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放線菌病的防治措施
高峰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動物衛(wèi)生監(jiān)督所161000)
摘要:牛放線菌病是由放線菌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病。致病菌多存在于污染的土壤、飼料和飲水中,寄生于牛的口腔和上呼吸道中。黏膜或皮膚出現破損時,易發(fā)此病。預防此病需加強飼養(yǎng)管理,避免牛因外傷而感染,一旦發(fā)生感染要及時處理傷口,防止病情惡化。本文就該病的發(fā)病原因、臨床癥狀等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牛;放線菌病;防治
放線菌病又稱大頜病,是一種多菌性非接觸性的慢性傳染病,牛最為常見。
1病原分析
本病主要病原是牛放線菌,除此之外,還有林氏放線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牛放線菌革蘭氏染色陽性,主要侵害骨組織,是一種不運動無芽孢的桿菌。林氏放線桿菌革蘭氏染色陰性,主要侵害上部消化道的皮膚及軟組織,菌塊很小,放射狀排列不明顯。金黃色葡萄球菌在病程后期加重病灶惡性程度,使得病情加重。
2流行病學
本病多呈散發(fā),偶爾可呈地方性流行,致病菌多存在于污染的土壤、飼草和飲水中,并寄生于動物的口腔和上呼吸道中,當牛采食到帶有刺芒的飼草或因發(fā)生口腔潰瘍、皮膚損傷等情況時,常因口黏膜和皮膚損傷而感染,尤其是在換牙時最易感。本病不能由患病牛直接傳染給健康牛。
3臨床及剖檢變化
該病在上、下頜骨等軟組織都會發(fā)生,往往因骨體增厚而影響咀嚼時才被發(fā)現,常見病牛上、下頜骨腫大、界限明顯,腫脹進程緩慢,一般經過6~18個月才出現硬的小結塊。當增生物破潰時,有膿汁流出,形成瘺管久治不愈。隨著病情的發(fā)展,牙齒出現松動,甚至脫落。頜間軟組織及下頜淋巴結發(fā)生腫大、變硬、并破潰。病牛表現為流涎、咀嚼吞咽困難、最終病牛不能采食飼料,身體狀況日漸低下,最終失去飼養(yǎng)價值。病牛舌、咽部發(fā)生感染時,舌頭腫硬,活動不靈,口流黏涎,咀嚼、吞咽及呼吸困難,稱為木舌病,一般愈后不良。當乳房患病時,呈彌漫性腫大或有局灶性硬結,或者形成雞蛋黃大而界限明顯的堅韌性結節(jié),結節(jié)可為1個或多個,乳房淋巴結腫大,稍具痛感,病牛排出黏稠、混有膿液的乳汁。
剖檢可見骨質異常增生,體積增大,密度下降,似蜂窩狀。形成瘺管通過皮膚到口腔,引起口腔黏膜的潰爛,病程長的腫塊可發(fā)生鈣化。受侵害器官有扁豆至豌豆大的小的結節(jié)樣增生物,這些小結集聚形成大結節(jié)最后形成膿腫,膿腫中含有乳黃色膿液,可見有硫磺樣顆粒。舌部感染時,舌切面上可見灰白色斑點,其邊緣圍繞著黃色的小結節(jié),小結節(jié)內有膿性或干酪樣物質。
4診斷
本病的臨床癥狀和病理變比較特殊,所以很容易做出診斷。進一步確診可通過實驗室檢查作出診斷,取少量膿汁,用水稀釋,找出硫磺樣顆粒,置于載玻片上,用力擠壓加,然后加入1滴15%氫氧化鉀溶液,覆以蓋玻片用力擠壓,然后放在顯微鏡下進行檢查,鏡下見放射狀結構的菌團,可用革蘭氏法染色,牛放線菌中心呈紫色,周圍有呈輻射狀紅色菌絲, 林氏放線桿菌則呈均勻的紅色分布。
5防治方法
為預防本病的發(fā)生,應避免在低洼地放牧。舍飼時最好將干草、谷糠等飼草有鹽水浸泡軟化后再飼喂,避免刺傷口腔黏膜,尤其是要防止皮膚、黏膜發(fā)生損傷,有傷口要及時處置治療。治療時,病變結節(jié)可用外科手術切除或燒烙腫脹骨組織病變中心部,有瘺管的連同瘺管一同切除,切除的創(chuàng)腔用碘酊紗布填塞,每日更換1次,傷口周圍注射10%碘仿乙醚或2%盧戈氏液;內服碘化鉀,成牛每天5~10g,犢牛2~4g,連服2~4周;重癥??伸o脈注射10%碘化鉀,每天用藥50~100mL,隔日1次,共用3~5次。燒烙,涂上青霉素軟膏。如用藥過程中出現黏膜卡他、皮膚發(fā)疹、脫毛、食欲減少等碘中毒現象,應暫停幾日或減少劑量,待癥狀減輕后再給藥。
藥物治療可用青霉素、鏈霉素在患部周圍同時注射,每日1次,5日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大多數病灶都已恢復。為了鞏固療效,可再進行1個療程得治療。鏈霉素和碘化鉀同時應用對軟組織放線菌腫和木舌病效果較好。