現今經濟學成果中存在著一種不少見的現象:理論方法類成果中,案例分析后提出政策建議,卻不是去言明所研究理論或方法的適用性,讓人不得要領,莫衷一是;現實問題類成果中,大量的是變量選擇、數據處理、模型設計、結果檢驗,而對問題本身的分析卻寥寥數語,更莫論深度解析,令人陡添缺憾。

        邏輯是學術成果的結構和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lián)系,體現為一項成果的主線、脈絡或者框架。凱恩斯以宏觀總量代替微觀分析,創(chuàng)立了宏觀經濟學,其理論起點是國民收入和就業(yè)量,而后是就業(yè)理論→工資、貨幣、物價理論→經濟周期理論→國家干預理論等。聯(lián)合國的國民賬戶體系(也稱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理論敘述的起點是核算規(guī)劃,而后是核心分類→機構單位和部門→生產賬戶→收入初次分配賬戶→收入再分配賬戶→收入使用賬戶→資本賬戶→金融賬戶→國外賬戶→社會核算矩陣→附屬分析和附屬賬戶。這樣的設計,揭示知識體系的內在結構,也是一種邏輯形式表達。

        主題是研究成果的靈魂、是核心;邏輯是表達主題的形式,反映學者表達思想的手段和技巧,邏輯要服務服從于主題。一個好的主題,一幅清晰的邏輯,就可能形成一篇佳作美文,就可能實現研究的目標;反之,邏輯混亂、邏輯模糊,則可能表達不了主題,完成不了研究成果的目標。現今的學術成果中此類的正例和反例絕不鮮見。

        學術論文的創(chuàng)作中,論及邏輯容易,選擇邏輯則困難。這其中既需抽象思維,又要具體分析;既需學術積累,又得靈氣巧勁。明顯的事實是:一個學者的研究能力是一回事,表達能力則是另外一回事。缺少精準的語言和嚴謹的邏輯,再優(yōu)秀的學術思想和研究成果也無法得到傳播,無法體現出功能和價值。

        主題和邏輯是經濟學成果的兩大要素,學者在學術創(chuàng)作中必須時刻謹記。無論表達采用何種形式,邏輯都要始終服務主題,每一句話、每一段文字,每一種表述、每一種發(fā)揮都要針對主題,都要說明和闡釋主題。主題和邏輯也是評鑒一項研究成果或一篇學術論文出發(fā)點和切入點。評鑒的前提是認識,認識的前提是了解。了解一項成果,首要的環(huán)節(jié)應是清楚主題、判明邏輯,只有清楚了主題,才可能判斷其有無意義和價值;只有判明了邏輯,才可能判斷研究成果是否說清了主題。這是經濟學成果的要素準則。

        (三)研究活動選題準則

        認同研究成果的價值評判準則、研究成果的要素準則,那么,就可以推定學者研究行為的取向準則,也就是選題的準則,即選題必須有意義、必須有價值;選題應該明確具體;選題應該力所能及。

        在期刊學界有個基本共識:一項學術成果能否得到欣賞、能否得以順利刊發(fā)的關鍵在于選題。

        選題應該有意義、有價值,這是經濟學研究應當遵從的第一準則。選題為什么如此之重要?就是因為它決定了文章寫什么?能否展得開,寫得下去?寫出來的文字是否有意義?什么樣的選題才是好選題?有意義、有價值的選題必定是好選題。何謂有意義、有價值?對此的回答可能見仁見智。但是,有一點則是共通的:對社會有貢獻,對讀者有幫助。換言之,讀者通過成果或者知曉了作者發(fā)明的新知識,創(chuàng)立的新學說,或者掌握了某種新技術、新工具,或者把握了某種或者某些經濟現象的變化規(guī)律、某個或某些經濟問題的破解路徑??傊?,學術成果能讓讀者啟迪心智,開擴視野,增長見識。一言以蔽之,成果對讀者有用、有幫助。因此,學者或作者在進行學術創(chuàng)作和科學研究之前,先需要自忖:我要通過成果向讀者傳遞怎樣有用、有價值的信息?創(chuàng)作的成果能給讀者提供怎樣的幫助?

        選題應該明確具體,這是經濟學研究應當遵從的第二準則。不論是研究現實經濟問題的文章,還是研究理論方法的文章,一篇學術論文只能有一個主題,不應出現兩個或多個主題。一篇學術成果中,學者可以用一個新方法去研究一個新問題。這樣,在一篇文章中就同時出現了一個新問題和一個新方法,但是,成果的目標是想向讀者介紹發(fā)明的一種新方法?還是想向讀者闡述所解決的一個新問題?顯然,這就是不同的目標指向。目標不同,學術成果的重心就不相同。理論方法類的成果,重心和著墨應在理論方法上,所述經濟學事實要服從方法;現實問題類的成果,重心和著墨應在問題的剖析思考,所提及的方法要服從問題。因此,一項成果的主題要旨不同,成果的內容、結構就大相徑庭。因此,沒有明確具體的選題,學術論文是無法有效地向讀者傳遞清晰精確信息的。以己之昭昭,尚不能使人昭昭,以己之昏昏,定使人昏昏。因此,明確具體的選題是一篇優(yōu)秀學術成果的先決條件。

        選題應該力所能及,這是經濟學研究應當遵從的第三準則??萍歼M步,時代發(fā)展,改變了人類社會經濟生活,也造就了龐大復雜的經濟學知識體系,給經濟學家們提出了浩如煙海的各色各類問題,任何一個經濟學家,即便是頂級經濟學大師都不可能是經濟學通才或全才,都不可能通曉經濟領域的所有問題。所以,一個理性的學者在從事經濟學問題研究時,應該是審時度勢,選擇與自己的專業(yè)背景基本相符、力所能及,自身知識結構、認知能力和所掌握的技術手段基本能夠駕馭的選題。唯有如此,學者的研究才可能有效益,才有可能出精品,出有真知灼見的成果。學術圈中,有些學術成果水平不高,質量低下,難見天日,一個絕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選題超出了作者的能力范圍,作者無法駕馭,力所不能及。

        研究成果的評判準則,研究成果的要素準則以及研究活動的選題準則,這是經濟學研究學理的基本表現。

        三、范式與學理遵從的現實評判

        (一)范式遵從的現實

        研究范式在西方經濟學中曾受到過重視,也有過論爭,之所以重新論及,是因為當今中國經濟學研究中存在著一種值得重視的傾向,即過于注重研究成果的表現形式而忽略研究結果的理論價值或應用價值。一些成果,論證的過程十分玄妙復雜,得出的結論卻并無意義;一些成果,語言十分專業(yè)精深,但思想觀點卻平庸通識。期刊界對這一現象有一個形象的描述:以眾所不知的語言說明一個眾所周知的問題。這種現象的出現表明,經濟學研究失去了本原,偏離了目標。究其原因,除了學者的功利思想以外,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學者對所謂研究范式的認知偏差,過于看重研究形式而忽視研究成果的應用價值,這值得警惕和反思。

        一篇經濟學論文的優(yōu)劣、好壞不取決于研究范式,但選擇何種研究范式從事研究卻能反映一個學者的學風學品。學風,是學者的治學態(tài)度和理念,反映學者在從事學術研究時的一種風格;學品,是更高層面的意境,是學者精神、修為、人格、人品的集合。學風學品是學者主觀行為意志的表現,展示學者的一種風骨,獨立于研究能力之外。良好的學風學品,是經濟學研究的必要條件,是推出對社會有益有用研究成果的重要前提。

        現代社會越來越復雜,人類面臨的社會經濟問題也越來越多,特別是交互作用影響下的許多問題解決起來也越來越困難?,F實中一些高度復雜的經濟學命題已不是單純地回答“是什么”,或者單純地回答“應該怎樣”就可以解決的了。一般情況下,一項經濟學研究、一個經濟學命題既需要回答“是什么”,同時還要作出“應該怎樣”的解釋。新的時代,新的社會變革,催生出了紛繁的問題,這些問題形成的原因復雜,解決起來困難,極具挑戰(zhàn)性。因此,純粹的實證研究或者規(guī)范研究都已很難獨立地解決這些經濟學命題了。這就要求學者恪守科學精神,尊重客觀事實,科學選用范式,注重成果的價值而不看重形式的唯美,注重研究的目標而不追求方法的新奇,以窮究真理為己任,以解決問題為目標,彰顯學者優(yōu)良高尚的學風學品。

        優(yōu)良高尚的學風學品體現為研究態(tài)度的嚴謹性和研究精神的崇高性。態(tài)度嚴謹,就是陳述事實客觀,獲取數據科學,運用理論謹慎,使用方法慎密,設計變量精準;在定假設時不違背客觀實際,在作純理論推演時,不主觀臆斷。精神崇高,就是真理至上、科學至上,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尊重客觀實際,尊重客觀規(guī)律。無論進行所謂的規(guī)范研究,還是進行所謂的實證研究,無論是證明某個事物為“偽”,還是證明某個事物為“實”,都秉持范式服從目標和內容的準則,一切研究活動都要展示科學精神,都要求實求真,都要致力于發(fā)掘事實,解決問題,致力于社會進步,公眾利益和社會利益優(yōu)化。自然,這是一個經濟學者的應有擔當,也是全部經濟研究活動的歷史使命。

        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經濟活動和經濟過程中就會不斷出現新問題,經濟學研究就會不斷面臨新挑戰(zhàn)。有些研究成果曾經有用有價值,而后卻沒有用沒有價值了;有些成果現時意義不大,日后卻顯重大意義。因此,社會發(fā)展不綴,科學研究永無止境、經濟學研究也永無止境。

        (二)學理遵從的現實

        科學研究中存在學理,但學理的表現卻是模糊甚至不確定的。哪些是學理,哪些不是學理,沒有明確的標簽和定論。這就導致了經濟學研究中出現一些明顯有違常理的現象?,F在,經濟學研究成果特別是學術論文較之20世紀的七八十年代,都有了重大變化,形式規(guī)范了,內容豐富了,篇幅增大了,技術含量提高了。這一方面是由于國際學術環(huán)境的影響,國內學術環(huán)境的變化;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經濟發(fā)展水平提高,科技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但是,經濟科學研究和經濟學成果的創(chuàng)作中也存在一些誤區(qū),值得關注。

        一是注重學術性,忽略應用性。不少成果過份注重所謂的學術價值,卻忽略其實際應用價值。文獻豐富,但僅是羅列,缺少梳理;多種理論堆砌,但并非不可或缺。一些成果假設脫離實際,假設決定內容;一些成果繞彎彎、兜圈子,外圍的內容多,核心本質的內容少;一些成果結論僅是源自模型變量的增減、方程式的變換,理論無法落地、方法難以應用、對策無法操作,結論平淡無趣,觀點極端偏執(zhí),空話連篇,不著邊際。

        二是注重研究過程,忽略研究結論。一些學術成果,追求“奇”、標榜“新”,樂于數據處理和模型的檢驗,而輕視對問題和現象的深刻分析;熱衷于復雜的數理證明和推導,而輕視主題的闡釋;拋開主題,任性發(fā)揮。更為特別的是,研究結論隨性而出,過程是過程,結論是結論,結論不是源于前文的事實分析,結論也不出自研究過程,對策建議也不是依據結論而出。

        三是強調表達形式,忽視觀點思想。一些學術成果滿是圖表、公式、模型和假說,但闡發(fā)主題、主張學說、說明觀點的內容少。形式唯美,思想貧瘠;陳述的多,分析的少;羅列的多,總結的少。雖是鴻篇大論,真正有用、出彩、閃耀思想光輝和理性認識的內容少。

        四是注重定量研究,忽略定性分析?,F時國外的經濟學研究幾乎都依賴計量分析,模型、方法成為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工具,特別是大數據時代,一切信息的處理和運算都離不開計算機,離不開數量方法。自然地,定量研究、數理分析成為經濟學成果的一個標簽、一個鐵律,凡論文必有模型,凡成果必有計量??捎煤唵蚊枋鼋y(tǒng)計解決的問題,硬用上復雜模型;可用文字表述清楚的思想,硬用上方程式。特別是對于客觀現實問題,沒有深刻地定性分析,僅憑幾個假設和方程式的數學變換就得出結論,沒有可信度,缺乏說服力。

        所以存在如上這些現象,重要原因之一是特定環(huán)境里經濟學研究已淪為一種驅功逐利的工具,學者的所謂研究非為公眾利益,也非為解決問題,實則是為了個人功利,或者個人興趣、專長和愛好。故而,脫離實際,遠離生活,囿于書齋,落于窠臼,難有創(chuàng)新。然而,發(fā)表的學術論文或科學研究成果不能是學者自娛自樂的產品,學者的研究一定要服務國家的需要、服務現實社會的需要,論題必須要有用、必須要有價值。期刊用稿,不會照顧作者的學術專長,也不會照顧作者的研究愛好和興趣。所以,當今學術界就存在一種現象:學者抱怨自己的成果無人賞識,無處刊發(fā);期刊編輯喟嘆稿源充沛,卻好稿難覓。

        (三)范式學理遵從的境界

        大道于無形。經濟學范式與學理是道、是無形的,理解和遵從它,需要學者的悟性,學者的靈秀之氣。遵從范式與學理,但不囿于范式與學理,這就是一種境界。要進入這種境界,要規(guī)避經濟學研究中的不端,經濟學家就當深入實踐,了解生活,科學分析,獨立思考,在客觀現實中發(fā)掘論題,在科學實驗中尋找答案,將成果建立在扎實深入的調查研究上。唯有如此,才可能出大作、出經典。這是一切經濟學研究當遵守的根本準則,也是一切經濟學學術成果創(chuàng)作的根本出發(fā)點。

        經濟學成果的境界,是成果在精神和藝術層面的一種品味和水平。成果的境界來源于學者的學養(yǎng),充分地體現在選題或論題上。人類鮮活的社會實踐、龐雜繁復的經濟學知識體系都蘊藏著好的選題或論題。好的選題需要學者去發(fā)掘、去探尋,沒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能力,沒有一定的知識積淀,沒有敏銳深邃的洞察力,就很難有好的選題。好的選題是學術成果境界的一種表現,自身也體現為一種境界。現實中,好的選題下不一定有優(yōu)秀的學術產品,但一個學者能達到一種至高的修為和境界,應該是能獲得好選題的。

        學術成果的境界反映學者的一種修為、學養(yǎng),當然也反映其學術水平。一個人學術水平的高低可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知識的深度,另一是知識的廣度。對某個或某些問題知曉得比別人精,此即為“深”;在某個或某些領域掌握得比別人多此即是“廣”。或者深,或者廣,都叫做水平高。一個學者只有在深上領先,或者在廣上領先,才有可能在學術研究中發(fā)掘出好的選題。所以說,好的選題本身就反映了學者的學術水平,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學術成果的創(chuàng)新性。

        四、結語

        人類社會已經歷了三次產業(yè)革命,產業(yè)革命充分解放了生產力,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同時,也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使人類社會和人類福利水平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社會進步、人類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科學研究一直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它改變了世界面貌,刻劃了時代特征。人類的每一個時代、每一個階段都給科學研究提出了不同的問題,賦予了科學家不同的使命。自然科學研究是如此,經濟科學研究也是如此。所以,任何背景下經濟學者的研究活動其根本都是在于解決某個特殊時期、特定時代或者當代與未來的問題,而不管其是采用哪種研究范式、遵從哪種研究學理。這是經濟學研究的靈魂,是一個經濟學家應當追求的至高境界。

        [1]王菲.經濟學的研究范式:演化與思辨[J].中州學刊,2013,(2).

        [2]林毅夫.經濟學研究方法與中國經濟學科發(fā)展[J].經濟研究,2001,(4).

        [3]洪濤,范瑛.現代經濟學分析方法及其發(fā)展趨勢[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

        [4]田國強.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與研究方法[J].經濟研究,2005,(2).

        [5]林致遠.現代經濟學體系的基本脈絡[J].東南學術,2007,(3).

        [6]杜金沛,邢祖禮.實證經濟學與規(guī)范經濟學:科學標準的辨析[J].財經研究,2005,(12).

        [責任編輯:南南]

        李金華,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雜志常務副主編,中國數量經濟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經濟學博士,北京100732

        F019.3

        A

        1004-4434(2015)03-0035-07

        ①本文的若干觀點散見于作者發(fā)表于《光明日報》理論版的一些文章,本文作了補充、完善和系統(tǒng)整理。

        猜你喜歡
        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關于遼朝“一國兩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基于聲、光、磁、觸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電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4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關于反傾銷會計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層脫落的攻關研究
        電子制作(2017年23期)2017-02-02 07:17:19
        在线天堂中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 中文字幕久无码免费久久| 高清亚洲成av人片乱码色午夜| 亚洲精选自偷拍一区二| 亚洲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无码AV高潮喷水无码专区线| 免费国人成人自拍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婷婷| 丰满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一| 丰满少妇人妻无码专区| 亚洲一区二区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久久蜜av| 欧美俄罗斯40老熟妇| 热久久亚洲| 蜜桃人妻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片国内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二区|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免费av| 久久久受www免费人成| 99热最新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啪啪一区二区| 大肉大捧一进一出好爽视频动漫 | 久久天天爽夜夜摸| 内射中出后入内射极品女神视频| 国产激情久久久久久熟女老人| 大陆极品少妇内射aaaaa| 久久亚洲午夜牛牛影视| 人妻少妇被粗大爽视频| 国产狂喷潮在线观看| 日韩爱爱网站| 极品新娘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野战| 国产乱子伦视频大全| 亚洲女同系列高清在线观看| 久久久中文字幕日韩精品| 欧美精品videossex少妇| 国产精品一区2区三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视频| 人妻哺乳奶头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