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清肌鈣蛋白測定在小兒肺炎并發(fā)心肌損傷診斷中的臨床意義
陳彥伶1,盛巖2*
(1.吉林醫(yī)藥學院附屬醫(yī)院,吉林 吉林132000;2.吉林大學中日聯(lián)誼醫(yī)院)
肺炎是指由不同病原體或其他(如吸入、過敏反應)因素等所引起的肺部炎癥反應。按病情輕、重程度不同分為輕癥肺炎和重癥肺炎。輕癥肺炎以呼吸系統(tǒng)受累為主要表現(xiàn),呼吸系統(tǒng)外的其他系統(tǒng)僅輕度受累,且不伴有全身中毒癥狀;重癥肺炎除重度呼吸系統(tǒng)癥狀外,循環(huán)系統(tǒng)、神經(jīng)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等其他系統(tǒng)也嚴重受累。支氣管肺炎常合并的多臟器損害最常見的是心臟損害,重癥肺炎常合并心肌損害[1]。心肌酶譜和血心肌肌鈣蛋白T(cTnT)是臨床上用于判斷心肌損傷的常用指標,具有敏感性高及特異性高等特點。血心肌肌鈣蛋白I(cTnI)則是近幾年來新的用于判斷心肌損傷的指標,其特異性和敏感性經(jīng)驗證均符合要求。且曾有研究顯示患重癥肺炎的患者會出現(xiàn)不同度的心肌損傷,從而使血清心肌酶譜、CTnT和CTnI含量發(fā)生變化[2]。本研究旨在觀察小兒不同程度的肺炎并發(fā)心肌損傷時血清CTnI和CTnT的含量變化情況。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隨機選取自2010年9月至2013年11月間診治過的并發(fā)心肌損傷的肺炎患兒86例,年齡1.5-13歲,其中男48例,女38例。根據(jù)肺炎的輕、重程度不同將入選患兒分為輕癥肺炎組和重癥肺炎組,其中輕癥肺炎組44例,急性期21例,恢復期23例。重度肺炎組42例,急性期20例,恢復期22例。輕癥肺炎組患兒除呼吸系統(tǒng)受累表現(xiàn)外,其他系統(tǒng)僅輕度受累,且不伴有全身中毒癥狀;重度肺炎組患兒,除呼吸系統(tǒng)外,有其他系統(tǒng)嚴重受累及全身中毒癥狀。所有入選患兒均常規(guī)進行血、尿、便常規(guī)、心肌酶譜、心肌肌鈣蛋白檢測和胸部X線檢查。部分患兒根據(jù)病情同時進行了肝功系列、腎功系列、血氣分析、血肺炎支原體IgM抗體及心電圖和肺CT等檢查。以血清肌酸激酶及同工酶和心肌肌鈣蛋白高于正常參考標準為心肌損傷的診斷依據(jù),心電圖異常為參考依據(jù)。輕癥肺炎組心電圖異常19例,異常率為43.18%,重癥組為33例,異常率為78.57%。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及病程無顯著差異(P>0.05),并排除其他原因引發(fā)的心臟疾患。輕癥肺炎與重癥肺炎診斷標準完全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七版)的診斷標準。
1.2.1診斷方法所有入選患兒均于晨起空腹時抽取靜脈血進行檢查,檢查儀器均采用同一臺自動生化檢測儀和全自動化學免疫分析儀,進行心肌酶譜及CTnI和CTnT含量檢測。常規(guī)心電圖檢查。以血清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和CTnI和CTnT高于正常參考標準為心肌損傷的診斷依據(jù),心電圖異常為參考依據(jù)。
2結果
兩組患兒血清心肌酶及心肌肌鈣蛋白檢測結果均高于正常,且重癥肺炎組并發(fā)心肌損傷的患兒血清CK、CK-MB及CTnI和CTnT水平均明顯高于輕癥肺炎組并發(fā)心肌損傷的患兒,其差異性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并發(fā)心肌損傷患兒血清心肌肌鈣蛋白和心肌酶含量比較
心電圖異常率輕癥肺炎組44.85%,重癥組為78.98%。輕癥組主要以竇性心動過速、偶發(fā)房早和ST段和T波輕度改變?yōu)橹?。重癥組除輕癥組特征外,還有P波改變和束支傳導阻滯和重度ST段和T波改變。結果顯示重癥組明顯重于輕癥組。
3討論
肺炎是小兒時期重要的常見病之一,占我國住院小兒死亡原因的第一位。嚴重威脅我國小兒的身體健康,被衛(wèi)生部列為重點防控的“四大疾病”之一。
臨床上常用于檢測心肌損傷的方法有心電圖和血生物化學指標。心電圖操作簡單方便,患兒比較樂于接受,但其陽性率非百分之百。觀察的兩組患兒心電圖異常率輕癥肺炎組僅19例,占43.18%,重癥肺炎組33例,占78.57%。因此,只進行心電圖檢查容易漏診。常用血生物化學指標有:心肌酶和心肌蛋白等,其主要要求包括:具有高度的心臟特異性、心肌損傷后迅速升高,并持續(xù)時間較長,檢測方法簡便快速,及其臨床應用價值已有臨床所證實等特點。近年來由于酶學知識和技術的發(fā)展,酶的測定在臨床上應用日益廣泛。心肌酶譜已成為測定心肌損傷的一個重要指標[3]。常用于判斷心肌損傷的酶類指標有肌酸磷酸激酶及其同工酶、乳酸脫氫酶及其同工酶等。其中尤以同工酶升高對診斷更有提示意義。本文重點監(jiān)測了心肌損傷后血清肌CK及CK-MB的含量變化。CK主要存在于胞質和線粒體中,以骨骼肌和心肌含量最高,心肌損傷后肌細胞中CK便釋放入血,導致血清濃度升高,但特異性差,易受外界因素影響。而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細胞中,特異性相對較高,其血清濃度升高對心肌損傷診斷具有提示意義,已廣泛用于臨床。本觀察的兩組患兒,血清CK及CK-MB含量均高于正常,且排除其他因素所致,提示有心肌損傷存在。
肺炎并發(fā)心肌損傷的主要機理是引發(fā)肺炎的病原體及其毒素侵襲心肌或發(fā)生自身免疫反應所致。和成人不同,小兒患肺炎時更容易遭受體內氧自由基和脂質過氧化物增加、組織灌注不足和酸性物質堆積直接對心肌細胞膜的損傷[4],從而導致心肌酶和肌鈣蛋白釋放入血,血清含量升高。重癥肺炎患者多數(shù)伴有全身炎癥反應,及伴發(fā)多臟器功能損害。曾有大量臨床研究證實,重癥肺炎患者會同時出現(xiàn)心肌損害表現(xiàn),從而加大治療難度,影響患者身體健康并危及生命安全[5]。由于炎癥等因素導致心肌細胞受損,細胞結構破壞,致使胞質內CK、CK-MB及游離的肌鈣蛋白釋放入血液,使血清CK、CK-MB和肌鈣蛋白含量增高,其增高程度與心肌受損程度有關,心肌受損程度越重心肌酶及肌鈣蛋白釋放越多,血中濃度越高。重癥肺炎患兒由于全身炎癥反應重,加之缺氧、酸中毒、氧自由基等損傷,心臟負擔會明顯加重,因此心肌損傷程度也重,心肌酶和肌鈣蛋白釋放量多,血清含量也隨之升高。相反,輕癥肺炎患兒主要以呼吸道癥狀為主,其他系統(tǒng)僅輕度受累,全身炎癥反應較輕,因此,合并心肌損傷時,其損傷程度也相對較輕,心肌酶和肌鈣蛋白釋放量相對少,血清含量也相對低。本觀察結果已經(jīng)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本文重點觀察的是肺炎患兒合并心肌損傷后心肌肌鈣蛋白I和肌鈣蛋白T的血液濃度變化,其結果是,重癥肺炎組患兒的血清CTn I和CTn T的檢測結果與輕癥肺炎組患兒相比,明顯高于輕癥肺炎組患兒,差異均有顯著性(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此觀察結果提示,肺炎患兒可并發(fā)心肌損傷,且損傷程度與所患肺炎的嚴重程度有關系。肺部炎癥重者引發(fā)心肌損傷的程度也重,血CK、CK-MB、CTn I和CTn T檢測及心電圖檢查可明確這一點。CTnT小部分存在于心肌細胞的胞質中,CTn I主要存在于心肌細胞的胞質中,正常情況下兩者血清中含量均很少。當血中肌鈣蛋白水平升高時即意味著心肌細胞中肌鈣蛋白水平下降,提示心肌細胞損傷,肌鈣蛋白被釋放。血中肌鈣蛋白水平越高,心肌細胞中肌鈣蛋白水平越低,表明心肌損傷越嚴重。能夠提示心肌損傷存在的心肌酶(CK、CK-MB)檢測結果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因此,肺炎患兒如疑有心肌損傷時,進行血清心肌肌鈣蛋白I和肌鈣蛋白T檢測可明確診斷。同時還可根據(jù)測得值的高低判斷肺炎的輕、重程度及心肌受損的嚴重程度。
參考文獻:
[1]陳惠琴,廖思森,等.嬰幼兒支氣管肺炎血清心肌酶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熱帶醫(yī)學雜志,2013,13(8):991.
[2]王永清,江建平,倪慧平,等.危重急癥患者心肌肌鈣蛋白I檢測熱的臨床意義[J].急救醫(yī)學.2010.3(3):189.
[3]魏權.心肌損傷標志物在肺炎患兒中的意義研究[J].實用心肺血管病雜志,2011,19(10):1685.
[4]孫勇.胡偉芳,等.心肌酶和心電圖在診治小兒肺炎過程中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武漢大學學報,2014,35(5):789.
[5]劉華為.王如明.王學禹.等.病毒性心肌炎患兒血清肌鈣蛋白的臨床意義[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2,18(4):274.
(收稿日期:2014-06-07)
*通訊作者
文章編號:1007-4287(2015)07-11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